首页 理论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视野中的云南傣族制陶传统及其自我延续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视野中的云南傣族制陶传统及其自我延续之路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制陶是傣族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分布在西双版纳、德宏、红河、玉溪、临沧和普洱等州市,几乎遍及傣族生活的各个区域。如何看待并评价这些变化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张海超[32]

摘 要:制陶是傣族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分布在西双版纳、德宏、红河、玉溪、临沧和普洱等州市,几乎遍及傣族生活的各个区域。傣族制陶以妇女的业余生产为主,手工制作、低温烧制的生活器皿是其标志性产品。现代以来,这项古老的技艺因为受到工业陶瓷制品的竞争而出现萎缩,但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让它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与机遇。与此同时,傣族制陶开始受到泰国等地陶器装饰风格的影响。在一些偏僻的地区,老人们仍在努力维持生产,但也有很多地方的制陶人选择采用现代设备和技术完成转型。如何看待并评价这些变化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制陶;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传统工艺;物质文化

DOI:10.13835/b.eayn.21.02

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但从更广大的范围看,反倒是相对粗陋的陶器更加具有普遍意义。美洲、澳洲以及非洲的大部分地区都未能独立发展出制作瓷器的技术,但几乎在所有的地方,文明启蒙时都有陶器生产相伴随。直到现在,在很多地方,制陶、用陶都被视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与中原地区相比,云南的瓷器生产不仅起步晚,地域风格也未能充分发育。不过,这个边疆省份的土陶制作技艺却始终独树一帜,尤其是傣族传统制陶分布区域广泛,类型多样,不仅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技艺,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使用也较为频繁。

早在2006年,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便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独特的美学和科学价值早已为世所公认。学界对慢轮制陶的关注尽管已经延续了很长的时间,不过多数研究都习惯从历史遗留物的角度来理解这项技艺,它往往被视为人类早期文明的现代延续,对隐藏其中的社会文化内涵往往重视不足。另一方面,傣族人口众多,文化灿烂,而且跨境分布,不同区域不同支系的制陶技术既不乏共通之处,更存在明显的差异,面对市场经济的洪流时也各有境遇,本文希望通过对制陶体系的综合讨论,从物质文化研究的角度对其背后承载的傣族文化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做进一步的讨论。从世界范围看,很多国家的传统陶瓷生产都面临着难以为继的问题,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框架下为云南珍贵的制陶技术的传承提供有用建议也是本研究的一个关注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