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部分少数民族的服饰民俗

部分少数民族的服饰民俗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兄弟民族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下,形成了本民族的服饰民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使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更加绚丽多彩。可以说,回族的服饰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受到了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教特色和民族特色。这些因素构成了回族服饰的民族特点。回族人民认为这些部位是妇女的羞体,必须全部护严。藏族的服饰文化包括十分广泛的内容。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兄弟民族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下,形成了本民族的服饰民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使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一、回族的服饰习俗

回族服饰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宋人的笔记中,就有回族男子头缠“戴斯他尔”(缠头)、戴白帽的记载。可以说,回族的服饰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受到了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教特色和民族特色。比如,根据性别形成了男子服饰和女子服饰;根据年龄形成了幼儿服饰、成年服饰和老年服饰;根据回族妇女的年龄和婚姻状况,服饰又分为未婚服饰、已婚中年服饰和已婚老年服饰,等等。总的来看,回族的服饰具有多重作用:一是保护身体,这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客观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服饰,夏天穿单衣,冬天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回族人为了防寒还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二是装饰,这是人类美化自身的内在要求。如男子套青坎肩,女子点额、染指甲等都有装饰的因素。三是信仰,回族人去清真寺或过民族节日,须头戴小白帽,穿准白以及麦赛海袜,妇女还须戴头巾等。这些因素构成了回族服饰的民族特点。

号帽:回族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顶帽”“回回帽”或“礼拜帽”,意为“回族的号头和标志”。号帽的产生主要与伊斯兰教有关,回族人在礼拜叩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为了方便,他们就戴上了这种无檐小白帽,并且逐渐养成了戴号帽的习惯。现在回族男子无论是百岁老人,还是四五岁的儿童,无论是否上寺礼拜都喜欢戴这种标志性的“号帽”。

麦赛海袜:北方穆斯林老人冬天穿的一种皮制袜子。“麦赛海”为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皮袜子”,一般用近似皮夹克那么软、薄的牛皮制成,洁净光亮,结实耐用。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每日五次礼拜须洗“小净”,如果穿上麦赛海袜可以免去“小净”中的洗脚程序,用湿手在袜子的脚尖至脚后跟摸一下,即等于洗脚。中国北方冬季寒冷,一日五次礼拜前洗脚既冷又不方便,所以,回族穆斯林一般比较喜欢穿麦赛海袜。

准白:阿拉伯语的音译,意即“袍子”“长大衣”。这是回族阿訇和回族老人喜爱的服装

配饰:回族男子喜欢随身佩带一把小刀,俗称“腰刀”。回族人挂腰刀,一是为了装饰,二是为了随时宰牲、救牲。这种习俗与唐代史书所记载的阿拉伯人“系银带,佩腰刀”的习俗是一样的,可见这一习俗是从阿拉伯国家传入我国回族人民当中的,后来逐渐成为回族人民的习惯。

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回族人民认为这些部位是妇女的羞体,必须全部护严。回族人戴盖头的习俗,一是受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风沙很大,水源较少,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面罩,后来许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这种习俗带到了中国。二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古兰经》告诫自己的信徒,要遮住头面、胸部,莫露出首饰。回族人至今仍遵守这些信条,虽然已弃用面罩,但仍以头巾护住头面。回族妇女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遮掩起来,如果谁把头面露在了外面,就会被认为是失去了“依玛尼”(即信仰)。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回族妇女戴盖头的习惯。

二、藏族的服饰习俗

丰富多彩的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藏民族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和艺术,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藏族的服饰文化包括十分广泛的内容。由于服饰的构成不仅有其实用和功利目的,还有审美装饰的用意,所以,不同的服饰在不同的地区都体现着不同的含义,这就形成了不同的服饰类型。无论藏族服饰的样式多么复杂,具体到每个藏族人身上的衣着,不外乎就是人体的几个不同部位。

藏装: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藏装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钉有一个纽扣,也有的用红、蓝、绿等颜色的布做两条宽4厘米、长20厘米的飘带,穿时系上,就不用扣子了。藏袍一般比人的身高要长,腰间系上腰带(带子的颜色以红、蓝为多),其既是腰带,又可当作装饰。

藏鞋:藏族男女鞋外观均像舞台上古装戏里将相穿的靴子一样,底厚约6.7厘米,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用红绿相间的毛呢装饰,鞋腰上也有线条、花纹,粗看如舞台用品。长腰上端靠腿肚部位竖着开一条约10厘米长的口子,便于穿着和提携。这种鞋实际上是长筒靴,很适合高寒的西藏地区。

装饰:装饰是为了满足人类审美的要求,可分为头饰、衣饰、鞋饰三大类,形式多样。藏族男女都很喜爱和讲究装饰,这也体现了藏民族的特性。藏族爱装饰的表现之一是使用大量珠宝、金银、象牙、玉器、玛瑙来打扮自己。藏族头饰除发型变化外,还佩戴各种首饰。头饰和佩饰多是以金、银、铜制作的精美器具,如镯子、戒指、项链、发饰、鼻烟盒,还有玲珑剔透的小腰刀以及银元、铜币等。饰物佩戴部位从头到脚,有头顶的“巴珠”、发辫的银币、耳朵的大环、脖子上的项链,甚至背上、腰上也佩戴有长串的金属币等,给人以雍容华贵的感觉。装饰除美观外,还含有特定的意义,和礼仪很有关系。比如安木多地区藏族妇女的发式,增长一岁就加一根小细辫,因此,发辫也就记载了人的年龄。

三、维吾尔族的服饰习俗

维吾尔族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维吾尔族人十分讲究衣着打扮,男子的传统服装为黑长裤,头戴小花帽;女子无论春夏秋冬都喜欢穿色彩绚丽、图案别致的宽袖连衣裙,上身穿着绣花小坎肩。维吾尔花帽不仅选料精良,而且工艺精湛,制作小花帽的维吾尔工匠都有一套“绝活”。花帽的图案与纹样千变万化,各不相同的花帽样式、花纹与图案也与各地的环境有关,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袷袢:维吾尔族男装以“袷袢”式服饰为主要款式,“袷袢”是维吾尔、塔吉克等族男子所穿的一种无领、对襟、无纽扣、长及膝盖的长袍。因为无纽扣,所以男子往往腰扎布带,带略宽,可装干粮及零碎物品。维吾尔族妇女爱穿裙装,喜爱选择鲜艳的丝绸或毛料缝制,常见的有大红、金黄等色的裙装,内穿淡色衬裙,多在宽袖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

四、苗族的服饰习俗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着严格的区别。其服装的主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饰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苗家服饰特点总的来说是样式丰富多彩、色调繁多,且多以色彩艳丽出名。现在的苗家妇女仍喜欢穿绣花衣裳,而且从刺绣图案中往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例如,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纹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

苗族男女都喜欢佩戴银饰品,尤其是青年妇女身上佩戴银冠、银衣、银手镯、银耳环、银项圈等。现在,银饰仍是青年妇女的主要装饰品,但男子已经普遍不用了。每逢民族节日,苗族姑娘的头上、颈上、胸前、后背都戴满了银饰品,银佩叮当,银光闪闪,别有一番情趣。婚嫁之日,银饰更是新娘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苗家服饰集纺织、蜡染、挑花、刺绣于一身,工艺复杂,蕴涵着许多历史和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一部特殊的非文字史书。苗族妇女大多佩戴手镯、耳环,胸前有大项圈及银锁,有的在项圈与银锁上还垂下长短不同的银质珠穗,显得华贵富丽。文山一带“白苗”颈套大银圈,“花苗”耳坠大银环,有的胸前悬银牌,戴圆圈、方镯、戒指,行走时银饰叮当,桶裙摇晃,极富民族地方特色。苗族男子一般着对襟衣或斜襟齐膝长衣,下着宽边大裤,腰束丝带,以青黑帕缠头,顶部有发露出,显得十分朴实。

五、壮族的服饰习俗

壮族的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在不同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促使服饰增添了时代的色彩,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服饰。在壮族聚居的农村,妇女的服装端庄得体,朴素大方,蓝、黑色是其共同爱好。她们喜欢身穿长裙短衣,头包青色绣花帕,腰系精致围腰。上衣分对襟和偏襟两种,其中又有有领和无领之别。在以蓝、黑为主的底色上,上衣的襟边、下摆和袖口等部位喜欢镶一道宽约3.33厘米的五彩花边,表现出各自巧夺天工的本领和审美情趣。女性以穿裙子为主,裙子喜用黑色,朴素端庄中透出青春的活力,显示出壮家姑娘的淳朴美。壮族妇女也有佩金戴银的习俗,主要饰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戒指、银镯等。其中头饰的式样繁多,精致小巧,其形态和花纹多取自壮乡的自然景物,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姑娘们佩戴的手镯不仅是装饰品,而且还是爱情的象征。在青黑色的镶边衣服上,配上各种形态的银饰,在黑底的衬托下,银光闪闪,格外明亮。人体的自然美与自然景物的美融为一体,俊秀中透出一种艺术的光泽。

壮族男子一般着黑色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布结纽扣,胸前缝一对小兜,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长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他们劳动时穿草鞋,节日时穿宽口布鞋。

六、满族的服饰习俗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穿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约10厘米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绾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绾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后髻梳成燕尾状,在颈后伸展开来,它使得脖子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雅、尊贵。满族妇女喜欢穿旗袍、戴耳环、腰间挂手帕。旗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开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戴凉帽,冬季戴皮帽。以前男子头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现在已经不再留辫子了。满族禁忌打狗、杀狗,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并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清代满族女子讲究穿高跟木底鞋,这也是满族原始“削木为履”习俗的反映。满族女子为天足,不裹脚,所以她们的这种“旗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颇具特点的高跟鞋把高高的木跟镶在鞋底中间,鞋跟一般有约10厘米高,并用白布将整个跟身包裹起来。鞋面、鞋帮多用刺绣装饰。鞋跟的形状有的形似“马蹄”,称之为“马蹄底高底鞋”;有的形似“花盆”,便称之为“花盆底高底鞋”。但老年妇女或劳动妇女一般多穿平底鞋。

七、赫哲族的服饰习俗

生活在中国东北的赫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以鱼肉为粮食,以鱼皮为服装,以鱼骨为装饰品。这种独特的鱼文化为世所罕见,也难怪赫哲族在历史上曾被称作“鱼皮部”。

赫哲族人制皮用的鱼都是重达几十斤甚至几百斤的大鱼。制皮时先将鱼皮整张剥下,去鱼鳞后晒干,再经过揉搓、木槌捶打等“熟皮”工序,使鱼皮变得像布料一样柔软,并用红、黄、蓝、绿等色彩鲜艳的野花等植物染料将其染上各种颜色,经过拼接、剪裁,再用特制的鱼皮线缝起来,一件鱼皮衣服便基本成形了。接着再在衣襟边沿、袖口缝上用鹿皮剪裁而成、染有不同颜色的花纹或其他图案,使得衣服既有粗犷浑朴的风格,又有美观大方的色彩。此外,衣服上还要装饰上贝壳、铜钱和各种鱼骨饰品,从而使衣服更加别致耐看。

赫哲族人可以用鱼皮制成各式各样的衣服,如鱼皮长衫、鱼皮套裤等。虽然赫哲族人从20世纪初已经开始使用布匹、丝绸等其他布料缝制衣服,但鱼皮装在赫哲族人中依然受到普遍喜爱。

八、蒙古族的服饰习俗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千百年来,蒙古族人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因而蒙古族被誉为“草原骄子”。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用植物的叶子将自己修饰一番,后来又取用打猎的兽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可以看到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围着一条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有的臀部还有尾饰,这说明北方游牧民族很早就有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了。

蒙古族居住于蒙古高原,气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为主,马上活动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其服饰必须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而且要便于骑乘,长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服饰。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保留着扎腰的习俗,腰带上挂着鼻烟壶,脚穿皮靴。这种装束既能在放牧时暖身御寒,抵御风沙,还能体现出人体的曲线美,表现出蒙古族人宽厚大度、豪放坦荡的性格。在服饰色调的选择上,蒙古族特别偏爱鲜艳、光亮的颜色。这些色彩使人感到色调明朗、身心欢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