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早晨7时,我们从文县城顺白水江前行,越往前走,灾区的氛围就越浓烈。沿途还能看见坍塌的房屋,散落于路边的一顶顶蓝色帐篷,趁早干活的修路大军,运输建筑材料的大卡车,将清晨的安静时光搅动得轰轰烈烈。过桥进入丹堡乡境内,山脚绿树成荫,鸟儿鸣叫枝头,河谷稻田泛黄,美丽的田园风光伴着丹堡河水,流淌着凤凰山的美丽传说。据说,丹堡河边的扎角山草原奇美无比,花海似潮,蜂飞蝶舞,引来天宫瑶池的金童玉女乐不思归,其父大怒,命天廷卫士烛龙下凡捉拿,不料金童化作一尊天石柱守护丹堡河,玉女化作丹堡河边的一座山,每临月朗星明,便有清音吹耳,喻之凤凰声,故取山名凤凰山。凤凰山上有凤凰寺,年复一年地举行经坛佛事,钟鼓声闻于山下,有诗云:以外即红尘何处觅洞天褔地,此处即仙境倘能遇黄鹤赤松。
在美景与传说的包围中,我们进入丹堡乡,一条狭长弯曲的沟壑,途经村庄,鸡鸣的声音还在房前屋后回荡。早晨八点,已经有很多人在砌墙、封顶。沿路的自建户一改原来只用砖头不用钢筋砌墙的老习惯,都用上了密匝匝的钢筋。
同行的刘启舒老师告诉我们:2009年7月17日的大暴雨让村庄四周山梁滑坡,道路塌陷,导致丹堡乡各村社电路、桥梁等遭受严重破坏。当天,一个赶着回家的村民被洪水淹没,找了几天才在河边找到遗体。穿越河谷的河水撕裂土地,裸露白花花的石头。进到沟深处,豁然有些开朗,依河谷铺开的青青竹林边,稻穗摇曳,果实累累,金黄一片。
丹堡乡街道一路为市,房屋全是几十年前土木结构的老瓦房,地震后,有些房屋的瓦片虽是重新翻盖过的,但破败的老土墙依旧呈现出沧桑的年轮。
早晨8点30分,我们到达丹堡小学。丹堡小学创办于1941年,现有学生335人,教师20人,有九个教学班。校园内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大小花园井然有序,1999年被列国家为“义教”项目学校。“5.12”地震使所有平房校舍墙体断裂倾斜,梁檩变形,被责令拆除。砖混结构的教学楼被省地震灾区安全性应急鉴定实施小组鉴定为“限制使用”。
2008年5月25日,这条老街上出现了一个深圳人,她就是深圳卓越集团的副总监肖兴萍。
肖兴萍带着卓越集团和深圳狮子会的重托,踏着余震,深入到陇南重灾区进行考察。她先到了贾昌小学,再来到丹堡乡小学。当时,她看见这里的灾情严重,什么也没说。肖兴萍走后不几天,卓越集团马上派土木再生考察队,实地勘察设计,决定援建丹堡乡小学。11月13日,正式开工时,卓越集团、狮子会的领导,参加了开工仪式,向286个学生捐赠了一套冬装,还向学校捐赠了许多体育用品。
施工方是文县当地的工程队,施工时,很不规范,不戴安全帽,穿着皮鞋就进工地,乱拉电线,标志牌悬挂不齐,打井桩不考虑安全,不做井壁,安全围栏不全,被深圳建设监理公司总监丁录签署了停工整顿令。2009年3月18日,副县长石传万来到工地上,召开整顿动员会,他说:“安全重于一切,必须按规范施工,进工地必须戴安全帽,74根井桩,每根都必须做井壁,电线要整装……三天后,我还会来,什么时候整顿好了,什么时候开工。”
工程队在这三天内,按要求认真整顿,工人们也感到自己的工地与以前完全不同了。21日,石传万又来了,到工地各处进行了认真的检查,觉得合格了,才让他们重新开工。从这以后,他每周都要来一次,最长间隔两周来一次,来了就到工地上察看施工情况,向工人们问长问短,再三叮嘱要注意安全。4月13日,浇注井桩,他又来了。当时下着雨,他一身泥,让洗把脸,他说:“没有啥,我们先去看井桩。”
王奎,工程监理,是深圳卓越集团驻丹堡小学、丹堡梁家坪小学的代表。梁家坪小学是丹堡学区的一个村学,3个年级,2个老师,23个学生,开始由青海一家公司援建,中央对口支援确定后,转为深圳援建。从3月18日开始,王奎进驻工地,一直没有回过一次家。他住在一个小旅馆里,房子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吃饭开始在小饭馆里,后来,饭馆撤了,他就到工地上吃,工人们吃什么,他就吃什么,绝不让厨师开小灶。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工程也极为负责。比如,他亲自跑到石料场选料;做主体时,拉来的石子泥太多,他硬是给退了回去。
2009年8月20日交工验收,卓越集团和土木再生专家组于8月19日向文县进发,下午两点到达文县哈南寨小学,进行了一次座谈会,4点半到文县县城,吃了一碗牛肉面,5点半赶往丹堡小学,下车马上进行实地勘察工作,勘察工作于6点50分结束。晚上10点回到招待所,又和前来协调工作的玉垒李家坪小学校长商讨了第二天的工作。所有工作的开销都是坚持自己付费,学校方面每次力争请吃一顿饭,都遭到了专家组婉拒。
新教学楼的设计由深圳中国建筑界民间联盟土木再生负责,香港大学建筑师朱涛、都市实践建筑师刘晓都、余加工作室建筑师余加捐赠设计方案。有通风井、残疾人通道,视野开阔,阳台宽,设计理念超前。有教室12间,教师办公及行政办公室3间,楼梯中间还设计了一个台阶式舞台。
在学生的作文中,孩子们写道:“谢谢卓越,我们拥有了最美丽的校园。”
丹堡河流域历来文运昌盛,明清以来,进士、举贡层出不穷。这座大山里有深厚的文化沉淀,有刻苦学习,报效国家的优良传统。我们在朗朗读书声中采访了两个多小时,我们想,在这些学生中一定会产生许多优秀人才。
我们想见见王奎,但他已经到另一个点——玉垒乡李家坪小学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