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刃大事记

白刃大事记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十八周年。市政府公布了成立人民电台的命令和干部任职名单。因此遭陈某报复性撤职处分。9月,敌后抗战故事《大时代的插曲》首次由东北书店出版,同时出版了该书的新善本,同年12月再版。作为第四野战军代表,因正在湖南前线,接到通知时,大会已经结束。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北京召开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大会。作为列席代表,受中南军区政治部委派,带领四野战斗英雄参加大会。

1918年

10月12日,(阴历九月初八),生于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石狮(现改为市)永宁王姓家族。取名王年送,又名王寄生,现名白刃笔名王爽、蓝默等。

1925年

进本村私塾启蒙,先学描红,后读《三字经》、百家姓。

1933年

3月,14岁,去菲律宾中部怡朗市、那巴市小商店当学徒。

1934年

春,15岁,到描戈律山顶巴布里加,失业。在江边失足溺水,被菲人银娘(姓迭尔雅多)所救,并向银娘的女儿学习英文。半年后,在宿务流浪,辗转到马尼拉。在中西小学高小第一学期插班,半工半读。

1935年

秋天,以会考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华侨中学,学费全免。

参加语文老师董冰如(一大时期的中共党员,原名董锄平)成立的“人人日日抗日救国会”,当常委,开始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编辑《救亡月刊》,同时代售共产国际出版的《救国时报》。

1936年

年初(4月),在马尼拉华侨总工会填表参加“民族武装自卫会菲律宾分会”(总会在上海,宋庆龄领导)。

经董冰如老师推荐到《华侨商报》当学徒,翻译外电。

在菲律宾《华侨商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饥饿的孩子》。

1937年

3月初,乘美国大来公司的总统号船,离开了马尼拉。经香港,去海南岛

五叔王千同和两个同乡,响应宋子文“开发海南岛”的号召,筹建民生公司,去海南岛种橡胶。为他们做翻译,换取回国的路费。

到海口后,在海口的一家报纸上发表文章《到海口的感想》。

两个月后,离开海南岛到广州,经汕头回厦门。在菲律宾《华侨商报》副刊发表文章《国防前线的海南岛》。

6月底,坐船经上海到南京。

7月底,投身抗日无门路,离开南京到上海。

8月10日左右,在上海闸北蓬莱剧院看徐秀文、崔巍、田冲等演出田汉的话剧《保卫卢沟桥》。

8月11日,乘船离开了上海回厦门。

8月13日,船到钱塘江时,听到日军进攻上海的消息。

8月中旬,回厦门后,考入集美,编入初中四十六组。开学前,回家乡,组织“永宁青年抗日救国会”。

9月,日军占领金门,集美学校迁至福建山区安溪县,借文庙作临时校址。在集美读书

年底,以“王爽”的笔名写了一篇通讯《国难严重下的泉州军政》,寄给汉口李公朴创办、柳湜主编的《全民周刊》,通讯于1938年5月发表。

1938年

暑假,得知《国难严重下的泉州军政》“事发”。只得离开老家。乘汽车到泉州,换轮船到汕头,乘公共汽车到惠州,从樟木头坐火车到香港。

秋天,在广州八路军办事处拿到延安抗大的介绍信,和林有声、陈耕国乘火车到武汉汉口八路军办事处,三天后到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从西安出发,经过十几天行军,到达延安城。

加入延安抗大第四期五大队,大队长何长工。奉命开往甘肃庆阳。在庆阳住了两个月后,迁到山西,成立抗大一分校。分到特科营化学队学习,驻扎在西沟村。第一次穿上军装。

1939年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十八周年。根据列昂捷夫的政治经济学中,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等原理创作大型活报剧《天堂地狱》,演出后受到何长工校长的表扬。并递交入党申请。

9月,抗大一分校在太行山上举行了毕业典礼。后被分配到山东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任化学参谋。

9月,在行军路上,于河南林县宣誓入党,介绍人为冯邦瑞和齐守寺同志。

几个月后,调到政治部当新闻干事,负责《时事通讯》收稿、编辑、刻钢板、校对、油印到发行工作。

1940年

2月,八路军打进白彦,与鬼子拼刺刀。战后,写了一篇战斗通讯《在观察所》。随手用“白刃”当笔名,并沿用下来。

5月,粉碎日军分八路围攻抱犊崮山区。

5月27日,中共鲁南区党委在鲁南天宝山区的油篓村成立。被借调到鲁南区党委工作。第一次脱下军装。

7月1日,鲁南区党委将《时事通讯》更名为《鲁南时报》,在油篓村创刊。担任该报总编。

1941年

1月,“皖南事变”发生,115师奉命南下苏北,支援新四军。调回《战士报》,任主编兼校对。第二次穿上军装。

3月19—26日,八路军发动青口战役。采访十八勇士之一孟兆阁同志,发表战斗通讯《十八勇士》,分别刊登在《战士报》和《大众日报》上。

8月1日建军节,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在政工会上受到肖华主任的表扬。

秋天,在山东滨海区参加海陵战斗,并写了《秋风落叶扫海陵》等文章。

冬天,参加反对戊烷日寇粉饰一路对沂蒙山区长达五十天的大“扫荡”。

1943年

1月19日,115师主力686团、684团和几个独立大队向郯城发起进攻。20日,夜访陈光师长,写了《陈光将军访问记》;21日,访问老六团贺东生团长。

8月,根据中央指示,山东实行一元化领导,成立新山东军区。

9月,新山东军区做出《统一党报党刊的决定》,按照决定《战士报》停刊。报社人全部下放滨海军区,创办《民兵报》。师政治部出版《战士月刊》,刊登理论性文章,任主编。

秋天,向肖华主任申请下部队锻炼,得到组织上批准。分配到原教五旅十三团一营二连任政治指导员,亲身参加了障日山区开辟工作,战斗八个月。

创作《青年师战歌》歌词,作曲家朱毅同志从华中去延安,路经山东时,为歌词谱曲。

1944年

夏,接到滨海军区的调令,任命为《民兵报》总编辑。

几个月后,被山东军区调回《山东画报》社当副主编。

1945年

10月10日,在临沂和冷克同志结婚

冬,和冷克加入去东北的部队。

11月7日,接管由“安东电台维持会”把持下的“安东放送局”的设备和财产,正式成立“安东市政府电台”(后改为“安东新华广播电台”)。市政府公布了成立人民电台的命令和干部任职名单。台长白刃、副台长李春有(留用人员)、政治指导员冷克。第二次脱下军装。(丹东广播史中称是1945年10月)

1946年

10月下旬,敌人占领安东之前,撤退到朝鲜新义州,乘火车到平壤,转到西海岸进入中国的图门,前往哈尔滨。

1947年

阴历大年初三,带着警卫员去哈尔滨中共东北局报到,遭遇火车相撞事故。

春天,西满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陈某,派秘书动员去齐齐哈尔西满军区工作。任宣传科长兼《反攻报》主编。冷克同时调《反攻报》当编辑,兼任西满日报社协理员。第三次穿上军装。

作品《十八勇士》首次由山东渤海新华书店出版。1948年3月,东北书店为该书出版了由梁坤生插图的新善本

1948年

西满军区取消,全班人马搬到哈尔滨,成立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任教育长兼《后勤报》主编。

辽沈战役”前,正式写申请,要求到前方当记者,经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宣传部肖向荣部长的同意,调到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宣传部。因此遭陈某报复性撤职处分。

在第六纵队(43军),当新华社东北分社随军记者,每天下连队采访“诉苦运动”。

5月,中篇小说《三秃的冤仇》首次由佳木斯东北书店出版。1950年3月,上海杂志公司出版《三秃的冤仇》。

9月12日至11月2日,参加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后,东北民主联军更名为第四野战军。

9月15日,哈尔滨兆麟书店出版《敬礼,亲爱的勇士》。

9月,敌后抗战故事《大时代的插曲》首次由东北书店出版,同时出版了该书的新善本,同年12月再版。1950年4月,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也出版了《大时代的插曲》。

11月,作品《小周也要当英雄》首次由哈尔滨光华书店出版。

东北兆麟书店出版根据奥斯特洛夫斯基原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缩写版。1949年,天津知识书店也出版了此书。

诗歌《郑秀兰》、《弟弟的眼泪》获1948年山东文协文艺奖。

1949年

1月,北平新华书店出版《生死一条心》。同年5月、12月及1950年1月再版。同年,四野政治部战士丛书出版一万册。

1月14日,跟随六纵十七师参加天津战役。

1月15日清晨,天津解放,进入天津。

1月16日,写了一篇《狂欢的天津》。次日,由新华社播出。

天津解放后,回到北平东郊的通县。奉肖向荣主任之命与杨朔同志一起报导北平和平起义及我军入城仪式。

2月1日,和杨朔同志提前进城,住在城南永定门外炮兵司令部。

2月2日,到外交部街听取陶铸同志指示,报道部队进城的要点。当夜住外交大楼。

2月3日清晨,见证解放军入城式。在前门外,看到四野和华北军区首长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在前门瓮城楼上。和杨朔一起走到天安门,转向西单,北上西直门。当晚,和杨朔同志合写一篇《北平入城式》的报导,交《人民日报》发表。

春天,把在辽西战场上酝酿的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初稿,寄给茅盾先生审阅,并请他作序。

5月,第四野战军百万大军南下,河南商丘的黄河上建起一座一千五百米的大浮桥。随部队过桥,进入开封。当晚,给新华社发通讯:《横跨黄河天险的大浮桥》。

大军打过长江,四野司政机关进入武汉三镇,成立中南军区。随军到了汉口,在战士生活社编辑《战士生活丛书》。工作之余,写了《白骨山》和《翻身姻缘》等长诗,在当地报刊上发表。同时将战争中一些短篇小说和战地通讯,集结交上海和汉口一些出版社出版。

7月24日,北京召开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作为第四野战军代表,因正在湖南前线,接到通知时,大会已经结束。

8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政治部出版《沉冤记》(战士生活丛书第一辑、战士生活丛书之二),此后到1950年间,北平解放报、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分别出版了《沉冤记》。

1950年

4月,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出版《白骨山》,8月再版。

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北京召开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大会。作为列席代表,受中南军区政治部委派,带领四野战斗英雄参加大会。受到朱德等领导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9月26日下午大会开幕,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主席致开幕词。晚上,出席毛主席在北京饭店举办的宴会。

期间,四野主要的战斗英雄受中国作家协会邀请,到西总布胡同联欢。见到茅盾先生,约第二天到文化部面谈。

10月1日清晨,到天安门右侧观礼台,观看阅兵式及游行队伍。摄影记者为四野代表团照相,次日刊登在《人民日报》上。

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敌后抗战故事》《无敌英雄》。

话剧剧本《糖衣炮弹》(已公演)获1950年中南军区汇演优秀剧本奖。

1951年

1月,由那狄插图的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第一版由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出版。

3月,上海杂志公司出版诗集《铁脚团长》。

4月,武汉通俗图书出版社出版《吴国荣》(战士文艺丛书)。

5月,创作四幕话剧《糖衣炮弹》,在中南军区汇演时获奖,年底剧本刊登在《人民文学》上,国内许多剧团,军内许多文工团相继演出。

6月,中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朝鲜母亲》。

6月,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毛主席的好战士》。

6月,工人出版社出版了唱词《小铁腿长征记》。

7月,华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社会发展的故事》。

10月,四幕话剧《糖衣炮弹》剧本由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出版。

11月,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无敌英雄》。

文艺路线上掀起批判《武训传》《清宫秘史》等影片的恶浪。袁水拍首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批判《战斗到明天》。军内则是张立云在《解放军文艺》上,不但批了长篇小说,还批了唱词《小铁腿长征记》和通俗读物《目标正前方》,引起军内外报刊一齐围攻。

1952年

《战斗到明天》受到全国性的批判,正值“三反”“五反”。被免去编辑科长的职务,派到沙市参加荆江分洪,劳动改造。在两个月中,完成歌剧《荆江风浪》。

1953年

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出版《神枪手》(战士生活丛书第六辑)。

在佛子岭水库工作期间,写了《老樵夫的故事》《激流》《冰河解冻的日子》《金师傅》等一系列反映水利建设的小说和报告文学。

到官厅水库工地,看水库大坝“合龙”,访问许多英模人物,写了《永定了的河流》《村店夜话》《姑娘们的愿望》《青春的火焰》等文章。

参加三个水利工程的劳动,写了几十篇小说,交给《人民文学》和《解放军文艺》和等报刊发表,后来结集为《激流》,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修改歌剧《荆江风浪》改名为《莲花湾》,由北京通俗出版社出版。

1954年

春天,经过武汉,聆听丁玲同志在为武汉的文艺界作的报告,冒昧前去拜访。提出想到北京她主办中央文学研究院(后改为文学讲习所,现在叫鲁迅文学院)学习。她当场写介绍信,叫到北京找田间同志。

经广州军区政治部的批准,到北京文学讲习所学习。

7月,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平常人的故事》。

1955年

根据茅盾先生指出《战斗到明天》的不足之处,参考了批评家正确的意见,进行修改。

7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出《革命战争中的小故事》。

8月,作家出版社出版《激流》,印数1万五千五百册。

1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后方的前线》。

12月,参加全国戏剧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理事。

1956年

1月,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了歌剧《莲花湾》。

3月,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前进的回声》。

5月,响应中国作协号召转业到北京市文联,当了一名职业化作家。第三次脱下军装。

为了修改《战斗到明天》,重访山东鲁南抗日根据地

文艺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镇海石》。1958年11月,新文艺出版社分社出版《镇海石》。

1957年

和作家海默到厦门前线金门对面的浯屿岛,访问驻军。

在厦门,听妇联的同乡林圣雪谈到刘惜芬烈士英勇就义的故事,写了一篇《党的女儿》,在北京发表。并将其改编成话剧《白鹭》,由青年艺术剧院排练并上演。炮击金门时,青艺到厦门、漳州和福州慰问演出话剧《白鹭》。青艺在北京、天津和河南演出四百多场《白鹭》。辽宁艺术剧院以及大连、哈尔滨等东北话剧团,纷纷排演《白鹭》。上海越剧团团长袁雪芬把《白鹭》改编成越剧《党的女儿》,在上海演出。

用一年时间修改《战斗到明天》。

1958年

8月,修改后的《战斗到明天》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印数五万二千册。茅盾先生题写书名。

1959年

交心会上,因检讨1958年再版《战斗到明天》的《后记》上的一段话,并谈及在福建前线看到,有些地方组织强行要华侨家属献金(金银首饰),……,以及“大跃进”时,福州城门公社弄虚作假、放假卫星,……,被文化局、文联党组打成“漏网右派”,开除党籍。市委不批准开除党籍,被挂了近三年。

总政肖华主任当时兼中央政治局书记处书记。让秘书给北京市委打电话,借调部队编战史。

沈阳军区政委周桓让去东北写话剧《兵临城下》,并亲自把关。写完话剧刚要上演,适逢庐山会议

1962年

广州话剧会议召开。会上,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对挨整的话剧艺术家脱帽鞠躬,冤案得以平反,恢复了党籍。

5月间,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二十周年,沈阳话剧团在沈阳演出话剧《兵临城下》。周扬部长在沈阳看后非常高兴,大加赞赏。

8月,春风文艺出版社、辽宁文艺出版社分别出版话剧《兵临城下》。1963年11月,戏剧出版社出版《兵临城下》。

夏天,沈阳话剧团带了《茶花女》《蝶恋花》和《兵临城下》到北京演出。《兵临城下》在首都剧场演出第一场,即受到军队首长的热烈欢迎。空军司令刘亚楼及军委秘书长肖向荣看后高兴说:“是出好戏!”一周后,军委在民族宫包场,给少校以上军官观看。总参谋长罗瑞卿、海军司令肖劲光、总政主任傅钟、梁必业和军委陈碧钧等首长都去看戏。幕间休息时,罗瑞卿总长看了戏,叫白刃回部队,授予上校军衔。第四次穿上军装,至今。

10月9日,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李先念副总理和邓颖超大姐在政协礼堂第一次观看话剧《兵临城下》,与全体演员合影。

几天后总参在地质礼堂包场演出,周总理没通知任何人,到西四小巷内羊肉胡同看演出。

10月15日,周总理又和曹禺、荣高棠、蓝马等同志看了煤炭文工团排演的《兵临城下》。

北京电影制片厂拟将话剧拍成电影。电影局长陈荒煤认为故事发生在长春,还是由长影摄制为宜。长影通知去改编,将由林农同志导演。

1963年

总政成立创作组,调曲波、李英儒、周洁夫、徐怀中和白刃到总政,虞棘同志任组长。

4月3日,到中南海令听众总理对改编《兵临城下》的意见,一同去的有电影局长陈荒煤和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林杉。

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电影《兵临城下》。

改编完电影,应沈阳话剧团团长孔方同志的要求,将东北解放战争中,最有戏剧性的四次打四平的素材,创作了话剧《四战四平》。沈阳话剧团因突然参加“四清”,未能排演。四平评剧团改编成评剧在四平演出。“文革”后,四平话剧团和沈阳话剧团重排这个戏。沈阳话剧团改名为《战火纷飞》,由该团团长孔方同志导演。

7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话剧《白鹭》,印数三万册。

1964年

7月10日,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同志视察长影,在厂党委书记岳林的陪同下观看了电影《兵临城下》,并接见了的主创人员。

电影《兵临城下》公开发行放映。电影文学剧本获长影制片厂奖。

1965年

春天,下放到海南岛外的西瑁州岛,任该岛守备队的代理副政委。

1966年

春节前几天,接到海南军区的电报,通知回北京过春节。

4月10日,中央批发《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简称《纪要》)。批示中说:“经过毛主席三次亲自修改的座谈会纪要,对当前文艺战线上阶级斗争的许多根本问题,作了正确的分析,提出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是一个很好的、很重要的文件。”

4月,根据《纪要》的精神,全军创作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报名时在总后招待所,后迁到京西宾馆。

第一天传达《纪要》。会场设在军事博物馆电影厅,开幕当晚即放映《兵临城下》。第二天,各组学习《纪要》,批判《兵临城下》。

部队创作会议闭幕以后,被勒令在家里反省检查。几天后,住到《解放军文艺》办公的地点,失掉人身自由,出门必须请假。解放军文艺社批斗的第二天,支部开大会,进行批判。会上通过开除党籍,建议上级开除军籍,行政上降三级的处分。批斗会后定性做完结论,勒令回家听候发配。

9月中旬,通知当晚离京去西北。三天后凌晨到了甘肃的天水步兵学校。同去的“黑友”有总政的宣传部长姜思毅,作家黄宗江和王愿坚,画家黄胄,导演严寄舟、冯毅夫和王军等。

年底,按步校学员的生活安排,内部开“批斗”检讨会。后来从造反派口中得知:总政肖华主任为了保护我们,送我们到天水步校。

1967年

1月中旬,天水步校造反派将八个报上批判过的“黑友”看押起来,举行批斗大会,第一次坐“喷气式飞机”。

1月21日凌晨,步校各派造反组织争夺“黑帮”,并进行大会批斗。

1月21日下午,监管科长与步校领导商量过,并且得到总政的批准,通知收拾行装,乘晚上火车回北京,嘱咐大家严守秘密,以免节外生枝。这天晚上,“黑帮”们举行了一场“胜利大逃亡”。

1月26日夜半,被总政文工团三个造反派揪走。

1月27日上午,被押到新街口小排练剧场,与天水步校回京的“黑友”姜思毅、王愿坚和黄胄一起被批斗。戴上纸糊的高帽,高帽上的姓名,打着红叉叉;胸前挂了大黑牌,牌上也写着打红叉叉的姓名。

之后,在西单什家户创作组院子写检查、搞卫生。后到黄寺放映队劳动。

1968年

年初,除了个别“阎王”和少数被看中的判官留用以外,全被赶到高等军事学院搞“斗批改”。

1969年

4月1日,九大之后,又掀起一轮对《兵临城下》的批判。眼看要被“解放”,因此又被挂起来。

年底,终于宣布“解放”。

1970年

春,“斗批改”学习结束,原则上从哪里抽调的干部回哪儿,奉命回广州。之前,先参加总政文化部勤务组,为遣散的干部搬家服务。

5月,带二儿子白塞笳回福建探亲。

夏天,和小儿子白加加到广州军区湖南网岭干校“插队”,编入二连五班。

1971年

被湖南省委和省军区借调去写作,直到两年后才分配到长沙警备区工作。

8月17日,乘火车到岳阳,开始对洞庭湖的考察。

8月30日,结束洞庭湖区的访问,去湘西考察。

1973年

6月11日,第二次访问湘西。从长沙出发,同行中有一位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导演。

回长沙,以诗话的形式写了篇《洞庭新歌》,歌颂生产建设。被报社编辑退稿。此文直至打倒“四人帮”,才由香港《大公报》连载。

与北影导演拟出电影剧本提纲,题名定为《天云山》,向湖南省委宣传部禀报,经研究,基本同意《天云山》电影剧本提纲。

1974年

被任命为长沙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办了手续到长沙警备区上任。警备区司令员是干校的同学,向他提出,既然没有给处分,组织生活也恢复了,为什么降级?警备区党委研究后上报,改任为警备区顾问,恢复了原来的待遇。

同年,被八一电影制片厂借调,与一位女同志合写一部“工业学大庆”的电影,反映煤炭工人的斗争,于是又回北京。

1975年

1月,四届人大召开,将反映煤炭工人的斗争,“工业学大庆”的电影剧本的主题思想放在了四届人大后。表现煤炭工人响应号召,抓革命、促生产,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及其余党斗争方面。

去福州,探望罗瑞卿同志。

1976年

1月8日,周总理去世。在总政西直门招待所写《乌金城》电影。

10月初旬的一个清晨,音乐家郑律成同志垂杨柳家中报喜:江青等人被抓。邀住在同一幢公寓楼的词作家乔羽同志,三人以珍藏的五粮液酒庆祝。

和林农一块修改电影剧本《乌金城》,这个歌颂周总理,向四个现代化进军、批判“四人帮”破坏“抓革命,促生产”的罪行的主题,很快就被长春制片厂采纳,准备拍摄。于是,先去沈阳,后到长春。

沈阳正大张旗鼓地为《兵临城下》平反。

在长影组织摄制组期间,辽宁人艺院长、刚升任省文化厅长的洛丁同志也到长春来了。他提出拍摄“西安事变”,认为“最有戏剧性”。于是又着手筹备电影《西安事变》。为了收集材料,一同到北京,住在华侨大厦。

左长安同志觉得《乌金城》戏写得好,反映煤矿工人的生活,表现四个现代化主题,要求改成话剧,由煤矿文工团上演。

1977年

12月《乌金城》在北京友谊宾馆礼堂上演,受到煤矿英模们的欢迎,大约演了一星期。但受到煤炭部一位副部长的干扰,于群英会后停演。

1978年

“文革”结束后,辽宁文艺出版社再版《兵临城下》。

1979年

应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邀请,为该社写一本罗荣桓元帅的故事。

在写“故事”时,关系还在长沙。后来,通过组织调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梁必业认为不能光写罗帅,要写九个老帅(林彪除外)。于是成立了罗荣桓、彭德怀、聂荣臻、叶剑英等老帅的传记组。

1980年

5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罗荣桓的故事》。

国内改革开放后,菲律宾的姐姐和几个亲友纷纷来北京。想请假去菲律宾探亲,得到总政梁必业、黄玉昆等五位副主任的批准。

受到菲律宾大使馆的“刁难”,无法直接去菲探亲。只好采用转道香港的办法。

在香港时,菲律宾海关内部发生了问题。菲岛禁止从香港去菲的福建人入境,被滞留在香港。给香港《大公报》《文汇报》《镜报》和《地平线》等报刊写文章。

创作长篇小说《南洋流浪儿》,先由《镜报》连载,后《文汇报》选载部分章节。

受《文汇报》朋友之邀,创作中篇小说《龙真人别传》,在《文汇报》连载一年。

1981年

1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白刃小说选》。

1月,华艺出版社出版《元帅的故事》。

1982年

5月,《战斗到明天》第三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0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诗集《野草集》。

1983年

2月,香港三联书店用南粤出版社的名义出版《南洋流浪儿》。1994年再版。

11月初,和老伴冷克顺利地从广州乘中国民航客机飞往马尼拉。在菲律宾住了三个月,了却了四十年的梦。

到菲律宾后,无偿提供《南洋漂流记》给马尼拉《世界日报》每日连载。

从菲回北京后,将在香港的所见所闻为《华声报》写了二十篇“香港见闻”。

11月,《南洋流浪儿》在国内出版时,由广州花城出版社更名为《南洋飘流记》。

1984年

元宵节期间,泉州召开中国南音研讨会,和赵沨同志从北京去泉州参加会议。香港、台湾、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地的南音社团,汇集南音的故乡泉州。会后成立了中国南音学会,被选为该会顾问。

12月,参加中国作协召开的第四届作代会,当选为理事。

1985年

1月,《香港见闻》结集,由公安部群众出版社出书,印数二十四万册。

举家从居住了近20年的北京东南角搬到西北角的干休所,过起了安逸的离休生活。

5月,中篇小说《龙真人别传》由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在大型刊物上登载,并出版单行本。

80年代初期,将在香港一位印尼归侨的亲身经历创作成话剧《梦断香江》。深圳电视台要求改成电视剧,准备拍摄,却被市委一位处长否定。他提议让写深圳建设的题材。根据他的提议,创作了电视剧《蓝色的海湾》。交给电视台,后石沉大海。回北京后,将话剧《梦断香江》剧名改作《香港之梦》交北京市《新剧本》发表。

80年代后期,参加解放军访问团,到东北哈尔滨和牡丹江访问。以后又参加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到山东东营访问胜利油田。写下了《我走过旧日的战场》,由《光明日报》发表。

11月,沈阳春风文艺版社出版了中篇小说《龙真人出山》。

1986年

3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白刃剧作选》。

5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与杨国庆合著的《罗荣桓在东北解放战争中》。

1988年

延安文学会组织一些作家到北大荒参观学习访问。后在香港《大公报》《文汇报》上以“黑土地”为题,发表了系列文章《今日北大荒》,向香港同胞介绍今日的北大荒,消除他们的误解。

1989年

5月间,被深圳侨联聘为顾问,办理了港澳多次往返通行证。深圳市政府还安排了一个临时住处。在深圳的蜗居里修改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续集。

4—6月,在北京和深圳亲历“六四”风波。

7月1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就香港新闻界蛊惑人心的谣言而撰写的文章《如此新闻道德》。

8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罗荣桓元帅纪事》。1997年再版时改名为《人类庄严一典型:罗荣桓元帅纪事》。

1990年

和冷克应永宁同乡林圣雪同志之邀,第二次去菲律宾探亲。

12月,将访菲归来后为《人民日报》《人民文学》撰写的几篇文章《访菲散记》,及中菲建交十周年应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约写的《永不凋谢的花》等文章,结集成《永不凋谢的花》由中国华侨出版公司出版。

1995年

在深圳完成了45万字的《战斗到明天》小说续集。

1996年

12月,参加第五届作代会,当选为理事。

1997年

1月,《战斗到明天》小说续集由《电影出版社》出版。

4月,接到四川作协邀请,参加当代作家五粮液笔会。

7月1日,香港回归盛典,在香港亲历百年香港回归盛事。

1999年

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建国50周年观礼。

2001年

初,回故乡永宁,参加“永宁古卫城学术研讨会”。

12月18日至22日,参加在北京举行第六届作代会,当选名誉委员。

2002年

2月,《白刃文集》(七卷本)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4月,出席厦门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东南亚文学研究会。

2003年

马尼拉《商报》于20年后,重新每日连载《南洋飘流记》。

9月初,秋高气爽,和冷克专程前往石家庄,回到号称万岁军的38军送《白刃文集》。

9月8日,向济南军区通信总站女兵八连赠《白刃文集》。后重游旧战场,并向部队赠书。

2004年

6月,由福建石狮蔡有谋主编的大型丛书《海内外石狮人著述资料汇编——中国著名作家白刃卷》出版。

10月,为纪念集美学校创始人陈嘉庚先生诞辰130年(1874—1961)。参加中国侨联和北京集美校友会召开纪念大会,并作大会发言。

2005年

4月,出席厦门大学召开第五届东南亚文学研究会,向与会者赠送《白刃文集》。

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石家庄电视台“八路军写作组”、中央档案馆、《山东画报社》、山东费县宣传部、中央电视台七频道等纷纷采访……将保存了60多年的一批抗日战争的珍贵照片,无偿提供给他们翻拍使用。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海《解放日报》,为《中国体育报》《新民晚报》,为《海内与海外》等报刊分别撰写了《首战平型关》《忆粉碎日寇对沂蒙山的大扫荡》《广阳伏击战,活捉日本兵》《转战吕梁山》《古树下望白云》《罗荣桓与梁山歼灭战》等一系列有关八路军115师的光辉事迹和战斗故事。因此获总政直属党委授予的“先进离休干部”称号。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澳门华侨总会通过中国侨联,邀请我和梁灵光(前广东省省长)、欧阳询(泰国归侨)到澳门参加“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大会,并作题为《铭记历史,提高警惕》大会发言(文章见《澳门日报》)。会上,受到澳门特首何厚铧的接见并赠送纪念品。

10月12日,在301住院,作协领导陈建功同志亲自到医院探望,带来了鲜花和蛋糕,庆祝八十七岁诞辰。

12月,姐姐王永淑九十诞辰,与夫人冷克、女儿白安丹前往菲律宾为其祝寿。第三次回菲律宾。

2006年

1月4日,从菲律宾回北京。

11月8日,参加中国作家第七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名誉委员。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70周年纪念,总政召开座谈会,并出版了《红军老战士相册》。会上总政领导为与会者颁发了一套红军长征的纪念章和纪念品。其中一枚斯诺为毛主席拍照的带着红军八角帽的金质纪念章,极为珍贵。

年已八十八岁,撰写回忆录《归国六十年》。为“抢救”华侨文史资料,华侨博物馆派专人采访、录音、录像。将保存几十年的珍贵文物和历史照片“捐献”给华侨博物馆。

2007年

4月17日,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与全国十九位同志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

4月18日,晚饭后,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的30人,在中南海旁边,南长街原8341部队礼堂和胡锦涛主席等领导一起看话剧《立秋》。演出之前,在休息室,王刚和李长春同志进来看望大家。随后,胡锦涛主席进来,与到会者一一握手、发表讲话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4月26日,《文艺报》作了详细报道,并将军队4位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话剧艺术家”和10位被授予“文化部优秀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的名单刊登出来。

受《海内与海外》之约,提笔写了一篇《腾飞吧,中国话剧》刊登在该刊2007年6月号上。

6月,菲律宾华裔作家施华谨先生将《南洋飘流记》翻译成“他加禄”文(菲文),由菲律宾大学出版发行,书名《LAGALAGSANANYANG》。菲律宾华文报刊发表题为“白刃《南洋漂流记》菲译本订六月二十九日在菲大发行”报道,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施蕴玲女士为此书出版了评论集。

10月,作协领导铁凝专程到家里,庆贺八十九岁诞辰。

2008年

1月,由李繁红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血战敌后的115师》出版,全书收集了白刃在各个时期发表的抗日等文章。

1月11日,中国法学会法制文学研究会成立,被选为名誉会长。

11月22日,石狮建市20周年庆典,邀请了五大洲的石狮人回乡参加大会,成立世界石狮同乡联谊会,当选为荣誉会长。

2009年

9月17日,纪念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6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为褒扬老一辈作家为新中国文学事业建立的功绩,中国作家协会决定,向从事文学创作60年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颁发荣誉证章和证书。作为解放军119人之一,参加了大会并上台领取荣誉奖章及证书。

10月1日,新中国60华诞,在天安门前观礼台上观看阅兵时和游行。

10月12日,诞辰91年,作协领导来家里看望,第二天《文艺报》刊登消息:“何建明代表中国作协党组看望老作家白刃”。

10月14日,《人民日报》副刊发表《一个老兵的记录》,该文获《人民日报》与中国作家协会合办的“放歌六十年”征文奖。

同年,获香港文学研究会“高山流水,天地华章”奖牌一枚。

11月,欧家斤著、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白刃评说》出版。

2010年

4月,应西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8周年文艺座谈会暨大型书画展”活动邀请,回到离别七十二年的延安。

2011年

9月6日,与老伴冷克参加中国华侨博物馆举行的建馆奠基仪式。

11月23日—25日,参加中国文联第九届文代会、中国作协第八届作代会。

2012年

春节,干休所干部战士迎春联欢会上,以94岁的高龄高歌一曲《太行山上》,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5月,白刃的《难忘的“十年浩劫”——文革亲历记》由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6月,《白刃文集》第八卷(上下)由香港人民出版社出版。第八卷(上)单行本白刃回忆录《归国七十年》同时出版。

6月11日,相濡以沫67年的老伴冷克患大面积脑梗不幸去世。

2013年

1月中旬,患大面积心梗住院八个月。

2014年

春节,坐在轮椅上为大家高唱《延安颂》引起全场干部战士及家属共鸣。

9月,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干休所组织老干部前往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不顾年老体弱执意要参加活动,并向纪念馆赠书,至生病入院。

12月,福建老家石狮永宁太原堂王氏宗祠派人到北京看望,“汇报”永宁千宗楼(又名白刃公寓)底层2间铺面房出租(月均1200—1600元不等)收益分配使用情况:其中除提取35%的管理、折旧、维修费外,其余捐给王氏宗祠,资助贫困及优等生,中考前几名和考上大学本科的学生。从2007年至2013年共计七万六千余元。

2015年

1月3日,与专程从山东老区莒南县坪上镇山底村赶到北京的村支书薄夫松和村史撰写人历明柏畅谈当年打日寇抗战的经历,感恩老区人民对八路军的深情厚谊。

春节前夕,时隔五年多,中国作协领导何建明同志又亲自探望96岁高龄的白刃。再次见面,备感亲切,白刃送上一本回忆录《文学七十年》,以表达对中国作协每年派人慰问的感谢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