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王凤鸣同志的印象

对王凤鸣同志的印象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在武都、陇南工作期间,王凤鸣同志先后任地委组织部长、行署专员、地委书记。王凤鸣同志1934年8月25日出生于武都县汉林乡西番沟。1982年5月,凤鸣同志从河西调任武都地委组织部长。凤鸣同志讲,他在主持行署工作中始终注意把握三条原则:一是明确在地委的领导下工作。凤鸣讲:自强同志能坚持原则,深入实际,善于调查研究,每年到基层的时间都在120天以上,我们不及。记得2004年4月17日,胥波同志邀在陇南工作过的

我在武都、陇南工作期间,王凤鸣同志先后任地委组织部长、行署专员、地委书记。共事时间较长,我一直在他的领导下工作。我尊重他,及时向他请示、汇报工作。他支持我的工作,凡我主管的工作,都热情鼓励、帮助,推动落实。共事多年,情谊日深,久久难以忘怀。

王凤鸣同志1934年8月25日出生于武都县汉林乡西番沟。1952年7月参加工作。1954年11月5日入党。曾任武都县洛塘乡文书、县人委工商科科员、洛溏区副区长、县民政科副科长、县造纸厂人秘科科长、县交通局副局长,县工交科副科长。1964年到张掖地区参加“四清”,后任上秦公社书记,革委会主任,民乐县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1973年任山丹县委副书记,1976年10月任山丹县委书记、革委会主任。1982年5月任中共武都地委委员、组织部长。1983年5月后任武都地区、陇南地区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1989年7月任陇南地委书记。1991年5月任省民政厅厅长。1993年3月任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1998年10月退休。

凤鸣同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1983年的机构改革

1982年5月,凤鸣同志从河西调任武都地委组织部长。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而“文革”后期机构重叠,党政不分的弊端,影响到各方面的工作进行。同时,干部老化、专业人才缺乏,干部队伍缺少活力,成为一大突出问题。他到任不久,即按照中央、省委有关干部“四化”的要求和机构改革的部署,在地委领导下,主持开展机构改革工作。一是大幅度精简机构。经过思想动员、方案筹划、组织实施,将地委、行署工作部门由43个减到17个,机构精干,事权明确,工作效能大为提高。改革过程中,充分听取各方意见,考虑各方面利益,进展较为平稳。二是按照“四化”方针选配班子,大力选拔年轻干部。在配备各县班子时,明确县委以老带新,政府以老扶新。即:县委书记选配做过县委工作、经验比较丰富、政治上比较成熟的老同志,二把手则配备年轻干部;政府一把手选配年纪轻、学历高的干部,二把手则配备在政府干过,经验较丰富的同志担任。这样,6个县的班子都进了一批年轻的大学生,有两个县长是从科级岗位直接提任的。机构改革为期一年,在他的精心组织实施下,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我们这一批干部,都是在那个时候走上领导岗位的。

二、行署工作的三条原则

凤鸣同志从1983年任行署专员,主持工作整整六年。期间,地委、行署班子同心同德,团结协调,开创了改革开放后陇南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值得称道。凤鸣同志讲,他在主持行署工作中始终注意把握三条原则:一是明确在地委的领导下工作。这是一个重大的组织原则,必须时时牢记,努力践行。工作思路,工作部署,大的举措,经地委讨论后组织实施。二是行署能定的事,不往地委推。行署职责范围内的事,积极负责,主动做好,不能推诿扯皮,不能把矛盾上交。三是大的想法,先向书记汇报,形成共识,再作部署。当时,地委行署领导下乡时结伴而行的较多。许多问题,当面沟通,迅速决策。大家在下基层调研返回机关后,凤鸣同志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地委,或与自强、学忠同志交谈,或与我们几位副书记沟通,推心置腹,坦诚相待。我们之间,无论谁到哪里,都是热线联系。虽然忙一些,但心情舒畅。他的这三条原则,朴素、实在,也管用。

三、改善农村基本条件

主要是水、电、路的建设。陇南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自然条件严酷,群众生活困难。为了改善山区群众的基本生产条件,凤鸣同志把很大精力放在水、电、路建设上,极力推动落实。水利建设上,一是抓了水浇地建设。当时,全区水浇地只有30万亩,保灌面积也才20多万亩,经过几年努力,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万亩,累计达到40万亩。二是抓县城的河堤工程建设。先抓武都。武都县在1984年开始修筑加固白龙江河堤工程,在解放军84806部队、84532部队的支援下,两年完工,解决了水患。并在北峪河上游种草种树,进行小流域治理,至今已大见成效。还积极实施了文县县城河堤工程、关家沟流域治理以及康县、成县、宕昌、礼县县城的河堤工程,均有成效。电力建设上,大力兴建小水电,积极进行电网建设,架设了一批11万伏和35千伏线路,全区城乡都通了电。在公路建设上,重点打通了断头路,沟通了县与县、乡与乡之间的联系,使“天堑变通途”。武都县琵琶至康县豆坝的小康公路,向省上争取投资70万元,地方配套20万元,共90万元,打通之后,行车里程缩短了113公里。宕昌县南阳至礼县铨水公路,新修30多公里,打通后方便了两县之间的联系。康县毛垭山公路修通后,当地群众进县城少了40多公里路程。这样的道路,“七五”期间共兴修了77条、1134公里。还动员群众兴修乡村公路3929公里,改造4510公里。经过几年的努力,山区交通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

四、重视教育

凤鸣同志任专员、书记时,我和副专员周国庆分管教育。他全力支持我们的工作。一是大力支持搞集资学,实现“一无两有”。从酝酿、安排、动员、督促、检查、验收,每一个阶段,他都热情鼓励,并研究解决具体问题。二是提升学校的地位。他积极推动,将各县一中按副县级对待。西和、礼县、徽县、两当县划入陇南地区时,一中还是科级建制,他与郭正田同志很快协调解决,升格为副县级。三是狠抓学校设施建设。文县一中教学楼,宕昌一中教学楼,康县一中教学楼,武都一中教学楼和宿舍楼,成县师范教学楼、宿舍楼,都是在他的关心下解决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他同样给予了关注,也帮助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他关心支持地区卫校、农校、电大分校、教育学院的建设发展,由小变大,由弱到强,为陇南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注重团结

凤鸣任专员期间,自强、学忠先后任书记。他对两任“班长”十分尊重。凤鸣讲:自强同志能坚持原则,深入实际,善于调查研究,每年到基层的时间都在120天以上,我们不及。工作思路清晰,善于决策,也能狠抓落实,为陇南发展做了许多打基础的工作。学忠同志思想解放,事业性强,有开拓精神,待人诚恳,对班子成员十分支持,协调是他的长处,老的、小的积极性都能调动起来,也很务实。我深知这是他的心里话。他当了书记后,在许多方面,继承了前任的传统,发扬了前任的长处。多年来,我们在兰州时有相聚,都能坐到一起,都十分怀念那一段美好时光!

记得2004年4月17日,胥波同志邀在陇南工作过的张自强、王凤鸣、郭一平、常守信等到什川小聚,我也参加。席间,我填写了一首词《沁园春?什川梨园》。如今又是梨花盛开的时节,兹将旧作照录如下,作为这篇回忆录的结尾:

十里长堤,百年老树,万亩梨园。正花开时节,冰雪一片;灿若白云,香清益远。树下绿荫,农家小院,田园春光美无限。踏芳枝,问世外桃源,可比此间?相约旧友休闲,巧安排花下农家宴。忆阶州岁月,往事如烟;诸君努力,各有贡献。风雨兼程,踏遍青山,鸿爪雪泥留陇南。相凝视,华发映梨花,换了朱颜。

2009年4月14日于兰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