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鸣惊人的齐威王

一鸣惊人的齐威王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鸣惊人原指一声鸣叫使人震惊。后来即指荒废朝政的齐威王一朝警醒,韬光治国的故事。到了齐威王时,情形大变。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由一个赫赫威名的霸主国,沦为了一个任人欺凌的弱国。从此齐威王不再沉迷于饮酒作乐,开始整顿国政。被人夸耿直未必是一件好事,做人一定要知道进退有度。

●故事背景

一鸣惊人原指一声鸣叫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原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淳于髡与齐威王的对话:“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后来即指荒废朝政的齐威王一朝警醒,韬光治国的故事。

战国时代,诸侯纷争,志向远大者,怀抱统一诸国,称霸中国之志。齐国自桓公以来,励精图治,国势强大,称霸于诸侯。到了齐威王时,情形大变。齐威王,本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沉湎于声色犬马,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由此,齐国的政治昏暗,官吏们贪污失职,国势衰微。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由一个赫赫威名的霸主国,沦为了一个任人欺凌的弱国。

面对濒临灭亡的危险。齐国的一些爱国人士虽然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没有人出来劝谏。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今山东省龙口市)人。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还多次以特使身份,周旋诸侯之间,不辱国格,不负君命。公元前349年,楚国侵齐,他奉命使赵,说服了赵王,得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国闻风,不战而退。政治思想上,他主张益国益民的功利主义。在同孟轲就“礼”与“仁”的两次论战中,鲜明地表现了他的这一立场。司马迁称赞他说:“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

●故事梗概

淳于髡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其实齐威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多次拒绝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某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声鸣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曲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一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像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

而他当时也不想当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沉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再沉迷于饮酒作乐,开始整顿国政。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对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

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了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

后来的人们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智慧之窗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劝谏不当有时是会丢脑袋的。劝谏也要长于谋略,审时度势。被人夸耿直未必是一件好事,做人一定要知道进退有度。

作为领袖,能够从善如流,及时调整自己,不仅需要气度,还需要勇气。齐威王即位之初的作为,从后来的行动看,似乎并不是他的本意,解释为是在等待良臣、时机,韬光养晦,以辨忠奸更为准确,这对于一个心怀抱负的国王来说,尤其需要耐心、修养、智谋和胆识。

历史链接

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去楚国进献黄鹄。出了都城门,中途那只黄鹄飞走了,他只好托着空笼子,编造了一篇假话,前去拜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进献黄鹄,从水上经过,不忍心黄鹄干渴,放出让它喝水,不料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或勒脖子而死,又担心别人非议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致使士人自杀。黄鹄是羽毛类的东西,相似的很多,我想买一个相似的来代替,这既不诚实,又欺骗了大王。想要逃奔到别的国家去,又痛心齐楚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断绝。所以前来服罪,向大王叩头,请求责罚。”楚王说:“很好,齐王竟有这样忠信的人。”用厚礼赏赐淳于髡,财物比进献黄鹄多了许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