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阿拉善速记

阿拉善速记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眼见为实,起码现在可以肯定阿拉善是这样。在巴音浩特镇,也就是昔日阿拉善王爷府旧址那块的一段小山丘,堪称石头公园,这里人用石头垒砌成层层的梯田,上面种着松柏、花木,特别壮观。我最不能忘记的是阿拉善人用石头在公路两旁垒成的大幅宣传标语。阿拉善用石头表达着一种实在的愿望:与外界交流,与外界联系。

阿拉善速记

驼城的石头

阿拉善被称为驼城,这里的骆驼应该很多,从银川平原越过阿拉善山口,我们就见到了骆驼,可并不多,成群的大队也不过20峰。在辽阔的格楞布勒滩,它们悠闲得像绅士,缓缓前行,偶尔蠕动厚厚的嘴唇,发出低沉略带点忧怨的声音,仿佛掠过天空的大雁那样亲密地召唤同伴。

格楞布勒滩是山前冲积扇荒漠或戈壁滩,见不到麦秀于野的情景,但偶尔遇到的杨柳已抽枝,还有一种骆驼刺一样的刺草,开着密密的小花朵,惹人怜爱。连日无风沙,这里气温骤升,蓝天上生出块块气泡般轻盈的云团,使辽阔的荒滩显得并不沉闷。

沿途我见到最多,也让人感兴趣的是石头,也许这是一种心理错位,因为此前我压根就没有把石头与这里蒙古人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联想在一起。眼见为实,起码现在可以肯定阿拉善是这样。进入阿盟最大的喇嘛寺——南寺的入口处,足有半个山丘大的巨石,崩塌出无数的卧牛石,可谓乱石嶙峋。在石头的这面或那边雕刻着许多佛像,用各色涂料渲染着,让人顿感活起来了。在巴音浩特镇,也就是昔日阿拉善王爷府旧址(今延福寺)那块的一段小山丘,堪称石头公园,这里人用石头垒砌成层层的梯田,上面种着松柏、花木,特别壮观。初春,公园里青松泛绿,花木含苞,游人簇拥。车过山根时,我看到山根的石砌面上满是雕塑。石头多了就有玉,阿拉善的玉石店铺好多,据说过去的商旅离开阿拉善时连骆驼脖子上都挂满阿拉善的玉石。关于石头于蒙古人的生活,一位同行者笑我说,什么是敖包?敖包不就是用石头垒成的一种堆儿吗?噢,我心中神秘的敖包让他一句话给毁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阿拉善人用石头在公路两旁垒成的大幅宣传标语。宽阔笔直的柏油路,两旁用石头这样写道:“公路通百业兴”“交流靠公路”“公路是生命线”。难怪,骆驼像绅士盘桓于原野。阿拉善用石头表达着一种实在的愿望:与外界交流,与外界联系。

广泉寺小记

汽车在通往阿盟的半途中折东循贺兰山东南麓而去。渐渐地貌和植被异于从前,沙石丘地带长满了多年生的骆驼刺和席芨草,牧群也多起来了。逼进山根的气候顿时阴冷了许多。

山口就是周围已崩塌,中心仍凸昂呈塔状的石山。松树和灌木稀疏地长在石山顶上和崩落的石丛中,大大小小的佛像就雕刻在巨石上摩崖上,花花绿绿,都睁着圆眼。我似乎觉得,我们的车一过去,他们也都跳下石头和山崖,起哄般紧随车后和我们一道去广泉寺一游。

广泉寺位于贺兰山南麓的一块较大的山洼里,因此也叫南寺。山寺三面被石山相环,森林茂密。广泉寺依山势,大体分三层建筑,特色分明。底层是蒙古特色的毡帐式建筑,有供旅客游玩的卡拉OK厅;中层是集蒙古传统、佛教色彩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寺庙主体建筑,规模宏大,色彩艳丽;上层便是佛塔,通体洁白,使整个山寺的建筑群有了一种明快的风格。

广泉寺是六世达赖喇嘛罗桑仁钦仓央嘉措的传教和归葬之地。石碑上说他面目慈祥雍容,通体香气四溢。广泉寺在清康乾时代达到全盛时期,驻寺喇嘛达1500多人,1756~1760年间受到乾隆皇帝赐赏,是阿拉善最大的藏传佛教寺。据寺内大喇嘛介绍,历史上这里佛光盈彩、金碧辉煌,勒勒车可直接赶到达赖行宫。从寺内保存的一张德国人于1757年(清乾隆22年)拍的黑白照片上看,这里规模比现在更大,山中植被很好,寺前有股清泉。老喇嘛指着照片佛塔的金顶闪光处说,这都是金镶铜铸的。20世纪40年代,这里仍有住寺喇嘛500多人。“文革”中,广泉寺遭到彻底破坏。1981年重建,虽历经20年建设,但仍仅仅是“形式上的仿造”,昔日盛景已不复再现了。

进得殿内,我因佛教知识知道太少,只是用眼睛瞅瞅、用耳朵听听,看那些我全然陌生的佛,听木制地板在脚下咯咯作响给我印象挺深的有二:一是敬献佛像前的各种酥油制品,因用各种色素,色彩特艳丽,用手轻轻一捏,酥软细腻。酥油灯是用纯粹的白油(羊油),油灯的光波微微呈黄色,佛语中的“醍醐灌顶”,就是用这种纯净的酥油。由于燃酥油灯,殿内有股浓浓的腥膻味;二是佛殿里悬挂着很多幡旗,花色鲜艳,大多是手工做成的。上面用各色花布拼织出人物、牛羊马等动物,形象夸张朴拙,后来,阿盟博物馆的敖云格日勒馆长告诉我:这叫“唐卡”。

(原载《固原日报》2001年4月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