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起源学说的速记口诀

教育起源学说的速记口诀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东方与西方有相同的认识,即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该观点把教育的起源归因于动物的本能行为,认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教育过程是依据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该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可见,人类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一、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研究,教育理论界主要有以下诸多观点。

(一)教育起源的认识

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该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由人格神所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同中国的盘古开天创世、女娲补天救世传说一样,西方也有上帝创世、诺亚方舟济人的神话故事。所以,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东方与西方有相同的认识,即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譬如,南宋教育家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认为,人天生就被赋予仁义礼智等本性,但各人气质不同,有的人不能明白并保全自己的本性,一旦有聪明睿智并能保全自己本性的人出现,上天就会派他做众人的教师,以帮助众人恢复本性,这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人以及司徒、典乐等职位出现的原因,亦即教师的出现、教育的产生是上天意志的体现。[1]

我们认为,教育的神话起源论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在人类之初,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有限,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该观点把教育的起源归因于动物的本能行为,认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教育过程是依据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其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和《动物之教育》中认为,“动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又说:“在脊椎动物中,人们已经可以确认存在着有意识的教育。”他认为,母鸭带雏鸭,母熊教幼熊,雌象教幼象以及老兔教小兔等,不论是动物的教育,还是人的教育,其基础都是生存竞争。跟动物一样,人为了种类的繁衍与发展,都会通过遗传所获得的本能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授给下一代,教育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活动,人类只不过继承和改进了动物界业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使其获得了一些新质而已。

教育生物起源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思想为指导,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否定了教育的神话起源说,其开创性值得肯定。但是,它未能区分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动物的本能活动视为人类教育的基础,把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地还原为生物现象,从而抹杀了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该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认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忽视了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他在《教育史教科书》中指出,原始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2]

我们认为,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一种学习方式,模仿不失为教育的途径之一。但是,倘若把教育归因于无意识的模仿行为,把有意识的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教育心理起源论必然走向真理的反面。

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前苏联教育史学家麦丁斯基等人根据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与《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等著作中的相关理论提出了教育的劳动起源论。在恩格斯看来,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3]该观点认为,因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而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两大职能;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我们认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认识到了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克服了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抹杀教育社会属性上的错误,承认“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的观点,看到了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问题。

5.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该观点认为生活与劳动的关系是并列关系,教育不但要传递劳动经验,还要传递生活经验,正是在适应和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教育。这一观点看到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育与生活融合,强调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与真切性,重视教育实践的作用,赋予了教育的生活活力。但是,就教育本身而言,教育的起源与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教育生活起源论却将二者混为一谈,因而是失之偏颇的。

(二)教育起源的研究

我国教育学家叶澜先生指出,教育起源问题观点分歧的原因很多,主要在于对“起源”理解上的区别。[4]叶澜先生认为,“起源”不同于“产生”“出现”,要说明某事物的产生与出现,只需阐明该事物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说明这种必要和可能在什么时间、地点、范围内存在即可。“起源”则要说明该事物由何而生,从何演化出来,亦即要找出教育的原型。

能够成为教育原型的事物必须包含教育的基本要素,而且要素间必须具有内在联系。因此,教育作为一种活动,只能从另一种活动中演化出来。这种活动显然跟生产劳动及其他社会活动相关,但不是生产劳动本身(因为生产劳动是人与物的相互作用,其目标是生产物质产品)。在原始社会,具备上述条件的活动是人类的相互交往活动,只要这类交往活动发生,就必然有交往的双方、交往的内容和交往的结果,亦即交往双方在认识、情感、意志或行为上产生影响。交往活动包含着教育的基本要素。一旦交往的作用被人类意识到,并将此转化为以影响新生一代生长为直接目的的特殊活动,交往活动的一方就转化为教育者,另一方则转化为受教育者。当这类特殊交往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内容和较为固定的教学关系时,教育活动也就由此而生了。可见,人类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我们认为,教育交往起源论丰富发展了教育起源理论的学说,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值得认真学习与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