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阿拉善年的荣辱沧桑

阿拉善年的荣辱沧桑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到阿拉善工作,就要了解阿拉善,研究阿拉善。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认识阿拉善,有利于开展阿拉善的工作。和硕特蒙古的历史与前三代札萨克开发阿拉善维护国家统一的功绩呐阿拉善蒙古人亦称阿拉善额鲁特蒙古。明确了五世达赖喇嘛的宗教领袖地位和承认固始汗对西藏地方的统治。阿拉善乃贺兰山之转音,因地处黄河河套之西,故又称西套额鲁特。战争打破了阿拉善地区的平静。

到阿拉善工作,就要了解阿拉善,研究阿拉善。不但要研究它的现状,还要研究它的过去,研究额鲁特蒙古和硕特部的历史,研究和硕特与满清政府的关系,研究满清政府的对蒙古政策,研究它250多年一些重大事件及其对阿拉善社会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认识阿拉善,有利于开展阿拉善的工作。

和硕特蒙古的历史与前三代札萨克开发阿拉善维护国家统一的功绩

呐阿拉善蒙古人亦称阿拉善额鲁特蒙古。据史书记载,额鲁特(厄鲁特)蒙古,是我国蒙古族的一支,元代称斡亦刺惕,明代称瓦剌,清代称卫拉特或额鲁特。16世纪后期,聚牧在天山之北,阿尔泰山之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喀尔喀(即外蒙古)之西的广大地区。当时额鲁特蒙古已分成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分牧而居 ”“部自为长 ”。主要活动于伊犁河谷,额尔齐斯河两岸,塔尔巴哈台和乌鲁木齐地区。额鲁特蒙古最高联盟会议首领,一直由和硕特部贵族担任, 17世纪初,和硕特部的拜巴噶斯担任首领。

游牧在伊犁河流域的准噶尔部,由于牧场肥美,畜牧业经济日益繁荣,而且大力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并且和中原地区、漠南北蒙古、西藏以及中亚细亚的贸易较为发达,经济发展最快,实力逐渐强大起来。到 17世纪20年代巴图尔珲台吉的时候,就企图迫使额鲁特其他三部服从自己的统治。游牧在塔尔巴哈台的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不愿服从其统治,率所部 5万余帐20余万人,于 1628年向西迁徙,辗转至伏尔加河下游。明崇祯十年(1637年)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的弟弟图鲁拜琥(即固始汗)也因和巴图尔珲台吉发生冲突,率所部离开原来牧地乌鲁木齐地区向南迁徙,到达青海一带。

额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迁到青海以后,支持宗喀巴黄教和西藏的黄教首领达赖五世、班禅四世合作,进兵入藏,击败并杀死了统治西藏的藏巴汗,在西藏建立了和硕特蒙古贵族与黄教的联合统治。从此,达赖、班禅成为西藏的最高教主,西藏的政务由达赖与固始汗共同委任 “第巴 ”来掌管,而实际权力掌握在和硕特汗王手中。清入关定都北京以后,清廷也进一步加强了与西藏的联系,顺治皇帝曾几次派专人进藏,邀请五世达赖前来内地。固始汗也一直和清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固始汗的促使下,清顺治九年(1652年)达赖五世罗桑嘉措到北京朝见顺治皇帝,受到清廷隆重的接待,次年清廷以金册金印册封达赖为 “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坦喇达赖喇嘛 ”,同时也封尊固始汗为 “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 ”。明确了五世达赖喇嘛的宗教领袖地位和承认固始汗对西藏地方的统治。

顾实汗统一了青藏高原,使明末以来青藏地区的战乱割据状态逐步走上安定统一的局面,加强了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促进了青藏地区的发展,加强了青藏地区特别使西藏地方政府在明末清初几十年战乱之后又和中央政府建立了政治隶属关系,对明末清初的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影响。顾实汗死后,其子达延汗、孙达赖汗相继承袭汗位,主持西藏政务,达赖汗死后其子拉藏汗继位,在清顺治、康熙两朝,和硕特贵族一直统治着西藏,自 1642年固始汗进入西藏,至 1717年拉藏汗被杀,前后控制西藏达 75年之久。

顾实汗系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初以第四子巴延阿布该阿玉什过继给其兄拜巴噶斯。后拜巴噶斯自生二子,长鄂齐尔图,次阿巴赖。鄂齐尔图一度担任联盟首领,号车臣汗。巴延阿布该阿玉什生子十六,和罗理等人居西套,札布等人居青海。清顺治十年(1653年)额鲁特发生内乱,准噶尔部的噶尔丹用血腥手段建立了恐怖统治, 1677年攻杀了其岳父鄂齐尔图车臣汗,鄂齐尔图车臣汗妻多尔济喇布坦逃亡至伏尔加河土尔扈特部其弟阿玉什汗处,和硕特部有的逃奔青海,去西藏,有的被噶尔丹掠去伊犁。和罗理号巴图尔额尔克济农,率族属避居大草滩,庐帐万余,逐水草,恋处边外。

和罗理避居大草滩,其部属为生计所迫,时有外出抢掠的。当时清政府正忙于平定 “三藩之乱 ”,1678年曾谕噶尔丹将和罗理严加管制,并治之以罪。噶尔丹也允诺于 1685年前对和罗理实行讨伐。

这时噶尔丹已统一准噶尔, 1678年又乘机进兵天山南路,消灭了叶尔羌汗国,结束了察哈台后裔在维吾尔地区的统治,并吞了天山南路,威胁青海、西藏、喀尔喀,野心越来越大,成为巩固国家统一,实现民族团结的严重阻碍。1681年清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乱 ”,可以集中力量对付西北。1682年,和罗理上疏请求皇帝宽恕,康熙立即改变策略,决定宽宥和罗理并予以安置。1686年2月,和罗理到京朝见,清廷赐牧阿拉善地。10月,清政府派员到和罗理驻地,划定“自宁夏之玉泉营至贺兰山阴,自甘州之镇番口至额济纳河,俱以离边 30公里为界 ”为和罗理牧地,史称贺兰山额鲁特。阿拉善乃贺兰山之转音,因地处黄河河套之西,故又称西套额鲁特。

1688年,噶尔丹借口土谢图汗与札萨克图汗部的冲突,在俄国的支持下率铁骑 3万向喀尔喀大举进攻,不久这场战争就升级为与清朝中央政府的直接对抗。战争打破了阿拉善地区的平静。和罗理曾 “乞师于朝 ”拟同噶尔丹作战,以复前仇。清政府未允其请。就在这时西套内部也有人乘机生事,发生了 。“掠边番 ”“掠喀尔喀部牲畜事件 ”这些破坏活动虽然很快被平息下去,却使清廷忧虑,担心在噶尔丹近逼的情况下, “和罗理仍留阿拉善牧,将不靖 ”,遂决定将和罗理等部 “诏徙归化城,将置诸察哈尔 ”。1691年清政府派员宣布内迁,并派“宁夏兵护之 ”。西套各部在阿拉善一带游牧有年,不愿内迁,和罗理见大军前来,惧怕朝廷迁怒于己,遂与噶尔丹多尔济、罗卜藏额琳沁、罕都等分道向额济纳河叛逃了。清政府派将军雅尼翰率兵追捕,未果。

西套蒙古力量虽然不大,但在清王朝同维噶尔丹战争中却是一个颇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噶尔丹因有西藏 “第巴 ”桑结嘉措的支持,把西套看成他的一个增援基地和避难所,为使科布多(噶尔丹的大本营)到青海、西藏的道路畅通,竭力想清除清政府钉在他脚下的钉子西套额鲁特人,曾企图通过桑结嘉措假借达赖喇嘛名义向清政府请求 “巴图尔额尔克济农(即和罗理)倘许安插于青海,可以保无盗贼,而教之遵行法度”,企图使阿拉善成为真空地带。清政府没有上当。噶尔丹又拉拢噶尔丹多尔济,打算在西套各部中分裂出一支支持他的力量,结果也没得逞。清政府为了集中力量平定噶尔丹反叛势力,尽快解决西套的动乱,迅速调整了政策,改追剿为招抚。1692年派人前往招抚西套首领中最重要的人物和罗理,同意他 “欲游牧何地,唯其所择,但不得扰害边塞 ”,对其他各部也一概宽宥招抚,和罗理等先后受抚,“仍赐牧阿拉善 ”。清政府采取的正确政策措施安定了阿拉善地区的额鲁特,不但使噶尔丹等无机可乘,并在其后平定准噶尔的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696年 5月,清军三路大军在外蒙古的昭莫多大败噶尔丹,在这次决战中,“西路大将军费扬古以阿拉善兵为前驱 ”充分利用了西套额鲁特人的力量。噶尔丹在昭莫多战败后于 1697年在流窜中服毒自杀。清政府为了巩固在阿拉善地区的统治,同时加强对准噶尔地区的控制, 1697年 10月14日,将和罗理部 “视四十九旗例,编佐领 ”,1699年 10月24日,康熙帝又明确指示理藩院:“巴图尔额尔克济农,授以贝勒,另为一札萨克,给予印信,将其属下人丁,分编佐领,住贺兰山。”正式设置了阿拉善和硕特旗。1704年,和罗理第三子阿宝被授为御前侍卫,同年赐婚,令其与皇族格格爱新觉罗鹅掌公主(俗称道克欣公主)联姻, 。进一步密切了与阿拉善和硕“赐第京师 ”特部的关系。1707年和罗理卒, 1709年阿宝袭多罗贝勒爵,遣归游牧。

清康熙三十六年授予阿拉善旗第一代札萨克和罗理贝勒满蒙合璧的和硕特札萨克印印模

噶尔丹叛乱虽被平定下去,但清政府同准噶尔部割据势力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到了康熙末年,以策妄阿拉布坦父子为首的准噶尔部又逐渐强大起来,和清政府发生矛盾和冲突。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准噶尔 “以兵两千,掠哈密 ”。阿拉善和硕特旗札萨克贝勒阿宝受命为右卫将军费扬古的参赞,率本部兵五百前往推河。同年,阿宝同其兄之子镇国公罗卜藏达尔济往会西安将军席柱等,驻巴里坤。曾袭击准噶尔部于伊勒布和硕、阿克塔斯、乌鲁木齐等地,所向克捷。他们在巴里坤等地驻军战斗达 6年之久。

1716年冬,策妄阿拉布坦派其弟大策凌敦多布, 徒步绕“领精兵六千,戈壁,逾和阗南大雪山,涉险冒瘴,昼伏夜行 ”,于次年 7月,乘拉藏汗不备,直入西藏,进据拉萨,杀死拉藏汗,造成西藏局势的混乱。1718年,康熙命皇十四子允禵为抚远大将军,统帅大军进藏平叛。1719年阿宝奉命率所属额鲁特兵 500、察哈尔兵 400向西藏进军。1720年,清军自青海和四川两路进军西藏,以岳钟琪为先锋,自四川里塘、巴塘进兵察木多(昌都),轻装急进,直抵拉萨,清军在西藏人民的支持下,大败准噶尔军,大策凌敦多布率残部逃回伊犁。阿宝随延信将军从青海护送康熙正式册封的第六世达赖喇呐嘛格桑嘉措(实际上清朝后来也默认为第七世达赖)到西藏即位,从青海到喊拉萨参与军务长达数年之久。

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和硕特蒙古贵族顾实汗之孙罗卜藏丹津, “阴觊复先人霸业,总长诸部 ”,还企图恢复和硕特对西藏的统治权,对清朝中央政府不满而发动了武装叛乱,阿宝奉旨率部参与平定叛乱。雍正二年(1724年),清廷为表彰阿宝军功,晋封其爵为多罗郡王,并赏银 1万两。拟敕阿宝归牧阿拉善,阿宝奏曰: 百年于兹,“臣祖顾实汗归诚内附,受天朝恩甚厚。前青海昆弟阻兵构乱,上千天讨,臣当束身受诛,重荷恩宥,令安游牧,感激莫报。乞赐青海旷地,令臣钤诸部,不复萌异志 ”。雍正帝遂将青海贝子丹忠所遗留下的博克充科克(即璜水)之地赏给阿宝作牧地。后来阿宝嫌这个地方狭窄,擅自到乌兰穆伦地方栖居。1729年由清廷治罪,削多罗郡王爵。让其迁回阿拉善。

1729年,雍正帝令准噶尔的噶尔丹策零汗(策妄阿拉布坦之子)将逃到准噶尔已有数年的罗卜藏丹津送来。为施加压力,派清军分北、西两路向准噶尔进军。阿宝奉旨率他自己的军队和另拨给他的 1000名士兵到巴里坤与西路军汇合,同时给阿宝的长子衮布 500兵命他前往巴里坤与将军岳钟琪的 1万兵汇合。1730年,衮布在打退噶尔丹策零汗2万人对西路军的攻击中奋勇立功,受到雍正皇帝的奖赏。1731年,以西路军功复多罗郡王爵位并赏定远营城给他居住。

1739年,阿宝去世,次子罗布藏多尔济袭札萨克多罗贝勒爵,乾隆十五年(1750年),与皇族格格联姻,成为额驸。1757年,罗布藏多尔济率精兵 500,奉令参与征讨新疆辉特部阿睦尔撒纳(策妄阿拉布坦外孙)的叛乱,进到巴里坤。在进攻塔尔巴哈台时紧追了 6天,活捉了辉特部的巴雅尔汗,立了军功,晋封多罗郡王,授予议政大臣。1758年、1759年,罗布藏多尔济率部参与清政府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族地区大小和卓木的叛乱,在剿灭霍集占兄弟叛军战斗中,颇著劳绩,受到清廷奖励。1765年,因对朝廷尽忠效力,军功卓著,晋封为和硕亲王。1781年,罗布藏多尔济又奉命率 500亲兵参与了清军镇压青海循化撒拉族苏四十三领导的起义。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又诏谕 “世袭罔替 ”。至此,罗布藏多尔济亲王成为阿拉善诸王中最为显赫知名的一位。后来,阿拉善旗的台吉(贵族)即以其名的首音 “罗”字为姓。

在阿拉善建旗前后的近百年中,以 1781年罗布藏多尔济亲王参与清廷镇压青海循化撒拉族起义为标志,在此以前,和罗理、阿宝、罗布藏多尔济三代札萨克,开发阿拉善,发展畜牧业,并以此为基地,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在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的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汗的叛乱及青海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的叛乱中,立了军功作出了贡献。此后,却一度成为清王朝为维护其统治,参与镇压各族人民的一支可借用的力量。

清乾隆四年授予阿拉善第三代札萨克罗卜藏多尔济贝勒爵,乾隆十五年授予多罗额附,乾隆二十二授予郡王爵,乾隆三十年授予亲王爵,乾隆四十七年诏世袭罔替。这是乾隆四十七年春授予罗卜藏多尔济世袭亲王的封册。

贡桑珠尔默特亲王征剿回民起义军的惨重代价与阿木尔吉尔戈勒和蒙汉群众的反洋教斗争

在罗布藏多尔济之后,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到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阿拉善旗又有三位亲王相继执政。第四位、第五位札萨克亲王由第四代的旺沁班巴尔、玛哈巴拉兄弟相继执政,第五代第六位札萨克亲王是囊多布苏隆,前后经历了 60多年,除旺沁班巴尔 1784年奉命率部参与清廷镇压甘肃石峰堡回民起义活动外,这一时期是阿拉善相对平静的一个时期。鸦片战争后,由于国内各族人民的起义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入侵,满清王朝江河日下,逐渐走向没落,阿拉善这个偏僻的沙漠王国也动荡不安。阿拉善人民因参与了义和团反洋教运动,蒙受了押地赔款的巨大耻辱。

到第六代第七位札萨克亲王贡桑珠尔默特执政后期的同治年间,西北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回族反清起义。1863年回民军相继攻克了平凉、固原、灵武、宁夏府城, 1865年又四出攻击,西起甘肃肃州,东至陕西,北到磴口,南至陇南,烽火四起,严重动摇了清政府在西北的统治。阿拉善旗札萨克亲王奉旨参与了对起义军的征剿活动,同时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宁夏回民军开始起事后,清廷即令阿拉善亲王率精兵,由贺兰山口径抵平罗、宁夏,合力进剿。1864年,令贡桑珠尔默特挑选精壮蒙古兵丁,亲身统率,从磴口进边列阵,以剿为防。1865年,清廷对 “阿拉善亲王贡桑珠尔默特守卡杀贼,奋勇可嘉,先行传旨嘉奖 ”。1869年 6月,回民军包围了定远营。由于协理阿布尔拉等严加防守,在城墙每个垛口上布置 3个士兵轮流防守,并派兵防守了后山营盘及西关一带,加之备有台枪、长龙炮等,回民军仅凭长矛、刀枪,没有攻城利器,久攻未克。遂焚烧了西花园府第、祖茔,劫掠街市及南北寺等处。南寺因组织喇嘛200多人严加防守,未被攻破,北寺因疏于戒备,庙被攻破,活佛逃到贺兰山隐避。后清政府派张曜率兵救援,定远营之围遂解。阿拉善旗因此受到惨重损失。

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宗教势力逐步扩展到内蒙古、宁夏地区,阿拉善旗也深受其害。

1862年,比利时成立了旨在到 “蒙古教区 ”传教的天主教 “圣母圣心会”。1864年,罗马教廷指定中国的 “蒙古教区 ”为该会的传教范围。1865年,比利时神甫南怀仁率领 “圣母圣心会 ”的教士来到察哈尔的西湾子。1873年天主教神甫巴耆贤来到归化,购置地宅,建造堂宇。1883年罗马教廷批准将内蒙古教区划为东蒙古、中蒙古和西南蒙古三个教区,“西南蒙古教区 ”包括伊克昭盟、陕西北部、宁夏、萨拉厅西南地区。1875年,比利时传教士德玉明与阿拉善旗札萨克亲王贡桑珠尔默特交涉,准许其在王爷的水草地三道河(三盛公)一带向蒙古人传教,并在魁元合、晋恒西等处购房、典租蒙旗土地,招收汉族佃户耕种。贡王为了增加收入,扩大剥削,也乐于把自己的牧场改为农田,由教堂转租给汉族农民耕种。此后,从察哈尔崇礼、兴和、陕西的靖边、宁夏平罗不断迁来教民到三盛公一带开荒。1883年,德玉明升任西南蒙古教区第一任主教,将三盛公定为主教座堂。此时三盛公、道兰素海、哈日乃、磴口、沙金套海等地区教民已发展到 1000多人。

1888年,三盛公开始修建主教府大堂、修道院和婴儿院, 1893年竣工。教堂建筑面积 675平方米,可容 300人礼拜。教堂东设男校一所,西侧设女校一所,东北角有小修道院。大堂北建有主教小堂,主教办公室、卧室、神甫住房等。教堂祭台下建有 50平方米的地窖,专门存放主教遗体。三盛公教堂还建有城堡,周长三里许,高两丈,顶宽 5尺,并有 6尺高的隐身墙,四角建有炮台。组织有 “教民军 ”,拥有新式枪炮。教堂还设有法庭,备有多种刑具,可任意逮捕、审讯、拷打甚至处死教区内人民,俨然是一个独立小王国。 1889年荷兰人韩默理任西南蒙古教区主教。

1900年 6月,阿拉善旗第七代第八位札萨克亲王多罗特色楞,请天主教堂保护磴口商务,将三盛公一带的荒地租给教堂经营,洋人每年获得白银达 4万两,而教堂仅向旗方交纳租金2000两。从 1875年到 1900年,天主教堂在三盛公一带侵占租用土地实际达数万亩。教堂利用土地占有权,强迫佃农信奉天主教。

1900年 7月,义和团运动波及内蒙古地区,各地纷纷掀起反洋教斗争。8月,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陕北靖边蒙汉群众围攻小桥畔教堂,历时 48天。阿拉善旗沙金套海总管阿木尔吉尔戈勒和一些蒙汉群众起而响应,将三盛公天主教堂(三义堂)烧毁,驱逐了 15名外国传教士。在二十四顷地捉获了荷兰主教韩默理,送到绥远托城(今托县)。后被愤怒的群众烧死。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 1901年 9月,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被迫向 11个侵略国家赔款白银 4.5亿两。阿拉善旗札萨克亲王多罗特色楞因保护教堂不力受到清廷“传旨申饬”,赔款白银 5万两,其中先期交付 1.3万两,其余用三盛公附近巴格(乡)之可耕地 66顷作为抵偿,订立了合约,以 60年为期。这就成了阿拉善旗三代札萨克王爷(多罗特色楞—塔旺布里甲拉—达理札雅)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未能了却的巨大政治负担。

“戊辰事变”与封建王公制度的动荡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但是中华民国的政权却被袁世凯等北洋军阀所篡夺。他们为了争取蒙古王公对共和的支持,维护其统治,也为了平息沙俄在中国内蒙策动的分裂叛乱活动,1912年(民国元年)8月19日,袁世凯的国民政府继续对蒙古封建王公实行羁縻政策,急急忙忙颁布了《蒙古待遇条例》,允许蒙古王公原有之管辖治理权、世袭爵位号、呼图克图喇嘛等封号概仍其旧,并从优支给蒙古王公世袭俸饷等。9月20日又颁布了《加进实赞共和之蒙古各札萨克王公封爵》的命令。这些措施果然收到了一些效果。1913年2月7日,内外蒙古赞成共和的各旗王公在阿拉善旗集会,议决内外蒙古均应悬挂五色旗;要求各国承认中华民国五族统一;蒙人应遵守中华民国律例等十一条。1915年中华民国政府重申:满、蒙、回、藏待遇条例继续有效。1924年,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祺瑞仍颁布政令,重申对蒙古待遇条例不变。蒋介石夺取政权以后,1929年,才通过蒙藏委员会常务会讨论废止王公喇嘛世袭爵位及册增封号,议决对王公喇嘛自动取消爵位封号者呈国府嘉奖。这纸不具约束力的决议,实际上意味着不愿自动取消世袭爵位封号者仍然可以保留。因此,清王朝的覆灭与民国政府的成立,并未影响蒙古王公的政治利益,一切仍沿袭清朝时的旧制。

1911年,沙俄趁中国发生辛亥革命之际,怂恿外蒙古喇嘛教大活佛哲布尊丹巴为首的封建上层,宣布“独立”,建立“大蒙古国政府”。1912年,又支持外蒙古军分路大举进犯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并不断侵扰阿拉善旗。还煽动支持呼伦贝尔、科尔沁、喀喇沁、札鲁特一些王公上层,以反对共和为名,纷纷宣布 “独立 ”,脱离中国,进行分裂活动。但在中国军民反击下,很快平息了叛乱,使沙俄的阴谋未能得逞。阿拉善旗札萨克亲王塔旺布里甲拉,在大势所趋和袁世凯政府的笼络下,为了维护封建王公制度和封建特权,表示赞成共和,没有参与分裂活动。1914年 8月还被袁世凯政府委派当了半年西蒙(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及绥远土默特一旗)宣抚使, 1924年 3月,又被曹锟大总统任命为蒙藏院总裁,后来由于北洋军阀内讧,曹锟下台,才不得不于 1925年 11月辞职。但是这位阿拉善旗札萨克亲王,虽然没有什么事情可干,却仍然不愿回旗,自 1919年以后一直长期住在北平养尊处优。

讵料, 1928年,在阿拉善旗偏僻的沙漠草原上,发生了德毅忱等人武装暴动推翻封建王公政权的事变,并由此引起权力之争的一系列动荡。此一事变发生在农历戊辰年,又称“戊辰事变 ”或“小三爷事件 ”。研究这一事件对了解现代阿拉善很有裨益。

德毅忱,蒙名德钦一心诺尔布,是阿拉善旗札萨克亲王塔旺布里甲拉三叔的第三子,为阿拉善旗贵族辅国公头等台吉。1911年在北京读书,通晓蒙汉两文,回旗后被授副管旗章京,后升为协理。对旗内政治腐败、愚昧保守的封建势力不满,与管旗章京陈莽哈赖不和,是个虚有其名的协理。在国民革命军赵景文及内蒙古人民革命党郭道甫等人宣传鼓动下,遂“决心进行维新运动,希图改革封建制度,以期适应时代潮流 ”。与罗敖有、田济尔、孟雄等人,发起组织领导了试图推翻王公制度的政变。

罗敖有,出身于台吉,系远支贵族,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精于武术,喜爱狩猎,会修理枪械。因在旗衙门学习,通晓公文,由一般 “笔帖式 ”(文书)逐渐被提升为梅林副章京。由于当时在阿拉善旗邻近地区常有匪患,旗里组织蒙旗部队防范,罗敖有于是就担任了全旗兵营的 “达尔嘎 ”,执掌了军权。后来因吸食鸦片,入不敷出,生活困难,从事偷运贩卖鸦片,被塔王发现没收,生活陷于绝境,遂对塔王产生了强烈的怨恨。后与郭道甫相识,经常一起打猎,相处日久,受郭的宣传感染,便由对塔王个人的怨恨,发展到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参与了反对封建制度的活动。田济尔,先祖是随清皇室公主陪嫁到阿拉善的 “媵户 ”,自幼随父在王府当差,因侍奉塔王,常住北平,蒙、汉文皆通,善画佛像,又精岐黄之术,在住京期间,接触吸收了不少新知识,是出身于奴才家庭的知识分子。孟雄,原是甘肃秦安人,业裁缝,因在原籍打死了人,逃到定远营,仍操旧业,因手艺好,善交际,对定远营各阶层有广泛的联系和相当的信誉,并取得了王公贵族的赏识。在协理四公爷的信任和支持下,不仅入了阿拉善旗籍,获得了蒙民的资格,而且走进衙门,当上了梅林兼听差处 “达尔嘎 ”(审判官)的职务。后来又得到管旗章京陈莽哈赖的依重,参与对外联系和处理涉及汉族人民事务,树立了一定威信。他还在定远营三皇庙组织了一个 “在理公所 ”的迷信团体,提倡戒烟、戒酒,初五、十五亲往该庙烧香叩头。吸引了定远营人数较多的小手工业者群往参加,在汉民中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1926年 9月,冯玉祥的国民军退居绥西、宁夏、甘肃一带。“内蒙古人民革命党 ”的白云梯、郭道甫、伊德钦等人,因得到冯玉祥的支持也到了宁夏。1927年 1月、3月,郭道甫两次亲自到阿拉善旗定远营宣传该党 “联合被压迫各民族、各革命党派,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打倒军阀专制,废除王公封建制度,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治,组织蒙古民族的革命武装,建立人民革命政府的宗旨 ”,这对阿拉善旗各界无疑是一次巨大冲击。他们还打算将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机关迁到阿拉善旗并通过与阿拉善旗签署联盟条约,要阿拉善旗服从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由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派全权代表一名,领导政治工作,直接和阿拉善旗王公共同解决行政、经济各问题。遭到阿拉善旗政务处的拒绝。

1927年夏,驻宁夏国民军第七军军长门致中部副师长赵景文、旅长姚连榜(甲三)先后与德毅忱秘密策划发动政变夺取阿拉善旗王公政权,实行国民革命新制度。10月,秘密吸收德毅忱,孟雄、田济尔、罗敖友、敖其尔等 18人为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党员,积极筹划发动政变。1928年农历二月下旬门致中把姚连榜、德毅忱叫到宁夏商定了政变的具体计划。在甘肃省驻定远营的盐税局、百货征收局、禁烟善后局秘密发展了一部分税丁作为商团的基本武装力量,委任王仁甫为商团队长,又在旗兵中发展了一些蒙古士兵。

1928年 4月22日(农历三月初三日),德毅忱、姚连榜等政变武装秘密进入定远营城内,占领了印房(旗政府政务处)策林厢(财政处)、枪炮库等单位,夺取了札萨克印,捕押了管旗章京陈莽哈赖等主要官员,并于 4月25日(农历三月初六)以 “反对革命祸首 ”罪名枪杀了陈莽哈赖。宣布成立了“阿拉善旗政务委员会 ”,将武装力量改为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蒙兵第二路军 ”,由德毅忱任司令,田济尔任参谋长,姚连榜任监督,辅国公其木德艾林岑(德的长兄)为军需处长,下辖两个旅,任命罗敖友、敖其尔为旅长。还聘任了在事变中持中立态度的原镇国公塔旺策林、镇国公米格瓦其尔为军队顾问,巴音都伦为参议。没收了王府和策林厢白银 13万元,鸦片 1万两,以及珠宝玉器、古玩衣饰等。宣布废除 “乌拉 ”制度,规定不许留辫子。

由于发动事变没有群众基础,蒙旗多年形成的封建王公正统意识浓厚,对废除封建王公制度一时还接受不了,有些人没有了王爷,不知道日子怎么过。政变者没有正确的政治纲领,没有做巴格基层群众工作;一些人造谣惑众,说是 “德钦一心诺尔布投降了 ‘东军 ’(指冯玉祥的国民军),出卖了阿拉善 ”;冯玉祥在南下宁夏、甘肃路过三盛公时,急于收回被外国天主教堂霸占的大片土地,设置了磴口县,引起阿拉善旗上层的反对,认为侵占了阿拉善旗的土地。国民军南下时,雇用、拉用了阿拉善牧民数千峰骆驼运输军品,有二三千峰没有返回,还拖欠了运费 8万多元,加重了牧民的负担,也引起反感;事变中没收了王府、旗府大量财产,德毅忱从中拿出 6600元大洋,分给政变有功人员,德毅忱自己得了2000元,田济尔 1600元,孟雄、罗敖友各 1000元,舒安和宁夏来的田国华各 500元,还送给门致中白银 1万两,鸦片 3000两。一些人也乘机公开放赌,吸食鸦片,骚扰人民,引起人们不满。

事变发生后,原王府一些官员大都逃出定远营,一面向牧区召集兵力,组织反击,一面请求宁夏、甘肃干预平息变乱,同时派人到北平向塔王禀报事变情况。农历四月上旬,阿拉善旗南部驻札哈道兰防卡卡长毛巴特尔,三关防卡卡长范布尔古德及杨巴图孟柯等,坚决反对事变,并组织了 60多人向定远营进发,准备攻打定远营。毛巴特尔的举动得到贺兰山沿山巴格和西部、北部巴音乌拉和紫泥湖一带 9个巴格和防卡的杨嘎瓦、巴图斯迪、宁吾等人的响应,纷纷率各自防卡的卡兵于农历四月初三日包围了定远营城。打了一个月,没有攻克。农历六月上旬,又发起了第二次进攻,又打了20多天。在定远营被围期间,门致中曾派一个营从三关增援,遭到王府蒙古兵的激烈反击,伤亡惨重,失败而归。门致中又派苏雨生的骑兵团,在阿拉善旗驻磴口总管敖其尔的带领下,付出重大代价后进入了定远营。

居住在北平的塔旺布里甲拉多次向南京国民政府和蒙藏委员会提出立即制止门致中在阿拉善旗的军事行动,撤走苏雨生部队,恢复阿拉善秩序,赔偿被劫走的财物等四项要求。1928年 6月19日,阿拉善旗札萨克亲王塔旺布里甲拉又从北平向阿拉善旗发出传谕布告,声称:“旗内发生变乱事件,是本旗人自己捣乱。国民军对本王是好的,阿拉善旗支援冯军,运送军械,他们不会与本旗捣乱 ”。有意把国民军支持事变的事避开,留下回旋余地;宣布 “本旗旧的制度应照旧实行,顶戴照旧有效,头发不能剪”;下令“对德毅忱、罗敖友、孟雄、田济尔等 4人,不论在何处抓到,都就地枪毙 ”;宣布 “任命副梅林章京白和尚为临时管旗代理人,发给临时印章,指挥各军和各官员 ”, 札兰章京图门巴依尔、“任命梅林章京图门吉尔格、台吉达喜策林、台吉巴图孟柯等,协助领导八个组,在沙尔布尔都(紫泥湖)旧王府集中,准备攻城,抓捕起事人员,恢复旧制度 ”。并将从东北奉军那里得到一批三八式步枪,运回阿拉善旗,支持反夺权。

正当开始第三次攻城时,甘肃省主席刘郁芬按照南京蒙藏委员会关于停止冲突,协商解决的要求,通知宁夏派人调解阿拉善旗问题,并从阿拉善旗撤出宁夏援兵。于是宁夏派于长东(别名于来堂)到定远营召集双方进行调解。由于双方都坚持各自意见,互不相让,调解没有结果。塔王在南京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马福祥的支持下,在牧区动员青壮年及喇嘛兵参战,到农历八月,数百人又包围了定远营,通往宁夏的各要道都被卡兵守住,小三爷的革新政府已四面楚歌。在这种形势下,宁夏特派员于长东要求双方停火,将苏雨生的部队调回宁夏,阿拉善旗双方撤走各自的军队,允许小三爷留一部分商团队保护。苏雨生的部队一撤,王爷的蒙古兵就开进了定远营。最后宁夏提出的 “和平解决阿旗问题 ”办法是:恢复原政务处,公推喇嘛爷协助塔王护印掌权;惩办祸首,将姚连榜撤职押省讯办,德毅忱等交旗处置;撤销蒙兵第二路军司令部,收去关防,遣散军队;宁夏第八师派来支援新政权的军队,撤离旗境;清理退还已运往宁夏的王府财产;宁夏对阿拉善旗的损失,给予适当抚恤;对新政权当兵办事的一般人员,概不追究。塔王得知宁夏处理阿拉善旗问题的意见,于九月十三日传喻: “任命巴音都仁为协理,尼玛敖子尔为管旗章京,道尔吉森格、达喜策登、恩柯巴图、达喜东德布等管理印房事务,其他各职员原任命暂不变;派巴音都仁、道尔吉森格、图门达赖等赴宁夏清理财物;姚连榜是叛乱头目,由旗追查处理;德、孟、田等人从银川要回关入狱中;任大爷的罪比罗敖友轻一半,送南、北寺严刑管押待处 ”。塔王念毛巴特尔率先带领卡兵维护王公政权有功,晋升为副骁骑校兼兵营总管,范布尔古德升为兵营副总管。

1928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于长东召集阿拉善旗官、民、军、商代表,以投票方式选举南寺的迭斯立特呼图克图喇嘛坦桑吉甲木素护理札萨克印,主持全旗一切政务,原政务处亦于是日恢复。至此,于 1928年农历三月初三日发动的事变,历经 7个多月,到此以失败而告终。

民国 17年十一月初四日,阿拉善亲王旗政务处发布的告示,是一份难得的历史资料,原文抄录如下:

阿拉善亲王旗政务处告示

因于本年三月初三(农历———原译者注),乱党分子姚连榜与本旗德毅忱、敖友、田济、孟雄等人合伙通谋,趁隙抢占定远营城,杀戮官员,抢劫仓库,强行保甲,抓兵抓丁,时有部分不明详情之人迎合入伙,姚等更是恃众无忌,强逼商会,榨取大量物品,又敲诈当地富裕蒙户,劫掠牧区之大批驼、马、牛、羊及钱财衣物之类。故此,我蒙民因城池失陷,牲畜被掠,而痛恨已极,无奈旗内多人宣称联合,把守三关口、樊家营子等地,实属防止大批牲畜出境外流,绝非反抗之意。不料,姚连榜却编造谎言,无端上报,意欲调动军队,屠杀无故之蒙民,践踏故土,掠夺财物,将本旗置于战乱困苦之中。幸宁夏省执行委员邵氏(邵遇芝,撰者注),查明蒙人之冤屈与痛苦,报于省府,即换派官员于长东,进而和善处理,于十月二十六日(农历,原译者注)全旗军民商贾人投票推举迭斯立特呼图克图出面暂管旗政,即日重兴原政务处,复行旧制,以保太平安乐,并将姚连榜扣回省内,且已惩办。因此,特发此告示宣明,首犯既已案断,怨恨理当解除,蒙汉民众,古来情同手足,切喊记既往勿计,无论旗属军民、僧俗及外来商人等须知,因姚连榜之胁迫而从其伙,入其伍,为之利用,与蒙人交战结有怨仇原定远营人士,今后概不计往。我蒙人亦当念朝廷之重恩,每事必求和善,不得积怨,图谋报复,若不从此告,或被本政务处查晓,或被他人告发,定以违法论处。此布于衙门(指定远营——原译者注)、南北二寺、查汉布鲁格等六处。

民国十七年十一月初四日

德毅忱,事变失败后先避到宁夏,后携眷赴河套投亲。孟雄、田济尔外逃,罗敖友、敖其尔先后被捕处死。1930年春,塔王派出的密探在绥远发现了德毅忱,即请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配合将德与其长子罗景瑞逮捕。塔王命人将德毅忱父子押回阿拉善旗,并向北寺活佛、大喇嘛传谕,令该寺派人将德“押送库列图庙,严密看管,勿稍疏懈,如不守分,即发往巴丹吉林”。同年 9月24日,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马福祥应德毅忱之妻郭淑贞之请求,发出208号训令,“请宁夏省政府查明情形,秉公办理”,并令“阿旗不得随意进行处置”。后德毅忱被转移到查汉高勒庙服刑,因刑讯伤势严重,于 1932年农历六月上旬死去。14岁的罗景瑞被送到巴丹吉林沙漠的古尔乃湖防卡管制。

塔旺布里甲拉,经“戊辰事变”的打击,以及其后毛巴特尔及南寺活佛达布华呼图克图那旺丹曾与协理巴音都仁及南寺喇嘛坦桑吉甲木素两派权力之争,导致阿拉善旗局势一直不稳定,心情焦虑,旧病复发,终于 1931年 9月5日去世。1931年 12月13日,由其子达理札雅袭任阿拉善旗札萨克,1932年 7月4日回旗亲政。此时德毅忱已被折磨致死,但达与老塔王一样,对德毅忱等人一度推翻封建王公政权的行为仍然愤恨不已,虽不能碎尸万段,仍“当究不误 ”,派人将德毅忱的儿子罗景瑞枪杀于拐子湖,并将其贵族台吉身份废为庶人,从家族中除名,以“告诫后人 ”,维护封建王公制度。

民国21年 6月初 10日,达理札雅亲王发的告谕,也是一份难得的史料。20世纪 30年代,世界风云变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也逐步走向高潮之时,看看这块偏僻的沙漠王国的王公贵族们的心态,不能不令人惊叹。

谕告原文如下:

原本旗辅国公级副管旗章京台吉德钦一心诺日布,于民国十七年与乱党分子伪坐镇吏姚连榜以及本旗敖云、孟雄、田济等人私通结伙,借革命之名,突发叛乱,强占定远营城,夺得大印,杀害管旗章京,将库内为边境防务所备用的枪支弹药,以及王府内存放数百年之金银财宝、衣物之类抢劫一空,又唤外地流窜歹人蜂拥而至,置蒙民于战乱之苦难中,抢掠商号,编造谣言,宣称王公已被推翻,颠倒黑白,百般无理,实属可恶之极。又查罪犯德钦一心诺日布系本王近亲,且身为要员,本应依国事为重,安抚疆域,保全故土,却无视祖上,公然反叛,将土地与旗政尽皆交与歹人手中,致使祖辈中断香火,罪恶如山,虽碎尸万段而不及。今年虽已身死,然其罪孽当究不误。其兄其木德艾林岑身为辅国公级台吉,本应劝阻其弟所为,但当初德钦一心诺日布反叛横行之时,却同谋为伙,愿为歹人效力,究其行,实属废弃祖业者也。效昔日周公重义疏亲之例,其罪确为难容,况有父王遗谕,将反叛罪人德钦一心诺日布、其木德艾林岑连同其子一并除名于家谱,降为庶人。今本王遵旨返旗,平定乱局,遵已故父王之遗嘱,重整家族,将其木德艾林岑父子与反叛首犯德钦一心诺日布及其逆子等,一并革职,并于家谱中除名,永为庶人,使其不再靠近祖茔,以示家规,告诫后人。

民国二十一年六月初十日亲王达理札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