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不停止的兴奋点

永不停止的兴奋点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的邹承鲁自然也备受世人瞩目。他的研究的兴奋点总是在不断地转移。现在他又有了新的兴奋点……蛋白质研究一直被喻为破解生命之谜的关节点。胰岛素是蛋白质的一种。这一成果也是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零距离接触的重要成果。例如,班廷和贝斯特于1921年发现的胰岛素为第一个蛋白质激素,可作为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物,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小档案

邹承鲁出生于1923年,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西南联大化学系,后到英国伦敦剑桥大学,师从凯林教授研究生物化学,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后,在上海生化所从事酶的研究。他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工作为我国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50年代后期,他参加了中国胰岛素人工合成工作,在三个小组中负责A链和B链的拆合,从而确定了合成路线。他建立了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和作图法,被称为邹氏公式和邹式作图法,被收入一些教科书。他的学术成果曾经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992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生物学奖。

20世纪60年代,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消息,像一声春雷震惊了世界。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的邹承鲁自然也备受世人瞩目。1966年,曾获诺贝尔奖的肯德瑞教授兴致勃勃地来华访问。他对胰岛素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只可惜来的不是时候,随着“文革”的开始,邹承鲁的政治地位已经开始恶化。当他被派去给肯德瑞教授报告做翻译时,被告知不许暴露身份。

其实,邹承鲁这位1951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博士,在剑桥读书时本来是和肯德瑞教授认识的,但他那天却穿了一身旧制服,风度朗朗的肯德瑞根本没想到邹承鲁就“近在咫尺”,他还真诚地问这个翻译:“你在哪儿学了这么好的英语口语?”邹承鲁一本正经地说:“学校咧!”

几番风雨,几度春秋,转眼又是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年来,邹承鲁经历许多的曲折,却从没能阻止他高速运转的思维。从细胞色素到酶,从酶到胰岛素,再从胰岛素回到酶,又从酶跳到细胞色素……他的研究的兴奋点总是在不断地转移。“我天生就闲不住,闲下来就难受”,他常常这么说。攻克胰岛素难关以后,邹承鲁又回到酶的研究中。不久,他发现了“蛋白质必需基因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并在1962年的《中国科学》上发表了有关论文。这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邹氏公式、邹氏方法和邹氏作图法。正如其他的一些重大发现一样,邹氏理论一开始也没有受到重视,直到70年代以后,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被收入到许多的教科书和专著之中。

有趣的是,1983年,当邹承鲁在旧金山参加美国生物化学年会时被介绍认识了加州大学的芬尼教授。没想到芬尼教授的第一句话却是:“原来你就是那个欠我钱的人啦?”说得邹承鲁大吃一惊,后来才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原来,芬尼教授在他的书中详细介绍了邹承鲁的这项成果,但由于《中国科学》在美国许多图书馆都找不到,因此不少人都向他要复印件,为此芬尼教授“破费”了一笔钱,所以在见他以后,就忍不住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合成胰岛素和邹氏公式系列都是可以载入史册的重大成果,可是邹承鲁教授还常常说:“过去的就过去了,我只对现在做的工作感兴趣。总之,越新越好。”现在他又有了新的兴奋点……由于邹承鲁教授在生物化学领域的工作中成绩卓越,1992年他荣获了第三世界科学院奖,并被聘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小资料

1965年9月17日,我国科学家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类生物活性物质。蛋白质研究一直被喻为破解生命之谜的关节点。胰岛素是蛋白质的一种。而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标志着人类在揭开生命奥秘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步。这一成果也是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零距离接触的重要成果。

由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史上几个里程碑的工作都是以胰岛素为对象的,不少科学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例如,班廷和贝斯特于1921年发现的胰岛素为第一个蛋白质激素,可作为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物,因此获得诺贝尔奖。1966年,胰岛素工作发表后,也在国际上引起极大轰动,有上百名著名科学家来信祝贺。英国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了中国成功合成人工结晶胰岛素的消息,《纽约时报》也用大篇幅报道了这一消息。它被认为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的又一重大科研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