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坐在教室中间的一名少年陷入了沉思,他暗暗下决心要摘取数学王冠上的这颗明珠。就这样,陈景润用他的勤奋换来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国内外数学界的普遍关注。数学界为纪念他的贡献,把论文的研究结果命名为“陈氏定理”。面对取得的成就和人民赋予他的荣誉,陈景润认为,他不过是翻过了科学上的一座小山包,真正的科学高峰还有待他努力去攀登。

●小档案

陈景润(1933—1996),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

1949年的一天,在福州市英华中学高二年级的教室里,同学们全都聚精会神地听着数学老师介绍一道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

当时著名的大数学家哥德巴赫偶然注意到一个偶数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的和,他一连举出几个例子,发现有同样的规律。于是,哥德巴赫猜测:“任何一个偶数均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的和。”但是,当哥德巴赫试图证明这一猜想时,他却怎样也完成不了。哥德巴赫费尽心思,无可奈何之后写信向当时著名数学家欧拉求救,希望欧拉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欧拉知道这个猜想之后, 一直到他去世,也未能将这个问题证明出来。这件事吸引了更多数学爱好者的注意,二百多年间,有成百上千的数学家想证明哥德巴赫的猜想是正确的,却没有一个人能将这个问题彻底证明清楚。

数学老师的生动讲述,深深打动了学子的心。坐在教室中间的一名少年陷入了沉思,他暗暗下决心要摘取数学王冠上的这颗明珠。从此,为这美好的愿望,他开始了不懈的努力,这名少年就是后来对数学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数学家陈景润。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陈景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厦门大学数学物理系。陈景润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他感到无比自豪,同时他也珍惜学习时光。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整天泡在图书馆里。1953年,陈景润因为成绩突出而提前毕业,学校分配他到北京的一所中学任教。

来到京城,陈景润没有留意大城市的美丽风光,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但是陈景润从小生活在南方,普通话说得不好,学生听不懂他讲的课,另外他体弱多病,讲课讲得时间长了,就累得气喘吁吁,学生考试成绩始终提不上来。陈景润是个工作极端认真的人,看到学生考不好,一着急,便住进了医院。一年之中他做了三次手术。善长数学理论研究的陈景润感到无可奈何了,少言寡语的他不适合教师这个职业。正当陈景润感到愁眉不展的时候,厦门大学的教师得知他的情况,便把他调进厦门大学,安排他当图书管理员。这对于陈景润来说,是最合适不过了。他可以博览群书,钻研数学中的奥秘。在这段时间,陈景润一连发表了几篇论文。当时有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看到他的文章后,发现他有研究数学的才华与天赋,便建议他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到北京后,陈景润接触到许多数学家前辈,了解数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从此,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倾注到数学研究中。

陈景润在进行数学研究时,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一心扑在研究上,闹出了不少笑话,人们称他为“数学怪人”。这个称呼不乏有别人对他不理解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出自于人们内心深处对他的敬重。有一次,陈景润下班后到食堂打饭,可是大脑中仍然想着一个悬而未解的数学问题,走着走着,忘记了吃饭这回事,走了一圈,竟又回到了宿舍。就这样,陈景润用他的勤奋换来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国内外数学界的普遍关注。特别是他在1973年发表的题为《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数学论文,把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工作往前推进了一大步,这项成果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数学界为纪念他的贡献,把论文的研究结果命名为“陈氏定理”。

陈景润出名了,但他没有在荣誉面前洋洋自得。相反,他的研究工作更加刻苦勤奋了。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就连出国讲学、开会也不例外。面对取得的成就和人民赋予他的荣誉,陈景润认为,他不过是翻过了科学上的一座小山包,真正的科学高峰还有待他努力去攀登。他仍像从前那样勤奋努力,正如他说的那样,我要是不努力,就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可以说陈景润像老黄牛一样,不用扬鞭自奋蹄。

●经典语录

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