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贝都因人今昔

贝都因人今昔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贝都因人”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游牧的民族”。早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贝都因人就已经是阿拉伯半岛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创立初期,穆罕默德在麦加等地遭到商人、贵族和当权者的强烈排斥,但是却得到朴素的贝都因人的欢迎和爱戴,在伊斯兰教的传播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过程中,贝都因人都功不可没。

游牧生活是阿拉伯世界最古老的生活方式。由于阿拉伯人所在的地域80%以上是沙漠、半沙漠地带,雨量稀少。部分阿拉伯人口——贝都因人,长期过着游牧生活。阿拉伯世界所有国家都拥有多少不等的贝都因人,其中沙特、海湾阿拉伯诸国、伊拉克西南部、叙利亚沙漠、利比亚、苏丹、索马里,贝都因人的人数均超过其总人口的10%,沙特在1975年人口普查时,估计有190万贝都因人口,或占该国总人口的25%。贝都因人的主要社会组织由部落和部落以下的各个分支组成。他们在沙漠中栖息,住的是由动物皮毛缝制的帐篷,吃的是骆驼肉和羊肉。其价值体系强调对家族忠诚、自治观念、勇敢和好客。过去数千年来,贝都因人的传统形象,是一顶帐篷、一匹马、一群牲口、一把剑、一腔原始的价值观念以及在沙漠里四处漂泊谋生的生活方式。几千年来,他们能够适应大沙漠中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并保持生活方式一成不变。近几十年来,在石油因素的冲击下,大多数贝都因人的生活也已发生巨大改变。

“世外桃源”中的居民

直到今天,在阿拉伯半岛和北非的辽阔大沙漠中仍然居住着大批贝都因人。“贝都因人”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游牧的民族”。在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的今天,现代文明正以它的无限生机冲击着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是贝都因人仍能以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在现代化的“世外桃源”之中,过着与世隔绝、无拘无束的游牧生活。在他们的心目中沙漠没有边界,因此为了牧放牲畜,他们常常肆无忌惮地穿梭于国与国之间的边境上,随心所欲、来往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在他们的眼里也没有总统或国王,他们的口头禅是“我们没有国王,只有真主安拉”。

贝都因人的祖先是生活在两河流域、叙利亚、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他们以放牧为生,率领着大批的羊、骆驼和马在广阔无垠的沙漠和丘陵中游荡。历史上,他们长期住在阿拉伯农耕地区的荒漠边缘,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早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贝都因人就已经是阿拉伯半岛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伯半岛位于尼罗河和两河流域这两个文明区之间,它东面的印度、中国、东印度群岛,西面的埃塞俄比亚、埃及、地中海沿岸国家,历史上都是发达地区,有着大宗的商业往来。因此,只要是通过陆地沙漠地带进行的商业来往,都要依靠贝都因人的骆驼队驮运货物,商人们也需要贝都因人当向导。相传,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就曾经当过赶驼人。悠扬的驼铃声成为这片广大地区之间商业往来的象征,同时也包含了贝都因人的辛苦和汗水。伊斯兰教创立初期,穆罕默德在麦加等地遭到商人、贵族和当权者的强烈排斥,但是却得到朴素的贝都因人的欢迎和爱戴,在伊斯兰教的传播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过程中,贝都因人都功不可没。

贝都因人过着部落式的群居生活。部落的大小视其人口和牲畜的数量而定,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酋长。酋长是部落的领袖,负责分配牧场、接待客人、保护自己的部落不受别的部落的掠夺和侵袭。贝都因人生活在贫瘠、恶劣的生活环境中,终年为生存而漂泊,干渴、劳累、食不果腹、狂风、黄沙都是他们每天必须面对的事实。在这样的环境里,贝都因人练就了剽悍、顽强、骁勇的体质和性格。有这样一件事情很能说明贝都因人的强悍:一次,叙利亚政府军在其境内的沙漠中逮捕了一个闯入其领土的别国的贝都因人,部落首领出面交涉但久拖未决,于是该部落首领年仅8岁的小儿子自告奋勇,率领几个同年的“小伙伴”,各带一把匕首溜进叙利亚监狱去救人,当然他们不可能成功,但却加速了整个事件的解决。另一方面,恶劣的环境也使贝都因人好斗且掠夺成性。在沙漠中曾经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则谚语:“我反抗我的兄弟,我和我的兄弟反抗我们的堂兄弟,而我和我的兄弟及堂兄弟又反抗这个社会。”

尽管生存环境恶劣,拥有的财富也少得可怜,但贝都因人的慷慨好客却是举世罕见。当有陌生的客人来到时,每一个贝都因人都会出来热情欢迎,并端出其煮好的最好的肉食招待客人。如遇主人正好食物短缺时,他们也会毫不吝啬地拿出其仅有的椰枣和咖啡让客人享用,那怕自己忍饥受渴亦毫无怨言。几千年来,贝都因人的慷慨好客习惯丝毫没有改变。对一位地道的贝都因人而言,贫穷并不是羞耻,他们认定金钱、骆驼等资产只是人们生来就应共享的东西。他们认为:凡是流出去的钱财,总会有回流的一天。至于是否如此,那只能托靠真主的旨意了。

一成不变的传统生活

贝都因人的家一般都是较为宽敞的帐篷。帐蓬面向背风的一面敞开,帐篷内以帘幕分隔成男女起居间。帐篷内家用物品并不多,富裕一些的可能有几张手工编织的地毯,铜制的炊具和餐具,若干以羊皮为罩的木头驼鞍,几个盛水的羊皮袋,一卷绳索,一些乳香及祭祀时焚烧的檀香等等。

人们的穿戴也很简单。通常男子多穿长及脚面的白色长袍,据说穿这种长袍,在人走动时会产生一种类似空调的作用,空气在人的两腿间形成的对流会使在沙漠中行走的人倍感凉爽。男人们的头上戴一种名叫“固特拉”的头饰,这是一块下垂的大布巾,折叠后包在头部,以防强烈的阳光和尘埃及蚊虫的侵扰。有时他们也戴棉质头巾,用黑色粗绳绕在头部。男人主要的装饰是武器,一般贝都因人喜欢佩带一柄银质匕首,一支枪或一条也门制的花哨子弹袋。这种装备对家境较好的贝都因人来说是一种富有和高贵的显示。妇女们的穿着则非常保守。在她们白色纱罩内衣外面,是宽松的白色或黑色长袍,全身严密地包裹着,头部也用黑色头巾包扎,面部包括眼围均涂着黑色化妆品,以对抗沙漠中强烈的阳光。为显示女性的羞怯,她们还以黑色面纱遮掩脸部,只留一条眼缝向外窥视。有的妇女为表现自己的富有,还戴起镶嵌宝石或玛瑙的金银首饰,每双手臂戴上十多个手镯是很常见的。

对于贝都因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就是不断地寻找水源及牧场。有时,他们每隔几天就可能有一次小的搬迁,而在一年中的初冬和春末,更会有两次大规模的迁移。所谓“逐水草而居”是其生活的典型写照。贝都因人部落的聚集或搬迁,并无定式。任何一个部落或一个家庭在一个地点停留两三天后,即有可能会转移到几里以外的另一个新地点,只要该地牧草鲜嫩多汁。在从一地到另一地的长途跋涉中,贝都因人每天所过的生活都几乎一成不变。每天黎明,从做礼拜(晨礼)后开始,妇女们即将捡来的柴火或干驼粪作为燃料,点燃夜间未熄的火烬,煮好捣碎的咖啡豆,早餐就开始了。食物的种类非常之少,多是少许的椰果、一碗骆驼奶、几块无酵面饼等等。早餐过后,男人们天始讨论当天的行程,决定仍留原地还是继续迁移。如决定留在本地,便须将骆驼分组,将初生小驼和母驼,牧放在离帐篷不远之处以便就近照料。即使是在冬季,母驼也至少需要一周饮一次水,这样才能从其身上挤出奶水。驼奶是贝都因人营养极佳的饮品。

劳作一天后,贝都因人作过礼拜(宵礼)准备吃晚餐。大家围坐着共吃一大盆米饭。人们用右手将米饭取出,捏成一团放进口中嚼食,边吃边喝驼奶,吃喝过后再饮一杯有豆冠味的苦涩咖啡。据说生活在利比亚沙漠中的贝都因人生活条件最为艰苦,不仅食物非常简单、单调,还常常饥一顿饱一顿。有的时候,他们会因找不到可吃的东西而挨饿,而当有食物的时候他们就拼命吃。在任何时候,骆驼都是贝都因人的宝贝,它们既是出行代步的运输工具,又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当利比亚贝都因人长途跋涉、在茫茫的沙漠中无处觅食时,口渴至极的他们会割破骆驼的血管吸吮驼血,饿了则从驼峰上切下一块油脂充饥。骆驼哺育期的驼奶就更是他们的美食了。

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石油的发现对贝都因人的生活产生了令其无法抗拒的影响,千年一律的游牧生活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上世纪30年代末,石油勘探开始之时,贝都因人充当美国石油公司的向导,然后又充当非技术性劳力。一些贝都因人被训练成会驾驶和修理汽车的人,有的还购买阿美石油公司的二手车辆。拥有一辆二手汽车曾一度成为上世纪中期阿拉伯半岛贝都因人某种新地位的象征。到了1970年代以后,卡车和其它车辆已成为贝都因人扎营生活的工具,起着与传统上运送行李的骆驼及马匹相类似的作用。卡车等机械化车辆被用来搬运饮用水、托载羊群到另一个牧地,充当看管骆驼的交通工具,以便于在更广的沙漠里放牧。

机动车辆给贝都因人的生活带来变化,也给游牧生活带来崭新的文化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贝都因人到城里的次数越来越多,即使呆在沙漠中游牧时也更多地聆听收音机,他们还与汽车代理商、机械师、电工及汽油商等进行更频繁的交易。与此同时,政府和石油公司在沙漠里探井开挖地下水,直接促使循环生态发生显著变化。现在贝都因人可以在靠近水源的牧场逗留更久的时间,特别是在夏季的时候。由于水井并非由某一部落开掘或为某一部落所独有,因此现代贝都因人也开始学会与其它部落分享水源。一些国家的政府为鼓励贝都因人定居下来,还在夏季时给游牧部落提供教育、社会和健康等诸多方面的服务,名之为“夏令营”。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时,各式各样的“夏令营”曾一度遍布整个沙特阿拉伯。政府的苦心给贝都因人播下定居的种子,在有深井的附近地区设立的学校、清真寺和诊疗所及各种娱乐设施,都成为贝都因人定居下来的诱因。年轻的贝都因人最先试探着走进城市生活,他们从政府那里得到贷款以从事商业活动,更多的是到石油公司当一名司机或石油工人什么的。年轻的贝都因人有很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经过几年之后,这些生活在帐篷里的年轻小伙子,有少数人还成为公司经理、军队中的军官、飞行专家或政府官员等等。现在,他们的马鞭被挂在住宅内的墙壁上,成为一种象征和回忆,而肩膀上则可能担负着国家的重任。

重返大自然

人力资源严重短缺是阿拉伯产油国、特别是沙特阿拉伯等国政府面临的共同难题。在这些国家中,贝都因人和妇女是尚未被触及和开发的两大人力资源,因此政府对贝都因人的定居可谓颇费苦心。但是多年来把游牧人口融合到现代化沙特社会的努力始终收效甚微,只是在两种情况下——即在油田工作和征募参加沙特国家警卫队的人员方面略见成效。不管政府如何费尽心机,贝都因人还是强烈地依恋他们的部落和游牧生活。他们常常穿梭往返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和生活中,在油田或国家警卫队工作几年后,他们往往暂时退出现代化的经济生活领域,回到原来的游牧生活圈子中去结婚成家。选择长久定居下来生活的贝都因人是个别现象。一位西方人在搭乘在一家西方石油公司做司机的贝都因青年所开的便车时,曾为这位年轻的贝都因人溢于言表的重返大自然时的激情深深感染。他描写道:“年轻人带着激动的喜悦,载着我以疯狂的车速,奔驰于崎岖起伏的沙漠中。他不停地说,返回帐篷家园真够开心!然而他所称的帐篷家园竟然是一辆大型的露营式箱型汽车,里面还有空调及电视等设备,只是他仍然骄傲地坚持他自己是贝都因人。”

显然再回到游牧生活也并不等于说又回到千年不变的传统生活。因为虽然帐篷、骆驼、羊群、马和剑确实都还在,但却多了卡车、收音机和机枪等等。贝都因人虽然仍在广阔的阿拉伯沙漠里移动,但却在每个地方停留更多的时间。当决定迁移到另一地方游牧时,其行动也较以前更加快捷。牲口仍是贝都因人的主要经济基础,给他们提供肉、奶、毛、运输和交换的媒介,但金钱现在也被当作交易的补充媒介,这些钱是他们到油田工作或参加国家警卫队所挣得的薪水。而且,现在他们除食用传统的贝都因人食物(奶、椰枣和肉)外,也间杂吃些米饭和罐头食品。石油和来自石油的财富也从另一方面影响到贝都因人的生活,优种骆驼现在越来越被当作一种奢侈品和运动项目的主角。阿拉伯半岛上的君主们和上流社会风行赛骆驼,贝都因人为此而获得厚利。据说,一只良种的赛驼常常可以卖到1.5万美元。

职业选择

贝都因人在沙漠中生活,没有时间观念,更不愿受太多的约束,这些特点在他们选择现代化职业时表现得非常明显。当人们问起贝都因人在形势所迫不得不选择定居生活,他或她们最想让自己的孩子从事何种现代职业时,大多数贝都因人均选择军职,而尤以空军驾驶员为首选项目。专家们解释说,指挥人和驾驭物是贝都因人的兴趣所在,所以上述选择实际上仍然未离开他们传统的价值体系。如果说,勇敢、侠义和经常迁移是贝都因人的部分行为规范,那么驾驭超音速战斗机在原则上与此是颇为吻合的,而驾驶一辆坦克、一部武装车辆或一部卡车,也反映了同样的行为规范。所以,贝都因人在选择现代职业时,大多会更愿意当个军人,国家警卫队队员或卡车司机。当然,在穿梭于两种不同社会形态的年轻一代中,离婚、酗酒和吸毒的事例已有增加的趋势,扰乱和违抗传统权威的情形也与日俱增。

随处可见的影响

贝都因人的性格有着强烈的反差,一方面他们热情、慷慨、豪爽、重视友谊,讨厌受到制度的束缚和压制,渴望自由自在地创造自己的生活,所体现出的乐善好施、有恩必报等优良传统令人称道。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好侵袭、爱复仇、斤斤计较等习惯,也充分体现了这个集体的落后、固执和偏激。

20世纪以来,贝都因人的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他们中部分人进入城市,改变了游牧的习惯,成为商人、官员或者城市居民;另有部分人陆续成为农业定居人,经营着农场或牲畜养殖;但是仍有约三分之一的贝都因人继续过着游牧的生活,他们带着自己的羊和骆驼,依然在无垠的沙漠中游荡,寻找水草,寻找乐园。

贝都因人的集体正在被现代化进程肢解,但是贝都因人的生活习惯依然保留了下来。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等国家的城市里,到处可以看到带有贝都因人帐篷色彩的建筑,赛骆驼、赛马仍是城里人喜欢的体育节目,更不用说一到周末一家老小驱车百公里到沙漠中野餐、露营等所体现出的对贝都因人生活的怀念和憧憬。

贝都因人的传统名菜烤全羊现在依然是阿拉伯国家的人民款待高贵客人的必备食品,也是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举行国宴时的主菜。自从贝都因人皈依伊斯兰教,烤全羊就成为穆斯林们的骄傲,看着烤制得金黄、泛着些许枣红色光的全羊,你不能不佩服贝都因人在烹饪方面的天赋和才智。

定居下来的贝都因人只要条件允许,大都准备有贝都因人式的帐篷,每当有客人来,主人和客人支起帐篷,在里面谈天说地,品茶、喝咖啡,像是回到先前的生活中,别有情趣。阿联酋总统扎耶德年轻时曾生活在贝都因人中间,他休假必去的地方就是贝都因人的营地,在那里骑马、打猎、放鹰隼;他的办公室对贝都因人是开放的,不论政务多繁忙,只要有贝都因人前来拜访,他都要放下手中的工作与他们畅谈一番,并且总是乐此不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