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灵武县建筑行业的名师们

灵武县建筑行业的名师们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灵武过去是一座老城,由于地方经济落后,城市的面貌改变非常慢,很多城市设施和建设及工程建筑、民用建筑、旧城改造是分步进行的。自20世纪50年代,灵武建筑行业上,活跃着一支建工队伍,他们走乡串户,在城镇乡村建设着一个又一个工程。白风,男,1938年10月出生在灵武东塔乡,1958年至1960年在吴忠建筑队从师陈少奇学木工,后回家务农。孩子家庭不和,对马金和打击很大,后得病故去。刘善云的年龄大了后,单位安排到县建筑公司当门卫。

灵武县建筑行业的名师们

灵武过去是一座老城,由于地方经济落后,城市的面貌改变非常慢,很多城市设施和建设及工程建筑、民用建筑、旧城改造是分步进行的。那时的建筑没有很先进的工艺和设备,砖瓦用手工烧制,泥浆人力拌和,脚手架是木制的,匠人们使用的工具也非常落后。但他们的技术非常精湛,用一把瓦刀,可以打三刀灰便将砖砌好。墙是清水墙,不粉刷都可以达到灰浆饱满,横平竖直,十多米高的墙笔直地砌上去,误差非常小,非常好看。自20世纪50年代,灵武建筑行业上,活跃着一支建工队伍,他们走乡串户,在城镇乡村建设着一个又一个工程。过去的电影院、县政府、县医院、邮电局很多工程都出自他们的双手。如今这些建筑工艺上已很落后,随着旧城改造的速度,基本全被拆除了,而这些当年风华正茂、技艺不凡的工匠有的故去,有的还健在,他们是当年用双手改变城市的一支生力军,值得人们去怀念他们,书写他们。让我们回忆他们工作生活的一些片断吧。

石银桥,20世纪50年代的老瓦工,曾参加过灵武电影院等工程。原在银川一家建筑公司工作,灵武组建建工队时,将他调来,后一直在灵武居住。他的技术非常精湛,特别是用瓦工砌墙,三刀灰砌筑,干净利落。70年代故去。

魏春花,河北涞水县人,虽女性有巾帼不让须眉的男儿气概。少年从艺瓦工高师,在灵武电影院、被服厂大楼、文化馆、银行大楼等工地工作,她做活利索干练,砌砖粘刷都有很高的水平,管理施工也有高超的经验,一生从事建筑。曾被建设部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她传授了很多徒弟,严教亲授,很得她利落干练的操作技艺。如今退休,在家颐养天年。

余万成,生于1936年2月2日,东塔乡东塔村12队人,19岁学瓦工,1959年至1961年在县建干临时工,1975年7月招工到县建。曾在化肥厂等工地施工,技术水平细腻,精砌细抹,各种工序细致精到,对工程施工有较高的管理经验,1982年7月退休。在工作中特长善施工,管理过多项施工。施工时每天分工前必讲20分钟话:“家有家法,国有国法,人有头发,人无笼头,拿纸拴,上班三心二意必遭灾祸,架上下去腿折腰断,地上不留神砖头瓦块打头,头是万物之灵,仔细招呼”等等语言。说也怪,其人文化水平不高,施工却井井有条,此君满脸红赤,个子不高,矮胖,精神颇佳,退休后仍在东塔乡农家养老,精神气色俱佳,说话云天雾置,风采仍旧。

白风,男,1938年10月出生在灵武东塔乡,1958年至1960年在吴忠建筑队从师陈少奇学木工,后回家务农。农忙时干农活,闲时给人作家具或到乡镇的建工队作木工。1973年招工到县建,从事木工。此君脸黑如墨,五大三粗,人高马大,性格开朗诙谐,手艺颇佳。工作时正逢建工队创业时,全凭人工操作,不惜气力,为人融洽,常和职工开玩笑,不分男女。有一次在被服厂工地,天降大雨,雨大诸匠歇工,众人凑钱买黄瓜、猪头肉、白酒若干。在工棚中无论男女,划拳玩耍。油工赵月英已半百之人,性豪爽,与白风猜起拳来。白风极为诙谐,猜拳中突然喊出“咱俩不错,一心睡你”的语言,惹起众人哄笑。赵月英上前揪其耳朵,连喝三杯罚酒,众工友拍手捧腹大笑不止。20世纪80年代退休回家,因病故去。

买伏祥,回族,1933年生,1946年曾在东塔黎明村东塔学校上学。1953年至1955年在手工业联社从师张得贞,瓦工。1955年在吴忠手工业局下属单位吴忠建筑公司当瓦工,后到银川房修四社和赵兴会一起当瓦工。1959年精简回灵武在东塔公社黎二大队务农。1964年又和王银章一起到区建三公司当合同工,仍做瓦工。银川很多建筑工地留下了他的足迹。1973年招工到县建筑工程公司,先后在县马场、园艺场等工地施工。此君个子高,眼睛近视,砌墙慢但手艺好,说话声音嘶哑,烟瘾很大,颇有一套管理的施工经验。施工中,由于工艺和质量,有时也和工人发生矛盾。人们都说买伏祥的过性快,事后,主动找和他发生矛盾的职工谈心,很快矛盾烟消云散。买伏祥工作很认真,在建筑工程公司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退休回家后,上寺礼拜,颐养天年。

姚禄,男,1934年7月出生,从事瓦工职业,1973年参加建工队,瓦工技术熟练,生活朴素,能吃苦,性格孤僻,和妻子离异。可能少年时吃苦太多和生活经历复杂,大脑也许稍受过一些刺激。有时一人独坐自言自语,不知想起什么曾高兴的事,自我陶醉,自己笑了起来。孤身一人住在单位,自己下厨做饭,有时上街到小饭馆吃一顿。到过很多工地,县马场、文化馆、银行大楼。工作起来非常能吃苦,身上糊的到处是灰浆。不喜欢和人多交往,但逢人逗他却话很多,奇事轶闻、粉红段子、黄段子连说不断,令人捧腹大笑。1990年元月退休,退休后,仍单身居住在单位,后大病一场未愈去世。单位料理了后事,他的亲属也参加了葬礼。

马金和,1936年6月出生,原籍贺兰县丰登人。少时受了很多苦,在贺兰丰登给人放牛,上过两年私塾。1948年被马鸿逵部队抓丁当兵一年。1953年至1957年在银川建设银行参加工作,1958年被精简回家。1976年他在灵武的岳父杜思义将马金和拉扯到灵武招工到县建筑工程公司做木工。马金和在磁窑堡、盐池惠安堡多处工地工作,性格沉稳,平时言语不多,干起活来很慢,手艺一般,非常敬业,细致工作,为人实在,不多和人接触,但职工对其非常尊重。后有病单位安排他从事门卫工作。20世纪80年代后退休在家,家中频频出事,儿媳服毒身亡。孩子家庭不和,对马金和打击很大,后得病故去。妻子杜芳玲原在灵武被服厂制鞋车间作工,马金和故去后,妻子出家在市西郊大佛寺当居士。

刘善云,男,1920年在北京读书,1927年在北京一家私人木匠铺学艺,从师李恩佑习做木工。1929年从师邻居张英济学塑像。刘善云属北京贫民,在北京蹬三轮车,到寺庙塑像很长时间。1955年7月支宁在灵武梧桐树京建一队后从事木工。1959年招工到县房修所从事木工修缮房屋,后到民政福利厂专干木工。在此期间,工作非常敬业,那时灵武私改房屋不少,这些房屋陈旧破烂,特别逢雨季,非常危险。刘善云和很多瓦工一起,每日辛勤劳作,修理房屋,出了不少力。刘善云的年龄大了后,单位安排到县建筑公司当门卫。刘善云的手很巧,经常给人做一些花圈之类的东西,平时也喜欢捏一些小泥人小动物玩,他做了一些很时兴的台灯送给工友邦,大家都很喜欢。他闲时还喜欢和人闲聊天。他的妻子胡德珍也是和他一起从北京来到灵武的。刘善云退休后,在家颐养天年。老伴和他先后去世,葬于灵武东山。

陈立业,男,1925年8月出生,1958年参加工作,作瓦工。1961年调到商业局当工人,后因文化不高,工作不适应,1966年又回建工队。后建工队下马,陈立业在家具厂木工车间从事锯床锯木头工作。1972年到县建筑工程公司工作。陈立业的眼睛上有残疾,绰号“陈瞎子”。他眼睛不好影响砌砖,建工队派他到银川学习架子工操作技术。他很喜欢这一行,不顾自己是40多岁的人了。他在银川学习时,学习态度非常认真,不耻下问,很快掌握了架子工操作技术。回到建工队后,工作认真,在很多工地操作过。陈立业为人耿直,生活非常朴素,平时旧衣旧帽,喜欢戴石头镜子。1980年因年龄大了,被调整从事门卫工作,后退休由儿子陈生顶替工作。陈立业不苟言笑,很严肃,认死理,性格犟,不欺弱。瓦工技术一般,但作架子工时,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力求精益求精。他在工作时经常讲这么两句话:“架搭不好,是拿别的工匠人的命开玩笑。架子质量不好,出人命时哭都来不及”。在他从事文化馆、百货大楼、银行大楼等工地的架子工生涯中,从未出现过一次事故。他搭的架子工程,瓦工、油工、钢筋工、木工都很放心。20世纪80年代陈立业退休回家颐养天年,后因病故去。

刘勇,灵武东塔人,绰号刘光头,瓦工,1974年招工到建工队时已是40岁的人了。他的瓦工技术很好,在马场、银行大楼等工地干活,能吃苦,在建筑公司时辗转了很多工地。此君满脸红赤,中等个,矮胖,性格直爽憨厚,喜饮酒,且酒量大,星期天常约工友饮酒作乐,朋友很多。20世纪80年代退休在家颐养天年,闲时还骑着自行车往返城乡游转,无忧无虑。

岁月如梭,灵武城现在已有高达40米的大厦了,现在建筑行业已是“小米步枪换飞机大炮”的时代了,建筑机械有搅拌机、钢管扣架,建设施工的工程是框架结构,钢塑门窗等类型,而20世纪80年代前的建筑工艺非常落后,那时的匠人们每日工作的条件非常落后,工作环境低劣,但他们无怨无悔,用自己的手艺为灵武建设一砖一瓦的去奉献。他们虽然是非常普通的工人,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们自己的品行和技术也发出微小耀眼的米粒之光。今日灵武虽然建设速度发展很快,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这些早年工作在灵武建工队伍上的匠人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