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梨乡营里翰墨香

梨乡营里翰墨香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营里村名的来历,还有一个版本。营里镇所辖的十二个行政村,除了营里村,还有东平乡、西平乡、北平乡、宋家庄、胡土庄寨、张十家庄、鲁家庄、大尚村、小尚村、北魏家口、南魏家口十一个村。营里镇还有大尚村、小尚村。大尚村全村有五千多人,共有十九个姓氏。为了保护这一宝贵财富,大尚村专门组织人员对古墓群进行看护。朱玘及家人亡故后葬于此,形成这一庞大的古墓群。这一古墓群在2011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画之乡,古镇营里因何得名?偏远小镇,形成怎样的诗书画风?庞大墓群,留下多少神秘墓冢?


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前夕,晋州的一个镇里,一位农民历时一年用毛体创作出一幅长83米、宽0.6米的书法长卷向共产党献礼,并把它捐赠给了西柏坡纪念馆。

这位农民叫刘吉锁,今年六十三岁,他的这幅83米的书法长卷,内书四十一首毛泽东诗词,章法纵横驰骋,笔墨潇洒淋漓,宛如长龙腾空,让人叹为观止。这个镇里,能写会画的农民不只刘吉锁一个。八十岁高龄的农民李晓仁创作的《二十四孝》百米长卷,被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还有位六十多岁的农民赵其祥,十余年来,他闭门不出,醉心于历史人物篆刻,创作了一套伟大历史人物肖像印章。

⊙ 刘吉锁创作的83米书法长卷

更令人敬佩的是,在这个镇里,热爱历史、书法、美术、诗歌的农民大有人在,仅诗、书、画作者就有六千余人,去年这个镇还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这个镇就是位于晋州最南部的营里镇。这个小镇之所以形成如此浓郁的诗书画风,跟它悠久的历史底蕴有着割不断的内在关系。


营里镇名有来头


营里镇位于晋州市最南端,下辖十二个行政村,总人口三万多人。营里镇因为驻地营里村而得名。

在营里村村委会的院子里,竖着一块碑,碑文上说: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对刘邦后代实行斩除政策。刘秀为光复汉室,辗转晋州一带与王莽叛军对战,一日经过此地,下马休息。叛军见状,连发两箭。刘秀醒来后,见一尊圣母佛像救驾,箭头留在石佛之上。公元25年,刘秀登基,御修圣母庙,并将此地改名为留箭古营。1958年,留箭古营乡改称营里乡,1994年,营里乡撤乡建镇为营里镇。

营里村名的来历,还有一个版本。相传,西汉更始二年,刘秀避兵时夜行迷路,见一兔,引弓射之,兔带箭逃奔,追里许失其踪,遂驻营,见箭镞在石佛身上。驻营处后来就叫留箭古营。

营里镇所辖的十二个行政村,除了营里村,还有东平乡、西平乡、北平乡、宋家庄、胡土庄寨、张十家庄、鲁家庄、大尚村、小尚村、北魏家口、南魏家口十一个村。这些村庄最初得名也大多和王朗赶刘秀的传说有关。

东平乡、西平乡、北平乡这三个村名,据传,王朗赶刘秀路经此地,王朗引弓射向刘秀,当地人说听到了箭的声响,遂把村名叫作“听响”,明朝弘治年间才改为平乡。

营里镇还有大尚村、小尚村。相传,王朗赶刘秀时,刘秀的马死在宁晋县司马村,魏家口的人把马肉吃掉,附近还有一大一小两个村,村里人见到肉却吃不到,感到生气、伤心,因而把较大的村称“大伤心”,较小的村称“小伤心”,后改为大尚村、小尚村。 


朱家显贵留古墓


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大尚村。在大尚村西北角,有一个庞大的古墓群,光坟丘就有五百个,古碑三十四个,占地规模之大十分罕见。

大尚村全村有五千多人,共有十九个姓氏。其中,朱姓最多,约有两千五百多人,占了全村人口的一半。这个古墓群就是朱家的,就因为这个朱家,当年的大尚村很是了不得。那个时候,地方官员路过这里,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根据朱家的家谱记载,大尚村的朱姓,是明朝初年的时候从南京搬来的。最早迁来的人名叫朱玘,是当时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叔叔,曾任镇京总指挥,相当于现在的卫戍区司令员。

朱氏家族古墓群分主墓群、子墓群。古墓地当年栽种的都是参天的古柏,古柏有一人多粗,约有两百多棵。到了1979年,柏树被伐掉后,换栽成了成排的杨树。为了保护这一宝贵财富,大尚村专门组织人员对古墓群进行看护。

据大尚村的老人介绍,明朝之前,大尚村人口并不多,朱元璋的叔叔朱玘从南京搬迁到此后,大尚村的人口才越来越多。

据史料记载,当时,丞相刘伯温因惩治贪官得罪了不少当朝高官,为此,这些贪官串通一气,经常向皇上进谗言,排挤刘伯温,他们的罪证都在朱玘掌握之中,因此朱玘成了他们的眼中钉

洪武四年正月,在人们欢天喜地庆祝春节之际,这些贪官暗中派人烧了后宫,遂诬告朱玘失职,是灭门之罪。刘伯温暗中极力保护朱玘,和皇帝密商,放朱玘弟兄三个秘密逃出。皇上派了一部分老弱残兵追赶,限三天缉拿,其实是明追暗放。朱玘一天跑一百里,追兵仅六十里的速度怎能追上。三天期到,追兵回京复旨说没有追上朱玘,皇上也不再追究,那些贪官后来也受到斩刑。

⊙ 大尚村西北角的古墓群

朱玘弟兄三个带领家眷和车马轿夫,北上过黄河,分三路,朱玘来到河北,其他两路一路去了山西,一路去了山东。朱玘走到大尚村落脚,购置了田地,并在此安了家,将这里称为朱家街,后又置了五十余亩地为墓地,跟从的家人则随主姓叫朱八。至今,朱家一族死了人,糊的纸车马上都有“朱八赶车”的小字条。

朱家在大尚村落脚后,繁衍生息,人丁越来越兴旺。从朱玘搬迁到这里,朱家历经明朝、清朝、民国,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朱玘及家人亡故后葬于此,形成这一庞大的古墓群。这一古墓群在2011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晋县志记载,大尚村古墓群,属明清古墓,盘龙形布局。朱家的后人认为,这一墓穴为“盘龙葬”,茔地风水好,藏龙卧虎,可以出大官。在朱氏后人保存的朱玘家族功名录上,就能看到朱家不乏一些达官显要。

就是因为朱玘家族有功名,按照当年的规矩,地方官员路经此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这些历史故事,至今老人们讲起来还滔滔不绝。光是这大尚村的朱氏家族,进士就有七八位,在百姓心中非常了不起。


书画名人刘荫昌


古往今来,营里镇文官武将、士绅望族的耕读传家,孕育了这里崇文尚礼的风气,也使得民间艺术香火绵延。到了晚清年间,营里镇民间书画已经非常兴盛,东平乡村就出过一个秀才叫刘荫昌,小名叫土坷垃,在书画方面颇有造诣,远近闻名。

说到这位刘荫昌,还有一个故事。

相传,辛集一个大户人家久闻刘荫昌大名,就托人请他给自己家的影壁墙写一幅字。到了约好的日子,户主家里来了一个衣着打扮很不起眼的人,他说,刘荫昌有事来不了,他让我给您写这幅字,您放心,我准给您写好。这位户主上上下下仔细打量了一番这个人,觉得看上去不像个能写会画的人。虽然心里有点不高兴,这位户主最后还是勉强同意了,因为刘荫昌推荐的人,应该差不多。

眼瞅着这个人挥毫泼墨,户主的态度开始变化,他慢捻胡须频频点头,称赞这个人的字特别漂亮,如行云流水一般。

众人交口称赞之余,有人发现有个字还差一点。这时候,只见这个人站在离墙一丈多远的地方,拿着毛笔反手一甩,这一点精准无误地落在影壁墙上,随后他便飘然而去。事后人们才知道,这个人就是刘荫昌。

这个故事在营里镇广为流传。1993年,以刘荫昌的小名“坷垃”命名的“坷垃诗书画协会”正式成立,随后“榜文书画协会”“农友书画社”“梨花诗社”等十余家民间文艺团体在营里镇各村相继成立。


诗词书画兴营里


营里镇为扩大营里书画的辐射范围,促进书画行业的发展,在原有的坷垃书画协会、榜文书画协会等民间文艺团体的基础上,成立了营里镇诗书画协会,并于2009年春节扶持举办了第一届小尚村书画收藏展。

到目前为止,小尚村书画收藏展已经举办了三届,坷垃诗书画展已经举办了十六届,榜文书画展已经举办了九届。展出的藏品有古代名家的作品,也有当今名流的新作;有尺寸见方的精品,也有数十米的巨幅长卷。参展作品风格迥异,各家独领风骚。助兴的节目喜庆热闹,慕名前来参观交流的爱好者络绎不绝,除了辛集、赵县、藁城、宁晋等附近县市的农民,还有来自北京、河南、保定等地的书画爱好者。

此外,现在每月的6日,来自周边县、市、村的诗书画爱好者都会聚集在营里镇文化活动中心,在一起谈诗论画,切磋技艺,挥毫泼墨,抒发情怀。

每月6日举行集会,这个传统和营里村的一个村民有关。这个人名叫卢欣,他的家布置得很是特别,三层小楼挂满了近百幅书画作品,使人感觉这不是一座民宅,而是一座书画院。卢欣说:“过去画画写诗,经济条件不允许,现在我们日子好过了,又有人组织了,就能干点自己想干的事。”

每月6日,卢欣家都会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多则四五十人、少则一二十人,一双双刚刚侍弄完果树和庄稼的布满老茧的手,拿起笔来挥毫泼墨,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书画作品就呈现在大家面前。然后,大家一起欣赏、切磋,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卢欣的爱人一到这天也特别高兴,烧几壶水,泡上茶叶,中午为客人包饺子、煮面条,有时简单准备几个菜,让他们喝上几盅,欢声笑语溢满小院。许多书画爱好者都把他家当成了聚会交流的“据点”。后来,营里镇考虑到来卢欣家的人越来越多,担心卢欣不堪重负,这才把这聚会交流的“据点”改在了镇政府,时间不变,仍然是每月的6日。

近年来,营里镇的这些农民书画家渐渐闯出了名堂。除了前面提到的西平乡村的刘吉锁老人、小尚村的李晓仁老人、北魏家口村的赵其祥老人外,还有人的书画作品获奖证书一大摞,有的人作品参展后,北京、保定等地上门联系的画商不断,作品供不应求。

梨花诗社的参加者也越来越多,如今已有会员六百多人,其中三十二人为省诗词协会会员,十三人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近百人的诗词、歌曲作品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其内部刊物诗集《孔雀台》每年出版四期。现在梨花诗社已经成为一个在全省乃至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农村业余文化社团。

如今,这些“文化能人”在营里镇诗书画协会的统一组织下,积极为群众服务,为营里镇的文化事业服务。他们用诗书画的形式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为群众免费书写春联,为祝贺新婚、开业、乔迁送书画。

书画之风的兴盛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养,促进了社会和谐。一种健康向上、文明进步的氛围在营里镇蔚然成风。

如今,营里全镇八千三百多户农民,无论走进哪一家,都会看到中堂上挂着各家主人喜欢的字画。每逢过年、结婚、翻建新房入住的时候,村民们都会“求”几幅喜欢的字画挂起来,乡亲们的贺礼也不再是礼金礼品,而是以书法字画礼尚往来。习书作画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充实了村民的精神世界,还带火了文化市场。

⊙ 卢欣(右一)

⊙ 《孔雀台》杂志

目前,全镇参与诗书画创作、收藏、展销的农民达八千余人,从事书画装裱的有二十六家,年交易额三百多万元。镇书画协会已举办十期书画培训班,培训学员八百余人。

在诗书画协会的影响下,营里镇丰富的民间艺术也焕发了生机。大鼓敲起来了,狮子舞起来了,高跷踩起来了,旱船跑起来了。他们组织有序,活动不断,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近年来,营里镇的电缆事业也迅速发展扩张,产值已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成为全国闻名的电缆之乡。2011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一万元。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营里这座文化小镇找到了激活农村文化的切入点,将农村文化活动的自娱自乐与社会服务功能合二为一,引风气、聚民心、促发展、创和谐。在营里,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彰显着它的独特魅力,形成了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

这正是:

诗书画风营里兴,崇文尚礼传美名。

文化能人显身手,浓墨重彩谱华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