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教合一古韵长

三教合一古韵长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教合一,三教堂前承载着多少民风民俗?自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西良庄村,位于高邑县西北部,有一千五百多人。但是村民告诉我们说,这个村子的创建,起源于高邑县的另外两个村庄。现在,在西良庄村,当时的账房遗址还在。殷实的家境给他的青少年提供了优越的教育条件,1918年8月至1922年6月,李文东在高邑县西良庄小学读初小。像这样三教合一的祠堂,在整个高邑县,也就独此一座。







人杰地灵,西良庄村走出哪位光学先驱?物华天宝,西良庄建筑有何独特之处?三教合一,三教堂前承载着多少民风民俗


1970年4月24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一颗国产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天空,嘹亮的《东方红》歌声响彻苍穹。自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毛泽东亲切接见了研制卫星的科研人员,这些参加卫星研制任务的同志们激动得热泪盈眶,谁都不会忘记这一伟大的历史性时刻。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就仿制成功了东风1号导弹地面瞄准设备,随后又自行研制成功了东风2号、东风3号导弹地面瞄准设备,对导弹发射、卫星上天,做出了前瞻性的伟大贡献。

而在研制这些尖端科技的人员当中,就有一位负责人,来自于本文要介绍的村庄——高邑县西良庄村。


古村古名有来头


西良庄村,位于高邑县西北部,有一千五百多人。这个村子,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距离今天已经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但是村民告诉我们说,这个村子的创建,起源于高邑县的另外两个村庄。

原来,在1506年,五百村一个叫岳凌霜的人,在泥河两岸,买了一些荒田,让岳家的佃农在那里开垦种地,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村庄,叫岳粮家庄。1548年的时候,李崇德两兄弟随着父亲从高邑县的城照村,迁到岳粮家庄定居,村子逐渐发展壮大,村名也随之更替,由最初的岳粮家庄改成西粮家庄,后来改成现在的西良庄。

西良庄村里,有岳氏、李氏、赵氏等八大姓氏,其中,李家相对来说家境比较殷实。李家人迁入西良庄之后,日渐富足,他们就在村里仿照北京四合院的样子,建了一大批颇具特色的宅子。现在西良村村委会所处的四合院,就是其中一处。

李家这样的房子,叫起脊瓦房,房顶起脊,两面走水,外墙是一层青砖,里面特别宽敞。最初的时候,西良庄村里有十二座,但现在保存完整的也没几座了。

村委会屋里的四根柱子还是原来李家那时的柱子。当年,房子正中的梁上,还镶着一个镇宅之宝——银元宝。在1966年的时候,村里把元宝卖了,买了一套广播设备。而西良庄除了这样的起脊瓦房,还有另外一种独特的建筑,叫虎头牵檐。

从外部结构上看,虎头牵檐瓦房跟起脊瓦房类似,但是奥妙在房顶上。房顶正屋前脸,高出一米多,用短瓦修缮,后面的房顶却是用碳渣捶打成的平顶。整栋房子,从前面看是瓦房,从后面看就是平房了,非常奇特。屋脊之上,雕着猛兽造型,寓意镇宅驱邪。屋顶四角雕有青龙,龙须是用铁丝做的,既美观,又能起到避雷的功效。

⊙ 起脊瓦房

⊙ 虎头牵檐前脸

⊙ 虎头牵檐后檐


古代商号“德和城”


这么气势恢宏的建筑,必是富贵之家才建得起来。那西良庄的李家人是如何发家致富的呢?

1548年李家人迁来之后,除种地以外,还经商、开钱庄,还创办了一家以“德和成”为商号的商行,成了这一带的名门望族。

李家人虽然富甲一方,但是家风严谨,崇文尚学。李家的后人,也不是骄奢淫逸的纨绔子弟,从来不仗势欺人,对村里的清苦乡亲,都是关爱有加。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李家人都会在“德和成”的账房门口,施粥放粮,给乞丐们三个窝窝头充饥,积德行善。现在,在西良庄村,当时的账房遗址还在。“德和成”的老人虽然大部分已经不在了,可是这些老房子,依旧在这里讲述着德和成积善之家,吉庆有余的传奇。


光学前驱李文东


正是在这样的家风之下,李家才培养出了一批批杰出的人才,其中一位,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光学先驱。西良庄走出去的光学先驱叫李文东,又叫李书堂,1910年12月2日出生在西良庄的一个富裕的家庭。殷实的家境给他的青少年提供了优越的教育条件,1918年8月至1922年6月,李文东在高邑县西良庄小学读初小。六年之后,就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光学,那时李文东才十八岁。可是他随后的求学之路,开始充满坎坷。

1930年,李文东的父亲病故,家道中落,当时李文东正在北大上学,他就边上学边当家教,贴补自己在学校的花费。后来因为劳累过度,得了肺病,就休学了,休学后经同学介绍来到河北滦县中学当数学、物理老师。但是他从来没放弃过自己的学业,自学通过了北大的毕业考试,拿到了毕业证,就是他这种持之以恒的劲头,才取得了后来的成就。

⊙ 李文东

1939年1月,22兵工厂正式成立之后,李文东和设计专员龚祖同一起,参加了中国第一架6×30双眼军用望远镜试制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美、苏相继把夜视技术应用到了军事上。夜视技术就是借助于光电成像器件,实现夜间观察的一种光电技术,很多用在了军事上,让军队在夜间都能很清楚地看清敌人在什么地方。这种技术,当时中国还不具备。这种在军事上的战略劣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队已经尽可能地做好了隐蔽工作,但是即便在漆黑的晚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总能很准确地瞄准我军的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对此是大伤脑筋,难不成敌人是装上了千里眼吗?直到我军在朝鲜战场上缴获了一具枪用红外瞄准镜,大家才明白敌人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1956年1月,彭德怀视察298工厂时,就把缴获的红外线瞄准镜交给了工厂,并指示工厂:“今后要做红外线瞄准具。”

在没有任何专业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李文东依然把“红外线瞄准镜及夜晚照明资料”作为他的研究课题放在了《光学设计所计划任务书》里。终于在1959年的9月份,制成了灵敏度为每流明40~45微安的变相管,组装成中国第一架坦克夜间驾驶仪,装备在坦克上,参加了国庆十周年阅兵式。自此,填补了中国在夜视技术上的空白。

20世纪60年代,在李文东的负责之下,298工厂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上不断踏上新台阶,基本上实现了由仿制到自行设计的转变。自行研制成功了东风2号、东风3号导弹地面瞄准设备,填补了国家的重大缺门,为后来的导弹发射、卫星上天,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顺利升空,跟李文东等科研人员在前期做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但是,天妒英才,1970年1月6日,李文东因胃出血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在云光医院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在西良庄,像李文东这样颇具成就的人,还有很多。比如开国名医岳辉南、宁死不屈的革命烈士李惠田,等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是一句老话,却是个真理。生于斯养于斯的西良庄人,他们的成就,或许跟西良庄自古以来耕读传家的民风有着相当大的关系。西良庄的一处非常独特的遗存印证了这一点。


神奇庙祠三教堂


村里有一座神奇的祠堂叫三教堂,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个祠堂里,供奉着儒释道三教创始人神像,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共奉一处。像这样三教合一的祠堂,在整个高邑县,也就独此一座。

三教堂始建于清朝初年,在咸丰年间和民国初年,分别进行过两次重修扩建,香火日益繁盛。

或许就是因为西良庄村民世代传承的风韵气节当中,既有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行为宗旨,又有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止恶扬善的生存理念,还有道家尊道贵德、重生贵和、清静无为、慈俭不争的处世之道,所以才成就了这方水土上的人们独特的胸怀和抱负,才使得这个村庄在崇文尚学的传统之下,涌现出许多像李文东一样的杰出人才。

⊙ 三教堂内塑像

所以,这座传承了近三百年的三教堂祠,在现在西良庄村民的心中,依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年二月十五日,村里都会在这里举办一次规模很大的醮会,俗称过会。四里八乡的人,都来这里拜佛上香,举行祭祀活动,同时还念经、唱戏,表演民间的传统艺术。

1999年,具有如此深厚文化底蕴的西良庄村,被评为石家庄历史文化名村。现在的西良庄,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浪潮,村民的生活中又增添了新的元素。

目前村里的立村产业主要是氧化锌,企业一共有十二家,解决了一千多人的就业问题。村里的文化人儿,正在着手写西良村的村志。

《西良庄村村志》的手稿的序文中到:古往今来,地方有志者如国之有史焉,一村之民不知村史,如家人不知其家也,这本村志容古纳今,洋洋洒洒三十六万言,涵盖了西良庄村的兴盛发展,一定也会被后人视为珍宝,和村里的民风民俗一起,一路传承下去。

这正是:

泥水河畔兴村庄,三教合一古韵长。

光学先驱沥心血,村史一册留华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