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仙台远眺王母村

仙台远眺王母村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村中老人介绍,王母村,原来是东西相距半华里的两个村庄,两村都有桑姓人家,人称“东王母、西王母”,通称为王母村。在四百多年前,突如其来的一场沙尘暴,将东王母村掩埋了大半。灾难过后,东王母的村民不得不携儿带女,投奔西王母村。但就是这六个字,让王母村许多人认为这是对王母娘娘身世的认可和佐证。因此,为了长远打算,抗日政府在王母村中深入工作,与村民达成拆庙的共识。后人于是称房山为王母观山。







桑贡之女,王母娘娘的故里果真是平山王母村?流失日本,王母阁里娘娘铜像如今缘何无迹可寻?王母“留痕”,天台山为何又名王母观山?


说到王母娘娘这个神话人物,大家都不陌生,她是天宫中地位最高也是最受尊奉的女神仙。可你知道吗,石家庄就有一个村的村名叫作王母村。村里人说,他们村之所以敢叫王母村,那是因为王母娘娘就出生在这里,而且还有凭有据。为什么村民如此笃定,难道王母村果真是王母的娘家不成?


王母村的来历


王母村最早的时候,曾因桑姓聚集而起名为桑家街。据村中老人介绍,王母村,原来是东西相距半华里的两个村庄,两村都有桑姓人家,人称“东王母、西王母”,通称为王母村。

在王母村村东,朔黄铁路南北穿越而过。在铁路东侧,有一片当地称之为“院里”的地方,据说这就是当年的东王母村。

在四百多年前,突如其来的一场沙尘暴,将东王母村掩埋了大半。灾难过后,东王母的村民不得不携儿带女,投奔西王母村。那处被风沙埋没的东王母,就被后人叫成了“院子里”,简称“院里”。又因为东王母被沙尘埋没,地势抬高,似坡似岭,不能进水,永远变成了旱田,又被叫成“东岭”。近年来,王母村有村民在东岭挖沙,还曾挖出过当年王母村的民宅地基。

那王母村到底因何而得名呢?说到王母村的起源,当地传说:“王母娘娘本系该村桑氏之女,因哥嫂不贤,常逼其牧牛、纺织,后遇仙人,嫁配天庭,赐封王母。”此后,当地人就把村名改为王母。所以村里人都说王母姓桑,王母村就是王母的娘家。

王母村原有一处面积约六七亩的桑家老坟,解放前这里一直都是荒冢累累。在老坟前原来建有四通石碑,其中一碑上刻有“王母,桑贡之女”的字样。

这通石碑建于何时,无迹可寻,现在也早已在战乱中毁掉不见踪迹。但就是这六个字,让王母村许多人认为这是对王母娘娘身世的认可和佐证。

其实,这类传说在其他地方也有流传,甚至井陉县长岗也自称是王母故里,还申请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过道上还张挂着王母故里的牌子。这足以说明王母在民间的巨大影响。


“仙台远眺”王母阁


关于王母村的起源,明清两代《平山县志》都有相同的描述,说“平山城西北八里处,有阁建高台上,世传汉武帝曾谒王母于此,饮以琼浆,奏以霓裳,因此修建王母阁于其上。后人在阁下定居,以其取名王母”。

⊙ 王母阁旧影

紧挨着王母村的村西,有一个小山丘叫作仙台山,王母阁就建在这儿。原先的王母阁上,曾有一通残碑留存,在这一通《重修王母阁碑记》上记载:“王母阁建于汉武。”照此推算,王母阁距今已有两千八百余年的历史,而三月初三王母庙会也由来已久。

如今的王母阁,是在当年的废墟上重新修建的,规模和气势都无法和原先的王母阁相比。

古时王母阁“仙台远眺”曾是平山古十景之一。清道光年间,平山知县王涤心登临王母阁时,曾即兴赋诗一首,盛赞王母阁美景。他在诗中写道,“风景万古总如斯,俯察仰视两奇绝。山光水色岁常新,来此谁称不敝身”。

这张拍摄于1931年的老照片是当年王母村小学生们的合影。照片的背景,就是当年的王母阁。从照片上能很清楚地看到王母阁飞檐斗拱的大殿以及高耸的围墙、古槐。可以看出,当年的王母阁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后来,王母阁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拆除了,这与当年的抗战形势有关,更与王母阁所处位置密不可分。在王母阁的北面,百米多深的庙址基下,滹沱河河面宽阔,荷池鱼塘,星罗棋布,清流不断。在解放前,王母阁下面就是著名的王母渡口,这里曾是当年南北进出灵寿、阜平等县的交通要道。而仙台山,更是扼其咽喉,易守难攻。王母阁雄踞仙台山上,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周围情况一目了然。当时王母阁有房舍数十间,且多无人居住,如果被日本军队占领,必然对附近村庄构成巨大威胁。因此,为了长远打算,抗日政府在王母村中深入工作,与村民达成拆庙的共识。于是,在半日之内,将王母阁悉数拆除。

除了王母阁、王母庙会,在王母村周边一带,很多古迹的传说,都或多或少与王母有关。史书的记载、现存的遗迹,加上扑朔迷离的传说,构成了王母村一带特有的王母文化,流传至今。其中汉武帝谒见王母、浴温泉、建汉塘、立王母观、改房山的一系列传说故事最为引人入胜。相传,当时汉武帝为感激王母,在房山上新立王母观。后人于是称房山为王母观山。在汉唐时期,王母观山是平山县最有名的名山。

⊙ 王母阁山门


天台山上王母祠


从王母村向北走20多公里,就是曾被称之为房山、王母观山的天台山。

天台山最高主峰海拔1252米,以高、雄、险著称。当地民谣称:“王母观,离天一尺半。”天台山自古以来便是历史文化名山,平山以前曾叫作房山,就是取自这座山的名字。

王母观,建于天台山的南台,最初称之为王母祠,主祭的就是“王母娘娘”。根据遗迹的碑文记载,“王母祠”毁于唐宋战火,明代又重修于北台。

基于王母与汉武帝的史料,山上有许多与王母有关的建筑和自然景点,如王母殿、王母梳妆、玉皇阁、仙女堂、全神庙、灵官庙等。但是历经多年的风雨,天台山上包括王母观在内的许多道观寺庙,都横遭破坏,几乎荡然无存。至今所留存的,除了几处清时重建的王母殿、玉皇阁外,昔日大殿早已碑残壁断、殿宇倾颓、瓦砾狼藉。

⊙ 天台山

⊙ 王母祠

在天台山,众多的善男信女还把当地巧夺天工的地貌,也附会成了王母的神话传说,如王母娘娘率领九天仙女由天庭往来于天台山落脚的“登山台”,王母娘娘整妆梳洗的“梳妆台”“洗脸盆”,以及“九天仙女洞”等。

总而言之,一个王母,把王母村这个村庄和平山城西的温塘、平山城北的天台山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


敌伪怕见李汝泰


前面说到,王母阁被拆除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同样是在这个时期,王母村还出过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他的名字叫李汝泰,一生经历颇为传奇。

李汝泰1921年出生于王母村,他十四岁时,也就是1935年便开始为平山地下党组织工作,是一名出色的地下交通员。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汝泰任八路军某团敌工干事,由山西转战鲁西,参加过著名的郓城和梁山战役。1940年,他担任八路军黄河支队一团敌工股长,随军挺进湖西,任敌工站站长,继续做敌伪工作。

李汝泰胆略过人,机智勇敢,经验丰富。他常常深入敌后,侦察敌情,打击敌人,使敌人闻风丧胆。当时的敌伪内部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谁要办了亏心事,出门遇上李汝泰”。由此足见李汝泰的非同凡响。

日本投降后,李汝泰已是中共湖西地委和湖西军分区的敌工科长。1946年8月,国民党部队大举进犯解放区。此后,李汝泰奉命率领湖西第一武工队奔赴敌后。1988年出版过一本中共冀鲁豫党史工作组编著的书《战斗在冀鲁豫平原上》,全书共三百多页,其中《李汝泰武工队三插敌后》占了近一半的篇幅。这本书里说到,李汝泰率领武工队曾经横扫地头蛇、三战清剿队、刺探虎狼窝、巧过封锁线、血溅酒席宴、义释伪区长、设伏小彭楼、计歼催粮队等等,敌后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1947年6月21日,《冀鲁豫日报》专题报道了武工队的英雄事迹,并发表了题为《树立武工队旗帜》的短评,赞誉李汝泰武工队是武工队的旗帜,号召冀鲁豫解放区所有的武工队,都要向李汝泰武工队学习。

之后,李汝泰先后任中共单县县委书记、湖西地委武装部第一副部长、湖西军分区参谋长。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先后任平原省军区办公室主任、华北装甲兵军务处长、六十六军一九八师参谋长。以后转业到开滦煤矿基建局任副局长、煤炭部基地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煤炭进出口总公司顾问等职。

王母村的李汝泰为新中国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家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王母铜像遗东瀛


新中国成立后,王母村又重建了王母阁,恢复了王母庙会。每逢农历“三月三”蟠桃会,从初一到初三,附近数县以及县内村镇的游客、香客、商贩、僧侣,一时云集,最多的一天能达万人以上。庙会期间,王母村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时常有人随便把车一停,就走上庙阁焚香,丝毫不用考虑车辆丢失的事情。在庙会期间,绝对没有偷盗丢失的情况发生。这也成了王母庙会一种人人遵守的民俗

每逢农历“三月三”,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云集王母阁参加庙会,热闹非常。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王母阁原来的王母铜像现在却还在日本。那么到底是谁把王母铜像带到了日本,现在还能不能找到呢?

这事儿还要从抗日战争时期王母阁被拆除说起。当时,王母阁中近1米高的王母铜像,由庙头、香头等几个人护送到百米之外一处叫作六坪地的地方,挖了个土坑,埋在了地下。当日本侵略者到达此地之后,顿时被仙台山的地理位置所吸引。日寇在当地抓捕民夫,在王母阁废址东侧修建了一座高大的堡垒,派重兵把守,并设哨布岗,监控这一带。

1943年的一天,堡垒驻军“换防”前,一个村民在六坪地干活儿时,不经意间手中农具触动了埋在地下的王母铜像,发出响声。出于好奇,附近聚集了一些人。堡垒上的日军发现后,立时荷枪实弹进行查看,随后逼迫农民将挖出的铜像送上堡垒。从此之后便多年没有下文了。

大约是在1964年左右,有一个日本民间访问组织来到中国,一位名叫田中的老年成员,在平山外事部门陪同下,来到王母村。田中自称,当年他曾在王母堡垒驻防,换防后,他携带王母铜像回到了日本。这次他是来送还王母铜像的。但当时,王母阁仍是一片废墟,因此田中大胆提出请求,想将王母铜像暂时带回日本,好好供奉,待王母阁修好之后再送还。王母村民答应了。

⊙ 王母娘娘像

1988年,田中带领儿女再次来送铜像。他以为庙阁早已修好,但看到庙阁仍未修葺,便再次提出将王母铜像带回日本,并留下联系地址。

田中走后,村民自筹资金,修复了王母阁的部分建筑,但田中再也没有送回铜像。虽然村里多次与日本方面联系,但却一直没有音讯。后来有人打听到,田中已经故去,铜像至今仍留在日本。

平山县王母村这一带的王母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王母铜像的遗失令人感到遗憾,不过这种遗憾或许很快能够得到弥补。

一方面,王母文化作为平山的民俗文化,是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目前正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去年6月,平山县王母文化园在王母村王母阁旧址开工奠基。规划占地一千零八十余亩,将“重现”桃园、瑶池等传说中的景观。其中,一期工程主要包括王母殿、山门、后殿、东西配殿等。紧承其后的桃园、瑶池、牌楼、广场以及绿化等续建工程也将随后建成投入使用。

王母文化园的建成,必将与平山西柏坡、驼梁、天桂山、温泉城、中山国等五大景区联为一体,交相辉映,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的总体优势,大大加快平山文化旅游向联合化、产业化、系列化方向发展的进程。

这正是:

桑氏之女嫁玉皇,千古传说美名扬。

三月初三蟠桃会,王母阁上祈祥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