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随笔诗一首原文

随笔诗一首原文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施颖洲一直认为,“译诗必须完全忠实”。[45]他很早就在《译诗:理论与实际》一文中指出:“翻译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完全忠实于原作。译诗和译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最高的标准是完全忠实于原作。”同样的道理,只要译者忠实于原文,其译文自然就会达到与原文同等程度的“雅”。[50]我们注意到,施颖洲的译诗观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中国传统译论的影响与束缚。

施颖洲一直认为,“译诗必须完全忠实”。[45]他很早就在《译诗:理论与实际》一文中指出:“翻译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完全忠实于原作。译诗和译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最高的标准是完全忠实于原作。”[46]在《谈译诗—〈现代名诗选译〉自序》一文中,施颖洲又强调:“翻译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忠实。”[47]他还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标准展开了深刻批评,称它“误尽苍生”。他认为,“达”指译文要做到“词可达意”。只需要译者做到忠实(“信”),那么原文“达”到什么程度,译文自然就会“达”到什么程度。反之,如果原文本身并不流畅、通顺,译文自然也是如此,不能强求畅达。同样的道理,只要译者忠实于原文,其译文自然就会达到与原文同等程度的“雅”。他由此得出结论,“综合以观,‘达’与‘雅’皆非必要;翻译只有一个标准,就是‘信’,就是‘忠实’。”他还进一步强调:“我们说要忠实于原作,不仅要忠实于原作的文字修词,也要忠实于它的内容。”[48]

那么,什么才是理想的译诗呢?对此,施颖洲指出:“一首忠实、理想的译诗,必须符合下面两个条件:(一)译诗应该忠实地译出原诗字句全部的意思,是及格的意译,也是及格的直译;(二)译诗应像原诗一样是一首好诗,保持原诗的种种特点。”他认为,一首译诗如果有所增删,要么残缺不全,要么画蛇添足,那么它表达的就是译者本人而非原作者的所思所想,不能称为是真正意义上的译诗。[49]具体而言,一首好的译诗,首先要在字、句方面与原诗一一对应,做到“每个字都应该是原诗每个字的最精巧的译出,句句应该与原诗如同孪生的”;其次则要将原诗的字法、句法、章法、风格、格律、音韵、节奏及神韵完美地迻译过来;最后还要完整地呈现原诗的思想、意象与情趣。[50]

我们注意到,施颖洲的译诗观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中国传统译论的影响与束缚。他在《译诗:理论与实际》提出:“在原诗给读者(原文的读者)的美感经验与译诗给读者(译文的读者)的美感经验分不出彼此的时候,译诗艺术的最高标准便达到了。”[51]可以看出,他十分关注读者对译诗的观感与反应,认为当译诗读者产生的感受与反应与原诗读者一样时,这首译诗才达到了译诗艺术的最高标准,是一首忠实的、理想的译诗。他的这种观点似乎受到了西方接受美学的影响,也跟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Eug[52]ne Nida)于1964年提出的动态对等思想(dynamic equivalence)遥相呼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