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嘉谟生平简介

黄嘉谟生平简介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嘉谟,笔名贝林,泉州晋江人,中国现代著名的电影编剧与词作者。当日下午,新一届总委员会召开会议,17人到会,议决组织庶务、文书、交际、宣传四股,黄嘉谟被推为文书股三位成员之一。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黄嘉谟被开除或退学,尚需进一步核查。至于黄嘉谟的晚年,少有记载,或说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即已逝世。其妻杨淑静赴德国,女儿黄黛儿则去了美国。

黄嘉谟,笔名贝林,泉州晋江人,中国现代著名的电影编剧与词作者。他是现代泉州著名的黄氏五兄弟中的老三。他的大哥名叫黄嘉惠,二哥是黄嘉历,四弟为黄嘉德,五弟叫黄嘉音。他的妻子名叫杨淑静。[1]

黄嘉谟早年曾就读于集美师范,17岁时就创作了小说《女子剪发》,并发表在报纸上,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18岁毕业之后,他先为一位华侨筹办报纸,兼为《思明日报》撰写文章。筹备两月之后,报馆因故停办,黄嘉谟只得到集美师范女学部执教,但不久即因升学而离职。[2]据《厦门大学校史资料(第六辑)》,黄嘉谟当时应当是升入厦门大学预科就读,其籍贯或居住地登记为“福建龙溪”。[3]他当时就读的专业是国文。[4]这为他后来从事电影剧本与歌词创作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

1925年春,黄嘉谟从厦门大学教授毛常那里借得苏曼殊的自传体小说《断鸿零雁》,[5]并与郑江涛合作,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将其改为剧本,前七幕由黄嘉谟改编,后两幕由郑江涛续完。[6]剧本完成之后,适逢厦门大学创办四周年纪念,于是在群贤楼大礼堂演出,[7]郑江涛亲自饰演苏曼殊,颇受赞誉。[8]演出结束后,黄嘉谟又对剧本加以增删润饰,发表在《思明日报》上。[9]其后不久,这个剧本连同毛常(1925年4月8日)、飘零生(1925年4月4日)、郑江涛(1925年4月25日)与黄嘉谟(1925年5月)分别写的一篇《断鸿零雁剧本序》,由思明报社正式刊印,列入“思明报社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1927年11月,柳亚子在日本东京撰成《关于断鸿零雁剧本》一文,对剧本存在的若干问题加以剖析。[10]1928年9月,上海第一线书店再版了这个剧本,改为六幕,而且只保留了毛常的序。1929年,秦荫人将黄嘉谟的《断鸿零雁剧本》内容概要译成英文,发表在《四中周刊》第72期上。

1925年6月4日,厦门学生会总委员会第17次会议召开,推举刘大业、郑江涛等12人为新一届总委员会委员。当日下午,新一届总委员会召开会议,17人到会,议决组织庶务、文书、交际、宣传四股,黄嘉谟被推为文书股三位成员之一。[11]

1925年秋,黄嘉谟进入福建协和大学就读。入学之初,他便撰写了《科学救国与新青年之重任》一文,寄回厦门,在《集美周刊》1925年第119期发表,但未连载完毕。[12]

1925年10月10日,《闽潮》周刊在福建协和大学内创办,由该校学生组织“学生共和国”(相当于学生会)负责编辑。黄嘉谟担任该刊的主要负责人,并撰写了发刊词,内称:“《闽潮》之刊,所以介绍新潮,促省闽人猛进。”也就是说,《闽潮》旨在以新思潮来冲击守旧势力,唤醒尚在梦中的福建人,使其适应日新月异的20世纪。围绕这一宗旨,《闽潮》征集并发表了以收回教育权运动问题、教会学校问题、中国青年问题、国际问题、人生观研究等为主的一系列文章,包括《驳斥反对学生运动的三口号》、《鸦片问题之国际观》、《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几句平话》、《收回教育权之讨论》等。其撰稿人来自五湖四海,包括黄嘉惠与黄嘉谟兄弟、江浔东、叶昆高等,多用笔名。[13]可惜的是,该刊只创办了不到一年即停办。[14]

在校期间,黄嘉谟积极参加了福建省的收回教育权运动。[15]黄嘉谟还专门在1925年11月21日出版的《闽潮》第七期上开辟了“收回教育权之讨论”专栏,刊载福建学生联合会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领袖翁良毓给他的来信及他给翁良毓的回信。黄嘉谟坚持需要辩证地看待教会学校与来华的外国人(特别是传教士),并指出:“帝国主义者固然很多数是欧美人,然而欧美人却并不个个都是帝国主义者,五卅惨案发生后,有许多英美的教士和教授们主张公道,痛斥英日帝国主义者之无理,这已足证明欧美人并不都是帝国主义者。”他还认为,收回教育权运动要做到合理有度,不宜一刀切、一步到位,因为中国政府太穷,无法维持收回全部教会学校后所需的教育经费。[16]

黄嘉谟后来似乎并未在福建协和大学完成学业,因为我们根本就无法在《大德是钦—记忆深处的福建协和大学》一书所载福建协和大学历届毕业生名录中找到他的名字。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黄嘉谟被开除或退学,尚需进一步核查。

其后,黄嘉谟来到上海,进入其兄黄嘉惠与黄嘉历所在的中华国民拒毒会工作,担任干事一职,并且出现在《中华国民拒毒会五年大事记(自民国十三年八月至民国十八年十月)》所载的摄于1929年12月的“本会干事部全体合影”中。[17]在职期间,他为该会主办的《拒毒月刊》编述了大量介绍国内外拒毒活动的文字,为民国时期拒毒事业的宣传工作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1932年,缅甸华侨杨元通与新加坡华侨谢镜波等人募集资金在厦门创办了《华侨日报》,同年10月16日起开始发行。该报设在夏禾路305号,谢镜波任董事长,杨元通任社长兼经理,黄嘉谟任总编辑,李铁民为主笔兼本埠新闻编辑。[18]

1933年初,黄嘉谟辞职,再次前往上海。他与刘呐鸥、陈炳洪、黄天始、吴云梦、宗惟赓六人共同创办了现代电影杂志社,地址为上海北京路64号,主要编辑、发行了《现代电影》(Modern Screen:Chinese Movie Magazine)杂志。该刊仅出了七期。其中,第一至第三期为月刊,出版时间分别是1933年3月1日、4月1日、5月1日。此后,该刊改为不定期刊物,第四至第七期分别出版于1933年7月、1933年10月1日、1933年12月与1934年6月15日。

大约在1935年春,黄嘉谟进入艺华影业公司工作。[19]此后,他创作了不少电影剧本,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电影编剧。

至于黄嘉谟的晚年,少有记载,或说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即已逝世。其妻杨淑静赴德国,女儿黄黛儿则去了美国。[20]更有学者将其与出生在广西都安的同名历史学家黄嘉谟混为一谈,将后者的履历套在他身上。[21]但是,由于第一手档案资料的缺失,我们确实无法全面而准确地呈现其生平活动,实是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