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山丽水动地歌

青山丽水动地歌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治区党委、政府果断将大面积提高沼气池入户率,有效解决农家炊烟污染,消除炊烟危害的“小康建设要件”,纳入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重大决策之中,纳入广西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中。身处中国南方大石山区的东兰、巴马、凤山三县,本该四季常春啊!据不完全统计,东巴凤三县干部职工捐款资助沼气池建设超过100万元。

青山丽水动地歌

韦国良

地处桂西北的河池,无论从东到西,还是由北至南,起点是山,终点也是山。边缘的村村寨寨,不是悬在山腰上,就是窝在山脚下,甚至“猫”到高高的山顶。即使县城,即使集镇,乃至全市政治文化商贸中心的金城江,也毫无例外地依偎在山山岭岭的怀抱之中。造物主说,我送给你们河池的就是这么一张大石山王国的版图。

本来,造物主送给河池的大石山王国版图,四季常春,林木森森,小桥流水,五谷盈筐,所以,就有壮、汉、瑶、仫佬、毛南、苗、水等十几个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于这片古老的家园。然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河池家园虽然依旧四季常春,但山上林木却已经不再茂密;虽然小桥流水时有可见,但玉米棒和荞麦高粱却常常难以盈筐。

罗布泊变成沙漠,雁荡山一带既失去荡也失去雁,世界赫赫有名的黄河竟然几度断流,一直被人们忽略的石漠化,则肆无忌惮地蚕食中国西部弱不禁风的山林……大自然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人们敲响警钟。虽然河池不可能成为罗布泊,虽然河池的红水河与黄河相比具有强大的天然保障,但如果人们充耳不闻大自然敲响的警钟,又有谁敢保证河池能够免于大自然的惩罚。

其实,也用不着堆砌多少危言耸听的文字,仅仅“石漠化现象”,就已经让我们这一代人触目惊心。仅仅一种“石漠化现象”,就使曾经四季常春林木森森小桥流水的河池黯然失色。仅仅一种“石漠化现象”,就把我们的革命老区东巴凤拖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

山不能没有山魂!水不可丢失水魄!

没有林木森森的山岭,如同魂灵无所依附的山岭;没有涓涓细流的村庄,如同失去气魄的村庄。

若要重铸山魂和唤回水魄,若要消除“石漠化”对东巴凤三县的祸害,若要恢复东巴凤三县乃至整个河池的生态环境,若要加快东巴凤三县70万人民奔向小康的进程,乃至实现河池市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沼气池建设和退耕还林就是一项必然的选择。

自治区党委、政府果断将这种选择纳入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重大决策之中。

此外,有专家指出,农家炊烟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物质,其中部分还是致癌物质,大量吸入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控制司大气与噪声污染控制处负责人也认为,炊烟含有大量极细的可吸入颗粒物,一旦经呼吸道被吸入人体,就会直接进入肺泡和血液,最终引发呼吸道疾病和肺部疾病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应而且必须包括农民身体健康的保障机制,农民身体健康的保障机制理应而且必须包括如何解决农家炊烟的污染问题,理应而且必须包括消除炊烟对农民身体健康的危害。

自治区党委、政府果断将大面积提高沼气池入户率,有效解决农家炊烟污染,消除炊烟危害的“小康建设要件”,纳入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重大决策之中,纳入广西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中。据了解,一次性在某一局部实施6万座沼气池建设项目,这在广西尚属首次。

决策敲定,号角声声,干群振奋,金戈铁马,顿以排山倒海之势,在东巴凤三县卷起前所未有的生态建设大热潮。

为了实施这个重大决策,自治区林业局局长黎梅松先期深入东巴凤进行调研,并在沼气池技术大型培训班上作了重点发言,勉励大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技术去夺取“沼气战役”的全面胜利。自治区能源办主任肖超亲登讲台,详细讲解沼气池建设的技术要领。此后,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廖培来、金大刚以及营林处处长蒋桂雄等人也分期分批前来东巴凤,全力促进大会战生态项目的实施。河池市林业局的领导则殚精竭虑,从容布阵,与东巴凤老区人民一道,将大会战的沼气池建设项目和退耕还林项目的“生态战役”,快速向前推进,誓夺全胜。

身处中国南方大石山区的东兰、巴马、凤山三县,本该四季常春啊!本该林木森森啊!本该小桥流水啊!本该五谷盈筐啊!为了这四个“本该”,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拥有一个生存无忧的绿色家园,就必须改变燃柴取火的传统,城镇以液化气取代柴薪,农村则主要依靠沼气替代燃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住这些弱不禁风的山林。

实事求是地说,早在20世纪的90年代和21世纪的头两三年,东巴凤三县就按照上级部署建设了2万多座沼气池,其中东兰在大会战前已建成1畅22万座沼气池,巴马在大会战前已有8200户用沼气照明和煮饭菜,大会战前凤山也有8200座沼气池分布在乡镇村屯。尽管如此,燃柴取火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变,而且,如果依此进度,欲达到全面“取缔”燃柴取火的目标,真不知要拖到猴年马月。于是,脆弱的山林生态与缓慢的沼气池建设进度所形成的矛盾就越来越突出。

农村沼气池建设必须有一个大突破、大跨越,但沼气池建设又是不宜大兵团作战的工程。于是,这又是一个突出的矛盾。故此,当自治区党委、政府于2003年春夏敲定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总体方案时,多年从事沼气池技术指导的专业人员们不禁瞪圆了眼睛,在他们看来,短短一两年内,东巴凤三县要完成6万座沼气池建设任务,似乎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抑或是异想天开的事情。

不,既不容置疑,也不是异想天开,自治区党委、政府下达了沼气池战役动员令:东兰县沼气池建设任务为2畅5万座,巴马瑶族自治县沼气池建设任务为2万座,凤山县沼气池建设任务为1畅5万座。

沼气池战役,既是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最大的项目,因为一个沼气池就算一个项目,同时也是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难度最大的项目,因为沼气池战役涉及数千个村屯寨弄和数万之众的农户,而且调运物资之多和技术指导面之广,远比其他项目要多得多和广得多。正因为如此,参加沼气池建设的人数和所投入的人力,也比其他项目要多得多。

正因为沼气池建设点多、线长、面广,正因为沼气池建设任务最为艰巨,所以东巴凤三县投入的“兵力将力”就最为庞大。县、乡镇两级党委政府抽调大量干部,分成技术组、物资调运组、财务组、物资及资料管理组、督查组,为沼气池建设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与此同时,从县四家领导班子、县直部门领导及干部职工、乡镇政府及乡直机关干部职工,再到村委会干部,除个别老弱病残者之外,几乎全部进入前沿阵地,并层层签订“联系责任状”,并交纳风险抵押金,并与奖励工资挂钩,与年度评优和年终评议挂钩,从而做到6万座沼气池都有干部承担“人盯池”的责任。此外,各级干部职工还响应号召为建池户捐款,资助农户购买沼气燃具等,其中,东兰县委书记廖昌军直接给建池户捐款1300元,东兰镇党委书记潘宗柏直接给建池户捐款1200元。据不完全统计,东巴凤三县干部职工捐款资助沼气池建设超过100万元。

正因为沼气池建设涉及数千个村屯寨弄和数万之众的农户,故此,必须重视宣传工作,形成声势,并抓好示范点,让老百姓亲眼所见和心知肚明沼气池的好处,让老百姓踏踏实实和高高兴兴地投入沼气池建设,让老百姓欢欢喜喜每天每夜都得以享受“沼气文明”带来的福分。

正因为沼气池建设技术要求高,而且技术指导面广,所以,组建一支施工技术队伍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自治区、河池市两级林业部门的协调下,经优选的沼气专家分组到东巴凤三县培训技术人员。再经优选,确定东兰推行“全州池型”,“恭城池型”定给巴马,凤山则采用“富川池型”。三种技术模式各有千秋,三县的技术培训一丝不苟,经考试考核合格发给施工证,才有资格当沼气池施工员。三县共发证及聘任1400多名施工员(农民技术员),每位技术员带两三名具有相应技术的助手。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员按统一图纸指导施工,还包建池选址、建池质量、建后服务。

在东巴凤三县,男人似山,女人似水。

在东巴凤三县,男人的肩膀,可以扛起一座山。

在东巴凤三县,女人的汗水,可以淌成一条河。

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如期打响,东巴凤三县的男人女人再一次像当年跟随邓小平、韦拔群闹革命一样,喊起激昂的号子,甩开带劲的膀子,建沼气池,砌水柜,修公路,汗水湿透了衣背,摔倒了爬起来接着干活,累坏了就来一串轻松段子,发痧了擦擦风油精吞一小瓶十滴水第二天又出现在工地上。

大会战全面铺开之后,水泥一直供不应求。有一天,巴马县那桃乡立德村妇女主任韦小琴接到通知,说乡政府好不容易为立德村六里屯弄到一卡车沼气池项目的水泥,请家住六里屯的韦小琴派人前往立德村委去卸车和搬运。按小琴的吩咐,同去的两个男子去邻村找农用车,谁知前脚刚走,卡车就到了,整整7吨水泥,整整140包水泥,由一个体重不足50公斤的女人进行卸车。1包,接着又1包、10包,接着又10包,连拖带扛,粉尘呛鼻,发梢开始滴汗。卸到半车的时候,湿透了的衣衫与水泥粉尘结成一团。卸到大半车的时候,她双脚开始打抖,虚汗淋漓。140包水泥全部卸完的时候,这位26岁的小媳妇几乎瘫在地上。天渐渐黑了下来,同去的两个男子费了许多周折终于请来了农用车,此时小琴全身力气已经用完,无从协助他们搬水泥上车,他们也不允许她参加装车了。装满水泥的农用车,已不宜多搭人,加上路差不安全,当体力稍有恢复,小琴独自一人走小路回六里屯。这是一个无月之冬夜,山野黑漆漆的,夜鸟偶尔凄怆地叫上两三声,路边一座新坟上的纸幡被风刮得刷刷响,令小琴毛骨悚然。跌跌撞撞地回到家门,小琴才倒在丈夫的怀中哭出声来。

就是这个韦小琴,此前此后还有一些令人惊叹的真实故事。小琴嫁来六里屯的时候,全屯尽是茅草屋,乡亲们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收入,原来集体遗留下来的板栗树已全部老化,挂果稀疏。职业学校毕业回乡的张真榜与韦小琴成亲后,两人安下心来种板栗,育苗、嫁接、修枝、防治病虫害,仅三五年,两口子就有了200多亩板栗树,年纯收入2万至3万元,加上育苗收入,很快就成为本屯首富。有人带头干,乡亲们就紧紧跟着种板栗,跟着学嫁接,至2004年,六里屯28户拥有1280亩板栗林。近两年,全屯已有25户推倒茅草屋,建成新楼房。勤劳能干、思想进步、乐为群众办实事的韦小琴被乡亲们推选为村委会妇女主任。有了号召力,小琴组织当地村民修了一条7公里的机耕路,改写了六里屯不通车的历史。该屯比较边远偏僻,乡政府起先打算不给沼气池任务,也不派专业队,加上乡亲们认为有板栗枝可当柴烧,用不着花钱花力气来弄沼气池。韦小琴的想法大不一样,她认为如果有了沼气池,不仅省柴省工省电,还有利于家庭和村巷的环境卫生。沼气池建设拉开序幕,小琴主动参加乡政府举办的沼气池技术培训班,成为全乡唯一的女技术员。接下来,她先在自家建成沼气池,点燃明晃晃的沼气灯,用沼气灶煮饭烧菜,乡亲们见了羡慕不已,眼热不已,纷纷请求小琴快去乡政府调运水泥。第一批,小琴与村民组长韦善勋一道,带领10户建成10座沼气池。第二批建成16座,第三批建成6座。结果,全屯28户人家共建成32座沼气池。这32个沼气池,小琴几乎都参与施工,几乎每一个池坑她都下去参与刮浆抹灰,确保质量。结果,32个沼气池的质量全部合格。

继续说巴马县的沼气池建设,继续说巴马县的男人女人。

设在巴马县林业局的能源办,现有7名干部职工,近年的主要业务是抓沼气池建设。能源办退居二线的老主任李世光,是巴马县最早接触沼气池工程的干部。1965年他就与农民技术员黎正章一道,在甲篆乡百马村波纳屯采用“石头浆砌”技术建成26座沼气池,虽然也取得成功,但使用时间不长。在接受采访时,他从档案柜里找来一本珍藏多年的历史资料,其中一份注明1985年11至12月进行普查的材料记载,1980年甲篆乡建成沼气池25座,尚在使用1座,废弃24座;1981年建成22座,在用4座,废弃18座;1982年建成23座,在用19座,废弃4座;1984年建成49座,在用46座,废弃3座;1985年建成1座。1983年西山乡建成沼气池16座,尚在使用16座;1984年建成61座,在用51座,废弃9座;1985年建成1座,在用1座。当时沼气池的主要作用是照明。

通过这些原始资料,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对沼气池这门学问,巴马人已经摸索了几十年。由于过去的技术不够成熟,沼气池漏水漏气和除渣困难等诸多问题不好解决,加上资金有限,致使沼气池推广工作几起几落。而近年推广的沼气池技术比较成熟,投资省,占地少,受到乡亲们的欢迎。更令乡亲们满意的是,沼气池建设列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项目,政府除了拨给水泥,还补贴炉具、胶管的费用。乡亲们说:沼气池就是好!大会战就是好!

虽说是退二线,但李世光仍像当年一样奋战在沼气池建设的第一线,先是负责西山、平洞两个乡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督查工作,后转到百林乡和那桃乡。在百林乡的沼气池大会战中,李世光和百林乡扶贫干部罗干福遭遇车祸,57岁的李世光伤了腰,两个月过去仍未康复;罗干福则断了两根肋骨,不得不躺进医院去疗伤。

那桃乡民安村干格屯是一个汉族聚居的小村屯,共31户人家,100%建成沼气池,他们采用的是“恭城池型”技术,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将四方井改为圆井,将方形盖板改为葫芦型盖板并凸起龟背以避免藏水。前一批于2003年11月建成使用,后一批于今年6月竣工投料。在一座编号为L06042004002沼气池的“墙匾”上,用油漆书写这样的内容:项目负责人罗光勤,池主覃孟祝,技术员李康,竣工日期2004年5月2日。罗光勤就是巴马县县长。据村民组长李汉新介绍,今年4月,罗县长专程赶来参加卢仲亮、廖克雄、卢正能、覃孟祝等农户的沼气池施工典礼,并与乡干部黄晓东等人担任该屯各户沼气池建设的项目负责人,若项目任务不完成或质量不过关,将按规定接受处罚。交谈中,一位姓梁的户主拧按钮打火烧开水,还点燃沼气灯,“养两三头猪,沼气就多得很,煮饭菜、烧水洗澡,再加点灯,足够。有了沼气池,省事多啦!”户主对政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对未来的幸福充满憧憬。

凤凰乡凤凰村响水洞屯群众的主要收入靠种田地、养猪和外出务工。现年50岁的农妇刘桂林,两个儿子均在广东打工,春节回家,两个儿子做完沼气池,这才放心地前往广东。与其他自然屯有所区别的是,水洞屯的屯级公路只到村头,村巷又弯又窄,连牛车也无从通行,村巷深处的农户,水泥、沙子都得肩挑背驮。其中几家在田峒中间,离村头五六百米远,只能用背篓搬运石块到屋头粉碎成沙来配制混凝土,这才建成沼气池。全屯24户,已有20户用沼气煮饭烧水和照明。62岁的老党员杨通常的楼房山墙外,正准备兴建猪圈和新式厕所和洗澡房,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已先期于今年5月建成并交付使用。“我们的住房经历过茅草屋、泥墙瓦屋、石头墙瓦屋,这几年已有16户做成了砖混结构的新式房子,有的是两层楼房。加上做成沼气池和改造猪圈、厕所、洗澡房,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真的是大变样啦。”这位“退休队长”连说带笑,乐似笑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有许许多多“大战沼气池”的感人故事。平洞乡全体乡干部放弃“五一”休假,或调运水泥,或下村督阵,加快了全乡沼气池建设的进度。该乡勤兰小学9位教师采取“车轮战术”,每天放学后进村协助乡干村干搞宣传、抓进度,为建池户排忧解难,并率先完成他们所联系的17座沼气池任务。那社乡扶贫助理李善儒连续多天奔波于县城及乡村之间调运水泥,因过度疲劳昏倒在街道上,幸有好心人及时送往医院急救才转危为安。河池市林业局办公室主任李贤让挂任甲篆乡副书记时,正赶上沼气池战役的拉锯阶段。当他了解到全乡2004年建池任务1000座,到3月底仅完成65座时,非常焦急。第二天,他赶到县林业局,取得一批模具和一笔培训经费,在乡政府举办了沼气技术培训班。随之,他又编写沼气池“十大好处”的宣传材料,印制1000余份,趁圩日发给群众。他还带领乡村干部深入村屯动员农户投工兴建沼气池,尽力解决各种难题,使全乡再次掀起建池高潮,最终全面完成建池任务。

在沼气池战役中,该县干部职工参战近一年之久,专业施工队伍参战1畅2万个工日(按每池6个工日计算),全县农户投工40万个工日(按每池20个工日计算)。除上级拨款474畅7万元和地方财政予以补贴之外,全县机关单位及个人捐款近40万元。

至2004年8月,巴马县大会战沼气池项目贴出全胜捷报,全县共建成沼气池2万座,完成全部项目任务,约8万人受益。

2万座沼气池,哪一座不是男人们甩全身热汗来掘井凿石、浆砌浇筑……并细心查验质量,然后才点上一根烟,左右端详这份杰作。

2万座沼气池,哪一座不是女人们用结茧的双手来运沙备料、搅拌灰浆……并细心抚平施工场地的创伤,然后才折转疲惫的腰肢,进到厨房点燃一束蓝色的火苗,让米饭和菜肴的馨香溢满庭院。

在东巴凤三县,男人似山,女人似水。

在东巴凤三县,男人的意志是一座山,业绩也是一座山。

在东巴凤三县,女人的襟怀是一条河,奉献也是一条河。

按上级部署,东兰县沼气池建设推行的技术模式为“全州池型”。与巴马县推行的“恭城池型”和凤山县推行的“富川池型”相比,东兰推行的“全州池型”具有占地少的特点。

从国道323线进入东兰县,第一站是花香乡。每到圩日,花香街人来车往,熙熙攘攘,姑娘少妇们流行牛仔裤,小伙子们以拥有摩托车为荣,壮年汉子多数行色匆匆,小孩子们穿梭在人丛中嬉戏打闹,为圩场增添许多喧哗。以乡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周围远远近近分布11个村委会和364个自然屯,全乡共1畅92万人口。大会战沼气池项目任务1877座,至2004年7月,全乡建成1927座,超任务50座。

花香乡坡峨村现有398户,1800多人口。大会战前的2001、2002年已建成125座沼气池,大会战的建池任务为205座。此前已取得沼气池专业技术证书的村党支书、村主任覃国荣,深感责任重大,亲自带领几名技术骨干挑起建池专业队的担子,2003年至2004年6月共承建174座,占全村建池任务的84畅8%。据覃国荣介绍,坡峨村沼气池建设,妇女流淌的汗水比男人多得多,因为许多家庭的男人外出务工,所以从挖池、运沙石水泥,到挑水搅拌砂浆等等,以妇女占大多数。干兵屯中年妇女覃金荣、谭凤平同车前往坡峨领取建池水泥,不料中途翻车,覃金荣断了三根肋骨,谭凤平大腿骨折,两人被送进市民族医院救治,各花了几千元医药费,伤情才稍好些,两位当家女人就迫不及待地备料建池,覃金荣于2003年12月用上沼气炉煮饭菜,谭凤平的厨房于2004年3月告别烟熏火燎。10月22日,坡峨村委会举行“赞颂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成果山歌会”,来自南丹、大化以及本县的17对歌手一展歌喉,既叹咏大会战的辉煌成果,又讴歌坡峨男人女人的创业佳绩。

东兰县沼气池建设项目分布于1000多个自然屯。富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班民强被任命为沼气池战役的总指挥。如果不带偏见,这个总指挥当可称为该县大会战12类项目中最苦最累的总指挥。

尽管各村屯都是采用“全州池型”,从技术要领到炉灶具及管道安装,都完全相同,但在具体实施中,施工难度仍各有不同。尤其是各村各屯的交通运输是否便利,村庄附近有否可供制沙的石料,各家各户的屋头屋尾有否沼气池地盘,等等,就成为“难”和“易”的关键所在。

先说水泥调拨。可以肯定,事先谁也不会料到,就在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期间,就在沼气池战役的白热化阶段,水泥价格猛涨,水泥供不应求,水泥从半死不活的“丑小鸭”一举变成无比抢手的“白天鹅”。或许,东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班民强可能也没有料到,他力主并促成的“水泥协定”,为后来的沼气池战役奠定了水泥保障的胜局。

在市场竞争中,无论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可谓理所当然。班民强副主任当然也遵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但他的“市场眼光”稍稍超前一些,于是提议采取招投标采购方式选定全县沼气池建设项目的水泥供应商。经招投标,确定由河化集团、大金城水泥厂、巴马水泥厂等三家水泥企业作为供应商,按271畅51元/吨的价位将各村屯沼气池建设所需水泥运送到指定地点。后来,市场上的水泥出厂价高达330元/吨,而东兰却稳稳地按271畅51元/吨的价格满足水泥供应。此举最终为全县节省资金约200万元。此外,该县还采取建池物资招标采购方式确定零配件供应商。

在东巴凤革命老区,韦拔群以及革命前辈们是一座座伟岸的大山,令人无限崇敬,高山仰止。

在东巴凤革命老区,新一代的男人唯有不懈躬耕,唯有艰苦打拼,才有可能磨砺出大山一样的性格。

经长期的基层磨砺,再经分管扶贫工作的多年实践,班民强早已成为东兰农村的“百事通”。尽管如此,每次往边远村屯调运水泥等物资,班民强都事先了解通行情况。尤其是二级公路、通乡油路和村屯公路的施工路段,他常常亲自带路领车而行,遇到交通阻塞他先去疏通,遇到修路设障他就出面协调。二级公路、通乡油路和村屯公路的施工场地如同天女散花,到处动土,节节梗阻,车辆通行无比艰难。班民强和助手们一趟又一趟地为运载物资的车辆当好前导并随时清障。有一次,三菱车进退两难,装载水泥的卡车同时抛锚,班民强只身步行两公里多山路,进村发动乡亲们,蚂蚁搬家一样将水泥运抵建池人家。金谷乡牙能村接来屯7家房屋及财产因火灾损失殆尽,然而其中5户却化悲痛为力量,房子未建,先建沼气池。得知此情,班民强自掏腰包买米买肉买面条专程前往慰问,乡亲们不仅动情动容,而且掀起了第二轮建池高潮。据悉,在实施沼气池建设项目之中,全县149个行政村班民强全部到过,有许多村屯到过两三次,连各村屯的农用车司机,他也至少认识百人以上,因为每逢卡车进不去的地方,他就面请这些司机用农用车将水泥接运进村。

东兰镇田洞村距县城仅11公里,但这11公里的路途却类似“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之”字形的盘山公路拐了十几道弯才上到坳顶,然后经凿山炸崖刚筑路基仅有雏形的所谓屯级公路,曲里拐弯绕山穿坳才进到田洞村拉门屯。出乎我们的意外,县委书记廖昌军“人盯池”的示范点,就选在这个地方。在拉门屯,廖书记个人一次性掏出900元,资助覃立标等8户兴建沼气池。8户中,有7户是贫困户。有一个“老沼气”,他叫覃刚毅。1981年,时为小学教师的覃刚毅,找县农业局得了12包水泥,当时既没有通乡公路,更无屯级公路,人抬水泥,肩挑河沙,走18公里山路才到家。寒冬腊月,冰天雪地,覃刚毅全然不顾,挖井砌石,拌浆抹灰,苦干一个多月,建成田洞村第一座沼气池,在十几年无电的岁月里,这个土法上马的沼气池一直为覃刚毅的家庭点燃白炽的夜灯,并照耀三个儿子长大成人。20多年过去了,旧池尚存,铸铁燃具已成文物。2003年,覃刚毅一家建成三座沼气池,三兄弟各人一座。

为支持田洞村兴建沼气池,河池市政协选派工作组组长韦俊学驻村协助抓沼气项目,并拨专款3000元作为农户炉具补助金。东兰县委办也捐资4000元扶持建池户。

田洞村好言屯65岁老汉林华彪曾于1997年在地头与区党委书记曹伯纯亲切握手拉家常。2003年9月,林老汉家建成沼气池,还改造了厕所、猪圈。说起沼气的好处,“随便煮饭,随便点灯,节省柴火,节省劳力,下雨不怕没柴烧,停电不怕灯不亮,感谢政府为人民服务”。这几句,是文盲老汉林华彪的原话版本,也是他最真诚的感受。

“我们贫穷,我们落后,不建沼气池,就更加贫穷,更加落后。”这是东兰镇委荣村廷上屯群众发自内心的呐喊。

不过,这句呐喊曾经历一番阵痛过程。

现有60户275人的廷上屯,“悬”在高高的土坡上,以一条约6公里的小山路与外界相通。行路难,再加上饮水难和耕地少,廷上屯怎能不贫穷?怎能不落后?当全县轰轰烈烈掀起沼气池建设高潮时,该屯还在袖手观望,甚至与挂点干部讨价还价。帮扶东兰大会战的自治区经委,并未因此不爱不理廷上屯,反而倾注更大的热情去捐资扶持。镇领导则多次翻山越岭夜访廷上屯,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不建沼气池,就更加贫穷落后”终于成为该屯群众的共识。水泥外调,石沙外调,拌浆用水也需外调。没有通车之路,只有男人女人的肩膀,只有传统的马驮运力。每座沼气池需粗沙1吨、细沙1吨、水泥1畅1至1畅2吨、用水0畅5吨以上,还有石粉、钢筋等。在廷上屯,每建一座沼气池,就需要运输近4吨的物资。廷上屯报建47座沼气池,总运量为188吨。如果以马匹运力计算,一座沼气池的物资需140匹马往返一趟驮运。47座沼气池乘以140匹马力等于6580趟次。而且,廷上屯“悬”在坡上,运沙、运水泥和运水、运石粉、运钢筋全是爬坡上坳,人苦不堪言,马累不堪言。就在这场沼气池战役中,廷上屯的两匹战马累死在山路上,成为人们难以忘怀的“马烈士”。至于累倒累病的人数则未作统计,因为许多村民带病劳作,或者头天病倒刮痧,第二天手脚仍在发软就上了工地。破除旧观念,建成沼气池,点燃沼气灯,憧憬新生活。打赢了沼气池建设这一仗,廷上屯的男女老少倍增建设小康的干劲,连连击鼓奋进,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饮水工程和兴修通屯公路的战斗之中。

三石镇2003年建成沼气池1218座,走在全县前列,东巴凤三县曾在该镇召开现场会。2004年,三石镇又建成962座,加上前几年所建的1500多座,目前,全镇5242户农家,已有3753户建池,入户率达71畅6%。其中,弄繁屯是壮劳力用背篓往返4公里的山路运水泥,是女人们摸下几十米深的地下河去挑水来拌灰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建成15座沼气池,其难度与前面提及的廷上屯完全相似。其中,因为屋挨屋巷挤巷,巴纳屯韦乜艳等30多户人家只好远离房屋几十米甚至百米之外选地建池。镇扶贫助理黄青元为拉京屯24户垫支部分建池资金,并与施工员在建示范池的过程中同吃、同住、同劳动,使群众从中感悟政府决策的正确性、干部决心的坚定性和沼气池为民造福的优越性,最终,全屯51户建成52座沼气池。

计划投资3750万元的东兰县大会战沼气池项目,于2004年6月底完成。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建池户和施工队伍共投入62畅5万个工日(按每池25个工日计算,其中挖池6工以上、浇筑约为10工、技术员工日6工、搬运物资2工以上),卡车、农用车、牛马车等运输物资11畅25万吨(按每池4畅5吨计算,其中石沙石粉约2畅5吨、水泥1~1畅2吨,还有钢筋、器材等,此外,缺水村屯的浇筑用水运输量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小儿无需放灶火,农妇不再抱柴归。随着大会战项目25080座沼气池的建成并验收合格,连同原先建成的12200座,东兰县沼气池入户率达70畅52%。以一池每年节省1800公斤柴薪、节省打柴误工30个工日、节省用电360度计算,37200座沼气池的经济效益已经非常可观,而且,每年至少有近万亩林木免遭砍伐。

过去做饭受烟熏,如今炒菜火不燎。随着千家万户的沼气池交付使用,人们告别烟熏火燎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一场农村的“灶台革命”正形成态势,广大农村妇女从“打柴重负”、“造饭辛劳”中解放出来,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又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在东巴凤三县,男人似山,女人似水。

在东巴凤三县,每一个男人都可以成为一座山。

在东巴凤三县,每一个女人都可以成为一条河。

屋头建个沼气池,胜似护林三十亩。这是凤山人近年来形成的共识。

“沼气可省柴福水福山福万代;科学能致富利民利国利千秋。”据说这是凤山县凤城镇长峒村老村干何仕昌为长峒二组农户刘永陆一家书写的“沼气对联”。

何仕昌还为该组村民写了许多“沼气对联”,其中韦兴进的正房门楹贴的是:乘会战东风家家共饮致富酒;蒙政府洪恩户户齐唱小康歌。厨房门楹贴的是:自古围灶台农妇天天墨面难脱昏暗;而今有沼气山村户户欢歌喜迎光明。

2004年2月18日,自治区副主席张文学、吴恒,河池市委书记梁胜利、市长杨才寿等领导到东巴凤检查大会战进展情况和实地解决有关疑难问题时,进长峒歇歇脚,并细读各户贴出的对联,会心含笑地与韦兴进等村民共饮一盅温胸热肺的“土茅台”。

无论是此前,还是此后,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自治区主席陆兵等领导,只要经过凤城镇的长峒村,都进到农户家中与乡亲们拉几句家常话,并亲手拧一把沼气炉灶的开关,当那蓝荧荧的火焰烧水煮饭咝咝作响的时候,当见到农家妇女也像城里人一样用上“液化气”的时候,无论是来考察的领导,还是走村串户的亲戚朋友,都一样现出满脸的笑颜。

2005年4月7日,凤城镇长峒村妇女杨柳燕站在新建成的楼房门前,与乡亲们一起翘首以待,盼望贵宾的身影在村口出现。

虽然不是春节,杨柳燕的新楼门楹却贴出一副新对联:建沼气搞退耕脱贫致富靠政策;大会战促发展老区人民谢党恩。

不是新春,胜于新春。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和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车荣福,身披融融春光,在河池市委书记梁胜利、市长杨才寿、市政协主席覃绍明等领导的陪同下,迎着乡亲们的热烈目光,与壮族农妇杨柳燕等村民一一握手,一一问好。

过去,杨柳燕家里烧的是三角灶,隔三差五就要上山砍柴。旱季缺水,村民天天去挑“远水”度日。借大会战的好政策,杨柳燕家建成沼气池和家庭水柜,退耕还林17亩并享受国家的钱粮补助。不用砍柴不挑水,又有钱粮补助保家底,心也稳来胆也壮。点燃清洁方便的沼气炉,眼看农家锅中的腊肉一煮就熟,曹书记笑开了怀。

据有关人士透露,从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国务院退耕还林办公室总工程师杜纪山,到自治区领导曹伯纯、陆兵,再到自治区林业局的有关领导等等,每每抵达东巴凤,每每深入村屯农户,都要看一看沼气池,都要望一望附近的山头是否已经恢复绿色植被……

长峒地处公路交通要道,信息传递比较灵便,乡亲们见多识广、思想开明,建沼气池的发动工作肯定不会太难,加上这里取石料运沙运水泥等等不是太大的难事,所以家家户户乐于兴建沼气池,所以长峒村的沼气池入户率比较高,这当是情理中的事。

说起凤山的沼气池建设,不能不说袍里乡的经验。提起“袍里经验”,凤山人至今记忆犹新。

“袍里经验”的核心内容是:将风险抵押引入大会战沼气池建设责任制,联系点单位、包乡包村干部以及技术员等,交足风险抵押金,签订列有时间、任务、质量、服务等多项细则的《责任状》,使沼气池建设责任追究“一竿子插到底”,从县领导、乡村干部,到技术员、质量监督员等,层层强化责任,人人戴上紧箍帽,使这项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会战项目与《责任状》紧紧地捆在一起,督促参战者奋勇当先,战而必胜。

东巴凤三县迅速推广“袍里经验”,于是,“袍里经验”一炮走红,并由河池市委、市政府肯定后推介到东兰、巴马两县。“袍里经验”墙内红艳,墙外芬芳,漫山遍野,开满东巴凤的村村寨寨,激励三县干部和农户奋战,将一座座质量过硬的沼气池“铆”在乡亲们的屋头屋尾。

看了一村又一村,访了一户又一户,村民们几乎众口一词:感谢党和政府拨给物资支持大家建成沼气池,沼气灶开关一拧炉火就起,煮饭煮菜毫不费劲。沼气灯一点就亮,省了不少照明用的电费开支。而且,不用再像过去那样隔三差五上山砍树备柴和上岭割草当柴。而且,懒人也会勤奋养猪,勤人更是大养其猪,猪多沼气足,卖猪多得钱,就是三岁娃仔也晓得沼气池的好处。海卫奶是袍里乡坡心村拉力屯的孤寡老人,施工人员用半个月时间,为海卫奶建成一座沼气池,猪牛粪入池仅两天,将胶管接通沼气灶,轻拧点火开关,火苗就呼呼地燃烧起来,海卫奶惊喜万分。此后沼气池给她极大方便,热水煮饭,再也不用艰难地上山砍柴。

中年汉子韦庆先,一位沼气池技术员,家住乔音乡久加村平朝屯。放眼望去,这个不起眼的平朝屯,门楼挤门楼,房子挤房子,给人一种密不透风的感觉。想来也不奇怪,人嘛,就是喜欢挤在一堆,亲亲热热多好。门楼挤一些,房子挤一些,这不要紧,要紧的是,沼气池你怎么安排?

也似乎无法安排。你总不至于在堂屋里或者墙基下刨它一个大大的沼气坑吧!

小小农庄,有一小片空地。说是空地,其实一点也不空,因为这小片空地的下面,挤着七八座沼气池。沼气池的周边和池与池之间,长着好几簇吊丝竹。沼气池技术员韦庆先笑吟吟地告诉我们:祖辈父辈起墙盖房时,还不知道沼气池是什么东西,所以没有预留沼气池的地盘。到了我们这一代,有沼气池的日子和没有沼气池的日子,有沼气池的家庭和没有沼气池的家庭,大不相同。即使再难,也不能没有沼气池。有好几户把沼气坑挖在小菜园里,还有几家的沼气坑埋在猪圈或厨房下面。村民梁祥解、梁吉祥、梁祥诗等七八家的沼气坑,集中到这个原先是鸡犬成群、垃圾成堆的地方来,形成一个“沼气群”,终于解决了沼气坑的落户问题。

在沼气池项目建设中,韦庆先整整参加了100座沼气池的技术指导和浆砌浇筑劳动。据他所言,每开挖一个沼气坑,至少需要6个工日,难度大的超过10个工日。他带领的专业队伍在协助久加屯乡亲建造沼气池时,遇到了一个大难题。久加屯地势低,附近有一条小河日夜流淌。开挖沼气坑时,地下水一丝丝地从四周渗透出来。晚上歇工,第二天就“涨”起大半坑的水,用抽水机把水抽干继续施工,浆浆水水的烂泥淖,锄又锄不得,铲又铲不起,费劲不已。好不容易挖成沼气坑,进行水泥浇筑沼气池时,地下水又跑来干扰,让你哭笑不得。人,毕竟比地下水聪明得多,韦庆先等人采取引渗透水入低坑集中抽干,一边浇筑一边撒水泥粉的办法,终于攻克渗水难关。仅这20户,他们就从2003年7月鏖战到2004年的1月。最后验收,20座沼气池全部合格。

乔音乡额里村沼气池技术员罗明忠,参加技术指导和施工的沼气池也达百座之多。

这些沼气池技术员大部分是“家庭主男”,家里的重农活历来由他们承担。当他们日夜奋战在工地,家里的大事小事就转移到家庭主妇的肩上,于是,柔情似水的家庭主妇也像男人一样,用一副山石般的坚毅肩膀,挑起里里外外的农活家务……

全县1畅5万座沼气池,就是依靠山区男人那双青筋突起和长满老茧的大手,还有山区女人那副看似瘦弱却永不坍塌的肩膀,才得以一一落户在村村寨寨。

有奋斗,就会有牺牲。一种凝重而又哀痛的情境,突如其来地降临凤山。

“连日来,革命老区凤山县广大干部群众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在实施大会战期间,砦牙乡原党委副书记、乡工会主席、副主任科员罗起年到砦牙村检查督促沼气池建设工作时,由于连续几日早出晚归,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经抢救医治无效,于2003年11月14日晚永远倒在了大会战工作岗位上,年仅49岁……”这是《河池日报》刊登的一则消息。

随后不久,《河池日报》又以“他倒在大会战工作岗位上”为题,追忆罗起年在大会战中的突出贡献以及他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故事。文中写道:沼气池难度最大,就从沼气池开始抓。罗起年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跑,挨家挨户动员。村民罗庆春交了水泥运费后,思想产生波动,不想建沼气池了。罗起年登门大讲特讲沼气池的好处,罗庆春终于转过弯来,动工修建沼气池。村民韦竞生家有条件建沼气池,但他嫌麻烦,对罗起年和村民委副主任罗国任的动员不理不睬:“我不干,这个指标我不要了!”罗起年并不计较,劝他再仔细考虑考虑。过了两天,韦竞生急了,主动找到罗起年:“我想通了,我一定要建一座。”砦牙村大会战沼气池建设任务为150座,经过艰苦努力,到罗起年去世的那一天,全村已有96户交了水泥运费报名建沼气池,已调运水泥57吨,建池竣工41座。按照“人盯池”的要求,罗起年个人负责的罗庆规、罗俊等6户都建起了沼气池,率先完成了“人盯池”任务。

当地干部群众证实,罗起年是在奔波操劳检查沼气池建设进度和质量的时刻倒下的。他那知难而上的工作作风和一个共产党员不畏牺牲的精神,连同一份不朽的伟男之魂,从此铸入了凤山的群峰之中。

2003年11月18日,凤山县在罗起年的家乡砦牙乡板洞村隆重召开追悼大会,沉痛悼念罗起年同志。随之,凤山县委追授罗起年“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县开展向罗起年同志学习的活动。

罗起年逝世一周年之际,河池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河池市委组织部、河池市委宣传部联合作出决定,在全市开展向罗起年同志学习的活动。决定要求全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像罗起年那样坚定理想信念,立党为公、心系群众、奋发有为、扎实工作、艰苦奋斗,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当好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带头人,当好为民造福、为民解难的贴心人。

罗起年连同他的容颜和足音渐渐远去,但他投入精力和汗水的沼气池,却日复日、月复月、年复年地在为乡亲们造福。

透过罗起年渐去渐远的身影,透过凤山人民悼念罗起年的泪水,透过各级党委对罗起年的高度评价和再三褒扬,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怀,久久无法淡化的不仅仅是敬仰,更多的是震撼,是激励,是鞭策。于是,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耸立的是一座大山,一座与“拔哥”(革命烈士韦拔群)那一代人血肉相连的巍峨大山。于是,我们对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牺牲精神又有了更为透彻的领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神圣目标又有了更为强劲的冲刺力。

时间跨度为两年,实际用时为一年的“沼气池战役”,终于以全面胜利为大结局。回想当初,有人对攻下6万座沼气池建设的涉农项目连连表示质疑,也有人面对“沼气池战役”畏首畏尾初战不力,更有人暗中思忖如何瞒天过海走旁门左道……对此,市大会战指挥部早已明察秋毫。市大会战指挥部常务指挥长、市政协主席覃绍明,市大会战指挥部副指挥长、市人大副主任覃现超,市大会战指挥部副指挥长、市政协副主席蒙玉光等领导有针对性地在东兰召开三县沼气池建设“三石现场会”,将进度慢的乡镇列为“赶队乡镇”,并亮出黄牌,提出严肃批评,对进展快、质量优的乡镇给予鼓励和表扬。随之,市大会战指挥部又部署了“地毯式”大检查,一村一屯一家一户地对号入座,从沼气池编号、联系点干部名字、建池技术员,到施工时间、质量测定和启用使用情况,一一进行查证。为了使“地毯式”大检查不存在漏洞,覃绍明等领导还多次直接进村入户去核实“地毯式”检查是否真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除市大会战指挥部组织的“地毯式”检查之外,三县会战办、能源办和各乡镇也组织了类似的检查,从而确保“沼气池战役”不留死角,不出问题。

当“沼气池战役”接近尾声之际,覃绍明、覃现超、蒙玉光等领导会同市林业局和三县会战办,分组分片开展验收工作,又是一村一屯一家一户地检查验收。扎实、确凿的验收报告,不仅令市、县的领导们十分满意,而且让来自首府南宁和来自首都北京的有关领导非常赞赏。当大致了解“沼气池战役”的战况,并得知东巴凤三县沼气池项目已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领导们认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举完成6万座沼气池建设任务,而且质量这么好,在全国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

市林业局能源办的沼气专家这样说:一座沼气池,每年产气量可达400立方米,相当于12罐液化气,价值700至900元;每年可保护1畅5亩山林免遭砍伐,每年解放劳动力50个工日以上;每年生成的“沼气肥”,可减少化肥投资300元,用“沼气肥”可使玉米等农作物增产增收近200元。另外,一座沼气池还促成每户增加养猪一至两头。合计起来,一座沼气池每年的直接经济效益可达1200元以上。

效益分析,专家定论。6万座沼气池×1200元=7200万元。若以10年计算,6万座沼气池×1200元×10年=72000万元,也就是7个亿以上。

6万座沼气池的直接效益,使广大农户在经济和生活上得到了真正的实惠。间接的效益,则是保护了山林,恢复了生态,让青山更加苍翠,令碧水更加亮丽。

小桥流水不是梦,林木森森不是梦。

月夜笙歌不是梦,小康社会不是梦。

小河淌水,汩汩,淙淙。清亮亮的旭日辉光,洒在小河湾畔,令人满眼晶莹。跨过青石垒起的小桥,前面就是田陌,就是村庄,就是人家。

在东巴凤,沿着小河沟溯流而上,就是红水河,就是盘阳河,就是坡心河……

毫无疑问,所有河流的源头,都来自山林。

无比懊悔的是,自从1958年大炼钢铁那一刻开始,失去理智的人们就不停不歇地举起刀斧,将老祖宗留给后人的“绿色财富”糟蹋殆尽。许多用材林砍光了,许多柴薪林剃平了,许多水源林变成癞痢山癞痢岭,稀稀拉拉残存一些歪脖子嫩树。就连房前屋后的果树和竹坡,也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又加剧了对山林的掠夺,毁林开荒愈演愈烈,水土流失愈演愈烈。渐渐,小河不再淌水,小桥随之坍塌,青山难以常绿,绿水难以亮丽,我们的生存空间愈加不美不妙,愈加令人伤感。

万幸的是,失去理智的岁月终于淡出历史舞台。随之,从中央到地方,从各级官员到普通老百姓,对山林,对树木,渐渐恢复了感情,加深了理解,给予了尊重,“绿化祖国、绿化家园”成为人们的共识并落实到行动上。我们无比尊敬的伟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曾以八旬高寿之躯,连续多年参加北京的植树活动。

21世纪,是一个必须拥有良好生态的世纪!

21世纪,林木森森必须回归我们的家园!

向石漠化宣战,向荒山荒坡宣战,向刀耕火种的旧传统宣战,坚持不懈地造林种树,绿化家园,保护生态,靠林果脱贫,靠林果致富,不容置疑地成为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改变命运的最佳选择之一。

换句话说,河池市的21世纪,理应而且必须抓紧抓好退耕还林和林果开发这件大事。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河池的生态建设实施倾斜政策,仅2004年度,就给河池市安排了12万亩的退耕还林指标。其中,安排给东巴凤三县的退耕还林指标多达7畅5万亩,而这个指标,就占了全区30万亩退耕还林指标的四分之一。

过去的几十年,耕地面积少得可怜的河池大石山区,米不够吃,乡亲们被迫刨山种粮,以此养命。有了退耕还林的钱粮补助,不用刨山就有存粮保底,乡亲们当然心花怒放。就东巴凤三县而言,退耕还林的钱粮补助就是“天上掉下林妹妹”,福气不浅。而且,退耕还林,恢复生态,为儿孙造福,乡亲们也是心知肚明的。

比乡亲们更加心知肚明的是河池市委、市人民政府。君不见,杨才寿市长在河池市第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市要在东巴凤至百色公路沿线,建设20万亩优质板栗带、80万亩优质山油茶带、30万亩八角带、5万亩中药材带。

这四个“带”,其实就是要让东巴凤三县在重铸山魂和唤回水魄的同时,加入更多的经济含量。故此,这四个“带”,实际上就是东巴凤三县的“绿色之梦”,而且是“富山之梦”、“富水之梦”、“富县之梦”、“富民之梦”。

就广西而言,“板栗大哥”是东兰,“山油茶大哥”是巴马,“八角大哥”是凤山。

据考,凤山种植八角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八角树,是一种常绿阔叶乔木,果实为调味香料;叶含茴油,中医入药,颇具经济价值。因而,八角林既是经济林,又是绿化林和生态林。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凤山县营造八角林达20万亩,一举跃居广西八角大县,甚至在全国也颇有名声。此外,据2002年底统计,凤山县已拥有杉树林47万亩、油茶林22万亩、水源林约28万亩、板栗林3万多亩。近年来,林业收入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及财政增长的重要支柱。2002年,凤山被自治区列为“退耕还林建设县”和“生态环境公益补助试点县”。

将土岭荒山和坡地石窝视为“聚宝盆”,将恢复生态视为小康建设的主攻目标之一,这是凤山人镌刻在脑门子上的一项世纪宣言。前些年,凤山县委、县政府以及各乡镇党委、政府组织群众兴建地头水柜,通过集雨灌溉,旱地变良田,鱼米双收,使千家万户的锅里碗里米饭喷香。

借大会战退耕还林项目的东风,随着凤山八角商品基地的建立,凤山人信心百倍,从政府到农户,从林场到林业大户,都在做大做强八角产业,都在打造凤山八角品牌,使其成为富民富县的支柱产业。此为其一。其二,建立桂西北最大的核桃基地,也是凤山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凤山的土壤、气候均适宜发展核桃生产,而且广大农户种植核桃的积极性很高,选定核桃为石山区退耕还林的主要树种,既得天时,又得地利。其三,凤山油茶树栽培历史悠久,是个传统产业,但原有的油茶林已经退化、老化,产量低,效益差,必须进行更新换代。

大会战退耕还林项目付诸实施,凤山县委、县政府以及各乡镇党委、政府再度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户把“刀耕火种”的地盘转让出来,栽上八角树、核桃树、香椿树、油茶树及任豆树。

该县的石山区大部分是石洼地,土山区多为坡地,贫瘠歉收。以金牙乡为例,2002年全乡平均亩产粮食131公斤,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时,核定的旱地平均亩产粮食为133公斤,实际上石洼地和山坡地的产量只在100公斤左右,如遇天灾,则颗粒无收。实施退耕还林项目后,国家给予每亩150公斤的补助粮,这份“皇粮”旱涝保收。

退耕还林给石山区的农家带来了实惠。金牙乡坡茶村长年以玉米为主食,退耕还林项目实施后,该村把所有的石洼地、低产坡地全部退耕,每年全村领到国家补助粮食60万公斤,许多农户依靠退耕还林补助粮已基本解决全年口粮。秋末冬初,“无边落木萧萧下”,坡茶村的山地里不到两年树龄的核桃树,虽然枯叶凋零,而肥壮的枝丫却挺霜傲立,迎风傲岸。2002年至2004年,坡茶村共种核桃树4456亩,经补植,成活率约98%,还试种了986亩的月柿。在这场群众性的生态重建战斗中,最辛苦的人当数乡林业站站长黄国照,小块小块毫无规则的山地,一片连一片“石漠化”的坡坡岭岭,枯燥无味地丈量造册,费尽口舌地指导挖坎栽树,就连国庆和中秋节也没有回家与亲人吃一餐团圆饭,以至妻子在电话里哽咽良久。该村486户2487口人,2001年建成沼气池40座,2002年建成100座,2003至2004年大会战期间共建成沼气池391座,使全村沼气池总数达531座,其中不少农户一家建成2座沼气池。过去连围园的篱笆也被拆来当柴烧,如今是路有遗柴人不拾,山上枯柴无人取。正因为如此,退耕还林的成果才得到可靠保障。

中亭乡2003年退耕还林4291畅48亩,当年国家补偿粮食566畅7吨,相当于当年全乡粮食总产量的22%。林峒乡同乐村一位姓罗的6口之家,除完成自家的退耕还林任务之外,还承包了200多亩集体林地,全部种上八角树,再过三五年,这250多亩八角树就是他家的“聚宝盆”。江洲乡从巴标村一带到江洲仙人桥风景区,沿途营造“绿色长廊”,为生态旅游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久隆村巴腊屯通过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使巴腊周围的山山岭岭万树葱茏,四季如春,濒临灭绝的山猴得以拯救,并逐渐繁衍成群,因而也成为东巴凤乃至整个河池最出色的“生态重建”示范点。至2004年底,巴腊“花果山”已拥有猴子近300只。

2003年至2004年,凤山县共完成八角营林6畅3万亩,核桃营林3万亩,种植香椿1畅6万亩,油茶及任豆树各0畅7万亩。2005年早春,凤山县的八角林、杉木林以及退耕还林林区,千树万树迎春生枝,争春吐翠。国务院退耕办总工程师杜纪山率领退耕还林管理实绩检查组专程到凤山的山头坡岭转来转去,亲亲八角枝,抚摸核桃树,连声评价:“思路清晰,决策正确,措施有力,效益显著,农民欢迎,多方得利。”

至此,全县八角林总面积已超过20万亩,挂果林面积已超过10万亩,仅此一项,凤山人民就可实现年收入一个亿以上。

全县退耕还林项目完成后,大量的劳动力从“刀耕火种”的廉价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非农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就东兰而言,扩大板栗面积、科学发展板栗产业,是退耕还林的重中之重。

一棵板栗树,养活三代人。要改变东兰农村“守着荒山过穷日子,端着金碗讨饭吃”的现状,就必须依靠板栗开发这项龙头产业。只要做好东兰板栗这篇大文章,农民就会增加收入,财政就会大有增长,脱贫致富奔小康就会充满希望。

据权威资料反映,中国板栗产地并不多,湖北有两大块,约100万亩;福建有一片,约40万亩。广西有几个小片,其中,荣获“中国板栗之乡”美誉的东兰县,现有板栗面积21畅5万亩,年产量约4000吨。如今,东兰油栗早已成为响当当的板栗品牌。

名冠广西、名扬全国,甚至在东南亚也颇有声望的东兰板栗,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区榜首,品质也堪称一流。广西农业大学实验中心分析报告(2000年11月27日)指出:东兰油栗的鲜果含糖达9畅86%~10畅55%,淀粉48畅06%~48畅63%,粗蛋白5畅07%~5畅78%,粗脂肪1畅71%~2畅17%;干果含糖达16畅6%~18畅2%,淀粉82%~83%,粗蛋白8畅55%~9畅98%,粗脂肪2畅88%~3畅75%。

提起东兰油栗,人们至今仍然记得,前些年,县人大副主任覃树兰、县农业局农艺师韦建荣、县委办副主任韦水源、县扶贫办副主任叶正辉等几位老同志带领技术人员对栗林栗树作了科学考察,完成了本地油栗优良树株的初选工作。接着,他们又进行了复选,确定了一批栗果大、亮度好、品质优、高产稳产的优良单株,作为种树,剪枝嫁接,育出东兰油栗新品种。此后,县板栗开发办利用优良单株的枝条进行育苗,利用世行资金营造板栗苗圃,还指导专业户扩大板栗育苗规模,为全县大面积扩种东兰油栗打下苗木基础。从20世纪末到近两三年,东兰县委、县政府采取“农户投工投劳,政府适当补助,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资金使用、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苗木供应”的办法,建立板栗生产基地。东兰板栗开发一次又一次升温加热,全县每年营林达一万亩以上。

每当板栗成熟季节,一辆辆大卡车纷纷抢滩东兰,装满板栗就跑,你运往金城江销售,我直奔柳州叫卖,他送到南宁批发。有的干脆跨出广西,将东兰板栗的销路扩展到外省区。至2004年秋,甘肃省兰州市商贾刘荣帮已连续6年到东兰经营板栗,前后为东兰外销板栗2400多吨。

多么抢手的名特优产品啊!

多么诱人的开发前景啊!

2001年,东兰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县。2003至2004年,大会战退耕还林项目确定东兰县退耕还林总任务为7畅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4畅5万亩,配套荒山造林3万亩。

属乔木的板栗树,树冠宽,树龄长,保持水土能力相当强。隘洞镇板老村纳条屯无疑是一个“板栗活化石”的王国,一株株枝叶层云叠嶂、根桠风骨遒劲的老栗树,将大面积的红土岭坡营造成一片古老神奇的绿色世界。远处的土岭则是无边无际的新板栗林区,老树新苗远近呼应,葱茏共荣。纳条屯村民黄羽林找来了绳子,协助我们丈量老栗树,其中一株围径3畅7米,一株4畅7米。最大一株围径达6米之巨,该树第一代主干已朽,第二代主干已枯,第三代主干目前仍顽强生存,每年产果约10公斤。90岁老妪黄奶义用壮话告诉我们,她20岁嫁来纳条屯,看着这些老栗树年年开花结果,从未间断。老栗树的树龄几何,人们无从得知,也许五六百年,也许是千年老树精。

东兰县长乐镇更乐村板劳屯系广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点之一。在一面当阳土坡,当地农户在广西大学林学院教授的指导下,用混凝土围住三个横宽5米、纵长10米的地块(称为“坡面径流场”),地块中按规格栽够板栗株数。每次降雨,家住板劳屯的覃华初(村民组长)、覃永新(教师)两人具体负责对当地降雨量以及三个“坡面径流场”分别就日照、土质湿度、流失土沙等进行测定和记录。板劳屯村民覃玉高。生产队解散时他一家分得老栗树30株,后来自家种了5亩多,每年板栗收入可解决小孩上学的费用。2003~2004年度退耕还林,他一家用所退耕地种植板栗2畅36亩。

板劳屯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点的测定数据将会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板栗对保护生态功莫大焉。

再一个明确无误的是,东兰板栗在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的“绿色美食”的同时,还给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地方财政注入了新的活力。

至2004年10月,东兰县大会战退耕还林项目共投入资金2040万元,其中上级专项拨款1870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170万元;全县共发放退耕还林补助粮1086畅49万公斤。

至2004年10月,东兰县实施退耕还林20畅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畅6%,土山土岭基本完成绿化,石山区域的石漠化现象得到有效治理,一个充满生机的“绿色老区”已初步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世界长寿之乡”巴马县,山格外黛蓝,水尤其秀美,树特别青葱,火麻叶无比鲜嫩。巴马长寿老人多,考究起来肯定与山水林木以及火麻、玉米、杂粮等等关系密切。如果没有郁郁葱葱的山林,如果缺失得天独厚的水土,巴马能孕育和造就寿星济济的奇迹吗?能享有“世界长寿之乡”的美誉吗?这样的“如果”,我们简直不敢设想。

但是,巴马的山林早已大不如前,尤其是西山乡弄友原始森林和盘阳河流域、灵岐河流域、百东河流域的绿色植被遭受人们的“强暴”之后,许多年过去仍难以恢复元气,有的区域甚至变成了石漠化。

自治区党委、政府洞察这一切,圈定巴马县2003、2004年退耕还林总任务为10畅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畅5万亩,配套荒山造林4万亩。

退耕还林工程任务艰巨、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操作复杂、要求严格。故此,县委书记徐贵、县长罗光勤亲任指挥长,分工副县长韦伟松统领全局,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行政村,并由县直单位包村协助。县四家班子领导成员具体联系到乡镇,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与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签订责任状,并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明确奖惩措施。各乡镇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以及有关政策和实施办法。县乡工作队深入村屯组织召开党团员会、群众大会、户主会、现场会、赶队会等,充分调动广大农户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并自觉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退耕造林。同时做好森林资源和新植苗木的保护工作,大力宣传《森林法》、《退耕还林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使广大群众增强法律意识和生态意识;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杜绝“边退边垦”、“林粮间种”的现象发生。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县推广技术承包责任制和落实技术负责制,选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模式,诸如“土岭马尾松模式”、“速丰桉连片开发模式”、“河沟沿线营养篮吊丝竹栽培模式”等等。按工程管理人员、基层技术骨干、造林户进行分级技术培训,并建立了数据库管理和应用信息系统。为了加强技术力量,除合理调度林业部门技术力量之外,还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聘林业技术人员30人,分派到各乡镇参与技术指导工作,他们深入村屯和山头地块,现场传授植树造林技术,保证工程质量。

巴马县的退耕还林是在艰难困苦、山重水复的逆境中顽强挺进的。

巴定退耕还林示范片一直是市林业局局长蓝诚坤牵肠挂肚的示范片之一。大会战期间,蓝诚坤几乎每个月都到“责任包点”的巴马县,实地了解、指导和检查大会战生态项目的各项工作。顺路的时候,他就弃车上岭,详细查看巴定退耕还林示范片的苗木护理,听取示范片负责人反映情况,协调解决一些迫在眉睫的症结问题。当然,蓝局长不会单单牵挂巴马,关于东兰、凤山的生态建设项目,他除了多次带领三县分管生态建设项目的县领导以及三县林业局负责人前往首府汇报工作和寻求支持之外,还时常与陈金平、刘海平两位副局长以及林业技术员等一道,或驱车进山,或步行上岭,协调理顺退耕还林的各种麻团,剪去各种制约退耕还林的枝枝节节。在为期两年多的大会战日子里,该局的技术力量几乎全部投入战斗,而且多次拨出专款(合计达29畅5万元),支持东巴凤三县的生态项目建设。

蓝诚坤局长牵肠挂肚的巴定退耕还林示范片,由县直机关干部蒙有芳等人采取土地承租方式进行开发。这里原先是一片甘蔗地,由于坡地不耐干旱,甘蔗产量上不去,被迫丢荒。蒙有芳等人投入前期资金,全垦后种植马尾松676亩。谁知,因为当年种蔗残留基肥,野草借助残留基肥天天疯长,不到两三个月就草比人高,树苗被遮盖得严严实实,无从抬头,甚至憋死,经反复三次补苗才合格。而退耕还林资金因故迟迟未能落实到位,蒙有芳等人只好掏空个人积蓄和依靠银行贷款来支撑。

尽管如此,蒙有芳等人毫不气馁,决不退缩,决心倾家荡产也将示范片维持下来。登上岭顶,放眼望去,新近除草的林地里,小松苗正挺身抽芽,临风显绿。而未及除草的林地,芭芒狰狞,茅丛连片,请来的除草民工,野人一般躬腰草丛中割草耨土,艰苦的劳动场面令人唏嘘不已。

由杨东凡等人承包开发的另一片600亩马尾松,难度相差无几。

为农户丈量退耕地面积和指导挖坎植树,对林业人员和乡镇干部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意志考验。无论山坡土坡,稍大的地块三分五分,小地块三厘五厘,边边角角,坑坑坎坎,你得一块块地扯尺丈量,你得一家一户认准地块、登记造册。诸如东山乡卡桥村巴根屯一个弄场,23亩地分成85块,由十几户人家来实施退耕种植任豆树,仅此一个小弄场,就耗掉两位林业人员的两三天时间。诸如东山乡龙漠村弄甲屯600亩任豆树及核桃营林,从发动群众、丈量面积、整地挖坎、分送树苗、植树浇水,再到时时管护,防牛防羊糟蹋,直到现在的任豆树高四五米、核桃树高两三米,其中所付出的劳动代价可想而知。最费周折的是,因路不通车,东山乡的干部从巴马县城调运竹苗至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乡码头上船,由红水河逆流而上,到大化板兰乡码头上岸,再移至方拖又走8公里才抵达卡桥、优雅两村。2畅4万竹苗的运费大大超出预算,乡政府只好设法找钱填补。

凤凰乡退耕还林项目任务为1畅1万亩,全乡人均一亩,以人均计,是全县任务最重的乡镇。该乡石山区域以任豆树和竹子为主,土坡区域以马尾松、油茶、速丰桉、八角为主。每一个示范点、每一个村屯的规划、设计、宣传发动、调苗送苗、技术指导、质量把关、督促补苗、交叉检查等等,所有环节都不允许忽略,都必须步步到位。2005年3月的一天,乡林业站站长黄厚境调运树苗送往德纳村六贯屯,雨天路滑,方拖陷入机耕路泥坑里,进退不得。黄厚境及方拖司机两人借来铁铲、锄头,连挖带填,弄了近两小时才将车子救出泥坑。全乡干部群众用汗水换来这样一组过硬数据:2002年度先期退耕造林1533亩;2003年度退耕造林3124畅26亩,配套荒山造林3100亩;2004年度退耕造林2500亩,配套荒山造林1000亩。三年合计11257畅29亩,超额完成项目任务。

退耕还林之艰难,不仅在于前面提及的“与地斗”之艰难,而且还在于“与天斗”之艰难。2003年1月一场大雪造成苗木部分冻死,2~3月连续干旱致使部分苗木干枯死亡,因而需连续补植几次才齐苗。6~8月高温少雨,营养袋苗造林成活率低,去冬今春又是长时段干旱,以致反复补植,成活率才达标。种苗补助上级只一次性补助50元,故而补植的苗木款就由地方政府和退耕户承担,于是,为了共和国的生态林业,为了给子孙后代造就一个土肥水美的丰饶家园,今天这一代老区人民心甘情愿地付出无尽汗水和钱物代价。

战胜艰难困苦,巴马人民迎来的是捷报,收获的是成果——10畅5万亩退耕还林任务如期完成,并经河池市、自治区两级林业部门验收合格,各项指数全部达标。

至此,这个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全县有林面积达297畅1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6畅7%。

今日巴马,油茶林面积已达28万亩,一个广西茶油大县的框架已展示在人们面前。

此后,巴马人还继续投入人力、财力、物力,继续奋斗五六年,将油茶林扩增至40万亩,让长寿之乡的食油品牌叫响唱红大江南北。

大会战后期,国务院退耕办副主任柏章良等领导代表国务院到东巴凤检查生态建设项目时,对老区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和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东巴凤生态建设前途无量,河池市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值得好好总结和向中国西部进行推介。毕竟是首都来的官员,其目光不局限于东巴凤,不局限于河池市,他们的胸中,装载的是全国生态建设的大计。

春去夏来,层林尽绿。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2004年,河池市先后组织实施了珠江防护林工程、封山育林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补助工程、速丰林工程等国家或自治区林业重点生态项目。其中,珠江流域防护体系工程完成人工造林30畅2万亩,封山育林工程使200万亩绿色植被逐渐恢复,石漠化治理工程达8畅1万亩;退耕还林工程145畅4万亩,其中退耕地65畅4万亩,荒山荒地造林80万亩;生态效益补助工程296畅14万亩。

通过系列工程项目的实施,全市林种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板栗、八角、油茶、油桐等原有基地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至2004年底,全市板栗面积已达50畅84万亩,产量约1畅22万吨;八角面积达36畅16万亩,产量约3517吨;油茶树面积达78万亩,产量约1畅68万吨;油桐面积达75万亩,产量约2畅1万吨;核桃面积5畅22万亩,产量约46吨。

目前,全市有林面积已达1526畅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629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畅9%;全市已建立短轮伐期工业原料(速丰桉、西南桦)基地近40万亩,竹子基地30万亩,核桃基地5万亩,山葡萄基地1万亩,喜树基地4万亩,使河池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商品材林业基地和名优经济果木林基地。这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基地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发挥全市特色生物资源优势和振兴河池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发展战略意义。

此外,八角茄茴油厂、茶油精厂、中纤板厂等一批以林业资源开发为基础的林产工业正逐渐形成,林业经济已经成为全市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林业经济已经冲锋在前,并带动相关产业,追浪逐潮,直奔强市富民之理想王国。

21世纪的太阳,为河池人民照耀着奔向理想王国的康庄大道。

21世纪的明月,也清清朗朗地为东巴凤70万人民增添和谐,营造温馨,从而使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一夜更比一夜滋润和甜蜜,一年更胜一年富足和美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