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颠倒歌”童谣

“颠倒歌”童谣

时间:2023-1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点58分,聂风乘坐K123次列车,直奔达州。通过蒲老的介绍,聂风事先已和达州一个区文化馆联系过,对方说编过一本《巴渠地区民间歌谣集成》,但尚未正式出版。右面墙上挂着七八个金色匾牌,诸如“一级文化馆”、“卫生先进单位”、“安全文明单位”、“计划生育合格单位”等,都是上级部门授予的。一是巴渠童谣自古传唱,影响深远。巴渠人自古喜欢歌舞,童谣一直活跃在巴渠儿童口中。

第十章 “颠倒歌”童谣

1

翌日上午,聂风赴川东巴渠地区作调查。

10点58分,聂风乘坐K123次列车,直奔达州。他一身旅行装束,全副武装。头戴棒球帽,身穿牛仔裤、圆领黑绒衣和摄影背心。肩上挎着ESPN白色帆布袋,袋里揣着采访笔记本、袖珍录音机、相机和备用雨伞。每次外出采访,聂风都有探险的准备,而且心情颇佳。

他独来独往惯了,口中常吟道:“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不过聂风从来不会动刀,但他却是潇洒的独行侠。

此次东行的目的,是想摸清那三首诡异童谣的来龙去脉,进一步查明裴茅根作案的心理轨迹。

通过蒲老的介绍,聂风事先已和达州一个区文化馆联系过,对方说编过一本《巴渠地区民间歌谣集成》,但尚未正式出版。童谣的采集工作由一个姓田的馆长负责。

K123次列车车厢为赭红镶边的灰色,视觉效果不错。车内海蓝色布面罩座椅,整洁舒适。聂风的座位在03车厢32号,靠近走道。乘客坐得满满的。

列车准时启动,驶出车站,一路东行。

聂风是第一次作川东旅行,有一种新鲜感。

窗外,缓缓掠过青山、白屋、高压线铁塔。周围的景物都笼罩在一层薄雾中。树木多为柏树,偶尔可见竹林。

中午12点过了,还不见卖盒饭的。一个穿浅蓝制服的女列车员站在走道上,大声向乘客们兜售泰国香包:“只花十元,买一送一。”聂风上前问她餐车在第几号车厢,女列车员回答:“没有餐车,也不卖盒饭,但有方便面供应。”

这么漂亮的列车不供应午餐,别无选择,只好吃方便面了。好在车厢两头有开水,泡起来方便。聂风买了一桶康师傅红烧牛肉面,泡好后,连汤带面呼呼地吃得精光。

列车继续东行。车厢里播着不知名的音乐。同厢的乘客随意地聊着天,多为川东乡音。午后1点30分左右,车到南充站。

再向东行。一路丘陵,景观变化不大。菜地、芭茅、水田。

下午3点30分,车到营山站。乘客下了一大半。车厢里丢了一地的果皮、瓜子。

5点左右,列车沿着河畔行驶。河面很宽,中间有小船。几只白色的鸟掠过水面,很醒目。河对面的山岭,云雾缭绕。山已经相当高,植被茂密。望着窗外,聂风想,这就是大巴山的南麓了。

6点50分。在暮色中,K123次列车抵达达州火车站。

聂风走出车站。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楼房林立、正在迅速扩建中的城市。不愧是四川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和工业重镇,素有“川东明珠”之誉。

聂风叫了一辆出租车,五元的起步价即到达预订好房间的一家安逸连锁酒店。

酒店位于一幢科技大厦的一楼至三楼。装修色调雅致,房间很舒适。安顿下来之后,天色已黑。聂风搭乘公交车到热闹的市中心广场转了一下。这里十分热闹,也颇为时尚。内地大都会有的沃尔玛、好又多、摩尔百盛等超市和商号,这里都有。

聂风在广场边上找到报亭,买了一张达州地图。然后寻到一条有名的“好吃街”,花十八元饱餐了一顿川东口味的红烧肉,软而不烂、红亮酥香。

当晚他做了个梦,梦见一群娃娃坐在山脚下的茅屋前,一边嬉笑,一边欢天喜地地喊着:“大公鸡,两个脚,红尾巴,绿脑壳。三更半夜就叫起,从早叫到太阳落……”

2

第二天。小雨。

清晨起来,聂风用手机和T区文化馆的田馆长联系后,发觉对方是位女馆长。对方在电话里抱歉说正在党校学习,出不来。采访的事,可直接找一位姓刘的副馆长。她还告诉聂风,参与巴渠童谣采集和整理工作的,还有一位老专家,叫邱正春,是文化局的老局长,已经退休了。

T区文化馆在城北的通川中路。聂风在酒店门口打着伞等了半个多小时,才拦到一辆出租车。车在蒙蒙雨雾中穿行,先后过了两座拱桥。一路上司机都在抱怨路况不好。待车驶到通川中路某处,聂风下车,问到文化馆的方位,在拐角的一个公园里。

也许因为下雨天的关系,公园门口显得很冷清。聂风举着伞,径直进了大门,踩着湿漉漉的石板地朝里面寻去。“穿过那座圆门,进去就是。”按照路人的指示,文化馆在一个圆形拱门里。

圆门外停着几辆小汽车。聂风顺着台阶拾级而上。穿过圆形拱门,发现里面是一个小院坝。院坝中央有两棵遮阴的冬青树,满地的落叶和积水。正面的一排办公室关着门,阒无一人。门的左右挂着舞蹈学校和电台少年艺术团的招牌,看上去像是收费的艺术培训班一类,唯独不见文化馆的牌子。

聂风探着头朝玻璃窗里窥视,也无所发现,颇感纳闷。

院坝的左边,是一家搭着棚子的小卖部。两个游客模样的人,正坐在小条桌旁吃面条。聂风走过去,恭敬地问:“请问区文化馆是不是在这里?”两人都说不晓得。

聂风无奈,从圆拱门退出来,再折回到公园大门外打听。刚才给他指路的一个矮胖子见聂风说没找到,也觉得奇怪。聂风再次跟他确认文化馆的位置。

“一进圆门,右边拐角的地方就是。”

聂风重新返回圆拱门,一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概。进了神秘的圆拱门,右边拐角的地方,一堵土红色的矮墙,果然有座小门。他走了进去,只见里面黑乎乎的。一楼也没有人影。正犹豫间,一个中年女士从二楼下来,同他擦肩而过。聂风如遇救星。

“请问这里是区文化馆吗?”聂风问她。

那女士回眸,态度友善。

“是的。在二楼。”

聂风谢过,沿着木楼梯登上二楼。楼上有三个房间,最里面的一间开着门。看见一个皮肤白皙、圆头活脑的小伙子,中等个子,穿件镶白条的黑色运动衫,显得很精神,坐在写字台前,像是值班人员。

“请问这里是区文化馆吗?”

“是的。”小伙子起身。

“我是《西部阳光》的记者聂风,田馆长叫我来找刘副馆长的。”

聂风递上名片,说明来意,表示想了解巴渠童谣的有关内容。

小伙子态度热情,礼数周到。他给聂风沏了一杯花茶,递过来说:“我们和文化局合编了一本《巴渠地区民间歌谣集成》,资料在刘副馆长手里。我马上和他联系。”

聂风大喜:“谢了。怎么称呼你?”

“叫我小舒好啦。”

小舒同志立刻打电话联络刘副馆长,但对方没有接。

“刘馆长今天到乡下去了。”

小舒解释,区文化馆是群众工作,经常要下基层指导。

聂风表示理解,耐心等候。乘小舒打电话的时候,他打量办公室。两张写字台几乎占了半个房间。桌上堆满资料、简报、杂志。玻璃板下面压着几张合影照片。右面墙上挂着七八个金色匾牌,诸如“一级文化馆”、“卫生先进单位”、“安全文明单位”、“计划生育合格单位”等,都是上级部门授予的。

小舒一连又拨了好几次刘副馆长的手机号码,仍然没有回应。

他试着打开刘副馆长的抽屉寻找聂风需要的资料,但抽屉都上了锁,打不开。

再打电话,仍然不通。

小伙子灵机一动,拨通另外一个号码,联系上了文化局一位朋友。他在电话里说明缘由,请求对方帮忙。

“他们那里也留有童谣资料的底。”他告诉聂风,“我们现在就过去。”

走出文化馆矮墙门口,聂风拿出相机,准备留影。小舒移开立在门旁的“书法班招生”广告牌,这时“区文化馆”的牌子才亮了出来。

聂风不禁笑起来,怪不得让他找了半天。

文化局就在附近,穿过闹市的两条街就到了。地点在一条巷道里,是幢漂亮的红色小楼。办公室在二楼上。小舒带聂风上去时,他的朋友正坐在电脑前,随意地搜索着文件夹。此君穿着一件绛红色灯芯绒外衣,头发油光,很潇洒。

“我正在找童谣资料。”他告诉小舒。

“谢了。”

小舒带聂风进里面一间屋子,意外发现一位老同志坐在里面。

“这是邱正春局长。”小舒给聂风介绍道。

“哦,真是幸会啊!”

聂风喜出望外,没想到会在这里意外见到邱局长!就像是冥冥之中,有谁派他专程在这里等候聂风似的。

“这位是聂风记者,就巴渠童谣来采访的。想看看《巴渠地区民间歌谣集成》的资料。”

“欢迎、欢迎。”

邱局长皮肤黝黑,刚理过发,留着精干的平头。一张饱经风霜的脸,额头上的皱纹微现。他穿着棕色皮夹克、浅蓝色圆领衫,显得精神矍铄。他坐在临窗的写字台前,微微笑着。桌上放着保温茶杯、玻璃烟缸、杂志报纸。看起来他是“退而未休”,继续在发挥余热。

寒暄之后,聂风向邱局长请教。

邱局长稳重,又很健谈,身上有种儒雅、学者气质。作为巴渠童谣的研究者和搜集整理的组织者,邱局长对巴渠童谣可谓了如指掌,不愧是位民俗专家。

聂风征得邱局长的同意,掏出袖珍录音机,放在桌上,按下录音键。

3

邱局长给聂风讲解巴渠童谣,侃侃而谈。

一是巴渠童谣自古传唱,影响深远。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巴渠居民“其民俗聚会则击鼓、踏木牙、唱竹枝为乐”。巴渠人自古喜欢歌舞,童谣一直活跃在巴渠儿童口中。

聂风问:“‘巴渠’的地域概念,指的是哪个区域?”

邱局长说:“通常指的是大巴山南麓的渠江流域一带,包括现今的达州、巴中、广安等地区,位于川东陕鄂渝的结合部。在古籍里就有‘巴渠’的记载,今人称之为‘巴山渠水’。这一片大巴山领地既神秘、广袤,又贫穷、封闭。自古环境闭塞,生活极为艰辛。小孩们的童年被束缚在小小的院坝里和孤单的家里,他们唯一的娱乐,就是在童谣的伴唱下,做些简单的游戏。这些通俗的儿童口头歌谣,在民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被称为巴渠童谣。”

原来是这样!民间的真谛,上古的传承。

老局长兴致盎然地继续说:“巴渠童谣具有浓郁的川东地方特色,内容非常丰富。有反映时代特征的时政童谣,有伴随儿童成长的催眠谣,还有游戏童谣、教诲童谣、谐趣童谣等等。”

小舒坐在他们的对面,像个学生,安静地聆听着。

邱正春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个温厚的长者。但深谈之后,聂风才发现他的睿智和分析问题的透彻。

老局长给聂风举了两个游戏童谣和催眠谣的例子,都很生动。聂风拿出笔记本翻开,念了一首李琴医生说的童谣:“大公鸡,两个脚,红尾巴,绿脑壳。三更半夜就叫起,从早叫到太阳落。”

“这是不是巴渠童谣?”他向邱局长求证。

老局长点头:“这是巴渠童谣,属于寓教于乐的教诲童谣。”

聂风喜形于色。三个小孩在医院唱的,果然是巴渠童谣。他有预感,自己终于逼近了裴茅根的领地。

聂风又翻到笔记本的另一页。

“还有这一首,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向老局长请教。

聂风清了清嗓子,郑重其事地念起来:“三十晚上大月亮,贼娃子出来偷水缸。聋子听见脚步响,瞎子看见翻院墙。哑巴在喊莫忙走,子……”

“子起来撵一趟。”邱正春接住话头。

邱正春告诉聂风:“这也是巴渠童谣。”

“这是一首典型的‘颠倒歌’。”他说。

“哦,‘颠倒歌’?”聂风第一次听到这个名称。

“对,这是一种很特别的童谣。”邱局长向他解释“颠倒歌”的含义。

“‘颠倒歌’也称滑稽歌、古怪歌或倒唱歌,它故意把事物的本来面目颠倒过来叙述,具有浓厚的幽默和讽刺意味。它们的特点是:正话反说,辛辣风趣,内容荒诞,联想丰富。”

聂风翻到笔记后面的一页,又念了一首:

“太阳落土又落坡,听我唱个扯谎歌。两个和尚来打架,头发扯成乱鸡窝。乌龟团鱼天上飞,鸡蛋打烂石碓窝。先生我,后生哥,姐的年龄比爹大得多。”

“这也是巴渠童谣‘颠倒歌’。”邱正春微笑,告诉他说,“意思和上面那首一样,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聂风非常兴奋。

“我想请教一下,‘颠倒歌’具体的寓意是什么?”

聂风急切地问邱局长。他确信这其中一定有深意。

“有的研究者把‘颠倒歌’归入谐趣童谣。”老局长娓娓道来。

他话锋一转说:“‘颠倒歌’,说实在话,它也是旧社会的一种表现和反映。为什么那个时代要把它颠倒?正话不敢说或不便说,就说颠倒话嘛!要说颠倒呀,有大小颠倒、新旧颠倒、前后颠倒、黑白颠倒、老少颠倒、上下颠倒、利弊颠倒、远近颠倒、贫富颠倒,等等。要说‘颠倒歌’的寓意,那为什么会产生‘颠倒歌’?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影射,是对现实的一种不满的发泄。……但它不是直白的,而是通过一种很谐趣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不容易被人察觉,甚至包括旧社会的富贵人家、当官的,他们的娃娃也在唱‘颠倒歌’。当时家里人还不晓得它是讽刺时政的,甚至还觉得有趣哩!”

“这是黑色幽默哟!”聂风脱口说道。

“是的。”邱正春点头,“所以说,‘颠倒歌’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有趣的、隐约的、非常隐蔽的反射。它非常机智,非常犀利,非常幽默诙谐,又朗朗上口,易于群众流传。”

老局长说到这里,起身打开背后的一个棕色木柜。从里面拿出一本装订成册的资料集,大16开本,牛皮纸封面。封面上印着《巴渠地区民间歌谣集成》字样。

聂风顿时眼睛一亮。这就是蒲老说的那本书呀。

邱局长戴上老花眼镜,打开资料集,找到其中的一页,然后把打开的集子递给聂风。聂风接过来,见这一页上印的正是“颠倒歌”。

在总标题“颠倒歌”下,一共有三首,和前面说的内容完全一样。

聂风没有想到,在S市、珠海市、广州市爆炸现场出现的那三个童谣段子,竟然是一首完整童谣的三个段落。歌里的比喻一段比一段谐趣、滑稽,一段比一段荒唐;语气一段比一段强烈。

聂风茅塞顿开。他似乎明白了裴茅根送三张“礼品炸弹贺卡”的含义。

“邱局长,这个集子能给我一本吗?”

“你拿去吧。”老局长很爽快,“希望聂记者为巴渠童谣作点宣传哦。”

“这没有问题。谢谢哈!”

聂风接过童谣集,如获至宝。

当晚,聂风给老爸挂电话,报告收获。

“爸,我正在达州。童谣之谜终于解开了一半。”

“哦,你不虚此行嘛。”

“童谣里的玄机,我回来再向老爸报告。”聂风说。

“告诉你一个信息。”老爸在电话里透露道,“听市局的同志讲,郑得利交代了,他和裴茅根都是四川大竹县人。”

“裴茅根的老家在大竹县?”聂风感到意外。

“对。据说在城西镇的六盘村。”聂东海说出一个地址。

“裴茅根老家里还有人吗?”

“听说他的父母亲都还在老家。”

“啊!太好了。”聂风又惊又喜。

他心中此时闪过一个念头:说不定裴茅根就躲在六盘村老家……

聂东海好像猜到了他的想法:

“你想去大竹一趟吧?”

“嗯。”聂风承认。

聂东海叮嘱他:“要特别注意安全!”

“我知道。”

4

次日,聂风乘中巴车赶到大竹县。

大竹县距达州八十公里,车票二十六元,30座绿色宇通中巴。到了大竹汽车站,又搭乘一辆小巴,到了城西镇。

从城西镇到六盘村没有班车,只能搭过路车。

聂风走了一段路,后面远远开来一辆手扶拖拉机。开车的是个小伙子,一个穿深色外衣的老汉坐在他旁边。聂风挥手拦住,坐了上去。车里垫着稻草,稻草上躺着四个小孩。最大的女孩七八岁,细眉细眼,穿灯芯绒黄夹克。旁边是她的弟娃,有五六岁,一张机灵的瘦脸,手里抱着一把塑料玩具冲锋枪。另外两个男孩胖而壮实,三四岁模样,神态十分惬意。见聂风上来,好奇地笑起来。

聂风问年轻的司机,到不到城西镇六盘村。司机说到。

“我们就要过六盘村。”老汉说。

“哦,太好啦!”聂风在稻草上坐定。

拖拉机向山路上开去。天飘起小雨来。这里的天,说变就变。穿深色外衣的老汉起身,把两个胖男孩抱到拥挤的司机座上去了。聂风撑开雨伞,遮在另外两个小孩头顶上方,又向前靠了靠,掀开两个麻袋遮在身上。好在雨不大,只是时断时续的雨丝。不一会儿,雨停了。老汉和聂风聊起天来。他的脸庞黢黑精瘦,看上去很精干。老汉说,这四个小孩是他两个儿子的。大的两个是大儿子的,小的两个是小儿子的。也就是说四个小孩都是他的孙儿。

“您老有福气哟!”聂风说。

“有啥福气啊!”老汉回答,“这些娃娃半岁就丢在老家了。”

老汉说,两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一个在省城龙泉镇做厨师。另一个在重庆,是个小包工头。小孩生下来就送回老家,由他这个当爷爷的一手带大。

原来是留守儿童,有点无可奈何呀。

“现在带细娃淘神(四川方言:费精神),责任大啊!”老汉感叹。

“你老伴呢?”

“在省城里头带舅子的娃娃。”

老汉说,为了带四个孙子他把烟酒都戒了。每个月四个娃娃生活费一千多元,不够就叫儿子再寄。反正吃粮食不要钱,主要花销在副食和穿衣上。一箱牛奶,一次就消耗四盒,几天就喝完了。

见四个娃娃都很健康,营养是保证了的。

聂风随意问道:“他们会唱童谣不?”

“会唱。这里的娃娃都喜欢唱童谣。”老汉说。

“唱个来听听嘛!”聂风鼓动两个胖男孩。

两个小家伙不好意思,没有开腔。

手抱玩具冲锋枪的瘦脸,有点表现欲。他端起冲锋枪,大声唱起来,声音尖厉,颇有穿透力。

“打枪的,莫打我,端打屙屎狗。吃家饭,屙野屎,人家恨死你……”

两个胖男孩受到感染,跟着喊了起来,一个个喜笑颜开:

“吐口水,害百癞,死得早,烂得快。人家把你当狗屎卖,我把你挑去浇白菜。白菜好,逗人爱,你来买菜我不卖。怕你乱吐惹起癞……”

聂风的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

这就是充满童趣的巴渠童谣啊!让人感到大巴山麓民风的淳朴。

他的眼前浮现出医院蓝色靠背椅上三个小孩的面影。

他们也是大巴山的孩子哦。

拖拉机继续沿着盘山路开。路边的缓坡下,不时可看见黑瓦白墙的农舍,多有竹林环绕。偶尔有几只白色鸭子在地面觅食。一脉远山笼罩在云雾里,显得神秘而苍茫。那里就是横亘在川陕边陲的大巴山岭,仿佛永远藏在迷雾中,不让人看见真面目。

虽然这里是穷乡僻壤,但却是山清水秀。从车上远眺,云雾缭绕的山脚下,露出许多波光粼粼的小湖泊。

“那是百岛湖。”老汉说。

“很漂亮啊!”聂风赞道。

老汉说,前面再往山里走,是国家森林公园五峰山。那里的竹海景观延绵几十里,非常壮观。有家旅游杂志曾作过报道,称为“绿竹碧海”。不过由于宣传不力,有点闭塞,来这里旅游观光的游客并不多。

老汉说他是五岭村的,与六盘村相邻,属于同一个镇。

聂风向老汉打听裴茅根家的情况。

“他是个有名的‘二杆子’。”老汉随后说起裴茅根。

所谓“二杆子”,是指有点横蛮,做事不考虑后果,天不怕地不怕的人。老汉说,小时候一次在学校踢足球,裴茅根被人从后面冲上来踢倒在地,膝盖摔出了血。他从地上爬起来,问同伴:“是哪个龟儿子踢老子的?”同伴悄悄指了指一个大个头。他记在心头,寻机报复。后来他在大个头的凳子上悄悄放了几颗图钉。大个头一坐下,就嗷嗷地叫起来……他对欺负过他的人,会记恨一辈子。

老汉说,不过这小子有点仗义,从小就爱打抱不平。他们班有个姓郑的小同学,也是六盘村的,长得矮小,在学校经常受欺负。裴茅根帮他出过几次气。他一个人对抗三四个男孩的挑衅,就算被打得满脸流血,也绝不求饶。

“哦,这个裴茅根名气有点大啊!”聂风调侃道。

“记者同志认识他?”

“不认识,随便问问。”

据老汉说,裴茅根的父亲是个老实人,当过村长,因为身体不好后来退了。裴的母亲很能干。不过大巴山麓是穷乡僻壤,很闭塞,农民都比较穷。裴茅根人很聪明,懂点电器。初中没有读就辍学,在城西镇开了一个小店修理收音机、录放机什么的。后来看到别的人到外面打工赚钱,很眼红,就关了修理店,到南方闯荡去了。走的时候,他发誓赚了钱要给家里建幢砖瓦楼房。

没想到这个裴茅根还是个孝子。

“裴茅根最近回来过没有?”聂风试着打听。

“不晓得。这小子有好几年没见了。”老汉嘀咕道。像是在搜索记忆,他又补充了一句,“这么穷的山窝子,飞出去的后生哪个愿意回来啊……”

拖拉机在一个像是小盆地的地方停下来。不远的山脚处散落着十几户农舍。周围的山上大多是柏树。田地荒芜。旱地上种着少量的苎麻,还有红薯、萝卜和葱。一只大黄狗晃着尾巴从路边走过。

“这里就是六盘村了。”年轻司机说。

聂风道过谢,跳下车。

“叔叔,再见!”车上的娃娃们向他挥手告别。

“再见!”

聂风望着拖拉机远去,然后转身大步走进村里。

5

在一栋简陋的农舍里,聂风见到了裴茅根的父母。

这是那种老房子,相当破旧。房檐下堆着捆成小捆的细竹子。房子背后长着竹林,还有芭茅。房里的光线昏暗。屋里的角落堆着一堆玉米、南瓜。

村里有几幢新建的砖瓦楼,白墙黑瓦,很显眼。看来裴茅根离村时发的誓没有实现。

裴母年龄有六十岁出头,已是满脸皱纹,颧骨突出,宽脸虎鼻,厚嘴唇。她身上穿着一件在农村常见的紫红黑条纹外衣,领口露出蓝色线衣。挽起来的袖子也是蓝色。头上包着一块白色的帕子。聂风感觉到,她的眸子里透着一种温良和慈祥。即便是对陌生人,也表现出一种毫不设防的信赖。

“我是《西部阳光》杂志的记者聂风,来乡下采风的。”

聂风作自我介绍。

听说是记者,房主人态度恭敬起来。

先是聊家常。家里有两亩多地,种苞谷(即玉米)和苎麻。种苎麻是这里的主要副业,家家都种,但是收入很低。四月五月剥头麻,七月间剥二麻,九月十月剥三麻。一亩苎麻最多产六百来斤。现在一斤苎麻才卖两元多钱。种的人越来越少了。

“我看这里竹子很多。”

“主要是白夹竹和斑竹,砍下来也可以卖点钱。”

正聊着的时候,裴父从外面进来。他穿件驼色纤维质地旧西服,人又黑又瘦,戴一副圆框大眼镜,弯着腰,看上去有六十多岁。聂风注意到他鼻梁上那副眼镜,镜框特大,几乎快遮住半边脸。

不知为什么,尽管穿着西服戴着副眼镜,聂风觉得他的模样仍然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

也许是当过村长的缘故,老人比较健谈。他告诉聂风,现在农村的青壮年都到外面打工去了,留在村里的,大都是老年人和小娃娃,田地都荒芜了。他话中透着一种无奈。

聂风的视线停留在墙上挂的一个镜框上,里面有几张照片。一张像是全家的合影已经褪色。

“这是一张全家福吧?”聂风问裴父。

“是嘞。”

裴父上前,把镜框取下来,递给聂风看。

“是十多年以前照的了。”老人话里带着感慨。

这张褪色的照片有8寸大小,果然是张全家福。裴的父母坐在屋前的凳子上,背后站着两个少年和一个扎马尾辫的女孩。女孩要大一些,像是姐姐。两个少年高矮差不多,是两兄弟。一家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很快乐。画面里还有一条小黑狗,趴在裴父的脚前,神态惬意。

“这两个娃娃是我们的儿子。老大叫裴茅根,老二叫裴茅林。这女孩是他们的姐姐,叫裴茅桂。”裴母介绍说,话里带着感情。

聂风细看。高个少年的裤脚挽起,衣服的第三颗扣子扣错了位,脸上笑盈盈的,一看就是个调皮蛋。这就是当年的山村少年裴茅根啊!他的弟弟模样比较规矩,双手贴着裤缝,睁着一对乌黑含笑的小眼。照片里背后的远景是起伏的群山。那里大概就是五峰山吧。

裴母说,家里只有这一张全家合影,后来没有再照过。

“那时茅根这娃娃费得很,但却最孝顺。”裴母念叨着大儿子。“费”是四川方言,有顽皮的意思。说谁是“费头子”,就是调皮鬼。

裴母又说了一些裴茅根小时候的事,说他好胜心强、报复心也强,记人恩,也记人仇,但是他最有孝心了……一个母亲的牵挂溢于言表。

聂风打量着茅屋里外,看不出有人回家的痕迹。

“裴茅根在家里吗?”他试探着问了句。

裴母摇头,一声叹息:

“他们三姐弟长大后,都远走高飞了。”

裴父说,两个儿子十年前就离开六盘村,到外地打工去了。裴茅根在珠海市,裴茅林在重庆。闺女裴茅桂嫁给了城西镇邻村的老孙家,后来跟着丈夫也到省城去了。

“我听说裴茅根在镇上修过电器。”聂风说。

“修电器是他自学的,没挣几个钱。”裴父告诉聂风说,“后来邻村的罗家二娃去深圳赚了大钱,家里盖了楼房,四处炫耀。裴茅根他们这一帮小子心都花了,挡不住大都市的诱惑,一个个都到沿海拼命赚钱去了……”

裴茅根走时曾发誓说,他赚了钱一定要在村里给家里建栋砖瓦楼。

裴茅根先赚了些钱,寄给家里。

后来把媳妇也接去了。

三个娃娃从小就交给裴的父母带。前年秋天,邻村有个男娃娃,都五岁了,晚上不小心掉进鱼塘淹死了,第二天才发现尸体。男娃的爹妈也都在外打工。这件事发生后,村子里蒙上了浓重的阴影。家里也都不放心。

后来,裴茅根就把三个娃娃接去了。

但是,没有多久,裴茅根的信来得少了,偶尔来信也流露出不安。

再后来钱也没寄来,只说有点临时困难。

又过了一段时间,听说儿子与媳妇离了婚。三个娃娃判给他抚养。

两个老人不知道儿子究竟遇到了什么事。

他们显然不晓得儿子涉嫌连环“礼品炸弹案”。

裴母哀叹了一句:“没有想到他去大城市,是飞蛾扑火啊!”

这句话让聂风有点震惊。

他暗忖,那些受现代都市繁华诱惑进城打工的人,究竟是走向辉煌,还是走向毁灭?谁也打不了包票。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人的命运,却往往不如水。

裴母无意中提到,裴茅根的姐姐住在省城。这引起聂风的注意。

“大妈知道她的住址吗?”

裴父从里屋找出裴姐的一封信,信封上贴着邮票。聂风瞟了一眼,右下角的地址:S市J区荷花南路56号5栋601。

他默默记下。

聂风说,在拖拉机上听到几个娃娃唱童谣。

裴母:“这是这一带的风俗。这里自古就很穷,又闭塞。山村的孩子没有其他的娱乐,常常聚在一起唱童谣。从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村里人都喜欢唱。”

老人家随口哼唱了几句……

聂风陷入沉思。

那苍老、沙哑的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从远古的旷野传来……

聂风问:“裴茅根会唱童谣吗?”

裴母:“会唱,就是唱得不太好。”

“都唱些啥子呢?”

“啥子都唱,婚丧、谐趣、骂人……”

“他会唱《三十晚上大月亮》不?”聂风突然问。

“会哦。”老人家说,“这是‘颠倒歌’嘛。”

“‘颠倒歌’!”聂风心里一震。

“这是对扯谎捏白的诅咒。”裴母说。

“诅咒?”

“老辈子有传说,谁要是被人追着唱‘颠倒歌’,谁就不得好死……”

聂风恍然。死亡的诅咒啊!

“老人家您能不能唱一下?”聂风请求她。

“记者同志想听?”

裴母说,脸上的表情仿佛是在问:“你不怕呀?”

“很想听一听。”

“我这嗓门,嘿嘿,都生锈啦……”

裴母有些不好意思,咧嘴笑了。

聂风期待地望着老人清癯的面孔。

裴母清了清喉咙,眼睛凝视着窗外,哼唱起来:

三十晚上大月亮,贼娃子出来偷水缸。

聋子听见脚步响,瞎子看见翻院墙。

哑巴在喊莫忙走,子起来撵一趟。

……

这怪诞的“颠倒歌”,带着一丝戏谑、一种嘲讽、几多诡异,从老人家嘴里唱出来,缓缓地散布开,再穿过茅屋竹林,像轻风一样飘向远方。

聂风顿时感觉到脊背上一阵发凉。

他竭力沉住气,一边倾听一边在小笔记本上快速地记录着。(事后把笔记与邱局长提供的《巴渠地区民间歌谣集成》对照,内容竟然一样。)

裴母唱完时的表情,让聂风大吃一惊。

她的两颊绯红,眼神有点怪怪的。先前慈善的笑容不见了,留在那张饱经沧桑的脸上的,是一抹隐隐约约的恐怖之色。

在一旁的裴父,大眼镜镜片后面的眼睛望着远方的山峦,闪烁着异样的光辉。黑瘦的脸膛上,露出一种难以名状的神色。

聂风大为震撼。

可怕的“颠倒歌”!

6

“颠倒歌”的寓意真相大白。

这是一首童谣的三段,一段比一段长,一段比一段强烈。童谣总的名字就叫《颠倒歌》。它的奥妙在于,表面上是一首诙谐有趣的童谣,实际是一首针砭时弊的童谣。诅咒、讽刺颠倒黑白、假话连天的社会现象。

在戏谑、打趣、幽默和妙趣横生中,竟藏着杀机。

这可怕的童谣!死亡的诅咒!

在《巴渠地区民间歌谣集成》第96页,聂风找到《颠倒歌》完整版:

颠倒歌

(一)

三十晚上大月亮,贼娃子出来偷水缸。

聋子听见脚步响,瞎子看见翻院墙。

哑巴在喊莫忙走,子起来撵一趟。

(二)

太阳落土又落坡,听我唱个扯谎歌。

两个和尚来打架,头发扯成乱鸡窝。

乌龟团鱼天上飞,鸡蛋打烂石碓窝。

先生我,后生哥,姐的年龄比爹大得多。

爹妈结婚我打锣,先生读书我教学。

冬水田里牛牵人,大路边上人咬狗,

捡个狗儿打石头,又怕石头咬了手。

(三)

说扯白,就扯白,说个白来了不得。

三四月,种小麦,七八月,下大雪。

蚊子滚在牛背上,压得气都出不得。

夜壶炖腊肉,香得了不得。

扁担上睡瞌睡,宽得过不得。

大刀杀虮虱,流了八桶血。

灯草做成牵牛绳,一天拉到黑。

聂风合上《巴渠地区民间歌谣集成》。

他想起老爸说过的那句箴言:“荒诞里面埋真谛,谐趣之中藏杀机。”

聂风心中不禁大奇。

他不得不佩服老爸的睿智。

7

从六盘村回到大竹县城。聂风打电话给殷学强。

“你好,殷队。我是聂风。”

“我听出来了。”

“裴茅根归案没有?”

“还没有。”

“有可能他就躲在S市他姐姐家。”

“是吗?!”殷队提高了嗓门,绷紧了神经,“聂记者怎么知道的?”

“我现在正在大竹县车站。我刚去过裴茅根的老家六盘村,从他母亲那里得到的信息。”

“哦!”殷队抑制不住兴奋,“有他姐姐的地址吗?”

“有,你记一下。”聂风说,然后从容地背出信封上的地址。——“S市J区荷花南路56号5栋601”。

W区公安分局刑警大队群情激奋。

刑警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憋了九个多月的闷气,此刻犹如在黑夜里见到了曙光,个个摩拳擦掌。

“立即采取行动,抓捕裴茅根。”魏局下达命令。

殷队率领手下驱车赶往聂风告知的地址。殷队身穿黑色皮夹克、套头毛衣。李波和另外三个刑警也一律便装。

荷花南路位于城北J区,是一条南北向的小街。56号是个小杂院,内有6栋浅灰色居民楼。殷队他们找到第5栋,敏捷地登上6楼。601的灰色防盗铁门上,倒贴着“福”字、水电抄表记录。

屋里隐约传出小孩的声音,像在背诵什么。

殷队示意手下噤声。他侧耳倾听,小孩背的内容有点滑稽:

“猪打架,咬耳朵;牛打架,顶脑壳;马打架,脚对脚;鸡打架,啄脑壳;羊子打架,角对角……”

咚、咚、咚。他敲门。

里面没有反应。

咚、咚、咚、咚。他再敲。

屋里的声音戛然而止,像被突然掐断了。

门打开一条窄缝,露出一张顽皮的小脸蛋,年龄约莫八九岁。

“叔叔,你找谁?”他的眼睛明亮,透着滑稽的笑意。

殷队从门缝向里窥视了一眼,见另外两个小孩并排坐在凳子上,一齐好奇地朝这边望着,神态就像两只受惊的雏鸟。

“我们找裴茅根,他在不在?”

“大姑,有人找我爸!”小脸蛋朝里面叫了一声。

“是哪个哟?”

一个女人从里屋出来,年龄约三十六七岁,穿件黑底碎花灯芯绒外衣,微卷的头发,丰满的圆脸。应该就是裴茅根的姐姐了。

“我们是裴茅根的朋友,有点事找他。”殷队和颜悦色地说。

女主人把门打开,让殷队三人进屋。另外两人留在外面守候。

长条形大客厅。屋角立着柜式空调。玻璃茶几上摆着水果、瓜子。39寸的大彩电。阳台上有绿色植物。看上去比较殷实,但不豪华。装修有点乡土气。墙上挂着一本烫金的月历,钉子上缀着一串装饰的金元宝。

殷队环视左右。看样子裴茅根不在屋里。

女主人让殷队他们在长沙发入座。三个小孩规矩地坐在一旁,两个小点的一看就是双胞胎。黑眼睛、尖下巴,脸色白净,似乎有点营养不良,见到生人有些腼腆。殷队想起刚才听见的“猪打架,咬耳朵;牛打架,顶脑壳……”,冲着他俩挤了挤眼。那两个小家伙笑了。

“裴茅根住在这里吧?”殷队试探地问女主人。

“是的。他上个礼拜刚从珠海市回来,身体不大好。”裴姐回答说,“我帮他照顾三个娃娃,他也住在这里,方便些。”

她的话证实了裴茅根这段时间确实在这里落脚。从裴姐的表情和态度揣测,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弟弟是三地警方正在追捕的疑犯。

“他人呢?”殷队像是不经意地问。

“刚出门了。”

殷队与手下面面相觑。

“走了好久了?”殷队不动声色。

“半个多小时。”

“去哪里了?”

“天气冷了,他回五福村家里,给三个娃娃取衣服。”

“五福村的哪个地方?”

“他租的房子,就在黄荆路五福村一组,龙凤制药厂。”

也许裴茅根真是回去取娃娃的衣服,但不排除他就此一去不复返。他们与裴茅根竟然擦肩而过!殷队手下脸上都掩饰不住沮丧。

殷队手心都捏出了汗。

要早来半小时就好了!眼看着裴茅根从眼前消失,他心里实在不甘心。为了找到这个神秘的炸弹客,他和刑警队的弟兄们跟踪追击,苦苦追寻了九个多月呀……

他和手下交换了一下眼色。

“对不起,打扰了。”殷队说。

他们从屋里退了出来。

殷队在楼下大门口留下两个人蹲守。他率领其余三人,登上捷达警车,风驰电掣地赶去黄荆路五福村。他似乎预感到什么,一路上脸色凝重,一言不发。

这位魁梧彪悍的汉子隐约知道,珠海市警方的人这几天一直在五福村蹲守,但具体细节高队没有透露。

捷达警车驶出城北J区,向东三环路方向开去。殷队仍感到不放心。他打开手机,拨通了高洪亮的手机。

“你好,高队。我是殷学强。”

“哦,是殷队。有什么指示哦?”高队开玩笑道。

“你们在五福村有人蹲守吧?”殷队问。

高队犹豫了一下,答道:“是的,我现在就在五福村。已经五天了。”

“目标瞄得很准啊!”殷队一语双关。

“哪里,只是守株待兔。”高队低调掩饰道。

“我们刚得到消息,裴茅根马上要回五福村。”殷队向他通报。

“啊!”高队兴奋不已,“消息确实吗?”

“是他姐姐提供的消息。我们正往五福村赶来。”殷队特别关照了一句,“你那里要盯紧啊!”他现在首要考虑的是不让裴茅根逃走。即便是珠海市同行捷足先登,抢了头功,他也不后悔。

“谢了!”高队领情。

二十分钟以后,殷队一行赶到五福村。

捷达警车驶入一条路面坑洼的小街,越过小街两边的一排旧屋。

在五十米开外,殷队望见了街尽头龙凤制药厂的院子。这时,一个模样精瘦的中年男子,正走出橘红色“Π”字形水泥院门,手里拎着一个橄榄色旅行袋。

殷队还没来得及叮嘱手下留意,突然看见四个便衣一拥而上,冲上去把中年男子摁在地上。整个行动发生在一刹那间,可谓迅雷不及掩耳。那情景就像一群野狼猛然捕住了猎物。

蹲守了五天五夜的珠海市刑警们,终于将疑犯裴茅根捉拿归案。

裴茅根被摁在地上,手臂反扭,脸压在碎石地上。他只挣扎了一下就被制伏,双手被手铐铐住,根本来不及反应。他的脸颊被地面的碎石擦伤了,留下几道血痕。橄榄色旅行袋滚落在一边,上面沾满了泥土。

殷队猛踩刹车,捷达警车在十步远处吱地刹住。

殷队目睹着这个场面。

裴茅根被反剪着臂膀,被迫弓着腰,像一头困兽。他脸上的表情狼狈,又有点桀骜不驯。也许是因为本身的抗拒心,给人印象不是很友善,表情有点恶狠狠的。

九个多月来那个似影似幻的炸弹客让S市警方绞尽了脑汁,如今终于在面前现形了!看见双手被铐住的裴茅根,殷队的心情非常复杂。

一个高个儿刑警过去捡起滚落的旅行袋,拉开拉链。裴茅根吃力地昂起头,目不转睛地盯着旅行袋。其他几个便衣围过去,小心地朝旅行袋里窥视,担心里面藏有危险东西或者爆炸物。

高个刑警一件件检查旅行袋里的东西。只有花毛衣、小棉袄、毛线帽等小孩衣物,还有一个黄色塑料游戏机、两只布袋熊。高个刑警又刷地拉上拉链。在他检查旅行袋里的衣物时,裴茅根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这些东西,眼里透出一丝温情和无奈。

就在殷队和李波等人的眼皮下,珠海市的刑警们将裴茅根押上一辆白色面包车,缉拿归案。

李波眼睁睁看着追捕的猎物成了珠海市警方的“战利品”,懊恼得眼球都快暴出来了。

殷队抱着双臂,竭力保持着头儿的风度。

神采飞扬的高队看见了殷队,向他扬手致意。

“谢了,殷队!”

殷队点点头,没有吭声。

对于他和手下而言,这意味着与得头功的机会擦肩而过。

只怪自己运气不好,慢了半步。

第二天,在S市刑侦局,根据刘得意的指认,裴茅根就是雇他送塑料礼品袋的那个黑瘦的中年人。将裴茅根和郑得利的照片传到广州市,经小旅馆的老板确认,两人就是10月15日入住的客人。警方在五福村裴茅根住处的床底下,搜出9管炸药和雷管。在一个抽屉里还发现了电池、导线和烙铁等工具。

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裴茅根就是三起“礼品爆炸案”的作案人,郑得利是共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