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巴凤红土地上的丰碑

东巴凤红土地上的丰碑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的碑座立在东巴凤三县红色土地上,它的碑文刻在东巴凤三县各族人民的心中。4月25日,河池市委召开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动员大会,市委书记梁胜利作《全力打好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动员报告。东巴凤,位居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西北部、云贵高原南缘,即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的过渡带,属喀斯特岩溶地貌区。

东巴凤红土地上的丰碑

蓝汉东

斗柄回寅,星移物换。

历史进入21世纪开元第三至第四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革命老区东兰、巴马、凤山(简称东巴凤)三县竖起了一座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丰碑,这是近百年以来,在东巴凤立的第二座丰碑。它的碑座立在东巴凤三县红色土地上,它的碑文刻在东巴凤三县各族人民的心中。

拍板立碑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

实施立碑和刻碑人:自治区各有关厅局和项目主管部门,河池市和东巴凤三县党委、政府及东巴凤三县各族人民。

碑座的奠基物:曾在这块土地上牺牲和遭屠杀的数万先人的血肉之躯和3873位烈士的英魂。

碑文的主题:强县富民,告慰先烈。

公元2003年2月16日至1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深入东巴凤三县考察调研。2月18日,曹书记在巴马县代表区党委、区人民政府提出,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解决东巴凤的贫困问题,并强调指出:“这次我们决定集中一定的力量,开展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是因为东巴凤是典型的革命老区,是典型的贫困地区,改善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帮助老区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具有典型的意义。”

4月19日,自治区党委、政府下发《关于开展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意见》文件。

4月23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电视电话会议,区党委书记曹伯纯主持会议,区人民政府主席陆兵发表动员讲话,区政府副主席、区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指挥长周明甫(现任国家民委副主任),对大会战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进行具体部署。

4月25日,河池市委召开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动员大会,市委书记梁胜利作《全力打好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动员报告。

这场以根除革命老区贫困为长远目标的人类生存大决战,于21世纪初在东巴凤拉开了战幕。

2月18日,4月19日,4月23日,4月25日,此四日是最普通不过的日子,但对河池市东巴凤三县各族人民来说,却并非一般的太阳东起西落,而是比金子还珍贵的“黄道吉日”。为了今日,他们已等待了半个世纪。

在这段时日里,从市到县到乡镇到农户,从县道到乡道到村道,无论田头地尾,不论圩镇乡村,人们三五成群,结伙成队,他们的笑声、议论声、歌唱声,其主题都是三个字:大会战。

4月23日,恰逢东兰县城圩日,赶街的村民们看完全区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后,认识也罢,陌生也罢,有十几个家住高寒山区的村民,自然凑合在一起,在街上到处传递大会战消息,逢人便说大会战、大会战,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家。他们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高喊“万岁”。

巴马东山乡的瑶民,听了县里和乡里的传达和动员报告后,这家那家奔走相告,而后大家聚集在弄场里的一块平台上,摆酒肉痛饮庆祝。有三个瑶民竟抱成一团,放声痛哭。哭声感染了半个弄场的人,很多人的眼睛也湿润了。

凤山县弄雷屯,有一个外出打工的小伙子,听到了家乡搞大会战的消息,即当众临摹三个人的画像:一是曾在这块土地上留下过早年生命足迹的邓小平;二是当年在这片土地上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韦拔群;三是代表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作出开展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决策的现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然后他边吻画像边把画像高高举起,比亲爷娘老子还要亲。尽管他画的水平一般,但那份感激之情是来自心肝和肺腑的。

共产党关爱人民,人民把共产党记在心里。

东巴凤,位居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西北部、云贵高原南缘,即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的过渡带,属喀斯特岩溶地貌区。境内石山和土岭罗列,石头和泥土纠结,峰丛林立,丘陵凹凸。在山和岭的波峰浪谷间,是人们世代繁衍生息之所。三县总面积6123平方公里,三县总人口70畅48万。聚居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5畅3%,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又是典型的集“老、少、边、山、穷、库(区)”于一身的贫困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这片连在一起的土地,新中国成立前,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被韦拔群等3873位烈士的鲜血染红。

一方桑梓一方人。

一方热土一方英雄

开国元勋毛泽东说:“韦(拔群)同志在东兰已成了海陆丰之彭湃,极得农民信仰。”

一代伟人邓小平1962年12月亲笔题词:“韦拔群同志以他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解放的事业,最后献出了他的生命。他在对敌斗争中,始终是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他不愧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英雄。他最善于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对人民解放事业,具有无限忠心的崇高感情。他不愧是名符其实的人民群众的领袖。他一贯谨守党所分配给他的工作岗位,准确地执行党的方针和政策,严格地遵守党的纪律。他不愧是模范的共产党员。韦拔群同志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永远是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学习的榜样,我们永远纪念他!”

韦拔群,1894年2月6日(清光绪二十年甲午正月初一),生于广西东兰县中和乡(现为武篆镇)东里屯一个富裕农民的家庭。名秉乾,后改名萃,字拔群。

这位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来到世间,等待着他的是黑暗的不平等世道。人可以改造桑梓故土,却不能选择出生地。历史的命运似乎注定了他的人生选择,使他从小就有一种可贵的“反骨”精神。曾就读于桂林讲武学堂和贵州讲武学堂的韦拔群,20岁那年,变卖一部分家产,前往广州、上海和长江中下游一带游历,在广阔的祖国土地上,读一部无字“天书”。

在这次游历中,他读到了一部中国社会现实十分悲惨的“书”,同时也看到了为改变现实奋起抗争的铁骨铮铮的英雄好汉。

22岁,韦拔群带着东巴凤一带的农军队伍,开拔贵州投军讨袁(袁世凯)。

26岁,韦拔群顺着浩渺的长江东下,到上海投奔孙中山。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出现于中国历史舞台,给韦拔群以极大的鼓舞和启示。

27岁,韦拔群随孙中山委任的广西省省长马君武回到南宁。马君武委任他为南丹、东兰县县长。他毅然拒绝,原封不动地退回委任状,却和陈伯民、黄大权、牙苏民、黄树林一起,动员农民,组织“改造东兰同志会”(后改为“公民会”),建立东兰国民自卫军。他们反苛捐杂税,清算地方公款,打击豪绅杜瑶甫,结盟东兰银海洲,组织农军三打东兰县城。

弃高官厚禄而结盟反叛不平世道,并以家产作抵押而付诸行动,令百姓敬仰,得八方口碑!

从坎坷路上走过来的韦拔群心里明白,要推翻旧世界,光靠东突西拼不行,非有革命理论指导不可,他决定再度到全国革命的中心广州。在广州,他见到了海陆丰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在彭湃的影响和介绍下,进广州第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他是广州“农讲所”的优秀生,学习结束后,1925年仲春离开广州返回广西,组织举办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5年11月1日,广西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东兰武篆的北帝岩(1930年张云逸来视察时,改为列宁岩)开学了。

韦拔群任农讲所主任。来自东兰、凤山、百色、凌云、奉仪、恩隆、思村、果德、都安、河池、南丹等壮、瑶、汉农民积极分子和有志于农运的进步青年学生共276名,参加了农讲所的学习。岩内石壁上写有“劳动、互助、奋斗、牺牲”八个大字,它是农讲所的校训。

农讲所开的课程基本按广州农讲所设置,有《各国革命史》、《苏俄概况》、《经济学常识》、《中国史概要》、《三民主义》、《法律常识》、《农民协会组织章程》。

参加农讲所学习的每届学员,学习两三个月,就像猛虎添翼,结业回到各地,大多数变成了农民协会的主要骨干。

列宁岩,正像它的名字一样,永远铭刻在东巴凤和左右江各族人民的心里,永远闪烁绚丽的光芒。

广西农讲所的开办,是广西各族人民的开心之日,也是敌人的惊恐之时。广西省当局黄绍竑气急败坏,先后命令地方狗腿子黄守先和国民党军团刘日福,对韦拔群软硬兼施,派反动军队和民团血洗东兰。韦拔群的旗帜始终不倒,针锋相对,与敌人“刀对刀,枪对枪”,一面组织扩充农军,一面转辗办第二、第三届农讲所。他将两个儿子改名,老大韦述祖改名叫“坚持”,老二韦述宗改名叫“革命”,表示了他矢志不移、革命到底的决心。

1926年11月,中共广西省委派共产党员严敏、陈洪涛两位同志到东兰领导农运和开展建党工作。从此,东兰开始有党组织的活动,东巴凤的农运便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更加蓬勃地开展起来了。

同年底,韦拔群向陈洪涛递交了一份非常别致的入党申请书:“吾拔群,愿把五尺之躯交给党,跟党铲除天下不平,建立一个平等的新社会。热烈而生,热烈而死。”

这份入党申请书,全文连标点符号在内,才有四十四个字。字字真,句句切,看得见,摸得清,一个农民领袖的心在字里行间跃动。

韦拔群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韦拔群由一个爱国爱民的民主主义者,变成了共产主义者,成为为党的事业而自觉奋斗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桂系军阀的血手开始伸进右江革命根据地。当时的李宗仁、黄绍竑根据蒋介石的旨意,向各地张开血盆大口,叫嚷“石头也要过刀”,到处捕杀中国共产党人,封建地主、土豪劣绅也高喊“复仇”,纷纷反扑,到处贴告示悬赏光洋要活捉韦拔群。

在白色恐怖中,韦拔群的旗帜不但不倒,反而更加鲜艳,随着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斗争阅历的丰富,身上鸣不平的“基因细胞”不断裂变,充盈了他的全身。“基因细胞”滋养了他的身骨和意志,而钢铁意志铸造了他身上的钢筋铁骨。

在这段时间里,韦拔群三次秘密渡红水河,四次遇险,五次脱难。敌人流了罪恶的血,我们农军流的却是正义热血。身边的战友在血泊中倒下了,掩埋好同伴的尸首,踏着烈士的血迹又继续前进!

东兰农运始终是广西乃至周边省“低音”中的“强音”。

1929年5月,政局变动,广西进入俞(俞作柏)、李(李明瑞)执政时期。俞、李是国民党左派人士,表示愿意与中共合作,要求中共中央派人来广西工作。党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先后派邓小平(当时名邓斌)、张云逸、袁任远、叶季壮、李谦、袁也烈、李朴、何进昌、宛旦平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广西,与原在广西工作的雷经天、俞作豫、韦拔群、陈洪涛等同志一道开展工作。由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负责领导广西党的工作。

同年初秋的一天早晨,在南宁望州岭韦拔群住处,经雷经天带路,一个陌生人登门拜见韦拔群。

陌生人圆圆的脸,学生平头装;个子不高但身子十分壮实;说话机智幽默,看问题尖锐深刻;年纪虽轻,却浑身上下灵气盈盈,具有大智大勇的非凡气度。

这个陌生人就是邓小平。

经互相认识之后,韦拔群一五一十地把东兰以及整个右江农运和武装斗争的始末向邓小平汇报。这是韦拔群第一次见到邓小平。

由于邓小平出色的统战工作的成功,此期间,已和共产党建立了特殊感情的李明瑞,深知韦拔群在农村搞农运,开展武装斗争的难处,无偿拨给韦拔群三百条步枪、三万发子弹、一万枚铜钱。韦拔群感激不尽。

从1929年秋至1930年12月,邓小平三到河池,四赴东兰,三过凤山(含巴马)。邓小平每一次到东兰都找韦拔群,共商方针大计。

在邓小平和张云逸的领导下,举行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成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百色宣布诞生,一面绣着黄色镰刀斧头图案、上面写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鲜红大旗在百色城的上空迎风招展,在右江大地上飘扬。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长为张云逸,政委为邓小平。它辖三个纵队和军部直属队。其中第三纵队司令员是韦拔群。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成员的三分之二来自东巴凤。

百色起义成功的同一天,右江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平马镇召开,选举产生了右江苏维埃政府领导成员,雷经天为主席,韦拔群、陈洪涛为委员。

1930年从春到秋,韦拔群遵照邓小平去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回来后的指示精神,首先在家乡东里屯组织发动群众办“共耕社”,在东兰第一次执行“耕者有其田”。

1930年11月,红七军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党代会结束后,部队开始在河池整编。整编红七军为三个师(统一番号为十九师、二十师、二十一师)。李明瑞为红七军总指挥,张云逸为军长,邓小平为政委。其中二十一师师长为韦拔群,政委为陈洪涛,副师长为黄明春(后改名黄松坚)。

河池整编后,红七军主力北上,会合中央苏区红军。

红七军主力北上前,韦拔群服从红七军前委和邓小平、张云逸的决定,留守东巴凤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在后方继续战斗。

韦拔群识大体、顾大局,要求并主动将自己带领的二十一师中的精兵强将两千多人和好枪、好马拨给北上的第十九师、第二十师的主力部队,他只留下一个连(七十多人)体弱多病的同志和一些残破的武器。

北上的部队出发了。

韦拔群带队返回东兰。

红七军主力北上后,东巴凤根据地的处境更加艰难和险恶。桂系军阀第十九师师长廖磊,调集了三个正规团,收编了土匪四个连,纠集了东兰、凤山、庆远各县的民团共一万多人,兵分四路向东巴凤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大举进攻。

在敌人的强大攻势面前,韦拔群带部队进入西山、中山、东山,据险伏击,出山相机打击敌人,并巧妙地采取游击战术,声东击西,张网捕鱼,以敌攻敌,与敌斗智斗勇。

1931年,蒋介石集中大批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这一年11月中旬,桂系军阀配合蒋介石的军事行动,第二次大举进攻右江这块红色革命根据地。

由于敌人的蹂躏,加上天旱,右江一带赤地千里,满目疮痍。东巴凤一带,遭到了敌人的四次血洗,更是颗粒无收,一片荒凉。山里的群众已处于无米下锅的境地。红军战士一天只能分到半斤红薯,放一锅水,搀和着树叶煮了吃。

猖狂的敌人对西山重重包围,层层封锁,企图把红军和群众困在西山里。韦拔群带着他那支小分队,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化整为零,出没山里山外,并逐家逐户地访问受难的群众,还发动群众,组织“锄奸团”,严惩叛徒,巧设苦肉计,智取敌人“花红”。

这是一个黑色的日子。1932年10月18日,韦拔群病倒在西山弄京赏茶洞。趁着韦拔群的警卫小罗出去给韦拔群找药之机,叛徒韦昂向韦拔群伸出了罪恶的黑手……

韦拔群牺牲了,年仅三十九岁。

次日,正是残阳如血的傍晚时分,当韦拔群同志被叛徒杀害的不幸消息传到陈洪涛同志的耳中时,他的头久久抬不起来,眼泪不断地流,两手捂着脸不停地抽泣着,悲痛得无法抑制自己。他不顾在敌人眼皮底下的险境,开了追悼会。那时他还在红水河东岸,正准备第二天拔队向红水河下游转移。

悲痛悼念敬爱的韦拔群师长的泪水未干,像晴天霹雳,右江又在悲鸣,红水河又在愤怒地咆哮,根据地各族人民又流下了悲愤的眼泪。

韦拔群牺牲后第50天,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右江苏维埃政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陈洪涛同志被叛徒出卖,在那其村被逮捕。敌人从燕乐押解陈洪涛同志往奉仪的时候,他一路上向人们高喊:“革命者要提高警惕,擦亮眼睛,防止叛徒出卖。你们不要为我难过和悲伤,要团结起来继续战斗,革命最后一定胜利!”

陈洪涛被押送到匪军团司令部关押。敌人的利诱,陈洪涛嗤之以鼻;敌人急于想知道的革命机密,陈洪涛不吐一字,表现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反动派的屠刀终于举起来了。

12月22日中午12时,陈洪涛同志高呼革命口号,壮烈牺牲。是年,他仅二十七岁。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烈士精神与日月同辉,光照千秋;英雄浩气与江河共存,长流万代……

据东巴凤三县党史办的同志提供数据,在历次革命斗争中,东巴凤三县牺牲和惨遭杀害的战士、群众共6畅4万多人。在革命低潮的1932年,东兰人口由11万减少到5万,1934年,凤山县人口由6万减少到4万。巴马县按1949年户口和人口计,平均每7户就有一人为革命牺牲,每9户就有一名烈士。解放后,东巴凤三县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有3873人,其中东兰县2241人,巴马县885人,凤山县747人。

被喻为“将军之乡”的东兰县,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涌现出了韦国清上将,韦杰、覃健中将,韦祖珍、覃士冕少将五位共和国第一代将军。一县出现五位将军,在全区尚属少见。凤山县还有一位将军叫姜茂生。

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打响后,东兰县101岁的红军老寿星牙美元,找出了珍藏多年的韦拔群画像(解放后请人复制),放在神台上,点燃一支蜡烛,面对英灵全神贯注,用意念告诉先烈安心长眠……

东巴凤是一块富有的土地,同时也是一块贫瘠的土地。

当年,这块贫瘠的土地,它的荒草林木,是农军和红军的“掩体部”;它的高山深谷,是革命的摇篮。时过境迁,今天,这块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土地,它的山川环境却变成了阻碍发展的瓶颈。按照邓小平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方略,东巴凤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

集“老、少、边、山、穷、库(区)”于一身的东巴凤,是广西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三县均列为国家重点扶贫的特困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大低于全国、全自治区的水平。据2002年底统计,东巴凤三县的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

全国平均水平的13畅8%和47畅6%;

全区平均水平的34畅6%和81畅4%。

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低于全国其他革命老区,如井冈山、延安等的水平。以2003年为例:

井冈山1244元;

延安1493元;

东巴凤1128元。

东巴凤比井冈山低116元,比延安低365元。

这些差距近年来不但没有缩小,而且还在拉大。拉大的主要原因经过有关专家论证后的结论为:一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二是基础设施落后;三是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四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五是人的思维和思想观念尚待更新。

按照新阶段国家制定的贫困人口标准,大会战前,东巴凤三县未解决温饱的人口为12畅77万,初步解决温饱的人口为27畅85万。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四区”:(1)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的大石山区;(2)边远山区;(3)高寒山区;(4)电站水库淹没区。大会战前,东巴凤三县境内没有一条二级公路,特别是凤山没有一条等级公路。三县的县、乡公路路况差,与邻县相通的道路大部分是未进等级的泥路,村委会所在的路均为等外路,有5200多个自然屯没有机动车。除了行路难,用水用电也困难。据调查统计,三县贫困村饮水困难人数为20畅66万人,且饮水卫生条件差。大多数村只有村委会所在地通电通广播电视,边远村屯尚不知电灯和电视为何物。由于历史和种种主客观原因,遭破坏的生态造成的恶果如石漠化、水土流失和城镇的河流污染等,要处理好,仅靠三县的力量困难重重。三县的文化教育、卫生条件也差。农村虽有医疗点,但形同虚设,没有医疗设备,医务人员奇缺且素质低,群众看病就医难。劳动者素质低,青少年初中升学率仅为37%,小学儿童辍学率为4畅6%,中小学校基础设施远没达到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巴凤的状况一直为历届党委、政府所关注。为改变旧貌,国家曾倾注了不少的物力和财力,特别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后,东巴凤贫困落后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观。只可惜密洛陀(东巴凤传说中的瑶族创世始母)造天地时,把太多不公平的生存环境全部推在这里,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这块红土地仍然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对象。

东巴凤这块用烈士鲜血浇灌过的红土地,人杰地灵。由于它的光荣历史和发展滞后的现状,不仅成为各级各部门、各界人士瞩目的地方,而且也是令许多生长于斯并从这里走上革命生涯的老红军、老战士牵肠挂肚的地方。

这块土地生养的六位共和国将军:上将韦国清,中将韦杰、覃健,少将韦祖珍、覃士冕、姜茂生。还有这块土地生养的覃应机、黄荣、黄松坚等红七军老战士。他们在位时和离岗后,都非常关注家乡的建设和人民群众的冷暖。限于篇幅,这里不能一一叙之,只简述其中几位:

一代英才韦国清,1913年9月2日,生于东兰县三石镇弄英屯的一个壮族贫苦农家。祖父和父母都是勤劳正直的农民,他们起早贪黑地终年劳作,也只能维持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幼年的韦国清聪颖过人,颇受粗通文墨的父亲的宠爱。韦国清11岁时,父亲韦宗典就跟随韦拔群闹农民革命。韦国清从小就在心灵深处崇拜“拔哥”,也敬佩自己的父亲。韦国清13岁时,其父被国民党当局杀害,并悬挂首级于路旁树上示众。祸不单行,翌年其祖父也惨遭杀害,连借以栖身的茅草屋也被焚烧。父亲和祖父相继牺牲后,未满14岁的韦国清强忍着悲愤,草草地安葬了祖父之后,即和邻乡的几个穷大哥投奔韦拔群领导的农军队伍。离家前夕,他在星光下来到父亲和祖父的坟前,跪下发誓:不报血海深仇,誓不还家!

从1926年年底起,韦国清就跟随韦拔群扛枪打天下,先后参加了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百色起义,加入了红七军队伍,跟随红七军主力北上,辗转到江西端金跟中央苏区红军会合;带队参加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围剿”,率队伍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从红水河到延河,一直在枪林弹雨中度过;而后带部队驰骋各个抗日沙场,和横贯东西南北的各个解放战争疆场;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和党中央的安排,带领中国军事顾问团赴越南援越抗法,攻打奠边府获得大捷,解放了越南北方……

前半生,在二十多年的战争环境中,韦国清曾被组织多次选送到各种军事院校和临时的军事班、所,作短期或稍为长期的学习。在边学习边打仗的实践中,不断增长政治才干和军事才干,为他从农民之子步步成长为高级将领直到国家领导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韦国清不仅是我军文武兼备、名震世界的名将,而且是领导广西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行家里手。他为建设广西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1955年2月起,他历任广西省长、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区党委第一书记、区政协主席、广西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广州军区第二政委、广西区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广州军区第一政委,第四、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和副秘书长等重要领导职务。同时,他是党的八大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和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7月30日,被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韦国清在领导广西各族人民建设新广西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坚持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虚心倾听群众意见,不断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他时刻不忘贫困地区人民的脱贫致富问题,始终对革命老区东巴凤给予关怀和支持,不忘记红土地的养育之恩。1965年冬他回东兰视察工作时曾深情地对覃应机和黄荣老战友说:“革命老根据地人民还是这样贫困,广西人民还是这样穷,我心很不安。尽快改变广西的贫困面貌,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职责啊!”为了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面貌,他特别重视山区的公路建设。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广西的公路交通已基本做到四通八达,加速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

今天,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拍板开展,并已全线告捷的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75312个项目和其中的189条盘旋于革命老区山前山后的金色大道,可以告慰老将军的在天之灵了……

韦杰将军是东兰人,原名叫韦士良,参加红军后改名韦杰。

十三岁时,成为韦拔群在东兰北帝岩举办的广西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员,1929年参加红七军,是红军里的一名“红小鬼”。他随红军主力北上后,参加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围剿”,1934年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半个多世纪的生涯,都是在枪林弹雨中度过,他英勇无畏,出生入死,先后五次负伤。1951年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六十军军长,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1955年,毛泽东主席亲自授予他中将军衔,并荣获三枚勋功章:一枚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枚一级解放勋章、一枚二级八一勋章。

解放后,韦杰将军曾先后五次回到家乡东兰。他每次回乡,除了探望乡亲,与当年的好友叙旧,就是调查了解家乡的贫困状况和寻求改变贫困的办法。

第一次是1954年春,此后分别为1978年12月、1983年12月、1984年12月11日、1985年春节过后。五次回乡,耳闻目睹,每次都给他的心平添了一份沉重。以第四次1984年为例,当年的凤山县县长覃绍明(现为河池市政协主席)与县委的其他几位同志,到凤山县与巴马县交界处迎接。韦杰将军当晚下榻凤山县政府招待所,适逢枯水季节,卫生间无水冲洗不能用,蜡烛代替了电灯。吃饭时,覃绍明向将军介绍全县的缺水情况,那时全县482个村民小组3畅6万人饮水困难,占全县人口的25%。

韦杰将军听罢汇报,停下筷子,长久地陷入内疚之中,说:“当年组织发动群众闹革命,许诺革命胜利后,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现在已解放了三十五年,群众连水也没有喝,对不起老区人民啊!”说罢眼睛潮湿了……

1983年他第三次回东兰,调查研究后回到成都,曾写了一份关于广西东兰的调查报告,送到中央顾问委员会,很快就印成内部文件,送给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委、办的领导阅读,为后来中央决定关于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十二条提供了有益的建议。韦杰决定作深入调查,再一次报告给自治区和中央,以求解决。于是1985年春节刚过,他不顾已七十岁高龄,又一次全身心投入东兰调研中,前后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走了六个县……

谁知,这次回乡,竟是最后一次。他自到成都后,吐血丝进了医院,经化验检查,确诊为绝症中期,即转院到北京,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河池地委和东兰县委领导曾多次到北京医院看望。当最后一次告别时,他久久地握着同志们的手,说:“我已不能为贫困的家乡出什么力了,希望你们……”

韦祖珍,原名韦仕,壮族,生于1912年8月,东兰县隘洞乡纳地村作板屯人。十六岁参加韦拔群组织领导的百色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韦拔群领导的第三纵队,1930年随红七军主力北上到达江西中央苏区,参加了第三次反“围剿”战斗,1948年和1949年先后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南下参加广西战役。韦祖珍从战士到将军,一贯作战勇敢机智,沉着冷静,指挥有方。他带的部队打每一仗,都像一把尖刀直插敌人的心脏部位,无往而不胜。他四次立功,三次受到通令表彰。

解放后,19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历任中央保卫局局长、空军第四军政委、福州军区空军政委、广州军区政委、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到任广西后,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特别是贫困的边远山区,如带病深入平果、田东、田阳、罗城、天等、上林等地。每到一处,不停留在听地方官员的汇报和看书面材料上,而是深入田头农户,直接和基层群众口对口、心对心,掌握最真实的第一手材料。

1971年7月28日,韦祖珍将军回到阔别30年的家乡东兰县。他回乡的第一站是到韦拔群烈士陵园去凭吊烈士。在东兰短暂的几天时间里,先后到隘洞、武篆、三石、五联等公社考察。所到之处,又激动又心酸。激动的是,家乡的父老乡亲,在和平的日子里生活,自己早年的血汗并没有白流,那些乡道村道,当年留下的脚印今又重叠,使他陷入长久的回忆之中……心酸的是,家乡还很穷,没有“旧貌换新颜”,没有“到处莺歌燕舞”。而是山光了,田瘦了,白天行路是羊肠小道,晚上照明是灯笼火把,人仍住泥土房,茅草房仍没有减少,吃的仍是能照见影的玉米稀饭。接触的乡亲,很多神情木讷,脸上暗淡无光,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几乎为零。他老家隘洞乡纳地村作板屯,在红水河边,没有公路通进去,他只好坐着人力划的木船逆水行舟。

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敢讲真话、实话的韦祖珍,把所见所闻记在心上,如实向当地党委、政府和自治区有关领导和组织反映。在“我们的形势一片大好”的年代,他的这些不和谐之音,以后竟变成了他“上了林彪反党贼船”和“恶毒攻击文化大革命伟大成果”的罪行之一。他的“反动言论”包括什么污蔑家乡的形势“好个屁”、“我们广西有三化政策、三光政策:春天绿化、秋天黄化、冬天火化;一把火烧光、一把刀砍光、一把锄头锄光”等等。他在被“专案”组秘密监禁和审讯中,并没有低头,仍坚持真理讲真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1年8月,“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他的罪名才被推翻,得到彻底平反昭雪。1982年10月11日,韦祖珍将军因病医治无效在南宁逝世,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献了花圈。

将军们以一颗赤子之心关注家乡、关注东巴凤。而对祖国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忠心耿耿的覃应机,也对家乡贯注了满腔的情和满腔的爱。

覃应机,广西东兰县三石镇纳合村人,生于1915年11月,他的童年是在家庭贫寒和东兰农民运动高涨中度过的。他从小就参加韦拔群亲自组织的“童子团”,除了经常进行军事操练,还协助大人们进行革命宣传、印传单、刷标语、搬桌椅、散发传单、上夜校等等。

他于1929年8月参加韦拔群领导的农军,同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成功,成立红七军,他是红七军的一名“红小鬼”。之后,随红七军主力远征北上,历经千难万险,到达中央苏区与中央红军会合;接着参加第三、第四次反“围剿”,之后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与日本鬼子交锋,与国民党兵交战。机智勇敢的覃应机,做过侦察员、情报员、假俘虏,带队或独立打入敌人内部,里应外合、歼灭敌人,屡建奇功。

新中国成立之初,覃应机奉命回广西主持公安工作。1952年后,他历任广西副省长、兼任桂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中共桂西区委第二书记、桂西壮族自治州州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人民政府副主席、广西区革委会副主任,区党委常委、书记、广西区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等。他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八大、十一大、十二大、十四大代表,中共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覃应机诚实正直、心地善良、品行高尚,他一生坚持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他密切联系群众,注意调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广西工作期间,经常到工厂、矿山、工地和农村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此外,他和韦国清一样,非常关心革命老区和家乡的建设。1992年,就在他弥留之际,还在断断续续地说:“有三件事我放心不下:一是广西上不去我放心不下,二是南梧公路……三是革命老区和家乡东兰……”

河池人民不会忘记。

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都非常关心河池东巴凤三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重视三县的基础建设。每届党委、政府都根据当时的经济和物质条件尽力加以扶持。但由于战争的创伤和自然条件的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

这是历届,尤其是应届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的一块心病。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随着东部的崛起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党中央、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形势更加逼人。心病不除,他们寝食难安。

党的十六大号角在他们心中回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他们的血液里涌动;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共产党的执政宣言;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付诸行动,才能取信于民。

行动:一边虚心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呼声,一边驱车走出去考察调研,到老区和边远地区去,到老百姓中间去。多年来,曾先后多次到河池考察调研的自治区党政领导曹伯纯、李兆焯、陆兵、马庆生等等,他们心中都有一本情系“民心、民利、民权”的“笔记”。在他们心中的“笔记”要目中,有上世纪末“八七”扶贫攻坚战,有广西边境建设大会战,有河池及东巴凤的光荣历史以及现在和将来,有区内群众组织和各级党政部门的建议和要求,有河池市老百姓的心声和各方面的呼声……

东巴凤人民新中国成立前舍弃生命的铁血春秋,东巴凤人民解放后舍弃家园的水电贡献,东巴凤人民时下贫困落后的辛酸现实,时时撞击着他们的心扉。心心相印的党心与民心链条,情情相连的党情与民情丝线,在曹伯纯、李兆焯、陆兵、马庆生等领导的心上扣得越来越紧……

土地和人民永远是命根子,母亲和儿子永远血肉相连。胸怀全局的区党委书记曹伯纯,在思考,在审时度势。对解决东巴凤三县的贫困问题,他心中已有了谱,决心已下。但一个重大决策的出台,需要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需要深思熟虑的思考……

天有不测风云,2001年,河池南丹发生“7·17”矿难,雪上加霜,河池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时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同年10月6日,因“7·17”矿难,河池地区原地委行署主要领导被宣布解除职务。同一天,新领导梁胜利、杨才寿宣布到位。

地委书记梁胜利,原自治区民政厅厅长、贵港市市长,他老家在百色田阳县,与河池东巴凤只是一山之隔;河池地区行署专员杨才寿,原自治区扶贫办主任,他们把“三农”问题时刻挂在心上。

受命于艰难之际的梁胜利、杨才寿等同志,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党把一方百姓的冷暖交给自己管理,管理得不好,百姓不富裕就会愧对江东父老。

他们除了尽快熟悉河池的方方面面,又通过对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渠道进行调查。白天下乡,晚上独坐灯下,面对河池地图特别是对东巴凤等老区县圈圈点点,谋求在原有基础上,寻找新的突破和发展途径。

河池地区成立于1965年(2002年10月撤地设市),由柳州、南宁、百色三地区划出部分石山和半石山县乡组成。在地域的组成上,被戏称为“边角废料”;就地理位置而言,是广西的“西伯利亚”。在这块61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地至今,已有十一任地委书记(其中一人为市委书记)。他们是李均、丁乐玉、傅一屏、金宝生、韦成栋、韦继松、奉恒高、李纪恒、沈北海、梁胜利等。

为了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380万各族人民,河池历届党委、政府在努力拼搏和积极寻找河池新的发展途径的同时,都把注意力投向东巴凤。每一任“诸侯”都尽心尽力,有所作为。从抓种植、抓粮食,解决吃饭问题到抓交通、水利、广播电视、能源等“八七”扶贫攻坚,到十六大以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到21世纪的头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世纪末翻两番。任务越来越艰巨和繁重,因为东部、中部、西部发展不平衡。东部和中间六个县,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水南高等级公路的建成,河池变成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要地,通道沿途的主线和副线必会“长藤结瓜”,很快会形成西南出海通道经济的发展格局。而西部东巴凤三县,水、电、路,乃至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相当落后,且差距越拉越大,作为革命老区的东巴凤,不采取特别的措施,仅靠三县的力量,很难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为了改变东巴凤老区的贫困落后状况,不仅历届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长期以来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帮助,而且也牵动着远离家乡、远离故土的方方面面的根在东巴凤的人的情怀,他们以对家乡故土的生养情结,为改变家乡面貌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覃绍明,东兰人,上世纪60年代末参加工作。参加工作几十年来,一直未离开河池,河池十一任书记,他就跟了六位。他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到1990年2月才离开东巴凤到地区(市)先后任行署副专员、人大工委主任、市政协主席,但他仍念念不忘东巴凤。他对东巴凤的一草一木不仅了如指掌,而且饱含深深的感情。

2002年5月16日至17日,自治区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简称“老促会”)和自治区革命老区建设办公室(简称“老建办”)联合召开“广西革命老区建设经验交流会”(简称“老经会”)。会前,曹伯纯书记认真听取了韦继松和毛国斌对革命老区建设的情况汇报。韦继松时任自治区老促会会长,毛国斌时任自治区老建办主任。听取汇报后,曹书记对如何开好“老经会”作了重要指示。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陆兵受曹伯纯书记的委托在会上讲话。会上,各地总结交流了老区建设经验,时任河池地区人大工委主任、河池地区老促会会长覃绍明也在会上作了发言,讲了东巴凤老区的变化但仍然很贫困的状况。经验交流结束后,与会同志观看了电视片《韦拔群故乡行》,片中有一句解说词:百色红七军革命纪念馆的资料三分之二是来自东巴凤。又说,当年邓小平在东兰的时间最长,东兰每个乡镇都留下他的足迹。这个解说词使到会的同志震动很大。接着,会议对今后如何加快老区建设步伐展开热烈的讨论。

韦纯束首先发表加大支持东巴凤建设力度的意见。紧接着围绕韦老的话题,与会代表各抒己见。上世纪90年代曾在河池任过地委书记后调任自治区副主席的韦继松,在任时和离任后,一直为东巴凤的建设和发展牵肠挂肚。为解决东巴凤的贫困问题,曾想过很多办法,也采取过很多措施。接韦纯束的话题,他以“报三春晖”的“寸草之心”,动心动情地谈了自己的想法。毛国斌等许多老同志也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对加大支持东巴凤建设力度,与会的同志很快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只有采取特别措施,才能解决东巴凤的贫困落后问题。

会后,曹伯纯书记在接见与会的老红军、老同志和与会代表时,对支持东巴凤的问题十分果断地表态:“只要有好项目,我们一定支持!”

“只要有好项目,我们一定支持!”

这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饱含着自治区党委、政府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东巴凤人民山高水长的关爱之心,抒发了党和政府对老区人民、贫困地区人民一以贯之的关怀之情。这12个字,字字千钧!这个表态,也是生长和长期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湖南老区工作过多年的曹书记,对老区人民深厚感情积淀的总迸发。

到会同志感到这次会议非同一般,名义上是老促会和老建会联合召开的会议,其实是体现了区党委、区政府决策意图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从这次会议精神和区党委副书记陆兵的重要讲话,特别是曹书记关于“只要有好项目,我们一定支持”这句话里,大家听出了弦外之音,并感觉和意识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解决革命老区特别是东巴凤老区的贫困问题,将会有一个大动作,将会采取特别的措施……

会议形成了一个纪要,纪要内容提到,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要重点加快解决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腹地的东兰、巴马、凤山等县的扶持力度。对东巴凤革命老区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扶持。会后,这个纪要于2002年7月9日以自治区党委、政府办公厅的名义行文转发各地市、各部门。这是改变东巴凤革命老区贫困落后面貌和鼓舞人心的一份很重要的文件。

老经会的会议精神和曹书记的重要指示,在社会上传开后,在干部群众中特别是在老红军、老干部中反响很大。

2002年5月31日,原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95岁的红军老战士黄荣,原自治区主席韦纯束,原自治区副主席张声震,原自治区人大副主任李殷丹,原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黄语扬,原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全国人大代表、88岁的红七军老战士覃波,六位老同志怀着对革命老区的一片难舍难分的心意,联名给自治区党委、政府写了一封《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对东巴凤革命老区腹地加大建设步伐建议》的信。

信中言恳意切,饱含深情地叙述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空谷足音的生命回响,以及东巴凤老区人民作出的足以感召日月的牺牲和贡献,如实反映老区如今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环境条件和落后的基础设施制约的贫困现实。信中就加大对东巴凤老区的扶持力度和以期同步达到全面小康目标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曹书记和时任自治区主席李兆焯对这封信高度重视,立即在信上作了批示,请区计委牵头拿出支持东巴凤的项目方案,报区党委、政府。

覃绍明从自治区参加“老经会”回来后,立即召开河池地区“老促会”传达曹书记、陆副书记的有关讲话精神和“老促会”会议精神。河池“老促会”的同志听了传达后欢欣鼓舞,精神振奋。紧接着,覃绍明又把自治区“老经会”精神和陆副书记在会上的讲话精神,特别是曹书记关于“只要有好项目,我们一定支持”的重要指示,详细地向河池市委书记梁胜利汇报。梁胜利听后非常高兴地说,此事关系重大,只向“老促会”的同志传达还不行,必须向河池四家班子的领导同志传达,认真研究,拿出具体贯彻落实的措施。

河池市委、市政府围绕“好项目”,密锣紧鼓地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开展调查研究,并将对东巴凤的情况调查和研究结果及时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汇报,为自治区进一步支持东巴凤作决策参考。

原自治区副主席张声震多次对河池的同志说,什么叫“好项目”?只有经过专家论证的项目才是好项目。因此,他身体力行,在自治区“老经会”后,亲自率领广西人才中心专家组到东巴凤考察调研,论证有关项目建设问题。

围绕曹书记的“只要有好项目,我们一定支持”的重要指示和桂办发[2002]29号文件精神,河池及东巴凤三县闻风而动,集中力量拿出项目上报方案。

河池市委、市政府研究,让当时的常务副专员(后为常务副市长)陈鸿起抓项目前期工作,提出各类项目方案。

项目方案出来后,梁胜利、覃绍明和蓝炯标(原河池地区政协工委主任)亲自带领市县有关部门到南宁汇报。

2002年底和2003年初,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自治区人大第十届第一次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正式提出加快东巴凤老区建设问题,得到了各方面的赞成和响应。

2003年2月16至18日,曹伯纯书记风尘仆仆,率领邱石元、周明甫和区直有关部门的领导,带着如何重点支持东巴凤老区建设的问题到东巴凤作进一步考察调研,并在巴马召开会议。会上,曹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在全面分析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机遇之后指出:“自治区党委、政府经多次研究,认为开展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不仅必要,而且条件也已基本具备。自治区决定集中一定的力量,开展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曹书记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开展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决定,这是多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深思熟虑的结果,是广西4800万各族人民关爱东巴凤革命老区的具体体现,是河池市委、政府和380万各族人民尤其是东巴凤三县各族父老乡亲长期企盼的响亮回声,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革命老区社会,“强县富民、告慰先烈”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区党委、区人民政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力量解决连片的、区域性的贫困问题,尤其是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的一次生动实践!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一项事关东巴凤子孙后代福祉的重大决策呼之欲出;一场在东巴凤红土地上兴起的挑战贫困、征服落后的大战即将打响……

公元2003年4月19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开展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重大决策,决定利用两年时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公共设施和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努力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和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为三县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造条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基础。

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计划安排总投资21畅036亿元(后增加到22亿多元)。共安排12类34大项75285(后调整到75312)个项目:

(一)交通项目。共安排县二级公路、县际公路、通乡镇公路、通村四级公路4项189个项目,投资16亿多元。其中县二级路、县际公路、通乡镇油路由交通部门组织实施,通村四级砂石路项目由扶贫部门组织实施。

(二)教育项目。共安排县党校、县高级中学、乡镇初中、乡镇中心小学、村完小5项140个项目,投资8550畅8万元。县党校由组织部门组织实施,中小学项目由教育部门组织实施。

(三)卫生、计生项目。共安排县医院、乡镇卫生院、乡镇计生所3项71个项目,投资1868万元。卫生项目由卫生部门组织实施,计生项目由计生部门组织实施。

(四)文化、广播电视项目。共安排乡镇宣传文化站、县级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电视3项374个项目,项目投资955万元,分别由宣传、文化、广播电视部门组织实施。

(五)人畜饮水及水利项目。共安排县防洪排涝、乡镇集中供水、村屯人畜饮水工程、地头水柜4项14149个项目,投资8539畅68万元。由水利部门组织实施,民委参与实施村屯人畜饮水工程。

(六)生态建设项目。共安排沼气池建设、退耕还林2项60003个项目,投资23813畅57万元。由林业部门组织实施。

(七)民政福利设施项目。共安排县革命烈士纪念公园、县级光荣院、县级福利院、乡镇敬老院、村级办公用房5项294个项目,投资1814畅8万元。由民政部门组织实施。

(八)政法基本建设项目。共安排县看守所用房、县检察院技侦用房、县法院审判楼及人民法庭用房、乡镇司法所用房4项51个项目,投资4622万元。分别由公安、检察院、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九)其他项目。共安排乡镇通电话、县送变电工程、乡农贸市场等4项41个项目,投资3004畅92万元,分别由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广西电力有限公司、自治区建设厅负责组织实施。

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2003年5月以前为前期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各部门要按基建程序完成项目的立项、可研、设计等审批工作;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为项目实施阶段,全面组织开展各类项目的施工工作;2004年7月至12月底为项目扫尾、验收阶段,除交通、退耕还林项目外,其他项目要建成验收发挥效益;交通、退耕还林也应在2005年6月30日前全部完成。

各级各部门要按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成立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指挥部及项目建设办公室,统一指挥、统一规划、分期投入、分项实施、统筹安排和组织协调大会战的各项工作。

接着,自治区出台了“三个管理办法”和“一个意见”:《自治区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项目管理办法》、《自治区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自治区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专项补助资金拨款及财务管理办法》、《关于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若干问题的意见》。

为保证大会战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胜利完成,河池市相应出台了七个文件:《河池市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项目建设责任制及实施管理暂行办法》、《河池市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河池市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工程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河池市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安全生产管理暂行办法》、《河池市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廉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河池市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依法依规特事特办暂行规定》、《河池市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项目督查办法》。

关于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自治区有关领导曹伯纯、陆兵、周明甫、张文学、吴恒以及河池市梁胜利、杨才寿等同志的讲话和自治区、河池市出台的大会战实施方案及各种相应文件,(不包括东巴凤三县各种文件和领导讲话),总共起码有30万字。如果把前期准备工作中的各种汇报、报告、方案的草拟等等,方方面面,几上几下,所有的文字材料加起来,字数超过120万字。

十年艰苦不寻常,字字看来都是血。

这些方案和数字连一年级小学生也看得懂,表面看来也许觉得枯燥乏味。且慢,同志哥,这些报告、讲话、文章和数字等,字字都是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它们凝聚着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专家及自治区4800多万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它们内里涌动着河池市380万和东巴凤三县70多万各族人民企盼的心。

在此仅举一例。

2002年11月19日,河池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鸿起到南宁主持召开了自治区老领导和专家11人座谈会,就东巴凤建设项目的相关问题进行汇报和研讨。2002年11月26日,广西专家先遣组一行4人到东巴凤革命老区进行为期5天的前期调研,为制订建设项目方案打下基础。2002年12月17日,广西专家顾问中心专家组16人,由原自治区副主席张声震带队,赴东巴凤进行革命老区建设项目调研。

此次项目调研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调研、论证,策划、编制建设项目评估总体方案。

调研的主要内容:(1)对东巴凤三县基本情况及自然资源的调查;(2)对东巴凤三县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调研;(3)对东巴凤三县基础产业现状及发展情况进行调研;(4)调查东巴凤三县项目优势和新兴产业;(5)对东巴凤三县科教、文卫、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调查;(6)历年来国家、自治区对东巴凤三县投入情况的调查;(7)对东巴凤三县人文地理、旅游、民族风情的调查;(8)对东巴凤三县与革命老区相关的情况进行调研。

时间安排两个月完成任务:2002年12月17日起至2003年2月25日(春节放假期间扣除)结束。(1)先综合在南宁召开的自治区老领导座谈会和先遣小组于11月25日至30日赴东巴凤三县初步调研情况;(2)专家组于2002年12月17日至2003年元月17日赴东巴凤及自治区有关部门进行调研;(3)2003年元月18日至25日,起草编制建设项目总体方案;(4)将方案在征求三个县及河池市领导意见后修改,于2003年元月8日至10日对方案进行评审;(5)2003年元月11日至15日对总体方案进行第一次修改、定稿,2003年元月15日至18日缮印并交东巴凤三县及河池市政府。

在调研和制订方案期间,河池市和东巴凤三县党委、政府的领导及计委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人员,相继跑南宁超过200次,据河池计委的同志说,最多的有时一天要跑南宁三个来回。在搞项目方案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河池市计委和东巴凤三县计委,全体动员,全部上阵,一半人在南宁,一半人在河池,反反复复,上上下下,日夜加班加点,他们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数据、方案等,重量则以公斤计。

22亿多人民币可不是随便拣的树叶,而是纳税人的血汗钱,一分一厘也不能含糊,都要用在见实效的刀刃上。可见,这场大会战是广西河池市和东巴凤三县在本世纪初组织实施的一项庞大复杂而又科学严密的系统工程。

为保证大会战项目的胜利实施和不折不扣地完成会战任务,自治区、市、县各级都成立大会战领导机构和指挥部,河池市的领导机构为:

指挥长:梁胜利(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杨才寿(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覃绍明(市政协主席)

副指挥长:王福琨(市委副书记)、谢志刚(市委副书记、市委组织部长)、郑少祥(河池军分区政委)、陈鸿起(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蒋明红(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现为市委副书记)、王佳玉(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覃现超(市人大副主任)、银景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谭三川(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高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卫革(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蒙玉光(市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其中,覃现超、蒙玉光主要是配合覃绍明专抓大会战面上工作。

指挥部成员:由东巴凤三县县委书记、县长廖昌军、杨斌、徐贵、罗光勤、韦善国、何焕全和市委、市人民政府四位副秘书长及市直各相关局、部、办主要领导共32人组成。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项目实施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陈鸿起担任,副主任为罗建文、韦显寿、陆定康、韦海忠、姚本元、罗盛怀。其中陆定康同志被抽调到指挥部办公室,集中精力从事会战办工作。项目实施小组四个:项目综合组,组长韦建明,副组长李胜豪;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组,组长姚本元,副组长蓝诚坤;社会事业组,组长蒙权,副组长杨振中;基础产业组,组长韦海忠,副组长石光文。

随后市委、市人民政府又下文对指挥部办公室人员进行充实和调整,办公室增设市委副秘书长陈报勋为常务副主任,负责主持办公室的日常工作。2004年7月,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大会战办公室主任陈鸿起升任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后,经市委、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任命陈报勋为市大会战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负责全面主持办公室工作。同时,办公室增设宣传报导组,负责大会战期间的系统宣传报导工作。组长邱有海,副组长黎平、袁俊袖。落实抽调25人的办公室人员名单。办公室人员分常驻组和突击组,常驻组5人,突击组9人。为便于大会战前线的联络协调,指挥部决定在巴马县设立分指挥部。

指挥部和办公室人员,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主持全面工作的市委书记、指挥长梁胜利,虽然指挥若定,但忙里也不能偷闲,在东巴凤前线施工的紧张阶段,有时一天要跑东巴凤前线一个来回,行程不少于300公里,车轮胎两个月就要更换一次。

前面说过,梁胜利书记的老家百色田阳与东巴凤只是一山之隔,山水相连、血脉相通,他从小就受到老区革命精神的熏陶,参加工作以后,岗位虽然多次变动,但工作半径仍不离老区左右,且与老区经常保持密切往来。

上世纪80年代,他在工厂工作时,曾到过东兰,到过武篆,瞻仰过列宁岩。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老区人民勇往直前的理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他脑子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20年后,党派他到河池来主持全面工作,是一种巧合,抑或是一种因缘?也许都是。

他此次到河池来,时间、背景和历史条件都非常特殊。时间是21世纪初始南丹“7·17”矿难之后;背景是“7·17”矿难的阴影笼罩着河池3畅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心浮动,河池何去何从,如何剥去层层阴影,代之铺就重重昭光;历史条件是在集“老、少、边、山、穷、库(区)”于一身的革命老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如何带领380万河池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奔向全面小康。

挑战和考验同在,任务和责任共存。

“处理过去的问题是次要的,关键是如何开创未来,到2020年,河池能与全国和全区同步达到全面小康。这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和要做的事!”这是梁书记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从梁书记反复强调的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他思考问题的焦点,就是“发展”二字。

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就是为东巴凤的发展夯实基础,为整个河池的发展奠定一块重要基石。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他怎能不抓住不放!他到河池走马上任伊始,和市四家班子在构思河池通道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也把目光定格在东巴凤。通道经济的主线路是东部和中部六个县,东巴凤三县上不去,河池的发展是不完整的。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争取大会战的决策难,组织实施大会战更难。能否彻底完成大会战任务,这是河池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面临的又一考验。

梁书记首先定调:向党负责,向人民负责,向历史负责。除了“三负责”,还要做到“一放心”、“三满意”。“一放心”是请老区人民和老同志放心,“三满意”是使区党委、区政府满意,群众满意,自己满意。

为使“三负责”、“一放心”、“三满意”的实现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以制度作保证。梁书记亲自组织制定七个规定文件,即责任制、资金管理、质量、安全、廉政、特事特办、督查七个文件。

“经一事,长一智”、“事非经过不知难”,梁书记如是说。

会战中,总是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处理不好,小则损害局部,大则影响全局,甚或前功尽弃。诸如征地、拆迁、补偿等问题,项目的衔接和资金的调度问题,遇到“非典”干扰问题,大会战与全市整体工作的布局关系问题,等等。

因此,必须在市直部门和县直机关抽调精强干部和专业技术力量下到会战一线督促指导,组织万名干部倾情东巴凤大行动。一半精力投入大会战,一半精力放在搞通道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全局工作。为此,梁书记上下奔波、左右协调、东西接应、南北应酬,使出了浑身解数,务求件件落实。除了吃饭睡觉,脑子半点也不能含糊。在此仅举几例:

例一:正当会战到了关键时刻,当时的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秀榕来检查工作。恰逢梁书记身患痔疮,陪同陈部长下去只能半边屁股坐在车座上,回来马上进医院割痔疮,躺了一天,第二天又到自治区开会,带着药到南宁参加会议。2004年元月,自治区召开“两会”,因劳累过度生病,他白天参加会议,晚上进医务室吊针。

例二:会战中,有一次东兰发生特急情况,他晚上11点接到报告,即率市长杨才寿、副书记谢志刚、副市长谭三川、政法委书记刘继胜,连夜驱车前往,凌晨6点赶到东兰,及时处理问题,避免了重大事件的发生。

例三:2004年11月,经检查核实,尚有27条通村四级砂石路速度慢,质量也不理想,年底肯定无法竣工验收。他立即与市政协主席覃绍明赶赴第一线,在巴马召开分析会,当机立断,重新将27条路任务分配到机关单位实行联系督查,还召集班子研究决定市里给东巴凤三县捐赠150万元(每县50万元)资金支持做好项目的扫尾工作,并和市政协主席覃绍明一道亲自到凤山弄者路段与群众一起挥锤劳动,鼓舞士气,最终全线提前竣工。

“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是东巴凤老区的第二次革命,革的是贫穷的命。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我作为人民的一员,能参与这第二次革命,感到有幸,也感到荣幸!”梁书记如是说。

市长、指挥长杨才寿,同样每天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可以说是日夜连轴转。作为380万各族人民的公仆,冬冷夏热都要把百姓放在心上;作为市直上百个单位运转的“润滑油”,上万名公务干部口袋的虚实,要操在心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为官者的口头禅,共产党人更要兑现。“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他时刻牢记来自老百姓口中的这句至理名言。好在他有丰富的阅历和基层工作经验,而且体格健壮,精力充沛,一切都能应付自如。

他说,他是吃五谷长大的农民之子,身上长的是农民的基因,血管里流动的是农民的血液。共产党给他的基因和血液注入了“铁”和“钙”,把他培养成一名领导干部。从生产队长起步,到公社书记、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团地委书记、自治区团委副书记、地区常务副专员、代市长、区扶贫办主任、市长。这些“员”和“长”是权力的符号,是人民给的。人民给的权力,是服务的权力,必须用它来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否则,那些任命书是废纸一张。

基于这样的认识,参加工作以来,不管是在县、市当领导,还是在区直部门当领导,无论是在哪里,他都牢牢记住“服务”二字,把服务融入权力实施的全过程,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天平来衡量自己的工作。

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正是一个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好平台。他一直把这场大会战当作振兴河池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战役来运作。他说,小学时他就读了《拔哥的故事》,参加工作以后,从1983年起,就开始接触东巴凤,曾先后三次到东巴凤考察调研,革命腹地先辈的奉献精神早就在他的心中埋下了深根。

根深叶茂。

在会战紧张阶段,他一星期三进东巴凤,而且为抢时间,经常在晚上驱车赶路。2003年,有两次因劳累过度住院吊针,拔完针又赶往会战一线。他曾三次深入韦拔群的出生地——东兰武篆东里屯与老区人民促膝谈心,推心置腹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一方面把精力投入大会战,一方面又用大会战的精神推动全市工作。2004年全市实现“三突破”,使他感到欣慰。

他说,为民是具体的,政绩是干出来的。要讲实话,干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实话、实事、实招、实效”是他的工作信条。

他说,百句宣言不如一个行动。要把河池打造成中国西南水电之都,打造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打造成绿色食品工业基地,打造成中国大西南出海通道现代化城市,必须以大会战的精神作保证。

市政协主席、指挥长覃绍明,东巴凤红土地生,红土地长,也在红土地上工作了几十年,他对革命老区的那份情愫,是从他的心肝肺腑里漫溢出来的。那情,是真情;那爱,是真爱,不含丝毫水分。他一以贯之地为红土地劳碌奔波了半生,终有结果,使他得到了安慰。

会战初始,酝酿会战领导机构时,鉴于覃绍明长期抓扶贫工作,又熟悉东巴凤情况,且对东巴凤感情特别深厚,大家一致推举他为大会战指挥长之一。2003年2月20日,市里召开四家班子会议,传达、学习、落实区党委的会战决策决定。会议进一步明确,市里主要领导梁胜利、杨才寿、覃绍明三位指挥长,要相对集中精力抓好大会战的组织领导工作,并指定由覃绍明担任常务指挥长专门负责。

作为常务指挥长的覃绍明,在大会战中,身入心入。他深深懂得,会战难得,会战来之不易。能亲自参与指挥大会战,是他一生中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亮点。先烈有灵,百姓有心。能与先烈的魂灵对话,能与东巴凤老百姓心对心,幸矣乐哉!

于是,他感激涕零;

于是,他觉得自己年轻;

于是,他工作不分昼夜。

2003年8月至10月,覃绍明因高血压引发头疼到区人民医院进行高压氧治疗,每次拔针回来就到东巴凤。10月3日国庆长假期间他又到东巴凤检查会战工作。在巴马检查时,发现会战中有些问题亟须解决,立即边打吊针边开现场会。有一次,东兰发生紧急事件,他凌晨3点就赶到现场。

2005年“五一”长假的最后一天,他就带队到东巴凤三县检查并现场解决二级路和三级路的一些棘手问题。之后,到凤山县召开大会战指挥长会议,会上,他明确要求最后冲刺50天,办好十件扫尾工作实事,为大会战画上圆满句号。他说,这个句号不圆满,我们死不瞑目!开完会,他又带队下去再次检查督促。这种“快马加鞭未下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谁都会为之感动。

市人大副主任、大会战副指挥长覃现超,市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大会战副指挥长蒙玉光,在东巴凤干部群众眼里,他们两人可以说是大会战的常务副指挥长。在很多施工第一线,在很多大会战专题会议上,经常出现他们忙碌的身影。覃现超副指挥长自大会战实施以来,一心扑在东巴凤,无数次带领督查组深入第一线,与各部门、县、乡领导一道,进行认真的排查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力保大会战的顺利开展。在他岳母病重直至病逝期间,他仍然以大会战工作为重,家事服从公事,尽忠大于尽孝。蒙玉光副指挥长,这位勤勤恳恳、忠实厚道,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的瑶族领导干部,以他朴实勤奋的工作作风,使其检查过的项目让人感到踏实放心。

会战中的沼气池项目和通村四级砂石路项目,浸透了他们辛劳的汗水和心血。

2003年5月至8月,覃现超、蒙玉光带领市林业局、能源办的同志对6万个沼气池进行地毯式的检查。当年五六月,高温酷暑,车子能走的地方,他们坐车;车子不能走的地方,他们徒步。不管路近或路远,每池必到,每户必上,查质量、查进度、查效果,确保每个沼气池都能点火使用。最后经自治区林业局能源办的专家验收,凤山95分,东兰96分,巴马96畅5分,6万个沼气池全获优良工程。

2004年9月至12月,受指挥部的重托,覃现超、蒙玉光数次带队深入东巴凤对涉及37个乡镇的161条通村四级砂石路逐条逐段检查。对存在的问题,查明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及时反馈通报,并分别在东兰、巴马召开现场会,为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在161条通村四级砂石路攻坚阶段,蒙玉光带着有关人员数次深入东巴凤,以顽强的毅力硬是走完了所有的通村四级砂石路。在督查中,不管刮风下雨,不管险段危崖,他和督查组全体成员每天坚持两个“8”,即早8点出门,晚8点回住地。有些路或路段,得反复检查4次至5次之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尺每寸路都留下他们的足迹。

2004年,蒙玉光的工作用车换了5副轮胎,走烂了两双军用解放鞋、一双防雨半筒胶鞋。年底161条通村四级砂石路通过专家验收,全部合格投入使用,群众点鞭炮庆祝,他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聚焦红土地。

东巴凤大会战打响后,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既是大会战的决策者,又是大会战决策的实践者。

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陆兵,从小就为“拔哥”的精神所感动,他对这位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为国为民奋斗的一生,无比钦佩,一直把他视为壮族人民的精神领袖。如今党和人民把他推到自治区主席的位置,这是党和全区人民对自己的信任。这个位置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心中只有“党和人民”四个字。

于是,他立即召开主席办公会,作出缓建区政府办公大楼,拿出2畅5亿资金投入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定。接着区直单位也闻风而动,及时带队深入东巴凤三县共商大会战大计。区党委办公厅、区人大办公厅、区政府办公厅、区政协办公厅、区指挥部办公室、区党委组织部、区宣传部、区统战部、区政法委、区发改委、区交通厅、区公路局、自治区扶贫办、区教育厅、区建设厅、区水利厅、区卫生厅、区林业厅、区科技厅、区文化厅、区财政厅、区民政厅、区国土资源厅、区电信公司、区广电局、区文联、区妇联、区环保局、区经贸委、区电力总公司、区通信管理局、区公安厅、自治区检察院、自治区法院、区司法厅、区计生委、区农业厅、区水产畜牧局、区气象局、区民委、区工商联、区粮食局、区旅游局、区残联、区新闻出版局、区地税局、区工商局、区体育局、区党校、区档案局等部门的领导及其相关处室领导,先后带队深入东巴凤三县,就大会战项目的沟通、联络、衔接等问题进行磋商和对口帮扶。这些区直单位中,是项目主管单位的,在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给予资金、技术上的大力支持;非项目主管的单位,或在资金上,或在物力上,在大会战期间,都对东巴凤三县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帮助。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各级各部门关心大会战、帮助老区东巴凤的一片深情厚谊。

老区情、关爱情,情情牵心。

一辈子为东巴凤老区倾注全部心血和洒下汗水的九十五岁的红军老战士、原自治区人大主任黄荣在医院里先后两次亲笔题写“不忘老区人民,建设东巴凤”、“艰苦奋斗,建设老区”条幅,并对到东巴凤考察的原自治区副主席张声震说:“我托你把它带到河池,交给东巴凤人民,这是我的心!”

红军后代、原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黄语扬,给河池市大会战指挥部打电话表示祝贺。他激动得不能自已,在电话里断断续续地说:“告慰……先烈,造福……老区,德政……民心……”再也说不下去了。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时任南宁市委书记李纪恒,上世纪90年代,在河池任地委书记,对河池的感情特别深。河池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牵动他的情思。2003年6月,李纪恒和南宁市市长林国强带队到东巴凤考察,代表南宁市党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向东巴凤三县大会战建设项目捐赠480万元。

曾经在河池任过五年地委书记的沈北海部长,无论是调离河池到柳州任市委书记,还是现在位居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都一直关注着令他在情感世界里难解难分的对河池、对东巴凤的深厚情结,多次打电话给大会战指挥部领导了解、询问大会战的实施情况,并对有关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且还在大会战期间深入第一线检查有关项目建设。

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自治区工商联党组书记伍先华,代表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和自治区工商联带着全区百名民营企业家到东兰开展“访老区、受教育、作贡献”启动仪式,并向东巴凤老区人民捐赠30万元和一批物资。

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东莞市委、市人民政府,大连实德集团,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百色市、崇左市,国家新闻出版局、南宁幼儿园教师黄雅僖等等单位和个人,先后为东巴凤大会战项目建设和公益事业,捐赠不同数额的资金和物资。

河池市各县、市、区和有关单位也伸出了热情的手。金城江区、宜州市、南丹县、河池军分区、河化集团、德胜铝厂、河池烟草局、河池供电局、河池电信公司、河池邮政局、河池移动公司、河池联通公司、河池长途电信线务局、河池盐务局、河池市自来水公司、南方冶炼厂、金奥电器公司、堂汉锌铟矿业有限公司等等企业和很多市直机关单位,都分别向东巴凤捐献了款物……

据不完全统计,在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期间,先后共有区内外157个单位或个人向东巴凤捐款捐物支援大会战。

……

责任心、爱民心,心心相印。

区党委刘奇葆、马铁山、潘琦、李纪恒、陈秀榕、彭祖意、李金早、沈北海、车荣福、温卡华、陈际瓦等领导,区政府周明甫、张文学、吴恒、孙瑜、杨道喜、刘新文等领导,区人大袁凤兰、林灿、陈光明、张正铀等领导,区政协俞曙霞、梁裕宁等领导,在实施大会战整个过程中,先后多次到东巴凤考察、调研、督查、指导。

区政协主席马庆生还专门多次听取汇报,为解决大会战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出谋划策,指示一定要善始善终圆满完成会战任务。

原自治区副主席周明甫(现任国家民委副主任)、自治区副主席张文学、吴恒,在分别担任自治区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正副指挥长期间,不辞辛劳,多次深入大会战第一线听取和了解一线战况,对大量的阶段性突出问题和存在的普遍困难,临战指挥,及时研究解决,有效地确保了大会战的整体推进和健康发展。

区人大副主任潘琦,区文联主席蓝环昌、副主席傅磬精心创作了歌曲《壮乡展宏图》,为大会战唱响了高昂的赞歌。

自治区四家班子的其他领导,因工作关系,在大会战期间,尽管没有到现场,但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渠道,关心、支持这场广西前所未有的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河池市四家班子所有的原任和现任领导成员谢志刚、谢朝生、蒋明红、邬弘辉、郑少祥、牛明星、李明、刘继胜、王佳玉、沈永明、冯国平、银星灿、覃禄英、朱发生、吴胜梅、骆宇敏、银景生、谭三川、高平、黄卫革、战明国、林德宏、韦荣卿、韦凯钟、唐毓秀、于桥生、李勇、杨晟、李敬等,不管是否担任大会战正副指挥长,都经常深入东巴凤一线检查督促,为大会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不同的是,他们除了各自具体负责分管的工作和会战具体项目外,对会战的总体工作各有侧重:

市委副书记、原市委组织部部长、大会战副指挥长谢志刚,以十分严谨的工作态度,经常深入会战一线对具体项目的实施进行周密细致的督促检查,并组织在党校举办各种培训班,对会战的有关人员从思想到技术进行培训。他和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沈永明(新任组织部部长)侧重从人事、组织方面为大会战提供保证;

市委副书记、大会战副指挥长蒋明红举纲张目,积极筹划会战的各种宣传和文艺演出活动。他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国平侧重从宣传舆论方面为大会战创造良好氛围;

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谢朝生侧重从“阳光会战”、“廉政会战”方面为大会战提供保证;

市委副书记邬弘辉,市委常委、河池军分区政委、大会战副指挥长郑少祥,市委常委、军分区司令员牛明星,侧重从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大会战等方面为大会战提供保证;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继胜,副市长、大会战副指挥长谭三川,为了确保大会战的安全顺利实施,积极履行分管职责,为营造良好的大会战施工环境付出了大量心血;

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大会战副指挥长王佳玉,侧重联络协调上下左右、方方面面为大会战提供保证之外,还经常深入第一线尤其是通村四级砂石路建设现场解决局部遇到的困难;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明,副市长、大会战副指挥长银景生、黄卫革、高平侧重从分管政府工作角度尽职尽责;

市人民政府秘书长韦芳清侧重从政府部门如何为大会战服务提供有力保障。

还有负责具体组织实施12个大类大会战项目的市、县主管部门:组织、宣传、发改委、财政、交通、扶贫、教育、水利、林业、民政、文化、公检法司、计生、卫生、广电、民委、电信、电力、建设等。

这些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原任和现任主要负责人谢志刚、沈永明、冯国平、罗建文、陈裕林、王代玉、姚本元、苏志宏、罗盛怀、蒙权、陆克、蓝诚坤、韦俊江、韦俊锦、牙运鹏、蒋学鹏、秦济权、补祥斌、杨晟、李沃泉、李勇、蓝高汉、廖嘉明、杨振中、李昌宪、罗现寿、董树同、林国朝、李文纲、卢启雄等,与本部门的其他领导和干部一起,在大会战中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

比如,市发改委主任罗建文,副主任梁国仙、韦建明及东巴凤三县发改委的同志,在制订大会战项目上报方案阶段,连续一个多月加班加点,几易其方案稿,为自治区顺利下达项目建设计划付出了极为艰苦的劳动。

又比如,会战中需要移动国防光缆等设施,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尹邦雄等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有些事情简直寸步难行。

等等,等等。

九九归一,他们都为大会战的整体推进穷尽精力和心血。河池老百姓尤其是东巴凤老百姓心中的会战史,都将留下他们的美名。

倾情东巴凤。

据统计汇总,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项目建设,共征用土地1畅48万亩,其中水田2567畅92亩,旱地2970畅23亩,菜地84畅63亩,园地2891畅92亩,林地3523畅47亩,牧草地827畅79亩,坑塘养殖水面72畅36亩,宅基地107畅03亩,未利用土地1711畅80亩,集体建设用地35畅17亩,水田改旱地19畅92亩,迁移坟墓625座……人们可以从这一组数据中去体会河池市委、政府、大会战指挥部和东巴凤三县党委、政府及其县大会战指挥部,以及各乡镇党委、政府,在大会战实施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和艰辛,也可以从这一组数据中深深感受到东巴凤三县各族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为了坚决贯彻落实、执行好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不辜负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区直各部门特别是大会战项目主管部门的期望,两年来,河池市举全市之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组织、协调、督查、指导、服务的力度,组织指挥了一次又一次“攻坚战”、“歼灭战”,保证了大会战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平衡协调发展。东巴凤三县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发扬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秉承革命先烈的遗志,犹如战场上的前线组织者、指挥者和冲锋陷阵的战斗员,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用辛勤的心血和汗水以至生命,共同谱写大会战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2003年4月,为了加快大会战的实施步伐,河池市委组织了“万名干部倾情东巴凤大行动”,所有拿财政工资的干部,三抽二、二抽一。短短十天时间内,全市一万多名干部奔赴东巴凤三县的乡、村、屯和农户,指导、帮助、协调、检查、督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具体落实,在第一线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为大会战的项目建设添砖加瓦。

在“万名干部倾情东巴凤大行动”中,河池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韦成芳被任命为凤山县大会战工作组组长兼袍里乡工作组组长。

这位被喻为“包公”的“黑脸”副书记,凡事公事公办,不存私心,不讲私情。他到位后,发现袍里乡1200个沼气池建设任务进度缓慢,查明原因后,即发动组织群众制定了一个《关于涉农项目(沼气池、公路征地)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的规定。

规定共五条,对乡干部、村干部,驻乡、村工作组干部的责任和责任追究都作了明确规定,并交纳风险抵押金。韦成芳第一个交纳风险抵押金。在期限内不完成任务者,一般干部年终考核为不称职,领导干部辞职,风险抵押金一律上缴国库。

责任重如泰山,国庆放假7天,乡村干部都不休息,全部下到村屯宣传、组织发动群众,以村为点,一一造册登记,坚决杜绝有户无池、有池无户的现象,特别是注意帮扶困难户和孤寡老人户。

在宣传发动和会战高潮中,乡里个别情绪欠佳的领导干部深受教育,群众改变面貌的决心和积极性深深打动了他们的心。他们悔恨自己作为群众的领头人,却落在群众之后,对不起先烈,愧对了脚下的红土地和父老乡亲!

干部群众动起来了。

袍里乡的会战工作急转直升,沼气池项目建设的进展速度迅速突破。一花引来万花红,它带动了其他会战项目的全面推进。在短期内,村级砂石路完成了招投标,乡卫生院、乡计生所、乡敬老院全部封顶,地头水柜任务完成了100%,村村通广播电视完成了75%的工作量,还有6000亩的退耕还林和1000亩的荒山造林任务也全部落实。

2003年10月22日,河池市委、市政府和大会战指挥部到袍里乡召开了一次规模更大的现场会。市委书记梁胜利、市长杨才寿、市政协主席覃绍明三位指挥长全部出席会议。梁书记在现场会上指出:大会战工作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是沼气池建设。大会战安排总项目75312个,其中涉农项目74160个,占总项目的98%;沼气池60000个,占总项目的80%。会议将袍里乡的经验概括为28个字:政治挂帅、思想领先、会战精神、三位一体、敢动真格、扎实推进、效果明显。

2004年2月18日,自治区副主席张文学到东巴凤检查工作。在巴马召开的汇报会上,他充分肯定了凤山县袍里乡实行责任追究制,开创新局面的经验。

于是,袍里乡的经验迅速地在东巴凤三县推广,有力地推动了会战工作的快速进展。

实行“廉政会战”、“阳光会战”,是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中的重要的“防御战”。河池市委、市政府、市指挥部从历史和社会现实诸多工程建设中出现的腐败事例意识到,自治区组织投资22亿多元的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分布点多、面广线长,必须从项目的管理、实施上加强廉政建设,特别是项目的招投标和工程款拨付等环节,必须执行严格的制度。实行“廉政会战”和“阳光会战”,才能确保整个大会战健康、有序、正常、高效地开展,才能确保不重蹈许多地方“上一批项目,倒一批干部”的覆辙。

于是,在大会战启动后,市委、市政府就制定了《河池市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廉政建设暂行规定(试行)》,规定在大会战中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必须严格遵守9条廉政建设具体要求,明确了实行责任追究的规定。不仅如此,市委、市政府、市指挥部还决定从市纪委、监察局等执纪执法部门抽调干部,由市纪委副书记卢宝亮牵头,组成一个5人廉政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深入大会战前方或后方,对大会战整个工作进行全程监控、督查;同时,市财政、审计部门根据自治区财政厅、审计厅的要求,以及大会战实施情况,从不同角度加大对资金使用管理的力度;东巴凤三县的纪检、监察、财政、审计部门也积极贯彻区、市的指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用制度、用行动,共同开展“廉政会战”和“阳光会战”。从根本上、制度上、管理上杜绝或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既保证了大会战工程项目的质量,又保护了参与大会战各项工作的领导和干部。

在大会战中,这是一场成功的“防御战”,也是一场成功的“廉政保卫战”!

大会战指挥部。

大会战指挥部办公室。

自治区、河池市、东巴凤三县都成立大会战指挥部,三级指挥部在大会战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里单说河池市会战指挥部。

会战指挥部是大会战的统帅部、司令部,是大会战的中枢神经和运转中心。一切信息和指挥调度都从这里发出,上连自治区党政部门和各个有关机关、企事业单位,下连三个县的指挥中心和方方面面。据指挥部办公室的同志介绍,会战至今,平均每天不少于20个有关指挥信息和文字材料从这里发出或周转,在会战高潮阶段,甚至高达50个到80个。他们还编发了170多期会战简报,以简报形式向自治区领导、区市各部门、区内兄弟市和省外对口扶持单位广东东莞市报告大会战的进展和动态。至今,经指挥部办公室发出的所有文字材料至少有180万字以上。忙时,指挥部里两部电话机从早到晚铃声不断,两台电脑的键盘日夜都在被人敲打。

指挥部办公室原有27人,后精简为10多人,都是从市直机关和东巴凤三县抽来的精兵强将,多数都有几手过硬本领,或善于文字,或善于电脑,或长于“外交”,或长于处理日常事务。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吃快餐盒饭是小事一桩,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地干。特别是会战准备阶段,办公室和市、县计划局的同志,连续加班加点7天7夜,吃了一星期的盒饭和方便面。国事家事、公事私事,唯有家事和私事无暇顾及。有一个姓卢的小伙子,刚结婚一年,年轻的妻子给他生了一个男孩,儿子在妇产院呱呱坠地时,他还在指挥部办公室加班赶材料。为了纪念这次大会战,他干脆给儿子起名叫卢会战。

据不完全统计,大会战启动后,根据市委、市政府和指挥部的指示精神,市大会战办公室累计已制发了240余份上传下达的文件。特别是对涉及项目建设的有关问题,及时地下发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如在通村四级砂石路攻坚阶段,就专门发了26份文件;对各类问题的专项督查发了17份文件;对二级路、县际路的征地拆迁、民工工资兑现、资金管理等发了46份文件……这些文件,对各个阶段的工作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这些数字虽然让人看了有堆砌和枯燥之感,但它却饱含着办公室全体同志对党和东巴凤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血,诠释着多少个灯火通明的艰辛……

从东巴凤三县抽调上来的同志,其差旅费、住宿费、车油费全部回县里报销;从市直单位抽来的人员,他们在指挥部只有工作的义务,没有享受的权利。尽管如此,大家还是毫无怨言,克服困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把大会战工作做好。他们在紧张的工作中,忘却了辛苦,得到了充实和快乐。

作为职能机构和运转中心,2003年5月,办公室的同志及时捕捉到可靠信息:沼气池项目有弄虚作假行为。于是,他们及时向指挥部反映和提出建议。指挥部采纳了办公室的意见,组织84个联系东巴凤的市直机关单位干部按各自的联系点负责沼气池项目建设,并组织专门的督查人员下去进行地毯式的检查,最后通过自治区验收,合格率达100%,成为优良工程。2004年9月,办公室了解到个别县的通村四级砂石路存在转包现象,导致质量下降,速度缓慢,即连夜向远在北戴河学习的常务指挥长覃绍明报告,并根据覃绍明的指示,连夜起草制发关于对通村四级砂石路的质量进度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文件,紧急下发三县指挥部。2004年10月6日、10月16日,市委、市政府和指挥部联席召开了几次专题会议,把通村四级砂石路当作重中之重来抓,派得力的督查组下去督查。同时,还配合市委万民干部倾情行动,组织市14个部门13个工作队,协助三县对12条后进路全线跟踪检查,从而保证了该项目按质按量竣工。2005年元月24日,161条通村四级砂石路全部顺利通过专家验收。

值得一提的是办公室正、副主任陈报勋和陆定康。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和突击工作,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是与他们的责任心和加班加点工作分不开的。

交通项目是大会战的“重头戏”和标志性工程。为了争取三条二级路和一条三级路的交通项目早日开工,2003年11月下旬,陈报勋和市交通局局长苏志宏及东凤、凤巴、巴田二级路,弄(英)练(乡)三级路建设办主任叶成俊(现任桂西公路局党委书记),受市委、市政府、市指挥部委派,到南宁向自治区指挥部、交通厅、国土资源厅汇报,取得了张文学副主席同意开工批示:东兰至巴马、巴马至田阳、凤山至巴马三条二级路,东兰弄英到巴马练乡三级路,于2003年11月27日同日举行开工仪式。为交通重点项目乃至整个大会战项目建设赢得了宝贵时间。陆定康同志经常深入施工第一线了解项目实施情况。2004年为了解决一个久拖不决的影响交通项目施工的问题,老家有急事非要他回去不可,指挥部领导也批准他回去,但他认为会战项目施工高于一切,没有回去而继续在工地奔波。

作为市指挥部的参谋助手,办公室的同志两年多来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常人难以想像的牺牲和奉献,他们的工作都得到了市指挥部领导和区指挥部办公室领导的充分肯定。

东兰。

东兰这方水土,方圆2414平方公里,版图恰似一只翘首振翅的雄鹰,傲立于云贵高原南缘、红水河之滨。这里生息着壮、汉、瑶、侗等11个民族28万同胞。

东兰,宋初为羁縻兰州,元朝改设东兰州。其建制虽然久远,但只是在浩浩沧海中蹉跎岁月,默默无声。只有当历史的车轮滚转到了现代,这片热土养育了韦拔群等一代骄子,印上了邓小平等一辈雄才的足迹,升腾起红七军的战火,浸染了2227位英烈和4167名群众的鲜血,最后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才荣佩“红色土地”的花环,为世人所钦羡和瞩目。

这次大会战,东兰的项目最多,共29033个,截至2005年元月底,由县里负责组织实施的大会战项目已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任务。涉农项目沼气池超额完成80个。

2004年8月4日,市“五个一工程”(一座大会战纪念碑、一本大会战纪实报告文学、一本大会战画册、一本大会战大事记和文件资料选编、一部反映大会战的电视专题片)采访团到东兰采访,廖昌军书记对大家说:“2003年5月18日东兰大会战正式开工,一年多来,是东兰历史上干部群众最累的年份,也是最快乐的年份。这次大会战,是东兰的第二次革命,过去第一次革命是革旧世界的命,这次革命是革贫穷的命。实际上,第二次革命,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已经开始了,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但像这次从根本上铲除贫穷的彻底革命,还是第一次。我们能参加东兰的第二次革命,是我们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

廖昌军书记的话可以从他本身和东兰县杨斌县长、县政协主席陈耀灵及县人大副主任班民强等人身上得到证实。

廖昌军,现年41岁,1998年从河池地委副秘书长调任东兰县委副书记兼县长,2000年下半年任县委书记兼县长,2002年10月辞去县长一职只担任县委书记。东巴凤大会战期间,他担任东兰大会战总指挥长。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除了对全县大会战总协调总指挥,又及时深入到第一线帮助基层解决会战中的热点难点问题。2003年5月至6月,他个人开的准备会和协调会不少于20次。同年9月27日他从香港学习回来到南宁,28日中午回到东兰,下午上班立即召开沼气池项目领导小组会议,听取汇报。发现建沼气池的问题很多,进度慢,他立即决定国庆长假提前结束,10月8日召开沼气池建设现场会。在会战前最紧张又复杂的时候,他曾连续四天四夜没有合眼,在会战中,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是常事。

他深有感触地说:“我35岁到东兰任职,没有一根白头发,到现在两鬓白了,特别是大会战两年来白头发最多。我把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东兰!”

杨斌县长,1965年6月生,1986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先后任过教师,河池地委副书记、书记,东兰县委副书记、政协主席、县长等职。

他到东兰工作两年半至今,尤其是大会战至今,减了15斤。这15斤血肉,全耗费在东兰5个镇9个乡、147个村民委700多个大小村屯弄场里和47条山中小道上。来来回回行程算起来,可以从北京排到美国纽约。从北京到纽约1畅8万公里,坐飞机才一天一夜,他却整整走了两年半。大会战一年多来,他的脑子和身心没有停过半时半刻,全部倾注在大会战的项目中。

他的爱人和孩子在金城江,他去市里开会,也很少回家。2003年8月初,正是东兰大会战的最紧张时期,他的爱人和孩子病倒住院,他去黎塘移民安置点开会回来,路过金城江也没能到医院看望一眼而直接回东兰。后来他的爱人出院,竟抱着他放声痛哭。他对爱人说:“不是我对家没感情,而是会战项目全部拉住了我的感情和心,二者只能取其一啊!”说着他的眼睛也湿润了。

他说:“我的祖根在凤山,红土地生我养我,我不加倍工作,这是忘本。知恩不报,不肖子孙!”

东兰县政协主席、县大会战指挥长陈耀灵,他除了县大会战面上的工作,主要负责通村四级砂石路工作。东兰65条共483公里的通村四级砂石路,他每条路都从头走到尾。有些路和路段,他反复走多次,进行督促和检查,他不是用脚而是用心来丈量每尺每寸路。65条砂石路竣工验收时,条条成为优良工程,其中有几条是样板工程。市大会战指挥部曾在东兰召开通村四级砂石路现场会,参观、学习、推广东兰的经验。

同时,陈耀灵还负责东兰至九圩二级路的征地、拆迁、土地补偿和电缆搬迁工作。他上门入户,逐家逐户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投入下去就是三个月,家里一切都不能顾,大有古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味道,区别的是大禹治水,他治路。

东兰县人大副主任班民强,县大会战指挥部副指挥长,专管全县沼气池项目建设。他曾在东兰三弄乡任过5年乡长、5年乡党委书记,任过8年副县长、两年人大副主任。任副县长期间分管全县扶贫工作,到人大后也是分管农业农村工作。他熟悉农村,了解农民。乡里村里,有些干部群众,他连乳名也能叫出来。

这次大会战,安排东兰建沼气池2畅5万座,它涉及东兰700多个大小村屯2畅3万户左右,工作量之大之繁杂,非一般人所能想像。从2003年9月至2004年7月底已全部完成任务,至今还超额完成了80座。不少大会战工作走在其他县前面,市指挥部先后在该县召开三次现场会,推广东兰的做法和经验。

一年多来,班民强和管沼气池建设的其他同志,几乎都是每天早上五六点出门,晚上九十点到家,差不多每个乡镇和村屯建的沼气池都留下他们的足迹。他们每天出门每人一个塑料袋、两瓶矿泉水、几个馒头。为了赶时间,下去很少进乡府,而直接到村屯建沼气池现场,人称他们是“馒头兵”。

建沼气池,最棘手的是物资运输。因为全县6条乡油路、65条村级砂石路同时动工,到处是泥巴,一路坑坑洼洼,坐越野车也要边填坑洼边前进。所以班民强经常要先出门疏通道路。运水泥等物资时,他得事前选好存放水泥物资的地点,先走一趟扫除道路障碍,然后才回头叫司机前行。而所有的人必须跟司机交朋友,才能调动司机的积极性。

他的特点是又说又做、少说多做,身体力行,所以深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廖昌军书记说,东兰这次大会战的主要特点和收获是,在大会战的过程中,锻炼了干部和群众,他们真正弘扬了敢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光荣传统,长远利益与局部利益处理得比较好。有很多干部,不仅出力,还出钱,拿自己的工资去扶持困难户、孤寡户,最少出100元,多的出到1000多元。大同乡信河村有两个孤儿,2003年春节廖昌军书记到那里看望群众时,发现这两个孤儿处于一种饥寒交迫的状态,并因无钱读书,已经辍学。他当即从衣袋里掏150元交给他们,让他们复学,并决定由他个人负担他们读到中学毕业。

在大会战中,有的群众停建新房,有的缓买结婚嫁妆,先建沼气池和地头水柜。东兰镇伟雄村平上屯位处高山,每建一个地头水柜,需70匹马来运送物资和沙石料,每次来回上下坡需4个多小时,使去验收沼气池和地头水柜的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

修公路补助较低,房子拆迁、祖坟搬迁等补偿很少,村屯路没有什么补偿。东兰县南大门大同乡,是电站水库淹没区,人均不到3分地,修路群众让出地来仍无怨无悔。过武篆三级路,仅10天就完成征地任务,这在广西交通史上没有过。

东兰县武篆镇色故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黄秀新,是个真正忘我工作的人。她18岁就开始做村干工作,直到2004年累倒在会战工作岗位上,已有24年,曾多次受到过县、地和自治区的表彰。

她的座右铭是:家事服从村事,家务服从公务。

大会战开始后,因忙着村沼气池和村四级砂石路建设,区残联组织医疗队到东兰医治白内障老人,她婆婆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她也没有时间陪同婆婆去医治,现婆婆已失明。会战中,她本来已经很虚弱的身体越来越虚弱。纵使如此,她仍然经常以白糖冲开水喝,坚持工作。

2004年3月,会战项目村办公楼进入装修阶段,她边打吊针边到村部查看装修情况。同年4月5日,正当对沼气池进行紧张验收之时,她实在顶不住了,遂到医院检查,因心脏钾元素流失过多,无法抢救,永远地走了。

在生命的最后五天,她还向县会战指挥部汇报村里的会战工作。

2004年6月1日,东兰县委作出决定:追授她为模范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号召全县开展学习她的活动。

廖昌军书记总结说:“东兰这场大会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敢说,但在东兰历史上,至少是写下了最重要最风流的一笔!”

十一

巴马。

巴马置县之始为1935年1月,县名“万冈”,是沿用明代所置万冈巡检司之名。新中国成立初期仍置万冈县,迄今的商店门面、街名及商标等也有沿用“万冈”称谓的。1951年春末被撤销,分别划归田东、田阳、百色、凤山和东兰等县。1956年2月6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巴马瑶族自治县,1965年河池地区成立时,巴马从百色划归河池。

1988年巴马将一部分区域划给新成立的大化瑶族自治县。这样,巴马前后共历经4次分分合合。

70年前,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东巴凤点燃南中国农民武装斗争的星星之火,巴马是革命的重镇之一。前面说过,全县每7户就有一人为革命牺牲,每9户就有一名烈士。这个数字令人肃然起敬。

大会战安排巴马12类30大项23900个项目。

在实施大会战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巴马县严格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采取强有力措施,以县城为主战场,以全县12个乡镇为分战场,把工作层层分解到部门、到乡镇、到村、到屯、到户;任务分解到月、到旬、到周;责任落实到部门、到个人。处级领导包乡镇,科级领导及一般干部包村、包屯、包户,任务、责任、追究三到位,“人人有项目,项目有人管”。采用倒计时方式,按时、按质按量,抓紧、抓实、抓好各个环节,有效推进大会战项目的进展。

2003年2月18日,到巴马考察的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在巴马召开会议,拍板定调搞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以这一天为分水岭,东巴凤全民动起来了。

巴马县各部门、各行业立即先后拿出项目,然后编写项目建议书和项目可行性报告,交县计划局,县计划局有关人员集中到河池市计委,与市计委的同志没日没夜地工作。市计委综合整理后,报送自治区计委,自治区计委在2002年自治区专家先遣组和区专家到东巴凤调研、评估的基础上,又综合整理,反复设计、反复修改、反复论证、反复核实,几上几下,最后自治区才把大会战的项目方案定下来。

项目方案出来后,自治区人民政府又让自治区各个相应厅(局)级下去看项目,与三县项目对接。

为了搞好东巴凤大会战,巴马县还组团到南宁地区的宁明、大新、凭祥三县市考察,学习他们搞边境大会战的做法和经验。同时,及时调整充实自治县大会战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15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组长由县四家班子领导成员担任。此时,河池市又把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指挥部的分指挥部设在巴马。于是,从自治区到市到县,在组织上为大会战的开展提供保证。

2003年5月18日,巴马县10个大会战标志性工程全线动工,正式拉开大会战的序幕。

巴马会战项目的重头戏和东兰、凤山一样,是涉农项目的退耕还林、沼气池、地头水柜和交通项目。全县退耕还林10畅5万亩,沼气池2万座,地头水柜3500个;二级路100公里,三级路50公里,四级砂石路54条共443公里。大会战最棘手的问题是征地、拆迁和补偿问题。

2004年8月5日,巴马县委副书记韦茂才在给市大会战“五个一工程”采访团的同志介绍县大会战的情况时说:“大会战至今,我的裤腰带已剪短了三次,但我的精神也提升了三次。”

他说,县里大会战的决策者之一徐贵书记,从大会战的前期工作到实施阶段,以身作则,抓项目申报、督促各部门往外和往下走,联络感情;抓各种政策制定、各种文件出台。他善于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讲究工作方法。他的工作方法简单实用,不问过程问结果,讲究效益、奖罚分明、干群关系好。他有经济头脑,办事果断,看准了的就干到底。

他说,忠厚老实的罗光勤县长,是巴马西山人,革命感情加家乡感情,在大会战中获得了最充分的释放。

在大会战中,大部分干部和群众热情非常高,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做有些群众的思想工作也很艰难和复杂。因为涉及群众的一些具体利益和观念。

巴马镇。

巴马镇会战项目最多,任务最重。2003年5月份征地时,镇书记罗棡(现任巴马副县长)前后开了35次会,最多时一天开5次。起初有些群众不理解,他没发过一次脾气,始终一张笑脸。

例如,有一次,二级路施工队抬机械时,损毁群众玉米苗500多蔸,群众要求一蔸赔10元。罗书记和镇长陈代军去做工作,一蔸赔一元,施工队又不愿出,最后罗书记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530元赔给群众,平息了风波。

西山乡。

西山乡至弄友屯通村四级砂石路,总长19畅4公里,一路悬崖峭壁,涉及搬迁。

乡党委书记曾志朝,带8个乡干,从早上6时至晚上9时半,一天动员群众搬走了44座祖坟。其中有6户最难做工作,有一户全家当干部,认为是唯一的祖坟龙脉保佑,不愿搬。此坟已安葬30多年。类似这户的迷信观念为数不少。

于是,书记和乡长分头去做坟主的思想工作,经过耐心的说服教育,终于顺利地完成了迁坟任务。群众称他们为“迁坟书记”和“迁坟乡长”。

同时,他们还动员干部筹资帮助困难群众买沼气炉具,正科200元,副科150元,一般干部100元。

西山乡福厚村,因修路村里需要砍香椿树,有些群众不愿砍。村里有一姓张的老人,86岁,50年党龄,他是当年泸定桥骑兵团成员。路经过他家门口,他家门口有4棵香椿树。他说:“我是共产党员,你们先砍我家的4棵吧!”说着就拿起斧头先砍他家自己的。结果,全村群众主动砍了43蔸,每蔸价值200~300元。

东山乡。

全乡1畅1万人,有大小弄场500个。离乡府最远的一个村有20公里,赶圩来回两头黑。

在大会战中,这个村子的东山瑶胞用背篓背水泥和沙石料,背一包水泥人工费3~5元;抬柴油机到村里去粉碎石头,每台柴油机需20人抬;需到外面去运水,甚至买水,每个立方米一车水,需300元。他们家家的酒壶都装着水,学生在学校箱子里也锁着水,真正的滴水贵如油。

东山乡的项目有12个,所有的项目施工都需要用水。全乡有两个水柜,年装有6000立方米的水可够全乡饮用。2002年天旱,水柜只有1000立方米的水。为保证工程质量,乡里规定,定时定量供水,即每人每天一桶水,一水三用。老板到东山乡包工程,也要租房子装水。纵使如此,群众仍坚持与水奋斗,完成会战项目任务。

那桃乡。

那桃乡兰延村党支书黄明龙,带领3个技术员和100多名群众修通村四级砂石路。他卖掉自家的猪得的1000多元全部投入修路。修路时,技术员走后,村民走前,他再三叮嘱村民,宁可自己受伤,也不能让技术员伤根毫毛。打桩等苦重活全部由群众干。晚上床铺让技术员睡,群众四五人合铺。技术员午餐最多一天得到25份(群众送,有鸡蛋和肉)。有一天下雨,群众给技术员打伞,伞比人还多。开路割草砍藤时,100多把镰刀同时起落,群众奋不顾身拼命干。

十二

凤山。

凤山县始设于公元1919年,因其县城四周“环山似凤,环凤皆山。屏翠丹峰,凌霄欲飞”而得名。

设县初始,全县分为凤山区、长里区、芝山区、本农区、盘阳区、凤凰区。

1935年,广西省政府在桂西北增设天峨、万冈(今巴马)两县,将凤山县芝山区的老鹏划给天峨县,盘阳、凤凰两区划给万冈县,同时又把百色县相桥乡和凌云县平乐、谋轩、金牙4个乡拨给凤山县,至此,今凤山县的区域范围正式形成。1949年11月29日,全县解放,属百色专区。1965年4月25日,改属河池专区(1971年为河池地区,2002年10月改为河池市)。

全县辖凤城镇、袍里、砦牙、长洲、乔音、林峒、中亭、更沙、金牙、平乐、江洲11个乡镇,96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339个村民小组,2234个自然屯,34934户。全县总面积1738平方公里,居住着壮、汉、瑶、侗、满等13个民族18畅68万人。县治凤城镇。

凤山县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凤山人民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先后有823人参加红军,有624人参加百色起义,有375人跟随红军北上,有1500人参加地方游击队。全国解放时,人口不足5万人的凤山县,在战争年代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烈士和群众达1畅45万人。

这块被烈士的鲜血染红和被喻为“黄金之乡”的土地,新中国成立后,贫困始终像阴影一样笼罩着,挥之不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凤山这只山间的“金凤凰”还是难以飞翔。

这次大会战,由凤山县组织实施的有12类30大项22369个项目。截至2005年元月底,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会战初始,凤山县委、县政府指导思想非常明确,思路也非常清晰,除了按照自治区和河池市党委、政府的布置组织实施,还根据凤山县的具体情况,制定了21个操作方案、规章制度。而且制度上墙、责任到人、监督到位,搞“阳光会战”,执行“阳光监督”和“例会制”,丁是丁、卯是卯,丝毫不含糊。

例会制是这次大会战凤山的独创。会战例会,每五天召开一次,风雨不改。参加例会人员有县委常委、正副指挥长、项目负责人和会战指挥部办公室正、副主任等。进度、质量好的,在例会上表扬,并推广其做法和经验;进度慢、质量差的,在例会上说明原因,提出整改办法和措施,并由指挥长签字盖章发出整改通知书,限时限量完成阶段任务。碰到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集大家智慧,集体研究解决。通过例会制保证了会战工作的扎实推进。

韦善国书记一贯以作风扎实著称。何焕全县长说,例会制是这种作风的真实写照。

凤山人总有一种不甘于人后、敢为人先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大会战中产生了一种强大的爆发力和冲击力。从接触到的凤山县县长何焕全,常务副县长黄岭,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熊朝福,感觉到他们个个都是“拼命三郎”。大会战至今韦善国书记和何焕全县长各种大小报告和讲话中都强调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凤山县培育起来的“巴腊精神”。巴腊精神的核心就是“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救世主在我们手里”、“上帝在我们手里”、“让思想飞出贫困的牢笼,飞越沉重的千山万岭”。这种精神已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其物质成果已摆在凤山县林峒乡久隆村一个只有12户52人的巴腊屯,也摆在凤山县18万多各族人民面前。

从1998年起,村民组长罗起跃和韦述汉、韦述均兄弟俩带领全屯村民,拧成一股绳,出大力、流大汗,大搞以地头水柜为中心的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处理。

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相继建成地头水柜26个总容量4000立方米,修建了一条1000米长、三面光渠道,实施地改田22亩,户均1畅9亩,亩产从过去一造玉米200公斤改种稻谷每亩500公斤,年人均增粮180公斤。

利用地头水柜发展养殖业。水柜养鱼,山边林地放养本地土鸡,2005年预计出栏土鸡可达1万只以上,仅这项年人均收入500元以上。

修建屯级公路3公里,田园机耕路0畅8公里,猴山公路2畅2公里,屯内水泥路300米,并装上高杆路灯。现有手扶拖拉机3台。

建立自然林保护区5000多亩,现有250只猕猴和一些果子狸、锦鸡等多种国家保护动物常年生活在保护区内。

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器4个,有电视机10台,建了一个长24米的宣传文化长廊。新建教学楼一栋。

在被外国人称为“不是人类生存的地方”的河池大石山区,在凤山巴腊屯却出现了奇迹,实在令人惊叹!

这些变化成果,是靠一柄铁锤和一杆钢钎起家的。一锤锤,敲碎岩石夯实基础;一钎钎,撬动岩石撬动世界……

凤山县紧紧抓住“巴腊精神”,把它当作大会战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弘扬它,光大它,不断为大会战的干群将士充电。

按照我们老祖宗“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思想,在贫困地区,在自然环境恶劣地区,在物质条件匮乏地区,老是等靠要,总是望着星星月亮丢下“钞票”和“馅饼”,等不到精神就委靡了。精神一旦委靡,一切就没有希望了。

何焕全县长说:在贫困地区,缺乏精神,寸步难行。自治区勒紧裤带拿出资金,倾全区之力来帮我们搞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我们凤山人不拿出九牛二虎之力的精神来把大会战搞好,甚或搞成“豆腐渣工程”、“胡子工程”、“腐败工程”,就愧对自治区党委、政府,愧对河池市380万各族人民,愧对东巴凤70万和凤山18万父老乡亲。一旦愧对,不仅是失职失策问题,而且是对人民的犯罪。

基于这种认识,作风严谨、工作扎实的韦善国书记,年轻有为、浑身灵动的何县长,日夜连轴转。会战紧张的时候,他们连续几天几夜和干部群众一起干。渴了,喝矿泉水;饿了,吃快餐。

常务副县长黄岭戏言:“何县长工作的频率和节奏太快了,要跟上他的频率和节奏实在太累了。真恨不得用什么妙法来削弱他的斗志。”

说笑归说笑,黄岭副县长也是一员又说又干的将才。他自己是嘴巴说,行动跟。他要求别人也是嘴巴动,手脚动。只说不干,那是嘴皮领导,嘴皮干部,人家不买你的账;只干不说,只能说是实干家,不算是好领导。

刚采访黄岭一会儿,办公室通知他去开会,说县长有急事找,他匆忙以一首诗作结,走了。

这首诗共8句,兹录如下:

凤山耕耘不计秋,

子承父业志未酬,

莫道凤凰刚展翅,

腾飞之日见风流。

筹谋兴县不计秋,

引资开源更节流,

与时俱进谋发展,

劳碌奔波无所求。

望着黄岭匆匆离去的背影,想不到这位常务副县长文才还真不错呢。可见他平时在百忙中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在大会战中,还有县四家班子的沈子壮、苏宏吉、熊朝福、韦强、卢发强、罗盛勋以及会战办公室副主任黄祖雄等同志,都干得很出色,除了干好分内职责的事,分外的事也抢着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县人大副主任卢发强同志。

卢发强任县大会战常务副指挥长和会战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除了完成办公室的工作,他具体负责全县大会战所有土建项目基础超深和项目变动的协调处理工作,并任县城九曲河处理工程一个标段的组长。

此人话不多,以行动代替语言,不干就不干,干必干好,言必信,行必果。可以这么说,在大会战中,他无处不在,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卢发强。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这篇著作中,曾高度赞扬为人民服务的牺牲精神:“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在大会战中,凤山县砦牙乡已经退居二线的乡副主任科员罗起年,因劳累过度,倒在大会战的工作岗位上。

他坚持原则,公正无私。他在分管乡里纪检工作时,对违反党纪国法的干部从不姑息迁就,也决不冤枉一个好同志。

他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经常有人给他送鸡、送烟、送酒,他一一退回,不徇私情,秉公办事。

他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爱人体弱多病,老父亲长期卧病在床,儿子远赴石家庄自费读大专,女儿没有工作,摇摇欲坠的住房要重建,他负债累累。纵使如此,他仍乐于助人,掏自家腰包800元给困难群众买电线。他以自己的名义贷款2000元给计生工作人员发工资,却拿自己的工资去偿还。

他舍小家顾大家。通村四级砂石路经过他家门口,他主动砍掉自家门前4棵老松树;修路碰到他母亲的坟墓,他问技术员:“能不能避开?”技术员回答:“不能。”他二话没说,迁坟。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罗起年,在父亲患肝癌期间,也很少回去看望。当父亲撒手西去时,痛得他在心里滴血。

他以身作则,勇挑重担,在大会战中,他不顾身体不适,毅然接受砦牙村工作组长一职。沼气池、退耕还林、通村四级砂石路等这些涉农项目,是大会战中最棘手的事。他事必躬亲,没日没夜走家串户,动员、说服,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检查、督促工作的进度、质量,终因身体透支过度,突发脑溢血,走了……

“巴腊精神”出自凤山,罗起年自我牺牲精神出自凤山,还有前几年凤山中亭乡顶沙坪退休教师曾方会,为改变家乡缺水状况,第一个搞起了地头水柜,在山里掀起了一场储蓄生命之水的无声革命。这场无声革命,在上世纪末的扶贫攻坚大决战中,被树为典型推广。由此可见,凤山人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可钦可佩!

十三

会战告捷,区市同庆。

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安排的12类34大项75312个项目,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河池市委、政府和东巴凤三县党委、政府的周密组织实施下,东巴凤三县70多万各族人民,历经两年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全线告捷,圆满完成大会战任务。

可以试想,待到开庆功表彰会那天,会议主持者或许会这样安排:当表彰会结束时,在东巴凤三县三个分会场上,事前安排好的由摩托车、小车、卡车组成的车队长龙方阵,一声枪响过后,在游行队伍的前面,在五星红旗的指引下,浩浩荡荡地上路了。

目标,正前方。

车队向东、向西、向南、向北。

他们哪里是光绕县城一周,分明是向县界、市界、省界、国界驶去;他们要走出县门、市门、省门、国门;他们要走进亚非拉;要走进欧美甚或南北极。

一场没有枪炮的战争,却炮声隆隆,烟尘滚滚,不是战争,胜似战争。

一场没有血肉横飞的战斗,却血水、汗水流成溪流成河,不是战场,胜似战场。

这场饱含着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重大决策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这场饱含着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者们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东巴凤人民的关爱之心和厚重沉甸感情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这场饱含着河池市委、政府倾情为民、造福一方、义不容辞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这场饱含着全区各族人民、区直各部门尤其是项目主管部门和区内外各界各有关单位及个人,期待并帮助东巴凤尽快摆脱贫困落后,追赶时代步伐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这场饱含着许多老红军、老领导、老同志情牵梦绕东巴凤拳拳之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这场饱含着东巴凤各族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随着75312个项目的竣工和投入使用,正在并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彰显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东巴凤人民正在享受并继续获得延绵不断的巨大实惠。这对东巴凤来说,不仅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而且在东巴凤,乃至河池、广西的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史上,也必定是彪炳史册、光耀丹青的里程碑……

二级路、县际油路、通乡镇油路、通村四级砂石路,盘盘于山前山后,弯弯于岭上岭下,延伸至云里雾里,构成了畅通内外,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它向人们宣告:世代挑星辰日月的老区扁担到此“下岗”,世代背柴米油盐的老区背篓到此“退休”,牛驮马拉的历史也进了岁月的博物馆。

距离=时间×速度。一旦赢得了时间和速度,东巴凤的山水、土地和人民,与现代化的距离就缩短和拉近了。

县防洪排涝工程、乡镇集中供水工程、村屯人畜饮水工程,和星罗棋布于山前岭后的1畅4万个地头水柜建起来了。东巴凤缺水、短水、少水的历史和洪涝灾害就要结束。生命之源——水,水清清、水潺潺。圆圆满满的地头水柜,倒映着星星和月亮,储蓄着山魂和水魄。人滋润、山滋润、地滋润。

县送变电工程、乡镇通电话、村屯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电杆立起来了,电线接过来了,高低压电缆埋设过来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在深山里变成现实。在家里可以和上海、北京对话,可以与在日本和美国的亲人交谈。

县党校、县高级中学、乡镇初中、乡镇中心小学、村完小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建起来了,配套的教学设备和球场、校园路也配齐和修缮齐全。走在这样的校园路上,才有可能走进北大、清华,甚或登上诺贝尔的领奖台。

县革命烈士纪念公园、县级光荣院、县级福利院、乡镇敬老院也建起来了。先烈的英灵在公园集合,把革命的光和热不断传递给从四面八方来瞻仰的人,精神的种子落在人心里,千秋万代扎根、长叶;幸福的老人们在光荣院、福利院、敬老院里安度晚年,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他们今天走的路也是我们明天要走的路。

新建沼气池6万座,退耕还林29畅5万亩。6万支蓝色火苗,就可换得山常绿、岭常青;退耕还林,将会使千山万岭林果覆盖,惠及今生和子孙后代。还有法院审判楼、检察院技侦楼、看守所、司法所、计生站、文化站等项目工程都达标,上等级上档次……

由于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环境的改变,东巴凤的名字不翼而飞,区内外甚至海外,垂青的目光频频投注在红土地……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到2005年6月,东巴凤三县共引进新增项目223个,总投资245329万元。其中,东兰引进项目88个,总投资74223万元,到位资金31240万元;巴马引进项目99个,总投资97950万元,到位资金59080万元;凤山引进项目36个,总投资73156万元,到位资金26497万元。

大会战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据专家的分析、预测和论证,近期年可收10亿元,远期则年可收到30亿至50亿元。

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75312个项目的胜利实施和圆满结束,至少把东巴凤三县的现代化进程拉近了10年到15年,也就是说,把革命老区东巴凤三县的历史进程往前推进了10年到15年。这是当代广西人、河池市人和东巴凤三县各族人民对历史作出的贡献,老区史书当重笔记载。

东巴凤的历史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东兰是“将军之乡”和“铜鼓之乡”。

我们共和国的第一代将军,韦国清、韦杰、覃健、覃士冕、韦祖珍就出自东兰。这块红土地培养的将军,他们横刀立马、南征北战,为新中国的诞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稳定以及国防建设,立下了功勋。他们胸前的勋功章,也是东巴凤这块英雄土地的勋功章。

列宁岩和魁星楼早就名闻天下。列宁岩是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魁星楼是东兰最负盛名的古建筑,1927年秋,东兰革命委员会和农民革命指挥部设在武篆魁星楼。列宁岩和魁星楼早就载入广西革命史册。

东兰的铜鼓已远播中国,远播世界。全世界现存铜鼓2400面,其中,中国有1600面,东兰就占有800面。铜鼓,以它独特的声韵和魔力,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泰国、俄罗斯以及我国港、澳、台的专家学者和爱好者纷至沓来,一睹为快,一睹为荣。

巴马是举世公认和瞩目的“长寿之乡”。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巴马全县百岁以上老人有74人,占全县总人口万分之3畅1,九十至九十九岁的老人45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万分之19畅09。目前,巴马的百岁以上长寿老人已增至78人,有与年俱增之势。

1991年9月,日本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森下敬一博士率世界长寿调查团对巴马进行考察,认为巴马符合“世界长寿之乡”称号。同年11月,森下敬一博士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十三届医学大会上,正式宣布中国广西巴马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

过去,世界五个长寿之乡的排名:苏联的高加索、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班巴、中国新疆的南疆一带,最后则是中国广西的巴马瑶族自治县。而现在,中国广西巴马已从“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的位置跻身世界“长寿之乡”之首的位置。

森下敬一博士说:“巴马是人间遗落的一块净土。”

这块净土是一块自然医学妙地,国内很多长年患病的人到这里都得到了好转。

凤山的地下长廊驰名区内外,神秘的地下王国正在不断被揭密,正在申请“国家地质公园”桂冠。

凤山集天坑群、天桥群、地洞群、地下水系群于一身,是广西喀斯特地貌的中心。经过中英三次联合考察和中意一次联合考察,凤山被认定为世界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富集带,拥有世界一流的喀斯特旅游资源。

据中外科考探险结果表明,凤山县拥有四大世界级旅游资源品牌:一是凤山三门海天窗群旅游资源品牌;二是坡雄堡大溶洞群旅游资源品牌;三是江洲地下长廊;四是凤山县长寿之源旅游资源品牌。

2004年8月25日,广东客商广州光之彩家居电器公司投资1畅1亿元,与凤山签约开发凤山旅游业。三四年内,凤山地上地下的岩溶地貌景观,如天坑、天窗、天生桥、竖井、洼地、峰丛、坡立谷、石牙、石林、石笋、石柱、穿洞、地下河、洞穴大厅堂、洞穴钟乳石等,将会一一与世人见面。

总之,东巴凤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它的红色文化、铜鼓文化、长寿资源、旅游资源,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将会大大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时间将会大大缩短。

日月有心,老区有情。

走笔到此,得停笔书写一段令人难忘的插曲。2005年4月6日至9日,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一行再次深入河池东巴凤会战一线,检验会战成果和督查最后攻坚扫尾工作。

东兰武篆镇红七军独立21师参谋长黄大权烈士之子、75岁的黄江山老人,在会战工地上,给曹伯纯书记赠送一面锦旗。锦旗上书:“心系人民,情暖老区。”

八个闪闪发光的大字,笔笔溢爱,字字含情。老区人民对党的爱和感激之情内含于每个字的一撇一捺之中。

这是人民对党的奖赏。人民的奖赏,是最好的鉴定。

当年,老区人民的优秀儿女参加红七军,接过一面“转战千里”的锦旗,转战南北,与中央苏区红军会合,推翻了一个旧世界。今天,烈士之子给我们自治区党委书记赠予这面“心系人民,情暖老区”的锦旗,送者有心,受者有情。面对这面锦旗,曹书记不禁思潮滚滚,这哪里是一面普通锦旗,分明是人民群众给我们党举行了一次奖掖其筑牢执政根基、构建和谐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带领老百姓“转战千里”走“长征路”的授匾仪式。

先后两面锦旗,将永远映红我们的红色江山。

曹书记接过锦旗,自上而下细细抚摸,眼里闪出了泪花……

一段插曲未了,又一段插曲接踵而来。

来到凤山凤城镇长峒村,农妇杨柳燕捧出早已备好的两双绣花布鞋奉送给曹书记。

曾到过杨大妈家的曹书记,把这两双针脚细密的绣花布鞋抱在怀里,顿觉全身暖乎乎,仿佛它还冒着老区人民身上的热气。

“一针一线绣布鞋,绣双布鞋送红军。”这是老区人民常唱的两句红军时代的歌曲。

当年韦拔群遇险,东兰大嫂曾打赤脚背他过卡,躲过了桂系军阀匪兵的盘查,在穿皮鞋皮衣的今天,布鞋的意味深长复深长……

曾在毛泽东家乡湖南工作过的曹书记,面对这一千金难买的特殊礼物,他愈抱愈紧,愈抱愈觉得它弥足珍贵……

凿硬攻坚,是老区人民的品格。

排难克险,是这种品格的注脚。

70年前,韦拔群和东巴凤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实践了《共产党宣言》,掀起了消灭压迫、消灭剥削的革命,竖起了第一座丰碑;70年后的今天,自治区党委、政府,河池市和东巴凤三县党委、政府以及东巴凤三县各族人民,用汗水和意志实践了《哥本哈根宣言》,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在红色土地上竖起了一座“强县富民,告慰先烈”的丰碑。

第二座丰碑的碑文,如果以大会战项目数作比,每一个项目是一个字的话,那么,75312个项目,这座碑的碑文就有75312个字。

巍乎:丰碑!

壮哉:碑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