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企业家

我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企业家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这一年底的整整三年,仪化公司已为国家生产了聚酯切片和涤纶短纤维36万多吨,实现利税8亿元。由于二期工程涤纶二厂投产,年产聚酯切片和涤纶短纤维要达到26万吨,比1987年增长53%,主要生产厂的生产指标年内要达到国家二级企业标准。仪化公司对使用自己产品的厂家热心关照,而对各种各样要求经销仪化产品的贸易公司断然拒绝,不给其以可乘之机。

他的信念:我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企业家

1984年底,任传俊挑起了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总经理的重担。

当时,他刚满40岁。

那是扬子江畔最寒冷的时节,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然而,当他稳稳地站在方圆三十华里的化纤厂区时,心里却涌出股股热流。

他清楚地记得,脚下这块土地具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多少志士仁人为这块土地奉献出鲜血和青春。

他清楚地记得,六年前这里还是一万四千亩农田,是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使这具有80年代初世界水平的化纤城如雨后春笋般在这里雄伟地崛起。

他不会忘记,两万多建设者在这里奋战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还有联邦德国、日本专家留下的友谊。

他不会忘记,工程建设的前任领导者们把这副重担托付给自己的激动、期望的目光,25亿元的家产,可不是个一般的数字。

还有,公司除国家财政拨款7亿元外,其余建厂资金全是借债,一期工程就借债7个亿。负债经营,一天付出的利息就高达32万元。

然而,工厂搞好了,一天同样能赚100多万元,早一点还债,早一点为国家和人民创造财富。

压力,也是动力。

任传俊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的企业家,就要高屋建瓴,使重点工程项目作重大贡献,一起步就身手不凡。

他深深意识到,一个社会主义企业家,就要自觉压担子,制定高起点的目标,大刀阔斧地往前闯。

完善总经理负责制,理顺内部关系。

健全总经理办公会制度,与党群部门团结一致,依靠集体的力量决策,增加透明度。

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1985年,是公司投料试车的第一年,任传俊在没有要国家3000万元试车费的情况下主动冒风险承担了6.5万吨国家指令性生产任务。为此他在现场和工人们整整奋战了一百天,不仅超额完成任务,还向国家上缴利税1.3亿元。

1986年,公司又胜利完成了13万吨国家指令性生产任务,实现利税比上一年增长一倍多;1987年又完成18万吨生产任务,利税又增长了60%。到这一年底的整整三年,仪化公司已为国家生产了聚酯切片和涤纶短纤维36万多吨,实现利税8亿元。

这一年,我国跨入了世界化纤大国行列。

仪化公司每年都以50%的速度扩大生产规模,为我国成为世界化纤大国作出了贡献,这不是一个枯燥的数字,而是仪化人智慧、实干和忘我精神的融汇。

这里面,也融汇着任传俊的心血。

1988年,他把目光盯向了更高的目标。

由于二期工程涤纶二厂投产,年产聚酯切片和涤纶短纤维要达到26万吨,比1987年增长53%,主要生产厂的生产指标年内要达到国家二级企业标准。

压力,并不是指陡然增长的产量,而是自身需要的化工料紧缺、价格暴涨,仅因原料涨价而使成本额增加一亿七千多万元。

为了国家和纺织行业的利益,任传俊毅然把着眼点放在企业内部,增强自我消化能力。

为寻求原料,开辟国内外两个市场,他亲自率领高级代表团,出访美国、日本、新加坡,以求得新老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在日本,他的老朋友——日本东洋株式会社的一位老板关切地对他说:“现在国际市场化工原料价格猛涨,日本、美国的一些化纤厂都主动压低了产量,你们为什么还要把产量增加到20多万吨?”

任传俊微笑着回答:“中国有那么多纺织厂等待原料,我压低产量,他们怎么办?”

日本老板又说:“那是你们政府的事。”

任传俊仍然微笑着说:“我们是会主义的企业,首先要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日本老板为他的话打动了,连连说:“对,对!我完全理解了。”

1988年经过全公司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超额完成了全年26万吨化纤生产任务,由于立足于自我消化涨价因素,仅节约原料一项价值就达3000万元。

如今,仪化公司在国内外已经有了知名度,其特征是效益、工业总产值两项指标已被排在全国50家大企业之内,产品销售面已覆盖32个省市、自治区(包括计划单列市),并已走向国际市场。

1985年,上海纺织行业没用过1公斤仪化的产品,而现在仪化产品占上海纺织业全年使用量的1/5。

目前江苏省出口纺织品所用的原料,大部分是仪化公司的产品。

面对这种乐观的局面,任传俊是冷静的,他对负责供销的同志说:“产品越紧俏,服务越周到。一是产品质量创优,二是搞好售后服务。”

他亲自带队到上海、广州征求用户对仪化产品的意见。

他让供销部门每年都发出几百封信,听取用户对仪化产品的反映,四年来已发出1700多封,供销部门还先后派多人到27个省市的200多个使用仪化产品的厂家专访。

1987年上半年,上海纺织局提出由仪化公司试制部分有光涤纶短纤维,用来生产缝纫线,以取代从国外进口。任传俊知道后,立即组织人力,利用设备检修的间隙,安排专门生产线,调整工艺流程,在过去一直生产半消光涤纶短纤维的基础上,试制出100吨有光1.2D×38毫米的涤纶短纤维,及时运往上海,满足了用户的要求。

1988年6月,江苏阜宁棉纺厂发生火灾,灾后第三天,任传俊就要求供销部门及时调运涤纶短纤维支援,先后三次调运200多吨,保证了该厂恢复生产的需要。

仪化公司对使用自己产品的厂家热心关照,而对各种各样要求经销仪化产品的贸易公司断然拒绝,不给其以可乘之机。

这一点,仪化公司是问心无愧的。

这也是任传俊作为一个社会主义企业家的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