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典型观与反典型论

典型观与反典型论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观,是不是过时了呢?首先,现代派艺术家以反传统为旗帜,明确宣称反人物、反情节、反典型,这是人所共知的。近百年来,不少国家的现实主义方法与现代主义方法并存,各得其所,各自拥有一批读者与市场。

今天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观,是不是过时了呢?似乎没人正面地提出这个问题。不过吴亮同志却从另一个角度谈到了它。他认为现代派的作品表现了“典型情绪”“典型心理”,是典型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它使“典型的含义又一次扩大了”,“是一种前进”。这些观点值得研究,我们不敢苟同。

首先,现代派艺术家以反传统为旗帜,明确宣称反人物、反情节、反典型,这是人所共知的。他们认为:“主要的不是继续地增加文学作品的典型人物。……作家所需要的就是彻底忠实地写自己。”写“神秘而孤立”的“自己”,“忠实地写自己”与把现实生活典型化,这是两种不同的反映生活的方法。现代派的艺术家,在探索用多种艺术形式、手法细腻地描写人的内心世界;在把握时代的节奏与色彩,以适应现代人的心理,以及在揭露资本主义世界的丑恶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造,因而在有些国家能与现实主义的艺术家分庭抗礼。近百年来,不少国家的现实主义方法(典型化方法)与现代主义方法(非典型化方法)并存,各得其所,各自拥有一批读者与市场。这样,我们既不能因为现代派作家没有用典型化方法(即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方法)反映现实而否定现代派;也没有必要使现代派作家削足适履,拉入典型化方法的范围之内。两种方法在某些作家、某些作品中可以互相沟通,互相渗透,但对不少作家来说,两种方法泾渭分明,水火不容。为了使文艺更好地反映生活,对两种方法的历史发展和各自特点都要很好地研究,现在做得很不够。如果我们简单地用一种方法排斥另一种方法,或者把二者混为一谈,都会有碍于对它们的深入研究,也不利于文艺创作的发展。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确立与现代派艺术方法的兴起时间看,所谓现代派是“典型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第三阶段的说法,也是不确切的。因为马克思的典型观确立于19世纪80至90年代,它与现代主义的兴起几乎在同一时代。美国学者莫莱斯·比伯在《〈尤利西斯〉和现代派时代》一书中指出:现代主义“支配着从19世纪最后25年到1945年左右的艺术和文学。”西·康诺利在《现代主义运动》一书中认为,英、法、美等国的现代主义运动起于1880年。他还把现代主义运动的开始时期追溯到1858年,因为这一年龚古尔兄弟创造了“现代性”一词;而大家公认的一些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瓦莱里(1871—1945年)、叶芝(1865—1939年)、亨利·詹姆斯(1843—1926年),以及绘画中的现代派人物塞尚、高更、蒙克、康定斯基、马蒂斯等人的创作都始于19世纪50年代前后。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典型观,同以忠实地写自己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主义典型化的斗争,已进行了约一百年了,可见二者不是谁继承了谁,谁发展了谁,它们同时产生,一开始就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并在各自的道路上发展着。用典型化方法进行创作的文艺家,只要不断地同类型化、概念化与脱离生活,粉饰现实的倾向作斗争,也可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用现代主义方法进行创作的文艺家,只要不断地同悲观失望情绪、脱离实际生活的倾向作斗争,并改变晦涩难懂的艺术形式与手法,也未必不能写出好作品。如果以所谓描写典型情绪,典型心理来贬低马克思主义典型化手法,那就非常有害。我们相信,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把两种方法加以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比较,区别良莠,加以总结,吸收和借鉴其中好的有益的东西,摒弃消极有害的东西,将会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注释:

①②亚里斯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1页、第146页。

③④⑤⑥⑦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

⑧⑩⑪⑫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47页、第344页、第353页、344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页。

⑭见《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4期,《上海文艺》1983年第7期。

⑮娜塔莉·萨洛特:《怀疑的时代》,《外国文艺》1980年第6期。

⑯转引自《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第366页。

[1986年11月9日于银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