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他用坚韧的脊梁撑起一所学校

他用坚韧的脊梁撑起一所学校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早上进教室的第一声哨子到下午放学的最后一声口令都是从罗正和的嘴里发出的。最突出的是这里文化结构偏低,除罗正和老师外,该村还没有走出一个中专、高中以上学历的人。让人想不到的是,罗正和老师在艰苦的工作生活中,居然坚持自学,先后取得中专和大专文凭。罗正和家有爹、妈、老婆及两个儿女,共6口人。他非常支持儿子当代课教师。150元的月工资仅只是公办教师工资的十分之一。

浓浓大雾锁住群山和村庄,5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罗正和看了看手上价值10元钱的电子表,已是7点整,他哈了哈有点发僵的双手,打开教室门,从村巷里赶来的学生陆续走进这不足20平方米的教室。7点40分,18个学生站成两列纵队,在碗口粗的旗杆下开始了一周中星期一早晨的升旗。

炭山村小学是金平县铜厂乡一所普通的一师一校的小学,11年来,罗正和在这里承担着校长、班主任、学科教师、扫盲教师以及学校的后勤、保卫等全部工作。

从早上进教室的第一声哨子到下午放学的最后一声口令都是从罗正和的嘴里发出的。上课,家访,备课,改作业,每天至少要工作11个小时,天天连轴转,其中劳累可想而知,然而罗正和没有发过一句牢骚,说过一句怨言,而是默默无闻地在这里工作着。

炭厂村有83户、370多人,每两年招一次一年级学生,两年中就有一年属复式教学班,最多的时候有3个年级。罗正和老师说,加上6公里外绿荫塘村的学生,全校最多时有39个学生,每节课要上70多分钟,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很难照应过来。如果分两个教室上课,就会出现这个教室上课,那个教室的学生会因没有老师而搅闹的现象,合并在一个教室上课,则又显得拥挤且互相影响。由于各个家庭对娃娃的教育不同,很多苗族人家入学的孩子不会说汉话,罗老师时常要用苗语翻译汉语讲课。11年中,罗正和向四年级以上学校送出了200多个学生,然而让罗老师遗憾的是,村里能供子女读完中学的人家屈指可数,由此大多数学生小学读完就回家来了。

炭山村这个过去以烧炭为生的小村庄,因地理、交通、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至少落后于一般农村20年。2004年,全村人均有粮仅216公斤,人均收入只有534元。最突出的是这里文化结构偏低,除罗正和老师外,该村还没有走出一个中专、高中以上学历的人。据炭山村村民小组长王小喜说:“炭山小学1990年建校,建校后的三年中,先后来过5个公办教师,最多的教了一年半,最少的只教了一个学期就走了,他们嫌弃我们村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生活工作艰苦、交通不便、娃娃难教。1995年,我们村向乡教委请示后,聘任村里唯一的初中毕业回家的罗正和来当代课教师。尽管工作苦工资低,但他兢兢业业撑住这个学校11年。”

罗正和作为炭山小学唯一的教师,全村无人可以替代,别说他辞职不干走了找不到人,就是生病在家,这教室门也就关上了。然而罗正和没有以此提出过任何条件,一直没有离开过这所学校,每月150元的工资,只够他半个月的生活费,有时学生因无钱交课本费,他仍要从这150元钱中拿出来垫着,就连学校的门窗、桌凳坏了也要自己贴钱进行修理。他对记者说,他最大的动力就是盼望着转正当一名在编教师,像其他正式教师一样,每月拿一千四五百元的薪水。

让人想不到的是,罗正和老师在艰苦的工作生活中,居然坚持自学,先后取得中专和大专文凭。工作中还得到县、乡教育部门的表彰和奖励。1997年,他考取中师函授,三年花了8000多元钱;2003年,罗老师接着考取了大专函授“小学教育专业”,又花去1万多元。罗老师说:“读书是充实自己,能更好地教书,并且为今后的转正打好学历基础,这钱花得很值。愧疚的是我这堂堂五尺男儿,不但没有尽父母孝道和哺养子女的义务,反而给家庭添了8000多元的债务。结婚6年来,我没有给妻子买过一套新衣,5岁和1岁的儿女只吃过我买的两次糖。”

11月14日一早,记者和金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汉尧、组织部副部长沈翔及铜厂乡副书记黄文光等人走进罗正和家里。罗正和家有爹、妈、老婆及两个儿女,共6口人。三间低矮的瓦房,分不清哪里是堂屋,哪里是厨房,煮饭睡觉全在这三间屋子里,这三间房除一道门外,没有一道哪怕是土洞一类的窗户,因此大白天都只好点着灯。大家扫视全屋,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最值钱的只是一台价值198元钱的青饲料粉碎机,甚至连个黑白电视机都没有。大家都不敢相信这就是一个教师的家庭。唯独那几个一尘不染的小板凳和扫得干干净净的土地板,方显出代课教师的些许文明。到访者都为罗老师出奇的贫穷黯然神伤。

谈话中记者了解到,全家一切开支全靠父亲罗正明养几头猪卖了过日子。他非常支持儿子当代课教师。罗正明淡淡地说:“我们比别人穷,穷就穷在罗正和去读函授的开支上。过几年会好起来的。我们村全是苗族,过去,很少有人读书识字,因此全村都很穷。当时,正由于我是文盲,才把儿子的名字取了和我一样的辈分都不知道。现在,不能再让大家穷下去了,村里教书离不开他。”

150元的月工资仅只是公办教师工资的十分之一。工作与报酬极不相等这一问题,罗正和考虑和比较过多次,也曾对朋友、同学相劝邀约他出去打工动过心,大中专文凭不说,单凭自己年轻力壮这一条件,每月也要挣它七八百元。但罗正和想,这一走,这些孩子怎么办,弄好了自己,吃亏了一大群娃娃,能对得起天天见面的父老乡亲吗?至今,他仍以坚忍执着的心态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支撑着这所大山里的学校。

(本文刊登在2005年11月14日《红河日报》“大视野”第3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