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撑起绿色产业的脊梁

撑起绿色产业的脊梁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河县新农村建设中,一批曾经默默无闻或者贫困后进的村,依靠自身独特的资源、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逐渐摘掉了贫困帽子,并越来越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后劲,成为带动一方的产业大村,起到了垂范和榜样的作用,也成为撑起全县绿色产业的脊梁。蚕桑已真正成为兴隆村致富的支柱产业,农民收入靠蚕桑产业稳步提高。全村548户1966人,种植蔬菜350亩,豆制品加工81户,年产值300万元,纯收入50多万元,仅此项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50元。

撑起绿色产业的脊梁 ——白河县产业大村发展扫描

白河县新农村建设中,一批曾经默默无闻或者贫困后进的村,依靠自身独特的资源、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逐渐摘掉了贫困帽子,并越来越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后劲,成为带动一方的产业大村,起到了垂范和榜样的作用,也成为撑起全县绿色产业的脊梁。

桑烟拓开致富路

大双乡兴隆村曾经是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的困难村,但如今是全县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截至2005年底,兴隆村人均纯收入已达2079元。是兴桑养蚕打开了他们的致富之门。

该村因地制宜确定以“坎边桑”为主要发展模式的蚕桑发展规划,不断扩大桑园面积,加大低产桑园改造,加强桑园高产、稳产。同时,不断引进新技术,提高桑园种植科技含量,成立了蚕桑科技协会,先后50多次以“科技宣讲团”的名义,被兄弟村请去搞科技宣传培训,或被聘为养蚕科技顾问。同时,兴隆村还专门成立蚕桑服务站,专门负责做好蚕农的产前、产中、产后物资供应和科技信息服务工作,深受蚕农的欢迎。蚕桑已真正成为兴隆村致富的支柱产业,农民收入靠蚕桑产业稳步提高。

2005年,仓上镇鱼塘村种植烤烟810亩,总产值104万元,占全村经济收入的60%,年提供财政收入20万元,人均增收1200元,人均提供财政收入240元。

十余年来,该村依托烤烟产业,坚持规模发展、效益提升,从选地、整地、配方施肥、育苗、移栽、大田管理到采摘烘烤、分级扎把、保管装袋,按生产环节召开各种现场会培训烟农,确保生产水平不断进步,烟叶品质保持优良,依靠技术提升推动烤烟生产。现在,该村已经成为全县产业大村、烤烟强村,也是全镇首富村。

瓜果茶香飘满园

双喜村位于宋家镇后高山,其天然适宜种茶的优势一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03年,双喜村共有茶园近600亩,但大部分茶园处于撂荒状态。2004年开始,新上任的村两委班子将目光瞅上了茶叶产业,由此开启了村民兴茶致富的道路。

为引导村民发展茶叶生产,镇村两级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宣传动员,使全村80%以上的农户都开始发展茶叶,并积极进行茶园改良,镇村干部深入农户田间地头,指导农户进行剪枝、培土、施肥、新栽植高产密植茶园100亩,多次聘请茶叶专家进村进行技术培训,并组织茶叶生产大户赴紫阳等地考察,使茶农掌握了先进的制茶工艺和方法,产品质量逐步提升。

如今,全村共有茶园800亩,规模加工企业4家,小作坊加工农户近30户,2005年茶叶产业收入140万元,人均增收近千元,歌风“春燕”茶也远近驰名。

城关镇胜利村几年前还是扶贫重点村,依靠各项惠农政策,该村因地制宜,确立了果树作为农民主要增收途径,主要生产樱桃、桃、枇杷柑橘等鲜果。几年发展下来,已经形成林果基地1200余亩,成为县城水果供应的主要来源,多数农户依靠果树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三组残疾人李方检五年前栽种了100多棵樱桃,如今一年仅此一项收入8000余元,已够全家3口人一年的用度,在该村像李方检这样的村民,比比皆是。

蔬菜豆腐可脱贫

城关镇公路村位于白河县城西北方,瞄准了城区居民蔬菜及豆制品的巨大消费市场后,该村利用地理环境的独特优势,在发展蔬菜及豆制品加工这一方面狠下功夫,逐渐形成一村一品。

公路村群众习惯种植蔬菜,但由于地理坡势限制,以前只能进行自然种植,收入不理想。为了让农民种菜增收,村上在符合大棚菜种植要求的地块发展了50个大棚,大大增加了蔬菜产量。在稳定蔬菜种植的基础上,该村又搞起豆制品加工进行出售,增加收入。在豆制品加工中注意循环利用,达到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全村548户1966人,种植蔬菜350亩,豆制品加工81户,年产值300万元,纯收入50多万元,仅此项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50元。如今该村蔬菜产业已经有了规模,为了便于规范调节市场,使农民利益不受损失,该村成立了蔬菜合作社,建立起市场信息、品种布局、销售网络等体系,为农民创收搞好服务指导。

(原载2007年1月15日《安康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