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间关怀渐渐多周谊

人间关怀渐渐多周谊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晃眼,几十年过去了,人与人之间因阶级斗争为纲而形成的冷漠与疏离感也渐渐消失了。晚年岁月,倍感人间关怀渐渐增多,社会变温暖了。有人说,20世纪60至70年代,物价多么便宜。超市的净肥肉500克仅几元钱,比当年还便宜许多。120元,是当时年轻人三个多月的全部收入。70岁以上老人在市区乘公交车、轨道交通免费,就诊交费取药优先。

一晃眼,几十年过去了,人与人之间因阶级斗争为纲而形成的冷漠与疏离感也渐渐消失了。晚年岁月,倍感人间关怀渐渐增多,社会变温暖了。

一日上午,我去泉外楼领了免费的老光镜,然后,到老协开会。下午,又有人来电话,要赠送养生的书。虽然,其中也附带一些销售广告之类的东西,但是,衣食住行、油盐酱醋、健康卫生……不论哪个方面,确实有着不少真诚的关心。

这些关心,给人带来许多方便。

购物方便

20世纪50至70年代,买东西总是很不方便。特别是1959-1976年,买米、买菜、买肉、买票、买年货……排队一两个小时,是常事;排队半天,也不稀奇;头天晚上就去排队,也常常有。好多地方,甚至没有什么商店,商店里也没有什么商品。如果和2016年的现在比,当年几乎是既没有商店,也没有商品。要买点东西,经常需要进城,到市中区、到解放碑,即便是解放碑,当年几个最大的商店,如三八商店、群林市场、友谊商店,其规模,今天看来都太小,其商品货物,更是可怜,远不及今天的北碚。其中好多商品,都是凭票供应,没有票的,只能看。例如,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这四样,在当年,叫作“三转一响”,拥有者就是白马王子。

而现在,购物可以在家里完成。点点鼠标,网上物品应有尽有,大到冰箱、家具,小到纽扣、针线,快递公司送货上门。时间、精力大大节省。方便程度,在当年不可想象。

物价便宜

有人说,20世纪60至70年代,物价多么便宜。猪肉0.76元500克,鸡蛋5分1个。公交车票2~5分1站。确实,当年曾经如此“便宜”。但是,说话者忘了,或者不知道,当年人们的人均月收入大致不到10元,收入高的也肯定不到20元,肉、蛋都是凭票供应,全年没有吃10个蛋的人是绝大多数。当年,城市居民每月凭票准购250克猪肉,还带骨。之外还想吃,就需出加倍的钱,到黑市——当年的自由市场,冒违法的风险。当年,最贵的是猪油。板油国家牌价1.6元500克,但是,可能几年都看不到卖一次;黑市6元,还未必买得到。现在猪板油6元可以随便买。现在最贵的是精瘦肉,当年根本没见过,现在倒是比猪油贵几倍。但是,比较收入,也便宜。而当年最让人羡慕、流口水的大肥肉,现在,最不值钱。超市的净肥肉500克仅几元钱,比当年还便宜许多。

当年,小商品中最贵的是手表,120元一只,机械表,常常用做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120元,是当时年轻人三个多月的全部收入。今天,10元就可以买到,质量还更好。如果对比收入,则不过一小时的收入。当年,幼儿的手腕常常被大孩子画上手表,现在,许多幼儿真正戴着手表。

当年车票,北碚到解放碑,往返2.36元。当时,超过95%以上年轻人的月薪不到40元,超过40元收入的,就是当年的高薪。因此,一年不去一次的是绝大多数。现在,最便宜走法,往返3.6元。普通车改成了空调车,涨价不到60%;最贵公交20元,走高速,比当年快,涨价不到9倍。但是,年轻人月薪4000,百倍于当年,已经不算高薪。当年一站2~5分,走路的人成群结队。曾为省一毛钱车费,步行5公里以上的人至少过半。现在一站最低9毛,最贵2元,为了省钱而步行者寥寥无几。最穷的人,也不至于因为车票费用而不出门。笔者当年,1960-1976年,仅乘公交车走过一次北碚到沙坪坝;而现在,一个月也不止一次。

老年优惠

20世纪50至70年代,最为特别的是“文化大革命”,老年人常常被贬作旧社会的残渣余孽,百般摧残,年老的知识分子更是悲惨。近几年来,老人开始受到尊重,到公园、娱乐场所可以免票,就诊免普通挂号费。70岁以上老人在市区乘公交车、轨道交通免费,就诊交费取药优先。一些社会组织也搞一些免费咨询、检查、赠送等活动。笔者见过的免费检查包括血压血糖、骨密度,赠送包括放大镜、老光眼镜、助听器、血压计、血糖仪、轮椅等,咨询就更多。虽然不到理想程度,费用数量不大,但是,比起当年,从贬低到尊重,进步还是非常明显的。

养生节目上电视

中国的电视节目不知起于哪年,猜测是1958年。老百姓是1972年才开始看到黑白电视,当年的节目很少关心人们的健康。老百姓自家能有电视,已经是1980年以后,其节目,几乎不谈健康。现在,老百姓的健康,开始在各地电视台,也包括中央电视台得到全面关注,老百姓也开始有了健康卫生意识。

想当年,当知青的时候,笔者由于无知,也曾经用DDT农药瓶装过菜油,用甲拌磷农药瓶装煤油,用尿素口袋装过白糖。没有任何人告诉过我不妥,而是普遍这样。现在,仍然这样无知的人已经很少。如果有人这样做,很多人会提醒他。当年,笔者得到告诫最多的是:直言惹祸,不要乱说。

养老机构渐渐多

我们正在走向衰老,独生子女不可能养4个老人。好在养老机构也在多起来。20世纪50至70年代,养老机构接近没有。除了听说,从来没有见过。20世纪50年代,听宣传说人民公社有敬老院。但是,1969-1972年,笔者当知青三年多,后来,又到过一些农村,从来没有在任何公社见过敬老院,也没有听任何人说起过。或许有吧,但笔者未见过。

最近10年,倒是真正看见过若干养老机构。有公立的,有私立的,看到在多种养老机构里生活的老人们,感觉对老人的关照正在成为社会的一部分。

重庆医科大学在璧山青杠办的大概是最好、也是最贵的养老院;私人在北碚文星湾桥下办的大概是最近的;团山堡的大概是最便宜的,这些地方都可以是我们的归宿。

健康长寿有希望

人生七十古来稀,似乎是真理。比起当年,现在,人民生活好了,医疗条件好了,人间关怀增加了,七十已经不稀,八十比比皆是,九十、一百也有好些了。

笔者所在的教育系,十年浩劫后,活过九十岁的有邓胥功、秦仲实、任宝祥、李长岷、张敷荣、蒋良玉、李林静、陈志君、戴续威、成嘉文、俞锡玑、蒋明澄、唐尚仙等10余人。其中多人仍然健在,而不满七十岁就离去的人不足10人。

这种情况预示,我们后来的人健康长寿充满希望。愿所有老年朋友珍惜、保重,多看社会进步,心情舒畅、自娱自乐、健康长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