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官员应有良好的话语形象

官员应有良好的话语形象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渗透影响,讲官话、大话和套话已成为中国官场的积习,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以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官员话语形象。官员的话语形象作为执政能力中重要的软权力之一,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官员只有彻底告别讲官话、大话和套话的传统话语体系,建立以亲民、真实、个性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的话语形象,才能适应形势任务职能职责的需要。

近年来,不断有官员因发表不当言论遭到公众抨击谴责,甚至由于“口灾”抱憾终身,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宗家邦因信口“一听到焦裕禄精神我就心烦”的错话而丢官免职就是一个典型。事实说明,官员的话语形象不仅可以反映出自身素质水平,而且还关乎民心向背。

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渗透影响,讲官话、大话和套话已成为中国官场的积习,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以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官员话语形象。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五不”:一曰不分场合,照本宣科,无论大会小会,只当传话筒念稿子,绝不随意发挥越雷池半步,没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语言;二曰不看对象,废话连篇,讲话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咬文嚼字,隔靴搔痒,该说的讲不到点子上,不该讲的滔滔不绝没完没了;三曰不扣主题,空洞无物,讲话不顾听众情绪,海阔天空,漫无边际,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自己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群众听得如坠烟海,摸不着头脑;四曰不联实际,无的放矢,脱离实际,漠视民情,置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于不顾,从头至尾清一色的官腔八股文,引经据典,夸夸其谈,故弄玄虚;五曰不讲技巧,索然无味,平铺直叙,枯燥呆板,缺乏针对性、生动性和吸引力,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习近平同志在任上海市委书记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传统话语的弊病和危害:“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很多场合,我们就是出于这样一种失语的状态,怎么能使群众信服呢?”难怪有些群众也讽刺“千不怕,万不怕,就怕领导来讲话”!试想,当官员讲话处于“失语”状态、招致群众反感的时候,不仅难以产生号召力、向心力、亲和力和凝聚力,赢得群众的尊重和支持,而且还有可能出现“言”与“行”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情况,影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顺利完成。由此,我们不禁想起了“秀才买柴”的故事。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听得懂“过来”二字,于是把柴担到了秀才前面。秀才问道:“其价如何?”卖柴人尽管还是不懂这句话,但听懂了“价”字,便告诉了柴的价钱。秀才又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意思是这些柴外面干里面湿,燃烧起来浓烟多而火焰少,请减些价吧。卖柴人因实在听不懂秀才的话,满脸困惑地担着柴走了。秀才买柴因话语弊病适得其反的结果,无疑对“失语”官员是一个深刻的教益。传统官员话语体系误国害民招实祸。其表现为“虚、大、空”,本质是“唯书、唯上、不唯实”的个人主义和官僚主义作祟。有些官员之所以宁肯讲官话、空话、套话而不愿讲真话、实话、老百姓爱听的话,或因投机取巧省气力不愿讲,或因怕犯错误丢乌纱不敢讲,或因江郎才尽、理屈词穷不会讲。话语体系犹如一面明亮的镜子,把官员的外在形象和内心世界透视得清清楚楚。应该看到,民主时代要求官员直接面对公众,更多地利用软权力来执政。官员的话语形象作为执政能力中重要的软权力之一,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官员只有彻底告别讲官话、大话和套话的传统话语体系,建立以亲民、真实、个性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的话语形象,才能适应形势任务职能职责的需要。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塑造官员新话语形象的源泉同样也在人民。胡锦涛温家宝多次强调指出:“群众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因此,只有心系人民,服务人民,切实做到“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关心人民群众的各种诉求愿望,不断拉近与公众的感情距离,你说的话群众才愿意听,会相信,照着做,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戴和支持。只要我们的官员情系百姓,敢于讲真话,勇于修正,不怕讲错话,勤奋学习,善于讲新话,一定可以树立起良好的话语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