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

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剖析各类贪官涉案这个腐败切片,“一把手”权力过大、监督乏力的病根触目惊心。而一些地区和单位对“一把手”疏于监督,难于监督,失去监督,甚至无人敢于监督,致使“一把手”权力失控。我国的国体政体决定了党政“一把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其他党政干部相比,“一把手”位高权重,不仅责任更大,而且权力也更大。“一把手”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对“一把手”的期望,都要求必须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

近年来,全国查处的官位买卖恶性腐败案件,有一种发人深省的现象:县委书记岗位沦为腐败的“重灾区”,“一把手”成为腐败的“带头人”。安徽省接连发生18个县(区)委书记因卖官鬻爵、贪污受贿被查处的事件。黑龙江绥化市原书记马德受贿案,绥化市下辖10个县区众多处级干部被卷入,仅绥化市各部门的“一把手”就有50人,甚至牵涉到国家省、部级高官。山西省翼城县原县委书记武保安仅主政8个月,便非法收受贿赂29次,共计88.8万元人民币,案发后被冻结的财产共计人民币781万余元、美金8.95万元。耐人寻味的是,在受审讯时,武保安及其妻子王临凤多次感慨地说:“当书记与当县长就是不一样。”一语道破了天机。这个“不一样”,就是县委书记拥有了官帽买卖的“总批发”权,县长不能企及的“一锤定音”权,以及党委集体领导的最终决断的拍板权。

剖析各类贪官涉案这个腐败切片,“一把手”权力过大、监督乏力的病根触目惊心。一些领导干部奉行“一把手”高于一切、统治一切、决定一切的执政理念,破坏民主集中制原则,践踏干部管理制度,独断专行,玩弄权术,徇私舞弊,以权谋私,中饱私囊。而一些地区和单位对“一把手”疏于监督,难于监督,失去监督,甚至无人敢于监督,致使“一把手”权力失控。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廷以巨额受贿罪被判刑入狱后痛心疾首地说:“要当初有人敢于监督、自己又乐于监督,该多好!”这个忏悔虽然迟了些,但仍从反面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紧迫和严肃的课题,要加强监督党政“一把手”。

我国的国体政体决定了党政“一把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党务政务工作中,各级“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不仅在领导班子中起着带领、主导和协调作用,而且对一个地区、单位的改革稳定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正如广大群众所说:“好班子,促发展;散班子,误发展;差班子,害发展。”同其他党政干部相比,“一把手”位高权重,不仅责任更大,而且权力也更大。在研究重要事项、重大决策和人事任免时,虽然实行领导班子集体讨论,但往往由“一把手”最后拍板决定。这种最终决断权如同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重性:如果珍惜手中权力,权为民所用,会为党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如果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则会给党和人民造成更大的危害。腐败的“一把手”往往会把一个好班子带烂,把一支好干部队伍带垮,把一个好单位的风气带坏,并为大面积腐败“创造”条件,甚至成为“腐败航母”、“腐败群案”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最为严重的是“一把手”腐败,极大地冲击了广大干部、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动摇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牛玉儒与书记队伍的败类武保安、马德之流,用截然相反的行为,鲜明地诠释了不同的权力观,准确地划分了真假“公仆”的标准。前者流传百世,永远值得人们敬仰怀念;后者遗臭万年,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一把手”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对“一把手”的期望,都要求必须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这种监督要靠自己、靠组织、靠群众,更要靠制度,把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严格执行党和国家关于领导干部管理廉政的法规、制度和措施,大力完善各项监督保障措施,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加强人民民主监督,实行党务、政务公开,推进各级党政领导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真正建立既对“一把手”形成制约,又有利于“一把手”能力素质提高的有效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