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对家长教育的感受与改进

孩子对家长教育的感受与改进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慢慢来”看起来似乎可笑,仔细琢磨,却意味深长。在杨振宁看来,正是父亲“慢慢来”的教育哲学,使他受益终身,助他取得了世界顶尖级的成功!那就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教育,请慢慢来!事实上,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是着眼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而决非眼前的一时进度之快慢,或许这才是更大气的教育,让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来”,把沿途美丽的“风景”看个够!

年前,三五好友一道去云南昆明,在考察某小学时,黄君注意到该校校训——“行善事,做好人”,当即表示此校训好,比诸如“自强不息”“学无止境”“追求卓越”之类的校训更靠谱、更务实,还说到美国某校把“慢慢来”作为校训而受赞誉的事。

的确,现实中,类似“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率”的标语实在太多。时代发展加速,生活节奏加快,“快”俨然成了一种“时尚”,一种追求,各行各业都在努力提速,欲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以至于看到“慢慢来”反而觉得格格不入。但因为“急”,因为想“快”,造成失误、酿成重大损失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所以,“慢慢来”看起来似乎可笑,仔细琢磨,却意味深长。

大约20年前,我校转来一位“神童”,当然,此“神”还是从其父口中得来的,因为她上高一时才13岁,比一般孩子小两三岁,当然个子也要差上二十来公分吧。事实上,她不能适应住校生活,自我管理能力也较弱,当时家长还提出让她上了高一就跳级上高三,学校费了好大的劲才说服家长先不跳级。如此,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这位我们认为是个普通人、家长眼中却是“天才”的孩子,勉强上了一本。据说该生后来发展也很一般,所幸家长在分析孩子培养问题时,还是承认了“欲速则不达”,“蛮好还是慢慢来的”。

老家曾有一邻居,年龄大我一岁,听父母说三四岁时还不会开口,五六岁时才会叫人,每当家长聚到一起,总会把此作为一个话题。现在细想,我们那时也应该会觉得这个邻居有点特别,所以一般不跟他玩。他父亲倒是村里少有的喝过墨水的人,并不急于让孩子开口,逢人便说:“慢慢来吧!”之后,我们相继上了小学、初中、高中。后来,他顺利考上了师大,当上了老师,据说此兄上课能说会道,也很幽默,前几年还被提拔当上了校领导。我想,对于这家人来说,他的成长该算得上成功吧!

和身为数学系教授的父亲一样,杨振宁从小就在数学方面显示出了天赋。但其父似乎对他的天赋视而不见,也不对他进行专门辅导。不过,父亲书柜中那些外文版数学书籍却始终向他开放,只是有限的外文阅读能力又让他不得不时常向父亲讨教,可父亲总是说:“慢慢来,不要急。”当然,父亲偶尔也会给他解释若干基本概念。正是在“慢慢来,不要急”的氛围中,他快乐健康地成长着,从小学直至高中,成绩均名列前茅。之后,还以“同等学力”资格考入西南联大。他原本因喜欢化学而填报了化学系,但入学考试需要考物理,遂“恶补”了月余的物理,方觉物理比化学更“有趣”、更合其“口味”,于是放弃化学,转而进了物理系。对于此选择,父亲也未干涉,只给了他一句“老生常谈”的“忠告”——“慢慢来,不要急”。在杨振宁看来,正是父亲“慢慢来”的教育哲学,使他受益终身,助他取得了世界顶尖级的成功!

教育的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精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耐心的等待。我们须直面人才培养的独特规律:世间既有早慧孩子,也有“开窍晚”的孩子,培养孩子要多一些等待、理智和宽容,不拔苗助长,不越俎代庖。据说2012年诺贝尔奖得主约翰·戈登在中学时代的成绩并不优秀,曾被讥讽为蠢蛋,但这并没有影响其日后获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当今教育大视野背景下,教育也必然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的事,对待孩子的成长,教师和家长都责无旁贷地要遵循教育之内在规律,尊重其自然生长的性态,耐住性子,切实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孩子未来成长奠基。

张文质先生曾说:“良好的教育是在细腻与沉静之中。”那就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教育,请慢慢来!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孩子慢慢走,慢慢等待和欣赏孩子成长之乐,何尝不是一种睿智、气度?“慢慢来的教育”自然不应囿于课堂或校园,而应包含于整个教育过程中。通过各方的参与和实质性的作为,使“慢慢来”的教育理念或理想成为社会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或共识。事实上,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是着眼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而决非眼前的一时进度之快慢,或许这才是更大气的教育,让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来”,把沿途美丽的“风景”看个够!

2015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