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项目研究中与学生共发展

在项目研究中与学生共发展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基础型课程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思想和策略,通过拓展型课程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供保障,助资优学生收获成功,这是复旦系学校一以贯之的理念与做法。我们贵在坚持,2005年7月,侧重于学生科学素养过程性培养的研究性学习校本教材——《高中生科学研究入门》上、下两册问世。基于对研究性学习认识上的提升,我们又迈向了卓越。

——系列学生创新类书籍编写和教育实践有感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须牢牢抓住课程改革这个核心,抓住教学这个主阵地。我校通过突破创新、先行先试,形成了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互有侧重、互为补充、融为一体的思路,确立了“以理趣启发学生,以情趣打动学生,以知识丰富学生,以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性化目标。

在基础型课程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思想和策略,通过拓展型课程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供保障,助资优学生收获成功,这是复旦系学校一以贯之的理念与做法。在突出“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开设了系列创新课程,强调“研究基础,重在体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营造热爱科学、潜心研究的氛围,“为学生服务”“在项目研究中与学生一起发展”成为了许多老师的口头禅。我们还确定将工程、数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社会科学等作为突破口,培养学生执着向上的探究精神、超常的悟性、强烈的好奇心、创造欲望与能力等。

个人认为,中学研究(探究)性学习的推进大致可以分为两步:前几年进行的主要是“补课”,即补原来我们重结果轻过程的应试教育带来的“乏研究”问题;时下进行的是“深化”,即欲推进有效的研究性学习,尤其是面上的整体推进,就必须落实到一线的课堂教学中。对此,可称之为“载体研究”,旨在鼓励师生从学科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但我们又不能否认,要让学生养成自觉研究的习惯或具有主动探究的品质,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科学研究指导是必要的。比如,如何科学选题并在海量的信息世界中收集具有价值的资料;怎样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探索研究;怎样进行科学调查和实验;如何形成科学的研究成果,又如何进行作品的展示和评价,使学生明白什么样的研究过程是符合科学要求的;等等。

为了与大学科学探究接轨,我们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观。2000年起,我们专门在高一年级开设了“高中生科学研究入门”必修课,并且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绝大部分学生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进入大学之后,学生反馈高中的这门课程能帮助他们很快走进大学实验室和教授的课题组,这无疑让师生倍感振奋。我们贵在坚持,2005年7月,侧重于学生科学素养过程性培养的研究性学习校本教材——《高中生科学研究入门》上、下两册问世。该教材从侧面反映了我校学生研究性学习及创新研究的水准,一度受到了来我校学习交流的兄弟学校的关注和厚爱。此后的5年中,有十多所学校曾把该教材作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材料。看来,我们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份真切的“学以致用”。

客观而言,创新无止境,探究无极限。学问和研究如同爬山,不能以为爬上一座山就到达了终点,只有当我们爬到下一座山,才会明白之前的那座山也许只是起点。所以,我们2005年的工作,只是在奠基而已,基础教育和同学们的创新探究之路,同样还很漫长。基于对研究性学习认识上的提升,我们又迈向了卓越。2010年7月,我们推出了《高中生科学研究入门(修订版)》。这本书,一方面做了必要删减,优化了全书的结构,关注并提升了科学性、可读性;另一方面根据科学研究的发展进程,特别增加了“测量”和“知识产权与专利”等章节,更具有实用性,因而也受到了师生的喜爱。

中国科学院院士沈文庆曾说过:“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比单纯的学习科学知识重要得多。”回望个人及团队在15年的科技创新探索之路,科技创新中的教育价值正是我们最大的欣喜。2014年下半年,我所在的复旦二附中第二届校外科技导师团队亮相了,首届校内科技导师团队随之产生,这里云集了沪上研究(探究)性学习领域的专家,旨在帮助师生提升科学研究成果质量和效能,并达成共识。于是,由我主持,整合了20位骨干的编辑团队,从科学选取素材——学生科学研究成果开始,进行必要的点评和提升指导。经过约一年的努力,《中学生科技创新学术论文指导——春在枝头已十分》定稿并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近期,这本书又成为复旦家族7所初中成员学校共同使用的校际教材。甚幸!

通过这本指导书的编写,我们希望实现这样一个目标:让更多的学生规范科学探究过程,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指导。而导师们对涉及十多个门类的科学论文的批注,也是基于长期对创新大赛项目的指导与研究之感悟。“我们力图用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将指导过程辑录成册,这既是近年来学生在创新大赛中累累硕果的见证,更是教育者在科技创新指导之路的跋涉印记,平实的文字记载下我们执着的思考与探索,也吟诵着我们痴迷的坚守与浪漫的希冀。”

纵观我们在中学研究(探究)性学习领域十年的坚持和努力,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一直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创造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智慧。近年来,我们关注学生个体创造力的差异,以合理选择材料、优化组合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系统为目标,变更形式单一的被动学习方式,代之以主动探究,以乐于创新的学习方式为载体,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有操作性、有实效性的创新思维培养的基本运作方式。2013年7月,我们承接了杨浦区系列区本教材之一的《创意之旅——初中生创造力学习读本》的编写任务,也就是在那个蝉鸣荷香的夏日,“创造力学习系列读本”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举行。

历时两年多,通过课题研究,以区本教材为蓝本,我们在阐释创造力的内涵的同时,立足于教育这个本源全面解读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该教材包含创新大赛以及各类探究活动的经典案例,从学生个体到社会团队,从创新大赛成果到探究课堂,从感悟创新智慧到参与创意制作,均精心选择了国内外内容新颖、富于启发的案例和名人故事,运用别具一格的活泼形式,循序渐进地将传授知识、启迪思考与自我测试有机结合起来,打破常规思维,放飞思维,拓宽眼界,让学生在阅读和反思过程中激发潜在的创新意识,带领学生在阅读、观察中体验创造性思维带来的乐趣,致力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乐于创造、富于创意的学习思维和认知潜能。此教材已于2015年12月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而致力于区域学生创造潜能开发的多校联合创意课程研究之旅又将再次起航。

北京大学葛云松教授在2015年学生毕业典礼上曾呼吁:思考的能力是中国最稀缺、最宝贵的。每一颗种子,都有顶芽。人类文明种子的顶芽即创新思维。我们的基础教育,只要抓住了思维,也即抓住了教育的关键。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思维是探究性学习的源泉,开展课题研究是其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参与研究(探究)性学习,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能够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增强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该书的出版,也旨在提醒教师和资优学生能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探索、体验,在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学习、提高能力。

今日在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同时,教师也将得到很好的发展机会。这样的平台,也许能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与众不同的新天地。所以,让我们携起手来,崇尚科学,通过项目研究,与学生一起发展。让科学的精神永存,让创新的智慧闪光!

2016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