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艰深正是浅陋

艰深正是浅陋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因之一,就是文章写得过于“艰深”。因此,故作高深的文章,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其实,深入浅出看似容易实则不易。那种认为深入浅出是没有学问的看法,实在是一种误解。记得清代学者刘熙载在他那本有名的《艺概》中说:“乍见道理之人,言多理障;乍见故典之人,言多事障。故艰深正是浅陋,繁博正是寒俭。”

一位朋友写了一篇文章,请我看看。今天有点空闲,认真地读了几遍。文章虽然不到8000字,但看了几遍,竟未完全看懂。原因之一,就是文章写得过于“艰深”。

现在中国文坛上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文章写得过于“艰深”,甚至有人还公开宣称“写文章不要在乎人家懂不懂,越不懂越是大学问”。这种做法实在让人难以苟同。因为举凡作品,写出来总是想给人看的,哪怕是古时的“藏之名山”,也还是为了让后人欣赏的。既然作品是想让人家看的,那么就应力求让人能看懂。如果看不懂,那岂不是自看,当然也是白写。因此,故作高深的文章,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

与之相反,古往今来,那些深入浅出的作品,都深入了人心,并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印痕。如“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余秋雨先生的煌煌巨著《中国艺术史》,因增加了大量图片资料,化艰深为通俗,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其实,深入浅出看似容易实则不易。它首先要求作者自己“深入”进去,真正弄懂弄通,消化理解;然后作者还要用大众语码将艰深的道理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让读者愿意接受。那种认为深入浅出是没有学问的看法,实在是一种误解。

记得清代学者刘熙载在他那本有名的《艺概》中说:“乍见道理之人,言多理障;乍见故典之人,言多事障。故艰深正是浅陋,繁博正是寒俭。”喜欢故作高深者,其实大多是“乍见”之人,是真佛只诸家偿也。至于什么是好文章,还是刘熙载说得好:“品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这话令人咀嚼和深思。

1999年3月28日(星期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