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路向北》序

《一路向北》序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已在《宁夏日报》《朔方》《青海文学》《新消息报》《中国校园文学》《六盘山》《西北军事文学》《文学月刊》《宁夏文艺家》等数十家报纸杂志发表各种文学作品20余万字,散文被辽宁电台文艺部、宁夏交通广播等转载或转播。2011年初,看到《朔方》2010年第11期上柳元的《一路向北》等写母亲的诗时,我流泪了。柳元的《一路向北》是那种形象大于思想的作品,它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柳元,出生于1985年,今年30岁,正处于而立之年。

上大学时,柳元师从钟正平、武淑莲等先生,一边从事文学创作,一边练习书法,而文学创作又以诗歌和评论为主。目前,已在《宁夏日报》《朔方》《青海文学》《新消息报》《中国校园文学》《六盘山》《西北军事文学》《文学月刊》《宁夏文艺家》等数十家报纸杂志发表各种文学作品20余万字,散文被辽宁电台文艺部、宁夏交通广播等转载或转播。评论被西北艺术网,宁夏网等国内各大网站收录。2005年获《人民文学》主办中国校园文学首届“新人杯”大赛二等奖,同年创办中国大学生唯一一份自办纯文学刊物——《清水河》,至今已连续出版10期,联络了不少国内知名青年作家、诗人,在全国80后文学刊物中影响较大。作品被收入《中国校园文学作品集》《“献给母亲”当代优秀诗人诗选》《80后文学史》《中国当代网络诗歌年选》《风的泪》等文学选本。个人事迹被《宁夏日报》《共产党人》《宁夏广播电视报》《新消息报》《华兴时报》《银川晚报》《固原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广网等报刊媒体多次报道。现为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宁夏教育学会会员、固原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学月刊》签约作家,灵武市文联《灵州文苑》杂志特邀编辑,中国访谈网特约记者。

最近,柳元把自己的作品整理了一下,选出了100首诗,9篇评论,准备出一本集子。这对柳元来讲,是一件大事。

在我的印象中,柳元是以写母亲的诗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2011年初,看到《朔方》2010年第11期上柳元的《一路向北》等写母亲的诗时,我流泪了。这不仅使我想起了罹患癌症过早去世的母亲,更重要的是这个年轻人对母亲深沉的爱感染了我。新时期以来,写母亲的诗,叶延滨的《干妈》,更早些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诗闻名遐迩,影响深远。不过,这两位著名诗人所写的母亲都不是亲生母亲,是干妈或保姆,写自己母亲成为名篇佳作的则比较少见。也许我们会说冰心、舒婷等著名诗人写了不少讴歌母亲的诗篇,但总感觉格局小了点。毋庸讳言,诗是最具个性的一种文学样式,即使通篇不写一个“我”字,也照旧有“我”在。“在南下的高速快客上/从大武口到固原/母亲与弟弟单薄的身影/稳稳地留在了贺兰山下/路边的麦茬正努力吸收//最后一丝叫做思乡的东西/盘旋的鸽子用异样的方式/呼唤着它的孩子/母亲没有发觉的泪水/正在我脸上汩汩流动/朝着家的方向/一路向北”这是柳元的诗作《一路向北》,主要写送别母亲和弟弟的情景。诗歌的艺术表达,是直抒胸臆的“自白”式。初读该诗,感觉比较率直,好像是脱口而出的大白话,然稍加赏析,又觉得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全诗分为三层。第一层写母亲和弟弟从大武口赶往固原,他们的身影之所以“稳稳地留在了贺兰山下”。一是指告别的时间长,二是母亲放心不下,千叮咛、万嘱咐,以致影子都留在了分手的贺兰山下。这当然是夸张,正如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所言,感情使它所触及的一切东西都变形。当然,这里也有在空间中运动的时间。对人类来说,时间意识就是生命意识。开首几句诗作者用简练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剪影。第二层是写景。路边的小麦割倒了,麦茬仍在努力地吸收着“最后一丝叫做思乡的东西”,其实是水分。艺术想象就是深度。诗人借景抒怀,这里的麦茬其实是指诗人自己,已经长大了,还沐浴在母亲的关怀之中。事实上,在每个母亲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孩子。接下来用鸽子异样的叫声,又一次渲染了母亲对诗人的关爱。这两个物象,是两幅工笔画,且又是那种有象外之象的工笔画。第三层写作者的感受。当诗人体会到深沉的母爱时,禁不住泪流满面。这个特写镜头由于有了前面的多次铺垫,我们便感觉不到突兀,而是诗人的真情流露,是作者的切肤之感,非常自然。总之,这首诗诗人通过一幅剪影,两幅工笔画,一个特写,把空间和时间统一起来,用一个“情”字贯穿其中,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从而把深沉的母爱和诗人对母亲深厚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浑然天成,令人叹惋。诸如此类的怀亲诗是生命之诗,是真诗、大诗,是本质意义上的诗。它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所寄寓的深广的文化历史底蕴。而这首诗尤为可贵的是,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时空意识。前两句“在南下的高速快客上/从大武口到固原”,不但和后面的“一路向北”遥相呼应,而且结合具体情境,镶嵌在自己的诗歌现场。柳元的《一路向北》是那种形象大于思想的作品,它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当然,柳元除了擅长写母爱的诗,也写其他题材抒情诗歌。如《相识》“我们相识于一个美丽的午后/就那么一点一点忘记自己是谁/如同两个不谙世事的孩童/在逆行的风中穿梭/依着漫天星斗/让细碎的幸福/遍布我们归去的路途”。

没有感觉就没有诗。这首小诗以诗性直觉选择与创造意象开始,写出了两个年轻人相识的情形,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切而又清纯。这里的意象其实就是心象,是诗化的感觉。诗人由于灵感的激动,以敏锐的感受,寻找“客观对应物”,融入主体情思,赋予物象以生命。故而全诗虽平白如话,不事修饰,但诗句之间的跳跃较大,初读不易把握。然细读仍可清晰感觉到她的踪迹。两个年轻人午后相识,不知不觉已到了“漫天星斗”时刻,遂让“细碎的幸福/遍布我们归去的路途”,留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而意境的清新明丽,感情表达的欢快活泼,又为诗作平添了另一番情趣。

柳元的评论作品不多,这本集子中只收了9篇,但就这不多的评论文章,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较强的概括能力。其实,文体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体裁问题,而是一个多层面复合型的美学范畴。柳元说刘向东的散文文字深沉厚重,语言平淡朴实,情感真挚无暇。我曾比较系统地读过刘向东的散文,也做过几次品评。窃以为柳元的这个看法是符合实际的,是知人之论。而更重要的是柳元致力于话语方式与艺术样态的营造。众所周知,家园,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是历时性的,也是共时性的。它是外空间与内空间的凝聚和统一。核心是生命之爱。柳元在谈到火会亮的小说时,他认为火会亮用诗一样的语言,把自己对乡土的感情像洪水一样宣泄出来,不断地回望、回归自己的生活和早期成长的故土,是一次精神的还乡历程,并指出火会亮的精神还乡,一是在语言中回望故乡;二是在记忆中回归故乡。理清柳元的艺术脉络,我们便不难发现他的评论,涉及语言学、美学诸多领域,有着坚实的理论根基,对理解火会亮的作品很有帮助。我们坚信,只要这样执着地走下去,柳元就一定能够走进艺术的家园,并在那里诗意的栖居。

柳元要出集子,嘱我作序,唠叨了这么几句话,有隔靴搔痒或郢书燕说之处,还请柳元和读者谅解。

事实上,有了这本书,柳元是完全可以立起来的,根本无须我再饶舌。

是为序。

原载《华兴时报》2015年7月2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