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物价的涨与不涨

物价的涨与不涨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价长期不涨,经济必然死气沉沉。比如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二三十年间,总体的状况是,低收入,低物价。上世纪中国的通货膨胀,让国人锥心刺骨,心有余悸。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发展很快,这几年尤其发展迅速平稳。从2006年底开始,中国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通货膨胀。一些地方与部门的官员,也期望通过物价的大幅上涨推动地方GDP的增加,以捞取政绩,得到职务的调整与升迁。中国新一轮的通货膨胀来势凶猛。

中国的物价又开始飞涨了。

物价是社会的晴雨表、风向仪、温度表、血压计。

物价长期不涨,经济必然死气沉沉。比如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二三十年间,总体的状况是,低收入,低物价。经济增长缓慢,国民生活困难。虽然一只鸡蛋几分钱,一部自行车100多元,但绝大多数日用百货品供不应求,要发副食票、粮票、布票之类。不要说人们手里没什么钱,有了钱也买不到需要的东西。没有那些花花绿绿的票,比如糖票面票油票豆腐肥皂票棉花票布票等等,你只能干瞪眼。物价长期低迷不动,某种意义上是经济僵死落后的标志。

当然,物价的大幅上涨,恶性的通货膨胀,也绝非好事。国民党统治后期,金圆券几乎贬成了废纸,其经济也便跌入了崩溃的泥淖。这是已载入史书,已有定论的历史事实。时至今日,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知道的也大多是从各种书刊上看来的,属第二手资料,没有亲历,没有切肤之痛。有直接感觉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通货膨胀,那时最高的通胀率已接近20%,中国经济过热,使正常的经济运行受到阻碍和一定程度的破坏,也给中国的百姓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那时抢购风盛行,百姓们不惜用血汗钱买回不制冷的冰箱,不转动的风扇。为了“保值”,想了不少办法,但胳膊拧不过大腿,百姓抗不过通胀大潮,结果是,不但保不了值,有些人还血本无归。上世纪中国的通货膨胀,让国人锥心刺骨,心有余悸。

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发展很快,这几年尤其发展迅速平稳。有一段时间,国民的感觉奇好,收入逐步增加,而物价相对稳定,一斤鸡蛋两元五,一斤食用植物油五元多,肉类每斤六七元。某些物价之低,让人有“不忍心”的感觉。

从2006年底开始,中国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通货膨胀。原因呢?表面看是公务员以及全社会涨了工资与生活费,股票、基金市场活跃,股民、投资者赚了不少钱。水涨船高,涨价了。理性一点看,此次的通胀仍然是经济过热的结果,至于是需求拉动,还是成本推动,只有经济学家清楚,作为消费者,我稀里糊涂。

对于物价的上涨以至通货膨胀,有人忧虑,便有人欢喜。方便面生产协会召集各生产厂家,共同商议联合涨价,还有些生产商经销商也纷纷明里暗里的涨价。他们盆满钵满,自然没有不欢喜的道理。一些地方与部门的官员,也期望通过物价的大幅上涨推动地方GDP的增加,以捞取政绩,得到职务的调整与升迁。因此之故,物价有时会被某些官员推动攀升。通货膨胀之潮涌来时,一些该动作该作为的人也会迟迟不动,漠然处之,并企图从中捞取好处。

中国新一轮的通货膨胀来势凶猛。如何发展,会对经济、人民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不得而知。作为消费者,只能无助地等待与承受了。

但愿通胀能得到有效遏制。

2007.8.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