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物价上涨与消费

物价上涨与消费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最后目的。本节中拟对物价上涨产业扩充时消费之可能的变化情形,加以分析。真正所得对于消费量之关联性,较货币所得者为多。在一般人民决定消费量时,其心目中每每是以其纯所得为准则的。总之,上述种种因素,均直接或间接经由所得之变动而对消费量有所影响。故消费量主要地依存于所得总量,亦即依存于生产量。

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最后目的。以整个国民经济言,产业扩大的最后目的是消费之扩充,使生活水准为之提高,这样,才使产业扩充有意义有价值。同时,产业扩充后,所增产品运付市场,其需要的泉源在于消费之增大,这样,才使产业扩充有必要,有销路。故产业扩充时,消费势将随之增加,亦势须随之增加而后可。本节中拟对物价上涨产业扩充时消费之可能的变化情形,加以分析。

如前所述,人民欲望种类繁多,但对于生活之维持上,其重要性有程度上的差异,故可按其重要性之大小排列成一个欲望等级表。人们进行消费生活时,则按其真正所得的总量(20),依循边际效用法则,对各比较重要的欲望,作最适当的分配,以求获得最大的满足。因各种欲望之重要性彼此不同,人民消费时,每每是最先使最重要的欲望获得满足,然后逐渐推移及比较次要的各欲望。故欲望之满足,可扩充亦可紧缩,即消费量可大可小。当真正所得减少时,则将较不重要之欲望加以牺牲;及真正所得增加时,则得以满足之欲望扩充,其较不重要之欲望,原来不得满足者,现在亦得满足。换言之,当所得减少时,则对需要弹性较大之欲望加以牺牲,消费向需要弹性较小之各种欲望集中;及所得增加,则向需要弹性较大之各种欲望扩充。所以,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是当总所得在一定水准时,人民将决定以何种数值用之于消费方面,即消费量与所得量间之函数问题。换言之,即欲研究消费如何随总所得之变化而变化的问题。亦即研究当总所得增加时,人民在消费方面增加若干,在储蓄方面增加若干;及总所得减少时,人民在消费方面减少若干,在储蓄方面减少若干的问题。消费量随总所得之变化而变化,故可名之曰消费函数(21),虽然此种函数并不十分严格,但两者在大体上之具有函数关系,则为毫无疑义的事。

个人消费的口味(tastes)彼此不同:在现行经济体系中,个人能按其所得之多少,去自由选择消费品之种类、品质与数量等,所以,各个人之消费生活彼此互有差异。但是,大体上说,消费者以其货币所得进行消费生活时,每有种种特好(preferences),使消费活动在时间与品种等作适当的分配。如第一,安全特好(safety preference):即将一份所得以货币的形态加以储藏,作为应付意外事态之准备金,以求确保安全。第二,数量特好(quantity preference):由于效用递减法则,使人将消费品类扩充及于多种欲望之满足,而不集中于一二种欲望之满足:即满足一种欲望之货币支出如数量太多,则效用减低,故将其一部分用于其他欲望之满足,以求总效用之达于最大限度。第三,时间特好(time preference):人民收入每有一个确定的时期,各次收入之间每有相当长度之时距(interval),故人民以其所得生活时,每须对此时距中之各时日,作通盘的打算,使消费品之供应在整个时距有适当的分配。

消费者的口味各人不同,而同一个人又因时间、空间等之不同而变动不定;但大体上个人之消费量每以其所得总量为依据,即其变动终以其所得总量为准则。所以,一个社会的消费量,每依存于下列三种情形:①依该社会之所得总额;②社会之其他客观的环境;③消费者个人之主观的需要、习惯与心理的特性。为分析之便利计,可将其分为主观的因素和客观的因素两方面。

如上所述,决定消费倾向之因素,可分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兹分述如下(22)

第一,客观方面之因素。

(1)真正所得之变动。真正所得对于消费量之关联性,较货币所得者为多。如因种种原因而使真正所得有所变动,则消费量亦必将有所变动,两者变动方向每每相同,但变动比例却不一定相同。

(2)所得与纯所得(net income)之差额的变动。在一般人民决定消费量时,其心目中每每是以其纯所得为准则的。所以,社会消费量是依存于纯所得,而不是依存于所得;换言之,消费是纯所得的函数,亦即纯投资的函数。一个公司之财政的准备(financial provision)愈大,则纯所得愈小,对消费愈不利。

(3)资本价值之意外变动,而在计算纯所得时未及折减者。此种变动使纯所得与所得间的关系非常不安定、不规律,故对于消费亦有极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资本金所有者的消费,更受影响。

(4)贴现率与利率之变动。贴现率即现货与期货之交易的比率,将日后货币价值变动估算在内的成分较多,故严格地说,贴现率与利率两者有些不同,但大体上两者的变动颇相一致。这个因素对于消费率之影响,是很复杂的。当利率不变动时,引起各种相反的变动,例如在储蓄方面虽受刺激,但投资方面却受抑制。故利率变动对于消费的影响,是很不安定的。以一般的情形言,利率之短期的波动,对于消费无甚影响。利率变动之所以能影响消费率,是由于证券及其他资产之价格,因利率变动而发生变动。至于利率之长期变动,则或许可以使社会习惯大加改变,因而使主观的消费倾向蒙受影响;但是,这些影响究循何种方向而表现出来,则唯有由实际经验去判断。

(5)财政政策之变动。个人储蓄之诱因依存于其所期望之将来的报偿,将来之报偿的大小,则不仅依存于利率,而且依存于政府的财政政策。所得税、资本利润税等,其变动之可能较利率者尤大,财政政策对于消费的影响故亦较大。

(6)现在所得与将来所得之间存有一种关系,此种关系之变动,可使特殊的个人感受影响。以整个社会言,则被中和而不显著了。

总之,上述种种因素,均直接或间接经由所得之变动而对消费量有所影响。故消费量主要地依存于所得总量,亦即依存于生产量。

第二,主观方面之因素。

讨论这一方面的因素时,为分析之方便计,以客观因素不变为前提,尤其是以所得不变为前提:即研究人民从一定量的所得中,将消费若干部分的问题,因所得之用途为消费与储蓄二项,二者之决定因素恰好相反,故从储蓄方面去研究,其结果亦相同。

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的大概有下列八点:

(1)对不测事件之准备。

(2)对将来之所得与支出间的关系,恐其有变动发生,如因老年退休后之赡养,后嗣之教育,依其营生者之给养等而加以准备。

(3)为求日后消费之提高,而享受其利息与增价。

(4)因为人类天性是期求着生活之逐渐改善,欲有所储蓄,以求享受那逐渐提高的生活水准。

(5)独立意识(a sense of independence)与实行能力(the power to do things)之享受。

(6)为实行投机或事业计划,而求资金之获得。

(7)累积产业作遗赠之用。

(8)纯粹的吝啬心理之满足。

以上八点是指储蓄之动机而言,即预防(precaution)、先见(foresight)、计算(calculation)、改进(improvement)、自立(independence)、企业(enterprise)、自尊(pride)和贪婪(avarice)。在相反的方面,则消费动机即:快乐(enjoyment)、短见(short-sightedness)、慷慨(generosity)、失算(miscalculation)、虚饰(ostentation)和奢侈(extravagance)等。

以上是指个人方面之储蓄;此外,在现代工业国家中,大部分(从1/3~2/3)的财富累积,系由企业公司所储蓄而来,其反面即为社会消费之减少,故有附带提及之必要。企业公司储蓄动机如:

(1)企业的动机:即不用增加负债之方法,而求获得扩充资本设备之资金。

(2)流通性的动机:获得流通资金,以作防备意外、困难和萧条之用。

(3)改进的动机:求所得之日渐增加。

(4)财政的谨慎(financial prudence)之动机:即在计算折旧准备时,超过资产因使用而减损价值的实际程度,而使资产之成本在其实际上废弃以前,即告清除。

以上各项动机使一部分所得不被消费,但也有因相反的动机使消费超过所得。

总之,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这许多动机,须视下列诸情形而有程度上的差异:

第一,该社会在经济方面之制度与组织。

第二,因种族、教育、习俗、宗教与道德等因素而形成的习惯。

第三,过去的经验与现在对未来的希望。

第四,资本设备之规模与技术。

第五,财富分配之情形与生活标准之高度。

但是,各主观的和社会的因素之主要背景变动比较缓慢;同时,除所得变化一项而外,利率及其他客观因素之变化,对于消费的短期的影响,是居于次要的地位。故我们可以得一结论:消费之短期的变动,大半是依存于所得之变动。

但是,当真正所得增加减少时,消费量之变化究竟如何呢?这可以分两方面来观察:第一,富裕阶级之消费标准已达相当高度,欲望再事扩充之必要性较小,且因所得较多,其消费支出在总收入中所占百分比较小。故当所得有增加时,其消费标准纵更有所提高,但后者增加率比前者增加率甚远;又当所得减少时,如减少数目不大,则消费量之减少亦极有限。第二,贫苦阶级之消费标准不高,其欲望扩充之可能性极大,同时,缩减之可能性则较小;故当所得有所增加时,消费亦告增加,但消费增加率仍较所得增加率为小,唯相差程度不如富裕阶级者之大而已。所以,当社会之真正所得增加或减少时,其消费亦增加或减少,但在程度上后者不如前者之大而已。

前面已将消费函数之特性及其变化之情形,略加阐述;现在,且再分析生产扩充与消费增加两者间发生联系之状态,即观察当物价上涨、产业扩充时,消费标准究竟如何通过(through)所得之增加而告增加的过程变化。

当物价上涨,产业扩充时,社会中之总所得已告增加,但各个人之所得增加率殊不一致,故消费增加之情形亦不一致。例如:

(1)工资增加之速度不如物价上涨之速度,故未失业之劳动者,其正常工作时间内之真正所得不仅没有增加,而且稍有减少。但因:①工人家属获得工作之机会增多,全家所得仍有增加。②该工人本人获得额外工资(如加班)之机会增多,总所得增加。③整个产业界在繁荣中,无失业之虞,使其谨慎之程度减低;故未经失业之工人的消费标准,因总所得之增加与储蓄心之减弱,在此时则有所增加。

(2)前时失业现在获得职业之劳动者,所得增多,除将所得之一部分偿还失业时的负债外,消费亦自然增大。

(3)企业家因利润增大,所得增多,其消费标准则有所提高,但提高之程度远较所得增多之程度为小。

(4)投资者及其他固定收入者,因物价上涨,真正所得有所减少。但因整个社会经济呈繁荣气象,以其他资格获得所得之机会增多,故消费标准仍能有所增加。

总之,此时整个社会经济繁荣状态中,纵一部分人民之经常的所得,因物价上涨而有减少,但社会中之总所得有增加,其总消费量亦必有增加。同时,以上述各阶级之划分言,每一个人每每兼具两项以上之资格,纵固定收入部分之真正所得有所减少,但以其他资格获得收入之机会增多,故个人之总所得仍有增加,其消费量亦有所增加。至于消费增加之程度,主要地依存于物价上涨之速度与程度。如物价上涨比较温和,则用货币形态储藏所得之行为不感重大威胁,人民心理比较正常,故消费增加之程度较小。若遇恶性通货膨胀,物价继续不断地猛烈上涨,则用货币储蓄财富之行为,感受重大威胁,人民心理不复正常,遂致减少储蓄,加强消费增加之程度较大。

所得之用途有二:一为消费,一为储蓄,二者之和即为所得之总数。以整个国家言,国民消费之极限,充其量只能以当时的国民所得为度,除特别的紧急关头如对外战争外,绝不应超过这个限度,这是从消极的方面而言。此外,从积极方面言,国民消费亦须在某种限度内有所节约,使消费总量不达所得总量,使其所得总量尚有相当距离,以求财富之积累,促经济社会进步;尤其是产业落后,正待建立国民经济之基础的国家,如我国,节约消费,厉行储蓄,更为必要。如前所述,当产业发达,国民所得总量增加时,消费总量亦有增加;但其增加之速度和程度较缓较小。如此,则所得增加之未被消费的部分,即构成国民储蓄,成为真正资本(real capital)之增加。用于投资方面,使下一期生产规模得以更形扩大,下一期之生产量和国民所得总量更形增加,进而使下一期之国民消费总量亦更形增加;如此继续不断地推演下去,使社会经济日趋于向上。这样,使生产与消费之间保持联系:一方面由产业进步产量增大,使国民所得增多,促消费总量之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产业扩充所得增多时,人民在消费方面之增加量较小,使所得增加量之其余部分变为储蓄,成为真正资本,而扩充下一期之产业规模。两者相互助长,使经济日趋发展,人民生活日见进步。

此外,在产业增大消费增加时,消费标准亦发生“质”的变异,使可满足之欲望扩充,且使各欲望之消费量彼此间之相对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即其相对的比例关系发生变化。此种种变化必与整个产业中消费金生产之“质”的变化保持联系,一方面使消费品制造后得有需要,另一方面使消费方面得有供给,而使供给与需要打成一片。

*  *  *  *

上面两个小节中已将物价上涨对生产与消费之影响加以论述。至于物价下跌对生产与消费之影响,大体上与物价上涨时相反,唯程度上尤形惨烈而已。同时,在现行经济体系中,纯因通货紧缩所引起之物价下跌,出现次数不多,此实由于财政政策、货币机构与经济体系之特质使然。经济发展史中,物价下跌之出现,多半是由于商业循环之恐慌的爆发,此实不属于本学说讨论范围之内。故在本书中无详加讨论之必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