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千年古寺话灵峰

千年古寺话灵峰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葛洪晚上诵经修道,白天上山采药,免费为病人医治,使不少人起死回生。由于葛洪治病灵验,当地百姓把瓶壶山称作灵峰,把葛洪捣药的那块大石称为灵岩,甚至把山下那块地域称为灵岩乡。到北宋治平元年则正式命名为灵峰寺,并改额为“第一灵山”。灵峰寺为弘扬中华医学优良传统,打算开辟百草园,并以葛洪的医学理论为依据开药粥馆烹制各种药粥,供游客们享用,让游客们既养生又保健。

我第一次去灵峰寺,是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刚好是山花烂漫的4月,春风拂面,野花送香。蓊郁的树木,把四周的山峦装点成翡翠一般。山下水库绿水盈盈,如一面明镜把山旁的松竹倒映成趣。山上云雾缭绕,飞檐翘角的寺院建筑隐藏其中。不时传来一两声古刹的钟声,未见佛寺,梵音已声声入耳。我气喘吁吁地爬上山冈已是汗水涔涔,此时凉风吹来,让人顿感凉爽。入寺,满眼见到的是摩肩接踵的人群,真应了北仑民艺家陈培加所撰的一副对联:“人满岗岗满人游人如潮,烟绕山山绕烟香烟似云”。殿内殿外,香烟袅袅,红烛高照,热浪扑人,人声鼎沸。在深山冷岙的白云深处为什么会聚集了那么多香客?一问那里的管理人员,才知道这段时间正是灵峰的香期,一些来自周边乡镇的稻农、棉农、渔民都前来祈求葛仙翁的庇佑,让他们在新的一年渔农业生产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遇灾化险,苦海逢生。据说,这个习俗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可上溯到东晋时代。当时有个名叫葛洪的道学家、医学家、炼丹术家,因避战乱,于东晋咸和二年(327),带着母亲从江苏丹阳句容老家来到邬隘瓶壶山(现灵峰山)上,因为那里有个“佛国道场”,是其从祖葛玄(为三国时代东吴名士)修道炼丹的地方,有小舍数间。当时,山下村庄瘟疫流行,葛洪为拯救穷苦百姓,就在“佛国道场”住下,让母亲住到邻近茅洋山上的草屋内。葛洪晚上诵经修道,白天上山采药,免费为病人医治,使不少人起死回生。治好了病的百姓,对葛洪感激万分,因无以回报,便想出了办法,以印刷葛牒出卖,把所得款项送给葛洪作为他的生活开支。葛洪是个大孝子,隔三岔五去看望母亲,此事让百姓知道后就放出话来:“灵峰转茅洋,银子一千两”,并在葛牒上写上“存银一千两”,目的是要上山的香客也常去拜望住在茅洋岗上的葛母。

由于葛洪治病灵验,当地百姓把瓶壶山称作灵峰,把葛洪捣药的那块大石称为灵岩,甚至把山下那块地域称为灵岩乡。以后,老百姓为纪念他,把葛洪塑成菩萨,让远近的百姓前来参拜。据乾隆《镇海县志》记载,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建寺于山上,但规模很小。五代十国后周广顺元年全禅师才增建殿宇,定名为“保安禅院”。到北宋治平元年(1064)则正式命名为灵峰寺,并改额为“第一灵山”。后历经扩建,至康熙年间已拥有一百多间房子,其声誉和规模已与阿育王寺、天童寺齐名。所不同的是灵峰按佛道合一的模式建造,增设了一个仙翁殿,殿内供奉葛洪神像,身着道袍,黑履白袜,双目炯炯,肃穆端坐。殿旁有一口丹井,两三尺见方,三尺许深,相传是葛洪炼丹洗药之处。井水清澈甘洌,终年不枯。据说饮此井水,能有病治病,无病延年。

自古以来,灵峰古迹是个旅游胜地,那里的美景曾引来不少骚人墨客,他们留下了不少诗篇,如清代著名文学家、画家姚燮作诗云:“……落叶秋不干,云浆滴丹乳。一淬冰镜光,山鬟静相妩。”

令人惋惜的是在“文革”浩劫中,灵峰古迹荡然无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兴旅游促经济的思想指导下,北仑区有关部门重视对灵峰寺的修复和扩建,港澳同胞伸出援助之手,一些企业家也慷慨相助。从2008年开始,灵峰寺又大兴土木。原上山的石径已改建成一条盘山的水泥公路,汽车可直达寺下。拾阶而上,一眼就可望见石头垒成的寺门,除了原有的金刚殿和大雄宝殿,又新建了葛仙殿、九龙壁、望佛楼、牒房和厢房。建筑面积达五六千平方米,规模比以前扩大了好几倍。令人注目的是,那里还建了一个“抱朴药粥馆”。“抱朴”两字取自葛洪《抱朴子》一书。葛洪一生医学成果丰硕,著作等身,现存著作600多卷。灵峰寺为弘扬中华医学优良传统,打算开辟百草园,并以葛洪的医学理论为依据开药粥馆烹制各种药粥,供游客们享用,让游客们既养生又保健。这确是个创新之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