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进同心话古寺

走进同心话古寺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走进同心话古寺/牛达生牛达生,汉族,男,1933年生于山西太原。同治回民起义后,清朝为了加强对回族的统治,于1874年设平远县,但县城设在下马关,并不在同心城。同心清真大寺的历史,说明伊斯兰教在这个地区的影响之深。严重破坏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影响了回族人民的宗教生活,伤害了民族情感。同心清真大寺虽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主体建筑尚称完好,总算劫后余生,值得庆幸。
走进同心话古寺_同心情结:外地人在同心

走进同心话古寺

/牛达生

牛达生,汉族,男,1933年生于山西太原。195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先后在宁夏博物馆、宁夏考古所工作,任西夏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牛达生在宁夏进行的第一项考古工作,就是1959年走访调查同心县的历史文物和革命遗迹。以后又对同心清真大寺作过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img76

牛达生

记得1959年我进行的第一项考古工作,就是古老而又是革命遗址的同心清真大寺。我们穿过同心新城街道,极目向南望去,在约三四里的地方,有一座重楼叠阁、崇峻雄伟的建筑,便是同心清真大寺。

它坐落在老城西北角的高地上,据说原来这里还有四五座小寺,这个寺俗称大寺。在50年代,老城是一座街道狭窄、房屋简陋的旧式小城。而现在到处是残垣断壁,成了一座废城,老百姓也搬到新城了,独有这座清真寺,还巍然挺立。

一座宗教寺院的历史,总是与这个地方的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说来,大地方大寺院,小地方小寺院,而同心却是小地方大寺院。

同心老城成为县城,是1937年的事。明清期间,这里俗称“半个城”,是灵州驻军屯堡之一,是个很小的地方。同治回民起义后,清朝为了加强对回族的统治,于1874年设平远县,但县城设在下马关,并不在同心城。民国后,又改成镇戎县,豫旺县。

斯诺的《西行漫记》,曾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红军在下马关、豫旺一带活动的情况,描述了他同敬爱的彭总在豫旺促膝谈心的情景。正因为解放了这一带,国民党不得不将伪县城迁到同心老城。《平远县志》载:“宁夏至固原军塘(清代传递文报的机关)皆设惠安、韦州、下马关、豫旺一路,而同心城或为僻壤,故其地不著”。

然而,就是这个“或为僻壤”的“不著”之地,倒有一座古老而又大的清真寺。现在,在寺院入口附近的墙上,还有两块石雕横额:一块字迹已被风蚀,据说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一块字迹仍能辨别,上书“乾隆五十六年辛亥蒲月重修”。有的同志说,回族同胞定居在西北地区,是元、明两代逐渐形成的;清朝同治年间镇压回族起义,寺院受到严重破坏,现在的是光绪年间重建的。同心清真大寺的历史,说明伊斯兰教在这个地区的影响之深。

最近,有一个很大的刊物上的文章说,同心清真大寺已有800年的历史,值得考究,1980年减800年等于1180年,这时是南宋淳熙年间,宁夏还在西夏仁宗之下,它距西夏和南宋被蒙古所灭,分别还差47年和99年,大量的阿拉伯人还未进入中国,怎能在这边鄙荒野之地,建什么清真寺呢?

令人不能忘怀的是,这里是“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会址。1936年5月,胜利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为打破反动“围剿”进行西征,解放了我区东南大片土地。在红军领导下,回族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区乡苏维埃,建立回民武装,并于10月20日,在这里召开300多人参加的各界代表大会,建立了回民自治政府。在历史上,这是一件大事,它不仅是回族历史上第一次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也是我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初次尝试。至今,在宁夏博物馆,还保存着“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木制大印和“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公告”两件珍贵文物。一些老年人还记得,红军进入同心老城时,受到回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同心老城吃水是困难的,群众把街心最好的“官井”给亲人红军使用,自己吃别的水。同心老城废了,但这口“官井”还被群众保护着。自治政府成立时,群众更是兴高采烈,热烈庆祝。当时同心老城内外,到处是红绿标语,清真大寺邦克楼上挂满了锦旗、幛子。今天,人们瞻仰这座古建筑,不能不深深缅怀老一辈革命家。

清真寺是宗教建筑,也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自治区境内回族聚居的城乡,不论大小,都有清真寺。然而,一场浩劫被“横扫殆尽”。著名的具有阿拉伯大圆顶建筑色彩的灵武崇兴台子清真寺和同心南寺以及规模很大、采用我国传统大屋顶建筑形式的韦州清真寺和吴忠洪乐府,都未能幸免。严重破坏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影响了回族人民的宗教生活,伤害了民族情感。每念及此,令人心痛!同心清真大寺虽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主体建筑尚称完好,总算劫后余生,值得庆幸。

去年落实宗教政策后,当地几位德高望重的教民,组成寺管会,管理寺院的日常事务,开展了正常的宗教活动。肖华、马青年等一些老同志,工作之便也多次到这里话旧,建议把破坏的部分修复起来。目前整个寺院收拾得整齐清洁,再也见不到那种砖瓦满地、荒草丛生的破败景象,使人感到清新舒适。

寺院建筑,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是寺门、照壁、井房、浴室;而主体建筑邦克楼、礼拜大殿,则建筑在一个高达7米、前圆后方的砖砌台座上。正门向南,二门西向,布局灵活,转折有致,不像一般寺院,前后几进院落,步步深入,一个方向。

进入正门,是位于台座西面的一个方形院落。隔墙有便门和后院相通。方院西边,是一座仿木结构的砖砌照壁,照壁的中心,是光绪年间,河州工首马忠良刻制的“月藏松柏”的精美砖雕:一轮圆月,藏于松枝柏叶之间,隐隐约约,似见非见,一派生气,显示了回族匠师的高超技艺。方院东边,是台座上礼拜大殿和邦克楼的侧面,他们高踞台座,雄壮气派;邦克楼下面,是通向寺院上部的砖砌券洞(也即二门)。券洞上部壁面,是一组以砖砌花卉和阿文图案为主,以横向的仿木结构的挑檐和下垂的仿木结构的荷花柱间隔组成的砖雕。中洞上部花卉图案中间,是醒目的“清真寺”3字。左右券洞上部阿文图案中间,分别是“洗心”“忍耐”。花卉、阿文图案及汉字,都施以鲜艳的蓝色,使这组砖雕丰富多彩,绚丽夺目。综观整个方院,东西呼应,高低交错,是一个具有强烈宗教气氛的入口空间。

阿文图案的内容是什么?我们的好奇心,促使我们请教了马广真阿訇。感谢他作了认真的翻译:“洗心”两侧的阿文意思是,在礼拜的地方,诚心诚意的穆民,犹如水中之鱼,安详欢乐。“忍耐”两侧的阿文意思是,在礼拜的地方阳奉阴违的穆民,怕似笼中之鸟,心慌不安。

通过中洞,踏级上去,是寺院上部外院,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围绕内院的半环形院落。环院南部西头,便是下面看到的凌空突兀的邦克楼。邦克楼是清真寺特有的建筑,是阿訇传呼教民礼拜的地方。这是一座砖砌筑的方形二层尖顶建筑。邦克楼北面墙上刻有“西蜀工匠谭德华”几个字,使我想起阿訇们说过,很久之前,四川汉族工匠,曾参加过清真寺的修建工程。怪不得整个清真寺建筑,在细部装修上虽然有显示伊斯兰色彩的阿文图案、植物花卉砖雕和不同于佛寺道观的平面布局,但是主要建筑,都采用中国传统的大屋顶样式。这是回汉文化交融的体现。

邦克楼北边,是礼拜大殿。殿前左右有厢房,自成院落,是整个寺院的中心。这里宁静肃穆,甚为宜人。整个大殿,有一个券棚顶和两个九脊歇山顶前后勾连而成,它与一般古建筑相反,进深(9间)超过面阔(5间),内部深大,可容七八百人,大殿坐西朝东,如果台座上的建筑算做一个整体,它与下面的入口方向正好相反,这点,与北京牛街清真寺布局相同。这种大殿的方向一致不是偶然。全世界穆斯林作礼拜时,必须面向麦加圣地,麦加位于中国西方,所以我国的清真寺,大殿总是朝东,人们礼拜时,正好面向西方。

大殿的外部装修很是精致,飞椽斗拱,庄重朴素;柱间挂落,纤巧秀丽;殿前砖雕,翠竹挺拔……然而大殿内部,与神像威严、陈设威严的佛寺道观相反,却朴实无华。只是在大殿正面,有一个拱形龛,叫“弥合拉布”,是依玛目(礼拜的主持人)作礼拜的地方。

后来我们听说政府打算拨款维修同心清真大寺。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会看到,周围环境优美,既是宗教寺院,又是传统教育的场地,面貌焕然一新的清真大寺。

(此文1981年刊于《朔方》杂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