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刺绣与传统绘画

浅谈刺绣与传统绘画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刺绣这门传统工艺发展到今天,大众以常论,认为中国古代一些优秀的画家为刺绣提供了不少题材,使之得以延续发展。所绘绣宋元画家真迹,最为传神,多用朱绣名款,传世作品为世所珍。其亦称“韩媛绣”,因她为顾寿潜之妻,且顾家有露香园,故又称其刺绣为露香园绣,简称顾绣。针法承宋代最完备之已成绣法,更加以她对绘画书法的理解,可谓集针法融合绘画、书法的笔法之大成。

潘筝筝

刺绣于我,缘于年幼时外婆家珍藏的一对她结婚时用的枕套。这对枕套因躲避战祸举家迁逃时用它充当包袱之用才得以保存下来。我清晰地记得枕套上用各色丝线绣了一对戏水的鸳鸯,虽然年代久远,丝线的色彩一点点被时间吞噬,但依然不难看到鸳鸯毛色的艳丽及羽翼鲜明的层次感,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背景朵朵素雅的荷花竞相开放。这给幼时的我留下了极其深刻和美好的记忆,以致后来我对手工精细的制品也是情有独钟。

我对刺绣另外的一些了解来自中国现代著名的工笔花鸟大师——于非闇(1889-1959)。于先生生于北京,满族,原名于照,字非厂,别署非闇。我喜读他的《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两书,此乃学习工笔画入门的桥梁。同时,让我喜出望外的收获是领会到于非闇的工笔花鸟,线条有高古游丝描之细劲,铁线描之圆厚,又融钉头鼠尾描之变化,同时设色强烈不失沉稳,清雅不流于娇媚,生动传神又富于革新创造。拥有此等境界源于他对生活中花鸟的形态神韵的观察写生及对民间绘画、刺绣、缂丝的吸收借鉴。丝绣优美婉丽的花纹自然逼真的色彩,都给当时的于非闇研究花鸟画很多启发。在《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一书里还提到之前见过赵佶一幅多瓣的山茶花,后来在辽宁省博物馆学习观摩其所藏的宋元明清的缂丝、刺绣菁华时又见到一幅丝绣,简直是一模一样!因为是丝绣出来的,不是由笔画出来的,所以在它那转折浓淡和毛羽的区分上,显然仍有丝绣的局限性,但正因为它的这些局限,使于非闇学习到圆中有方、熟中有生等朴实的做法,借此去掉一些过去在工笔花鸟画上一味追求物物雕琢的不当。

对宋元明清丝绣画的研究还提升了于非闇在工笔花鸟画用色方面的成就,以他的《直上青霄》《瑞蔼和平》和《玉兰黄鹂》三幅作品为代表,极见他赋色技巧高超,有别于宋画(特注:于非闇早期学画以北宋赵佶和南宋赵子固为主。他还特别研习了赵佶自创的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为“瘦金书”。他也提出中国画的特点之一是不能完全脱离书法。)的基调,灵感源于丝绣和缂丝庞大的颜色库,因为仅绣线染色有记载的就多达一百多种,每种色阶达三十多个,而绣线的颜色搭配也同于国画中的渲染技法。而于非闇用色大胆,画中石青渲染的万里晴空与羊脂玉般润泽的飞鸟毛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却很和谐、温和。整幅作品可谓做到了形神兼到、气韵生动。

于非闇的《牡丹蝴蝶》用的也是宋代著名缂丝高手朱克柔、沈子蕃在缂丝上的图案画法,他在款识写道:“予最喜宋刻丝,其精者犹存唐人浑厚之趣。无怪朱克柔、沈子蕃以神织名也。此幅漫擬其意,聊自怡悦。庚辰(1940年)伏日书于玉山砚斋雨窗,非闇。” 这其中还有一段古迹卫士的趣闻,朱克柔、沈子蕃的缂丝已是国宝级文物,原是宫中藏品,后被溥仪带出宫。在北洋军阀时期,被当时的交通部长朱启钤买到,后卖给张学良。因于非闇与张学良交往甚密,才有机会看到。从于非闇的《牡丹蝴蝶》与宋代缂丝作品对比可看出,他的工笔画水平与宋代高手不相伯仲。

提到了于非闇就不能不提陈之佛(1896—1962),他与于非闇同是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工笔花鸟画家。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陈之佛和于非闇都处在中国文化断层带,一切的艺术形式都已被除旧的浪潮洗礼过,一切又迫切需要重新被定义,再回正轨。他们肩负重任,相比他们的成就就更加来之不易。特别是陈之佛在工艺美术和中国画两个领域功绩卓越,他的作品和理论著述及长期艺术教育实践和对工艺美术生产的指导,推动了中国当代工艺美术(“20世纪50年代,我国使用了‘工艺美术’这个词来取代‘图案学’,这是考虑到图案仅仅是体现了造物艺术的前过程,一般不包括后过程的‘创造’,而‘工艺美术’在这一意义上便开阔一些。”—— 张道一)的繁荣发展。

陈之佛早在16岁时,就与染织绣结下不解之缘。1919年,陈之佛怀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负笈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回国后任教于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专修科,讲授的也是图案、色彩学、透视学、中外美术史等课程

陈之佛对图案学起着奠基的作用,从机织专业起步到后来执教于各美术院校和领导工作,他始终关注着造物艺术后过程的“制造”,明显的功绩是他对传统工艺美术特产南京云锦、苏州刺绣的扶掖和具体指导。

1955年左右,他指导苏州刺绣、缂丝、仿宋锦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创办了苏州刺绣研究室,亲自指导、提供画稿,制作出由他设计的《石榴白鸽》《蔷薇小鸟》《春江水暖》《荔枝鹦鹉》等作品和巨帧的《松龄鹤寿》等绣品。

刺绣这门传统工艺发展到今天,大众以常论,认为中国古代一些优秀的画家为刺绣提供了不少题材,使之得以延续发展。但是大师于非闇和陈之佛的经历证明,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过程,也是刺绣成就工笔花鸟画创新的力证。

我国所藏的宋元明清刺绣珍品在辽宁省博物馆,在这些珍品中有一位工艺家要特别提及,她就是韩希孟。韩希孟约生活于明万历、崇祯年间,武林(今浙江杭州)人,出身湖南武陵书香门第,嘉靖进士顾名世次子顾振海的二儿媳顾寿潜妻。她善画花卉,工刺绣,深通六法,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摹绣古今名人书画,别有慧心。所绘绣宋元画家真迹,最为传神,多用朱绣名款,传世作品为世所珍。其亦称“韩媛绣”,因她为顾寿潜之妻,且顾家有露香园,故又称其刺绣为露香园绣,简称顾绣。韩希孟丈夫顾寿潜曾师从董其昌,不仅能诗善画,难得的是对顾绣亦情有独钟,别号“绣佛斋主人”。夫妇两人琴瑟和谐,夫绘妻绣,力求使所绣的人物、山水、花鸟达到“不是写生画,胜似写生画”的意境,被当时著名画家董其昌誉为“针圣”。韩希孟的作品追求绘画效果,创造出真实、生动,又有神的作品。以宋元名家手笔为蓝本绣画,绣成画册、手卷等陈设品,以针代笔,深得名家笔意。在表现形式上能有此等高誉全在于韩希孟进一步发展了针法,以特有丝线辅助羽毛、麻、绒等丰富色彩和质感,以及补色技巧和她特有的劈丝配色来体现原画稿的神韵,所绣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玉树临风,莺簧百啭。针法承宋代最完备之已成绣法,更加以她对绘画书法的理解,可谓集针法融合绘画、书法的笔法之大成。以针代笔,用散针、套针、松针、刻针等多种针法来表现绘画中的皴、擦、点、染,并注重丝绫的深浅浓淡的变化,使之产生明暗、凹凸、层次和质感,富有绘画的韵味。用线把面积、体积、容积以及软硬厚薄稳定地表达出来是中国画特点之一,也是象形文字的发展。用线而所用色线种类之多,则非宋绣所能比拟。同时又使用中间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视图案所需,可以随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罗斗鸡尾毛、薄金、头发均可入绣,尤其利用发绣完成绘画之制作,不仅在顾绣中具有代表性,而且在中国丝绣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于世界染织史上亦从未一见,有极其巧妙精微之刺绣技术。这种摹仿绘画的刺绣,对后世陈设性的刺绣即“画绣”影响很大。画绣对世界的影响力也进一步在后世沈寿那里得到发扬。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把欧洲油画作品带进中国。这种精细逼真的绘画,对中国艺术界如同石投静湖,使他们初次了解到与中国传统绘画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绘画形式。此时韩希孟所倡导的摹绣,早已辉煌不再。原因有几方面:一是盛极必衰,想要在韩希孟的摹绣基础上再有所突破和超越实属不易。二是世风日下,国人对国画研习的人渐少。三是绣工为生活时代所迫,早已失去了对绘画、书法的研修基础,更谈不上理解和造诣了。

1902年,清廷颁行学堂章程,采行日本制度,不少中国有志之士相继去日留学。

沈寿(1874—1921),初名雪芝,号雪宦,江苏苏州人。十六七岁时成为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光绪三十年其绣品作为慈禧七十大寿寿礼上贡,慈禧大加赞赏,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赠予沈雪芝,从此更名“沈寿”。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1914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担任了所长兼教习。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沈寿与余觉夫妇二人在日本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一种刺绣新品,即将西方油画光影变幻融入刺绣。沈寿深受启发开创了“仿真绣”。“仿真绣”讲究“循画理,师珍形”,利用丝线的明暗对比及色彩来表现物的质感和体积,视觉上如同“照相写实”[1] 与韩希孟的传统“写真留影”[2] 刺绣截然不同,有一点需要补充的就是,刺绣这门艺术和书法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在沈寿口述的《雪宧绣谱》(第八卷)绣通中有述。我个人认为,尽管沈寿也是从小随父识字读书,但远不及韩希孟对书画的理解和造诣,她意识到书法对刺绣的重要性,间接地从学识渊博的人那里得到一些指导。

而“仿真绣”这一技法又影响了后来吕凤子[3]先生 研发的乱针绣。乱针绣又名正则绣,乱针绣的最大特点就是能清晰地看到针线的走向,这是根据西方绘画的素描、透视等为原理,看似混乱的针法其实是精细安排,层次鲜明。

纵观刺绣的历史发展脉络,传统绘画的渗透力在刺绣的发展历程里举重若轻,而刺绣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从属于绘画和书法,单纯地对传统绘画和书法的再现(或另一种表现形式),刺绣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和提高(针法、技法、配色等)反致逆袭对20世纪工笔花鸟画及当代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个个对刺绣发展贡献巨大的鲜明影像在脑海挥之不去。回眸四顾,经过无数智者辛勤耕耘的这块沃土上又再次得到丰收。我不禁自问到底是什么让我发自内心为这些刺绣前辈的所作所为而感动?因为热爱而秉持的一股精神……

参考文献

[1]于非闇.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2]于非闇.中国画颜色的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

[3]岑其.艺术大师——走近大师陈之佛[M].杭州:西泠印社,2007.

[4]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4.

[5]邵大箴,奚静之.欧洲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6]伊丽莎白·库蒂里耶.当代艺术的前世今生[M].谢倩雪,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7]沈寿.雪宧绣谱[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注释】

[1]照相写实主义(Photographic Realism),又被称为超级写实主义(Hyperrealism),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艺术流派。它的艺术风格几乎完全以照片作为参照,在画布上客观而清晰地加以再现。

[2]中国传统花鸟画称为“写真”,而山水画称为“留影”。

[3]吕凤子(1886—1959),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艺术教育家,职业教育的重要发轫者,“江苏画派”(“新金陵画派”)的先驱和最重要缔造者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