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0]同时,又取象喻理,紧密联系政治、经济、军事、伦理、道德、社会变革等各方面实际,以阐述其“道”理。其后的陆九渊、王守仁则又反“理学”而倡“心学”,终于使宋明之际的哲学研究走上了一条主观唯心主义的道路。“心本体论”不仅与陆九渊如出一辙,而且极善诡辩。这样的理论,岂不荒谬?同时,又不必联系社会实际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而能明哲保身。

四、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研究客观自然规律,阐述哲学理论,不是为了好玩,不是为了故弄玄虚地搞文字游戏,以显示自己有“学问”,而完全是为了研究天地万物之间所存在着的客观自然规律,并以此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指导思想,以行社会变革,不断改进、完善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并用之以改造人类自身的思想、行为,使之更好地符合客观存在着的自然规律,由此而做成更多的事业,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使人类社会生活越来越美好,越来越文明。所以,中国古典哲学从其产生之日起,就特别强调其理论的简易、通俗、易懂,并且将其道理的“简易”与阐述事物的“变易”,以及哲理阐明的自然规律“不易”性,放在一起加以阐明和强调:“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180]同时,又取象喻理,紧密联系政治、经济、军事、伦理、道德、社会变革等各方面实际,以阐述其“道”理。

然宋明“理、气”之说,则只注意对生活常理的解释,很少联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学艺术等重要社会问题,以及由此提出问题进行讨论,阐述哲理。更因为朱熹等人肯定鬼神的存在,强调《易》经为卜筮书,又将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所有名词、术语都用“一箇理字”作释,这就将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引到了一个可以任意作释的歧途上,失之于科学与严谨。其后的陆九渊、王守仁则又反“理学”而倡“心学”,终于使宋明之际的哲学研究走上了一条主观唯心主义的道路。如陆九渊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181]。由于其强调“心即理”,所以就反对总结历史经验、向前人学习,而强调自我意识,提倡所谓“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乃至狂妄地宣称:“我无事时,只是一箇全无知无能底人。及事至方出来,又却似箇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人!”[182]

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用他自己的话可谓之以“心本体论”。“心本体论”不仅与陆九渊如出一辙,而且极善诡辩。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183]若依王守仁之论,则学堂不必办,社会教育不必搞,科学技术也不必学习与研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更不必制定与实施,凡此种种都是多余,反正人人都有一颗心,无师可自通,不教自能善,该知道的自然知道……这样的理论,岂不荒谬?

王守仁的“心学”,奇论不少。此引两则如下,以与读者共赏其奇。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先生(王守仁)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箇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以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圣人之学大背。”[184]

“先生(王守仁)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185]

读了这位先生的话,我就想:这位王先生肯定是做不得科学家的,假使让他当一位将军去指挥作战的话,军队受到损失、国家陷入危难是肯定的。陆、王主观唯心主义之说,在王畿、何心隐、刘宗周等人的鼓噪下,成为明代影响很大的一个学派,对中国社会历史进步、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负面的作用。有些学者认为,陆、王“心学”的长期流行,是造成明朝衰败并最终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一定道理的。

宋明之际的哲学思想理论研究,本来是应当时社会历史变革之需而兴起,也理应为此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的。但是,由于上述诸种原因,却没有对中国的社会历史变革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宋明之际的哲学思想研究,也本应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历史发展作出贡献,但一些学者如朱熹等,一方面以《易》经为依据而作哲理阐释,另一方面则又竭力否定《易》经的哲学本质,强调《易》经为卜筮书,这就导致了这场学术研究开了历史的倒车。如朱憙说:“据某解,一部《易》只是作卜筮之书,今人说得来太精了,更入粗不得,如某之说虽粗,然却入得精,精义皆在其中。若晓得某一人说,则晓得伏羲、文王之《易》本是作如此用,元未有许多道理在,方不失《易》之本意。”[186]

朱熹作这样说,固然是既抬高了自己在社会上的学术地位,“入得精”而有独到的见解,《易》经是“元未有许多道理”的。又可以用一个“理”字对《易》经中博大精深的道理作随心所欲的解释,而不受其限制。但其路子则走了个一溜歪斜,并影响到学术界。同时,又不必联系社会实际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而能明哲保身。这就严重地影响到了其时的学风,使中国历史上一场极其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没有起到对历史变革的推动作用,终于使一场本来开头很好的历史性哲学研究走向了它的反面。

【注释】

[1]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编:《中国原始社会》,文物出版社,1977年版,第72页。

[2]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编:《中国原始社会》,文物出版社,1977年版,第7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0页。

[4]郑光:《关于黄帝城的有关问题》,载《先秦史研究》,1996年第1期(总第28期)。

[5]《易·姤》。

[6]《乙》一期,二二七四。

[7]《乙》一期,七九○○。

[8]《邺一》一期,下四一·三。

[9]《乙》一期,六四○六。

[10]《甲》三期,一一六四。

[11]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编:《中国原始社会》,文物出版社,1977年版,第71页。

[12]参见(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遗书·归藏·遗爻附》。

[13]《商君书·策划》。

[14]《庄子·在宥》。

[15]《绎史·黄帝》引《春秋内事》。

[16]《黄帝内经·素问》。

[17]《黄帝经·经法》。

[18]《史记·五帝本纪》。

[19]《黄帝经·经法》。

[20]《绎史》引《万机论》。

[21]《玉函山房辑佚书·归藏》。

[22]《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邑)名曰凶黎土丘(即蚩尤城)应龙处南极,杀蚩尤……”。《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蓄)水……”。

[23]《日下旧闻考》引《志林》曰“黄帝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

[24]《黄帝经·经法·君正》。

[25]《日下旧闻考》引《古今注》。

[26]《汉书·天文志》。

[27]《左传·鲁昭公一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28]《尚书大传·虞夏》《竹书纪年》所载。

[29]《黄帝经·称经》。

[30]《史记·五帝本纪》。

[31]《黄帝经·经法·道法》。

[32]《黄帝经·经法·名理》。

[33]引自《礼记·礼运》中孔子评论五帝时期与夏、商、周之语。

[34]贾谊在《新书·修政语》的引文中作“譐”。以道服人者,是服之以道理。所以,这种“服人”,不是强迫的服从,而是一种心悦诚服,因而也就不会有丝毫的人格降低。因此用“蹲”比用“譐”贴切。

[35]《黄帝经》。为使行文简洁,以下凡引《黄帝经》原文、原意者都不再注其所出。

[36]《绎史》引《春秋内事》。

[37]《庄子·在宥》。

[38]《淮南子·览冥训》。

[39]《黄帝经·十六经·正乱》在传抄中,误将青阳抄作了“高阳”。

[40]《史记·五帝本纪》。

[41]《辽西发现五千年前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址》,载1986年7月25日《光明日报》第一版。

[42]《通鉴外记》。

[43]《周易·系辞》。

[44]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编:《中国原始社会》,文物出版社,1977年版,第43页。

[45]张家口考古队:《1979年蔚县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收获》,载《考古》1981年第2期。

[46]张家口考古队:《1979年蔚县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收获》,载《考古》1981年第2期。

[47]张家口考古队:《1979年蔚县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收获》,载《考古》1981年第2期。

[48]《续汉·律历志》。

[49]〔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一分册,第138页,转引自北京天文馆编:《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7月版,第45页。

[50]《周书·谥法解》。

[51]《竹书纪年》。

[52]《竹书纪年》。

[53]《战国策·燕策》。

[54]《国语·鲁语上》。

[55]《礼记·祭法》。

[56]《吕氏春秋》。

[57]《绎史》引《韩诗外传》。

[58]《战国策·魏一》。

[59]《古本竹书纪年》《随巢子》《墨子》《论衡》等对此均有记述。

[60]《尚书·甘誓》《史记·夏本纪》。

[61]《尚书·洪范》。

[62]孟世凯著:《夏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

[63]《尚书·益稷》。

[64](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归藏》。

[65]《礼记·礼运》引孔子语。

[66]郭沫若:《我国思想史上之澎湃城》。本文是作者1921年在日本写的一篇未完稿论文,1926年后商务印书馆收入《国故论丛》一书中。

[67]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第16页。

[68]罗琨:《“禅让”的传说与史实新证》,载《炎黄文化研究》第3期。

[69]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20页。

[70]《管子·轻重丁》。

[71]《周书·序》。

[72]《周书·命训解》。

[73]《周书·文酌解》。

[74]《竹书纪年》。

[75]《左传·僖公二四年》。

[76]《中国哲学史通览·中国哲学概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4年版,第2页、63页、84页、39页、110页、113页。

[77]《中国哲学史通览·中国哲学概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4年版,第2页、63页、84页、39页、110页、113页。

[78]《中国哲学史通览·中国哲学概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4年版,第2页、63页、84页、39页、110页、113页。

[79]《中国哲学史通览·中国哲学概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4年版,第2页、63页、84页、39页、110页、113页。

[80]《中国哲学史通览·中国哲学概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4年版,第2页、63页、84页、39页、110页、113页。

[81]《中国哲学史通览·中国哲学概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4年版,第2页、63页、84页、39页、110页、113页。

[82]《管子·内业》。

[83]《管子·四时》。

[84]《管子·乘马》。

[85]《管子·枢言》。

[86]《管子·霸言》。

[87]《管子·任法》。

[88]《管子·枢言》。

[89]《管子·任法》。

[90]《道德经·二十五章》。

[91]《道德经·二十章》。

[92]《庄子·知北游》。

[93]《庄子·则阳》。

[94]《墨子·天志上》。

[95]《黄帝经·十六经·姓争》。

[96]《黄帝经·十六经·立命》。

[97]《黄帝经·经法·君正》。

[98]《新书·修政语上》。

[99]《新书·修政语上》。

[100]《尚书·五子之歌》。

[101]《孔子家语·五仪解》。

[102]《韩非子·二柄》。

[103]《商君书·划策》。

[104]《史记·老子列传》。

[105]《史记·老子列传》。

[106]《铁》一期二三八·四;《粹》四期二三二。

[107]《菁》一期五;《前》一期六·二八·五;《乙》一期八六九六。

[108]《论语·为政》。

[109]《论语·泰伯》。

[110]《论语·雍也》。

[111]《论语·卫灵公》。

[112]《论语·八佾》。

[113]《论语·里仁》。

[114]《论语·学而》。

[115]《论语·八佾》。

[116]《论语·子罕》。

[117]《十三经注疏》。

[118]《论语·八佾》。

[119]《论语·为政》。

[120]《论语·子罕》。

[121]《论语·述而》。

[122]《论语·子路》。

[123]于豪亮遗作:《帛书〈周易〉》,载《文物》1984年第3期。

[124]〔日〕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牛建科译,载《周易研究》,1997年第2-3期。

[125]《道德经·五十九章》。

[126]《道德经·六十五章》。

[127]《道德经·二十章》。

[128]郭沫若:《我国思想史上之澎湃城》。本文是作者1921年在日本写的一篇未完稿论文,1926年后商务印书馆收入《国故论丛》一书中。

[129]《史记·秦始皇本纪》。

[130]《史记·秦始皇本纪》。

[131]杨荣国:《简明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7页。

[13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706页。

[133]李祖德主编:《中国历代开国帝王传》,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29页、41页。

[134]《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135]《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136]《春秋繁露·必仁且知》。

[137]《春秋繁露·保位权》。

[138]《春秋繁露·王道》。

[139]《春秋繁露·立元神》。

[140]《孔子家语·五仪解》。

[141]《礼记·缁衣》引。

[142]《尚书·五子之歌》。

[143]《春秋繁露·保位权》。

[144]《黄帝经·经法》。

[145]《黄帝经·称经》。

[146]《管子·形势解》。

[147]《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148]《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149]《春秋繁露·求雨》。

[150]《历代神仙通鉴》。

[151]《说玄五篇》。

[152]《周易·王弼注》。

[153]《道德经·四十章注》。

[154]《道德经·一章注》。

[155]《道德经·三十八章注》。

[156]《养生论》。

[157]《崇有论》。

[158]《庄子注》。

[159]《老子指略》。

[160]《旧唐书·高祖纪》。

[161]《唐会要》卷五十《尊崇道教》。

[162]《旧唐书·高宗纪》。

[163]《旧唐书·武宗纪》。

[164]《太极图说》。

[165]《朱子性理语类·理气上》。

[166]《周易·系辞》。

[167]《朱子性理语类·卷十三·学七》。

[168]《朱子性理语类·卷一·理气上》。

[169]《朱子性理语类·卷五·性理二》。

[170]《朱子性理语类·卷一·理气上》。

[171]《朱子性理语类·卷四·性理一》。

[172]《朱子性理语类·卷三·鬼神》。

[173]《张子正蒙·太和篇》。

[174]《太极图说》。

[175]《伊川先生语·八下》。

[176]《朱子性理语类·卷一·理气上》。

[177]参见《中国哲学史通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4年版,第261页。

[178]《太极图说》。

[179]《伊川先生语·八下》。

[180]《周易·系辞》。

[181]陆九渊:《杂说》。

[182]《象山语录》。

[183]《阳明传习录·上》。

[184]《阳明传习录·上》。

[185]《阳明传习录·上》。

[186](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86年重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