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间一念惟忠恳”

“人间一念惟忠恳”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是在加拿大温哥华知道辛笛老人仙逝的,于是立即打电话给圣思表示哀悼,并通知住在温市的台湾诗人洛夫、痖弦先生。辛笛先生坐在椅子上,脸上露出和善的微笑。1994年,上海作协举办了“辛笛先生诗歌创作六十年研讨会”,我作为作协诗歌委员会成员参与筹备。会议结束时,辛笛先生非常谦虚地感谢大家。最近一次,因为我策划为台湾《创世纪》诗刊组织一辑“上海诗人八家特集”,带头的组诗是辛笛先生的。

“人间一念惟忠恳”(1)——怀念辛笛先生

宁 宇

我是在加拿大温哥华知道辛笛老人仙逝的,于是立即打电话给圣思表示哀悼,并通知住在温市的台湾诗人洛夫、痖弦先生。那天,我在翠竹环绕的小院子里坐了半天,回想与辛笛先生的交往,他的人格与品德对我的教益,他的诗艺对一代人的影响。

我认识辛笛先生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时我在上海作协《萌芽》编辑部当诗歌编辑。每年大年三十,作协都要举办联欢会,邀请一些老作家参加联欢表演节目。除了当时作协领导和老作家巴金、吴强、叶以群、魏金枝、唐弢、孔罗荪、王西彦、师陀、杜宣、姜彬、峻青、哈华、芦芒等人外,还邀请一些外单位老作家参加。我记得有柯灵、辛笛、周煦良、孔另境、裘柱常等。辛笛先生坐在椅子上,脸上露出和善的微笑。有时看到逗笑的节目,如老作家叶以群学跳“采茶扑蝶”,辛笛笑得非常天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个时候,我对辛笛的诗歌创作并不了解,只知道他是三四十年代诗人。因为在那个“左”的年代,他们的作品是看不到的。更不要说评介,我只有在休息日钻到资料室偷偷读了部分建国以后未出版的诗集。

文革”后,我重新回到作协《上海文学》当编辑。一天,在《人民日报》《战地》刊物上,读到辛笛两首诗《有和无》《我的梦想像骏马》,我为新鲜的诗风和蕴含的哲理而感动了,它一反五六十年代所谓主流单一的风格:“小花对牡丹说/我开故我在/待到百花齐放时/也就不再有我在//星星对星座说/我亮故我在/待到星斗满天时/也就不再有我在//溪水对长江大河说/我流故我在/待到百川归海时/也就不再有我在。”这种象征内涵是具有多义性的,可以看作是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但今天重新审视,何尝不是一种对当时诗坛状况的自喻。

我决定向辛笛先生组稿,于是登门拜访了辛笛先生。

我们坐在朝南一间书房交谈,我向他求教三四十年代诗歌创作情况,并问了他的写作打算。小小的书房堆满了“文革”中抄家还来的书籍,他讲还有一些珍贵的书未还,包括一些作家签名本,他深深为之惋惜。我告别时,他从书堆中抽出一本黄色封面的《手掌集》,是1948年以后香港出版的诗集,写了一段话送给我,说:“这是旧作,你看看吧!”我似乎感受到辛笛先生内心一种无奈的心态。

回到编辑部,我翻开《手掌集》扉页,阅读辛笛先生的题词:“此系三十年以前的旧作,早应覆瓿,而竟为香港书商私自翻印,顿感啼笑皆非,兹承过访,即以持赠并乞宁宇同志指正辛笛七九年七月”后面钤一红印。

我的感觉没有错。若不是建国以来“左”的文艺路线,像辛笛先生这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很有成就的诗人,四十年代“九叶诗派”领军人物,五六十年代可以写出多少优秀的作品、出多少诗集啊!

不久,辛笛先生寄来了一首写啤酒花的诗——《酒花林下》。我知道他在上海食品工业公司担任领导工作,为建设啤酒原料产地奔波。这是一首从生活实感中产生出来的诗,即在刊物上发了。以后我又登门组稿,他拿出《呵,这儿正是春天》短诗初稿给我看:

季节到底不同了。

春天从门窗进来,

冬天从烟囱里出去。

寒夜漫漫的尽头,

炉边听腻了的老巫婆童话,

终于和笨重的棉袄一起晒到了太阳。

发酵的空气流正大量冲击着麻木的神经和细胞,

重新漾起了对青春、对光明的向往。

我一下子被“春天从门窗里进来,冬天从烟囱里出去”两句诗打动了。多漂亮的诗句啊!还有写到春燕:“尽管轻盈的翼尾像一双利剪/却带给我们这江边小屋的/是剪不破的春风/剪不断的春光!”诗句形象鲜明,生动有趣,寓意准确,这正是我以前写的诗歌所缺乏的。过去所谓文艺为政治服务,实际上失去了文学的主体性,失去诗人的自我,独立个性,特有的发现,也就创作不出具有个性的艺术形象和优美生动的诗句来。

从这首诗,还透露出辛笛先生的心境,他欢呼“左”的年代过去了,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翻开《辛笛诗稿》和圣思写的《智慧是用水写成的——辛笛传》,就可以看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辛笛先生又“重新漾起了”创作的青春,写作的诗歌超出前三十年十多倍,尤其晚年,辛笛先生还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古体诗词。他学识深厚,学贯中西,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1981年初夏,辛笛先生出国访问归来,上海作协诗歌委员会请他谈美国现代诗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诗界一次重要的活动。过去,我国对美国的文学尤其诗歌介绍很少,偏重于对前苏联作品的译介,这种偏食必然带来创作营养不良。会议出席人数虽不多,但对与会者很有启发。辛笛先生先介绍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几大流派,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天窗。然后讲到我们学习什么,我记录提纲如下:

(一)学习意象派表现手法,注意诗的形象。诗歌的派生意象,可以产生联想;

(二)学习意象的重叠、交融和形成的境界;

(三)学习官能的交感。人的六种官能,可以造成此处无声胜有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电影、电视都能入诗。诗里面,应该有绘画、音乐;

(四)学习深度意象,把意象与主观潜意识交感起来;

(五)学习在心理上、时间和空间上的观念打破、利用;

(六)学习题材的广泛性、多样性;

这样,诗歌写作可以达到情真、景融、意新、味厚。我们学习外国诗,可以开拓眼界,写作会新鲜有变化。但也要注意外国诗有不足之处:

1.表现的内容,有的比较颓废、绝望;

2.有的诗,晦涩叫人看不懂。这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是最好的诗,是写给人民看的,面向群众;

3.片面追求形式主义;

美国诗歌读者下降的原因:

1.绘画、电影、电视、摄影等侵犯了诗,代替了诗;

2.有些诗歌作品,写得不像诗。就很容易被别的艺术形式所代替,读者越来越少;

在我国,新诗写作是主流。中国古典诗歌就有意象派手法。庞德翻译过中国的唐诗。

写中国诗歌,不可能原封不动,要继承、学习、丰富、发展我国诗歌传统。

目前新诗最大问题,一是露;一是散。现在,青年人写诗不露了,但有的作品隔,看不懂。

用白话写诗,不可能完全讲格律。但新诗要有散文美。

写新诗内容要做到有真理感,时代感,历史感;艺术上做到形象感,节奏感,色彩感。

现在回头看,辛笛先生在那个时候谈这么多内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也体现了他自己一贯的追求和实践。他早期的作品,具有意象派的特点,把中国古典诗词所讲的意境与国外诗歌所讲的意象,结合得很好。港台地区和海外一些华语诗人,对此有很高的评价,并向他的作品学习。

1994年,上海作协举办了“辛笛先生诗歌创作六十年研讨会”,我作为作协诗歌委员会成员参与筹备。这可以说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开他的作品研讨会,总结了他的作品的美学特点和创作经验,内容丰富,开得很成功。会议结束时,辛笛先生非常谦虚地感谢大家。他总是虚怀若谷,毫无著名老诗人的架子。平时与你探讨问题,平等待人非常亲切。我深深感到,谦虚而又自信,是一个人美德的体现。

我曾陪一些外地和海外诗人拜访过辛笛先生,他们都是慕名想见他或者探讨诗歌创作。最近一次,因为我策划为台湾《创世纪》诗刊组织一辑“上海诗人八家特集”,带头的组诗是辛笛先生的。2002年6月下旬,张默先生来到上海,我陪同他到辛笛家中会见了辛笛先生。张默回到台湾后,在刊登诗作的同一期封三,发了一个特别报道——《九叶派首席诗人辛笛在上海寓所接见张默》,配了两幅照片,报道如下:

今年六月二十九日下午二时五十分,台湾诗人张默,在大陆诗人王宁宇的引导下,前往上海王府,拜会九叶派老诗人辛笛(一九一二—),他们虽是初次见面,但一见如故,晤谈约一小时,大都与诗有关。张默曾向老诗人说明台湾诗坛近况,同仁诗刊约有八九种,仍是发表诗作主要的园地。张默同时概述他和肖肖主编的《新诗三百首》(九歌版)及杨牧、郑树声主编的《现代中国诗选》(洪范版),均收入王老的《手掌》《再见,蓝马店》等诗多首,九叶诗人的光芒依然璀灿。当时老诗人笑而不语,随即补充说明,他非常感谢痖弦,于七十年代第一位撰文把他介绍给台湾诗坛,而余光中、叶维廉也先后撰文介绍和赠诗,盛情可感。洛夫、罗门、蓉子、杨平,先后到他的家里做客……等等。听说今年秋季号《创世纪》要出刊“上海诗人小集”,老诗人欣然应允撰稿。

老诗人思维细密,吐字清晰,他更题签《印象·花束》诗集给张默,同时请代送周梦蝶、痖弦各一册。他每题签一本,在旁侍候他的女婿,立即把私章放正,由老诗人亲自盖章,才算完成。……

2003初夏,我去温哥华探亲,临行前去向辛笛先生告别。记得我夫人来沪时,我带她去看望辛笛先生,当他听了我介绍了夫人情况后,曾说:“我们这些人,生活不容易。要好好保重!”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与对世事的感悟,俱在话中。

辛笛先生的夫人徐文绮老师摔伤骨骼,躺在沙发上。以前我每次拜访,徐文绮老师都亲自倒茶水招待,她有时坐在旁边,静静地听我们谈话。

在温哥华先听到徐文绮老师去世消息,我立即打电话致哀和表示慰问。接电话的是辛笛先生的大女儿,她告知目前家中情况。我请辛笛老人千万保重,她说辛笛先生就坐在沙发上,举了举手对我表示谢意。就这样最后一次由他女儿代表他与我对话,而辛笛先生的无声语言,我却感到说了很多很多……

这是最后一次联系,再后就是辛笛先生仙逝。回国后,诗人韦泱陪我到辛笛家哀悼,我向遗像献上鲜花,心中默念着:“辛笛老人,你的一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忠恳真诚的诗人!”

2004年9月28日完稿 上海

【附笔】此稿写完,正巧读到邵燕祥先生发表于今年第五期《扬子江诗刊》上的诗《在边缘——献给辛笛》。诗写得真好!揭示了辛笛先生在那个时期生存与写作的心态。

【注释】

(1)文章题目系辛笛先生绝句七首《病中杂咏》中一首诗句:“人间一念惟忠恳,过客何曾惜此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