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浸染在秋色里

浸染在秋色里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稻谷由瘦弱的秧苗到沉甸甸的谷穗,由碧绿到金黄,犹如女人怀孕,是一个令人心动的过程。金黄是秋天的主色调,同时也是我们生命的底色。层林尽染、万山红遍更是秋天成熟的标志。没有去考证杜牧写作此诗的年龄。在异乡的客栈,如银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李白身上,不禁引发他的思乡之情。身在异乡的李白,无法看见自己的故乡,只好千里明月寄乡思了。

浸染在秋色里

季节的变换往往漫不经心,却又骤然而至,让你反应不及,手忙脚乱。尤其在如今的城里,人与自然相距甚远,隔膜尤深,更是难以及时捕捉到季节交替的有关信息,感知季节的变化。幸亏有关自然与乡村的记忆还在,让我们在季节的更替中感受到肉体与灵魂的快乐与痛苦。

稻谷金黄

最让我们感知到季节变换的,除了气温,就是颜色了。

当稻谷金黄一片,我们就开始浸染在秋色里。

稻谷由瘦弱的秧苗到沉甸甸的谷穗,由碧绿到金黄,犹如女人怀孕,是一个令人心动的过程。然而,就像怀孕的艰难,婴儿呱呱坠地时的喜悦与幸福,只有做母亲的才能真正体验到一样,耕耘与成长的艰辛劳苦,收获的喜悦,只有农人才能真正体验到。稻谷金黄,是光合作用的结果,更是农人心血和汗水的凝结。稻谷金黄,涂抹着太阳金子般的光芒,带着阳光的融融暖意和土地的脉脉温情,告之硕果累累的开镰收割,宣示又一年的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金黄是太阳的光泽,是农人的肤色,是成熟和收获的标志。金黄是一种多么让人激动与感奋的颜色啊!

一个老农打着赤膊,蹲在田埂上,久久凝视着即将开镰收割的稻谷。他的脸呈古铜色,身板也是古铜色的,是数十年日晒雨淋、风吹霜冻所致。他与金黄的稻穗几乎融为一体。他用青筋暴露、皮肤粗糙的手小心翼翼地摘下一小串稻穗,在掌心揉搓,脱去金黄色的外壳,露出数颗雪白晶莹的米粒,然后一粒粒送进嘴里慢慢咀嚼,古铜色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老农用这种简朴的方式庆祝自己期盼的好收成如愿以偿,用憨厚的微笑感谢土地、太阳和雨水对于自己辛勤耕作的回报。这个老农就是我的外祖父。上述情景是我小时候无数次看到的,以至于深深镶嵌在我的脑海里。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变成了城市,越来越多的土地被钢筋水泥所侵占,因而,有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乡村,不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永远告别了金灿灿的田野和沉甸甸的稻穗。越来越多的人只知道大米来自商店,米饭是白色的。其实,金黄色才是养育我们的五谷杂粮的本色。金黄是秋天的主色调,同时也是我们生命的底色。

让已经远离乡村的我们通过回忆和想象,浸染在稻谷的金黄里吧。

枫叶红了

人们常说春华秋实。其实,秋天既是一个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一个花开的季节。假如秋季只有果实而没有花朵,那么沉甸甸中是否有些单调和沉重?假如秋季只是一味收获而没有培土浇灌,那么人们对大自然是否过分索取了呢?

秋天之所以是成熟的季节,也并非仅仅因为稻谷金黄、橙黄橘绿。层林尽染、万山红遍更是秋天成熟的标志。如果说,春季是自然万物天真稚嫩的孩提时代,夏季是青春烂漫的年少时代,那么,秋季则意味着进入壮年。秋季是一个既接受了阳光温柔抚摩和雨露悉心滋润,更历经了暴风骤雨洗礼和严寒霜冻考验的季节,一个由热烈绚烂、华丽美艳转为宁静简练、抱朴见素的季节,一个承上启下、甘为阶梯的季节。

一千多年前,唐代一个名叫杜牧的诗人,驱车路过一处枫林,他立刻停了下来,情不自禁地脱口吟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没有去考证杜牧写作此诗的年龄。或许与如今的我一样,已是中年。我的生命已进入秋季,秋天以及秋天的红叶与我如约而至。穿越时空隧道,我与杜牧不期而遇。

枫叶之红,绝不同于春花之红。这是一种深沉凝重,一种宁静简约,一种飘落前的美丽持守。正如泰戈尔诗:绚烂如夏花,静美如秋叶。

此时,我的整个身心仿佛都浸染在红枫里了。

月光如银

月儿缺了又圆,圆了又缺,年年如此,四季皆然。但秋天的月亮似乎又有些不同。不然,为什么古代帝王春祭日而秋祭月呢?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吟诵秋月的诗篇传诵于世呢?

且回到诗词的唐宋。在异乡的客栈,如银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李白身上,不禁引发他的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皓月千里,是否同样朗照着故乡呢?身在异乡的李白,无法看见自己的故乡,只好千里明月寄乡思了。苏轼一首《水调歌头》,更是把人们中秋赏月、寄托情怀推演到了极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种怅然、无奈和忧伤跃然纸上。每每吟之,总有块垒郁结于心,难以消解。

但无论如何,把思念寄托于高洁的明月,体现了人们的大智慧和浪漫情怀。因此,我更看重通过月盈月亏抒发的对于浩瀚宇宙和若梦浮生的欷歔感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一种强烈的时空感简直可以穿透人的灵魂。李后主一曲“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使得一种失落与伤感在他以后一千多年的岁月里唱响不衰。

中秋夜,明月当空,分外圆润,银辉万里,朗照乾坤。我伫立阳台,浸染在如银的月光里,顿觉:宇宙无穷,盈虚有数;生命短暂,白驹过隙;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2008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