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文化地图册》序

《中国历史文化地图册》序

时间:2022-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灿烂,给今天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如何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让我们的青少年和广大民众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基本知识,也一直是一道难题。所幸长期以来,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一批高质量的历史地图集先后问世。所以我乐观其成,希望它能在普及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拥有更多的读者。

《中国历史文化地图册》序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灿烂,给今天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如何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让我们的青少年和广大民众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基本知识,也一直是一道难题。在信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如何让学生或读者花不太多的时间,用比较轻松的方式,比较牢固地掌握中国历史和文化最基本的知识和概念,不仅是历史教师的愿望,也是全社会对历史学科的要求。

以往的历史学家和历史教师十分推崇历史教学中的几个W——WHO、WHEN、WHERE、WHAT、WHY,即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做了(或发生了)什么事、什么原因,将这五个W当作学习历史的五把钥匙。这样总结或许还不够全面,但的确抓住了历史教学的关键。在这五项中,前四项都是历史的基本内容,无论是人物、事件、制度、史料,都是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之内的,因此离开了WHEN和WHERE,WHO和WHAT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就不可能有明确的概念,而WHY也就无从谈起。

年表是历史时间系列的重要工具,因此早已得到历史学家的重视,并已得到广泛应用。而要显示历史的空间范围和空间分布,最有效的工具莫过于各种地图。重视地图的作用是中国史学界的优良传统,目前传世的中国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刘豫政权阜昌七年(1136)的《禹迹图》缩本,就是当时的岐州学官用于教学的。这幅地图大致采用1:150万的比例尺,绘有政区名380个,标注名称的河流约80条、山脉70多座、湖泊5个。近代以来,各种教学用的地图广泛使用于学校,流行于社会,在中国历史的普及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这类普及性的地图内容虽然比较简便,但对地图的学术性和精确性的要求并不能降低。因此,只有先用高水平高质量的历史地图作为底本,内容的精确和质量的上乘才能得到保证。所幸长期以来,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一批高质量的历史地图集先后问世。其中最著名的无疑要数由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这部凝聚着三代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和大批专家学者二三十年心血的巨著至今仍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此外,不少专题地图集、分省(市、区)地图集、断代地图集也充分反映了相关学科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但这些地图集毕竟是以专家、学者、专业人士、行政人员和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为主要对象的,一般篇幅较大,内容较多。要使这些研究成果能为广大读者和青少年所用,就离不开对这些地图集的普及,包括改编成实用的普及性地图和教学地图。这同样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不仅要求编者充分掌握相关的学术成果,而且要了解有关的教学要求和青少年读者的特点和兴趣,编出既简明实用又准确明了的教学和普及性的地图。

就是五把钥匙中的WHO、WHAT和WHY,也可以充分运用比较直观、形象的方法,如图画、照片等。将图画、照片与地图配合起来,不仅能使读者获得地图上所无法显示的直观的形象,还能启迪读者的智能,使他们举一反三,从抽象的点、线、面中产生丰富的联想。现代的信息手段固然可以提供高保真的声音和图像,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但中国历史上的绝大部分内容已经无法通过这些手段来复原,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学生能在文字描述的基础上,通过抽象的地图和有限的典型形象,产生丰富的联想,自己复原历史。无论我们的学生今后从事何种工作,这样的能力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

由新大陆工作室编的这套《中国历史文化地图册》(上、下册),精选编绘了从石器时代到当代中国的疆域、政区、经济、文化、军事、中外关系等方面的地图若干幅,辅之以遗址、实物、现场的图画和照片若干幅,包括多幅由编者自己拍摄或发现的照片,附以三种实用的索引和表格,正是我所期待的这样一种适合青少年学生和大众需要的地图册。所以我乐观其成,希望它能在普及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拥有更多的读者。

2003年2月18日于香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