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疑冢森然七十二

疑冢森然七十二

时间:2022-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漳河北岸,邺城之西,森然矗立着一座座高大的坟丘,相传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因此,他在死前对自己的葬处作了精心安排,历来就有“七十二疑冢”之说。可见,这里并不是曹操的所谓“七十二疑冢”,而是一处北朝时期的皇族陵区。蠕蠕即柔然,是南北朝时期逐水草而居、活动于大漠以北的游牧民族。北周和北齐洛阳大战中,北齐开战失利,兰陵王戴上面具,率500骑兵杀入敌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六、疑冢森然七十二

在漳河北岸,邺城之西,森然矗立着一座座高大的坟丘,相传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据《舆图备考》载:“考曹操疑冢在磁州,凡七十二处。按疑冢在彰德府讲武城外,凡七十二处,森然弥望,高者如小山,布列至磁州而止。”据说,曹操生性极为狡诈,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而错杀了恩人吕伯奢的故事,就是他狡诈性格的最好写照。因此,他在死前对自己的葬处作了精心安排,历来就有“七十二疑冢”之说。然而事实上确如传说的那样吗?

清末民国初年,此地闹饥荒,“七十二疑冢”多被盗掘。从出土文物看,这些墓冢多为东魏、北齐时代的王公贵族墓葬。按照其范围可以分为东魏皇陵区和北齐皇陵区,如在东魏陵区内有东魏静帝天子冢、皇族元祜墓;北齐陵区内有蠕蠕公主墓、兰陵王墓和齐献武帝儿子高洋陵墓等等。可见,这里并不是曹操的所谓“七十二疑冢”,而是一处北朝时期的皇族陵区。

1976年,磁县大冢营村农民平地时无意中铲破一座大墓。两年后,文物部门开始对此墓清理发掘,出土大量随葬物品和一方墓志铭。人们发现,该墓与曹操毫无关系。墓主人是一位女性,为北齐武成皇帝高湛之妻、蠕蠕族的邻和公主。

蠕蠕即柔然,是南北朝时期逐水草而居、活动于大漠以北的游牧民族。为避免两面作战,当时,东魏、西魏的统治者都对其采取和亲政策。安眠于这座墓中的蠕蠕公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了漳河岸边。

蠕蠕公主墓出土文物丰富,最珍贵的是长达130平方米的彩色壁画。壁画表现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邻和公主告别草原入塞、与高湛成亲的悲喜场面,也有她在中原的日常生活图景,还有染病时亲人探望及死后羽人、凤鸟引导升天的情景。这些壁画画面壮阔,线条豪放,敷彩艳丽,风格独特,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北齐皇族的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墓中还出土陶俑1100多件,除中原常见的武士俑、伎乐骑俑、文吏俑、女官俑、舞女俑外,最引人注目的是深眼高鼻的胡俑和北方游牧民族信奉的萨满巫师俑等。1100多件陶俑列队而立、浩浩荡荡,仿佛是公主入塞时的一支送亲军团。

离蠕蠕公主墓不远,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著名的兰陵王墓。该墓位于磁县城南5公里的刘庄村东,建有碑楼、围墙、碑亭以及兰陵王塑像等。碑亭位于南部,距封土有30多米,是现存“磁县三高碑”(其他二碑为高藩碑、高盛残碑)中保存较好的。碑额篆阳文四行十六字:“齐故假黄钺右师右慰公兰陵忠武王碑”。字迹虽然驳落黯淡,但仍不失其遒劲、古朴。碑身文字真实地记载了兰陵忠武王高肃身死经过和立碑年份,是难得的文献资料。

这个兰陵王名高肃,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之孙,高澄的第三子。北齐乾明元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故名兰陵王。兰陵王相貌英俊,武艺高强。他一生忠以事上,和以待下,屡建战功,先后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大将军、大司马、尚书令等职。兰陵王是北齐后期的主要战将,史书上记载他“貌美心壮,音容兼美”,由于长得太漂亮了,难以立威,所以他每次上阵都戴上一个丑陋凶恶的假面具,勇冠三军,所向无敌。北周和北齐洛阳大战中,北齐开战失利,兰陵王戴上面具,率500骑兵杀入敌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北齐军队士气大振,喊杀声响彻云天,于是大败北周军,取得了邙山大捷。其堂弟高纬继皇位后,忌其威武功高,恐皇位被夺,于公元573年用毒酒杀害口了这位年仅30岁的名将。

将士们为兰陵王的英勇无畏所感动,为此专门编写了一段舞曲。此曲音律铿锵豪迈,表演者还仿效他戴上面具,以击剑动作伴舞,这就是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此曲盛行于唐宋时代,并在唐朝时传入日本,至今仍为日本庙堂和皇家庆典音乐。可惜在国内已经失传,只作为一个词牌名保留下来。1986年,磁县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使其重归故里。1992年,日本一乐团专程到兰陵王墓前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供奉演出”,一时京广线两侧人山人海,兰陵王故乡的人们欣赏到了真正的《兰陵王入阵曲》。

岁月洗礼,朝代交替,墓陵的封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然而,这些遗迹能够保存到现在,仍不失其研究价值。1976年秋,河北省文化局文管处拨款重修兰陵碑亭。1980年,兰陵碑被列为省级文物,并进行了修建。1988年,兰陵碑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

北齐文宣帝高洋墓,又称湾漳大墓,为砖砌单室墓,坐北朝南,由斜坡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大墓总长52米,甬道上方有砖砌门墙或仿木构的门脸,甬道内及前后两端均砌三堵封门墙,中后两堵墙之间设石门。墓室平面略呈方形,四壁微外弧,顶呈穹隆状。墓室西侧设棺床,内绘满彩色壁画。大墓打开之时,壁画已大部分剥落,仅墓道处保存较好。壁画画面共300余平方米,两壁画面对称,东壁以青龙为先导,随后有53人组成的仪仗出行队伍;西壁以白虎为先导,随后亦有53人组成的仪仗出行队伍。仪仗队伍的上方是天空,绘有各种神兽、流云、莲花等图像。另一座叫高润的墓葬也发现了壁画,壁画以北壁保存较好,中部绘墓主,端坐帷帐中,头戴折上巾,身穿直裙便服,两侧各有待从六人,手执华盖、羽旌等物。墓顶可能绘有天象图。这两座墓,加上先前的蠕蠕公主墓壁画,绘画技艺娴熟高超,画面气势宏伟,代表了北齐壁画的艺术水平,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湾漳大墓出土陶俑1500多件,是同期墓中随葬陶俑最多的。陶俑种类很多,均施彩绘,制作精美,形象生动。其中以侍卫俑和侍吏俑占多数。此外,还有伎乐俑、击鼓俑、奴仆俑以及胡俑、萨满巫师俑等。

东魏静帝的陵墓位于磁县城南10公里处前港村,俗称“天子冢”。此墓冢是北朝墓群中规模最大、封土最高的一座,封土高达50余米,直径达120余米,为当地登高望远的制高点。

1991年,陵墓北侧建成一条109级登墓台阶,1995年又在墓顶建成观音阁。从此,便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声音。当你行走在台阶之上,会听到清脆悦耳的“叮咚”水滴声。如果在台阶上鸣放鞭炮,水声尤甚,形成了罕见的“水声台阶”奇观。有的音乐工作者发现,还可在水声中分辨出七度音节,于是称其为“音乐台阶”。

“水声台阶”吸引了大量游客,由于缺乏科学的解释,众说纷纭。虽然很多专家学者公认墓中无水,水声只是地表物理现象,但为什么别的方向台阶无声,唯独此处有声,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

河北工程学院一些专家曾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水声的奥秘在于台阶的独特建造。整个台阶高23.9米,宽5米,109阶,与地面呈50度角。台阶均为青砖白灰砌成,毛面,未经抹平处理,这就形成了等距而均匀的石灰凹槽,犹如琴键,因此具有了多个均匀的声波反射和折射面;加上台阶两侧建有1米高的毛面青砖护栏墙,位于台阶右上方的硬山飞檐、灰瓦覆盖的观音阁屋顶也形成了多个均匀的声波反射和折射面。上述三个独特的建筑结构,构成了声波重复反射、折射的特殊环境,使台阶上的脚步声在传输过程中产生多种声波的合成,形成高频合声,遂使低频的脚步声深化为高频的水滴声。于是就出现了步步登台阶,水声叮咚响的音乐奇观。

20世纪80年代,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文物工作者对所谓的“七十二疑冢”进行了系统的文物普查和征集,并进行了一些抢救性发掘,终于揭开了疑冢之谜:这些大冢与曹操全无关系,而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北齐的王公贵族墓葬群。且其数量也不是72座而是134座。这一墓群被更名为“磁县北朝墓群”,并升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之后,这片古老的土地,终于逐渐撩起了她的神秘面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