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缅怀徐恭恕学兄

缅怀徐恭恕学兄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恭恕禀赋聪颖,勤奋好学,学生时期,一直受到著名学校的培育。恭恕积极参加了1946年6月13日的“反内战,要民主”的爱国大游行。恭恕身为主要负责学校教学工作的温师专副校长,现在有机会碰到了兄弟院校政教科的熟人,自然不放过机遇,乘机进行详尽具体的了解。经过这一事件,我对恭恕的坚定原则性,对他的胆略和才智深为钦羡。

缅怀徐恭恕学兄

岁月悠悠,人寿难解,恭恕同志英年早逝,在33年之前的1968年,就撒手人寰,和我们永别了!

恭恕是乐清县城关人,生于1921年。父亲徐宏猷,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平时很注意对子女的教育。恭恕禀赋聪颖,勤奋好学,学生时期,一直受到著名学校的培育。中学六年,读的是东瓯最具盛名的省立温州中学,大学四年则在誉称“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受业。

恭恕青少年时,就明大义,爱祖国。1937—1943年,他在温中读书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他正负笈浙大,由于国民党政府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坚持发动内战和独裁统治的反动方针,导致国统区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风起云涌,汹涌澎湃。恭恕积极参加了1946年6月13日的“反内战,要民主”的爱国大游行。以后,在继续掀起的三大学生爱国运动中,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计个人安危,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1948年1月,中共杭州市工委,根据恭恕的表现,吸收他入党,并决定他参加浙大地下党的三人领导小组。当时,浙大是浙江爱国民主运动的堡垒,在这里,恭恕在巩固和发挥这一堡垒的作用中,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回忆我和恭恕的最后分手,弹指45年了。那是1956年冬,我因事回乡,经过温州时,顺道到温师专探望一些老同学和老朋友,邂逅了恭恕,他非常热情地领我到校长办公室。暌违五年之后重逢,快慰何可言喻。当时我在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前身)政治科工作,讲授政治经济学课程。恭恕对我的教学工作,特别是我科的课程设置和教研室建设,询问甚详。后来我才知道,为适应浙南地区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的发展需要,温师专正打算增办一个政教科。恭恕身为主要负责学校教学工作的温师专副校长,现在有机会碰到了兄弟院校政教科的熟人,自然不放过机遇,乘机进行详尽具体的了解。

这一次会面,我们坦怀话旧,畅䜣离衷,一谈就是两个小时,近中午时,他情意殷殷,一定要陪我午膳,被我借故婉辞。诚所谓之者难测,寿者难知,想不到这一次分手,竟成永诀。在我国空前的历史大浩劫“文革”中,大概是1968年底,我失去自由达半年之久,刚刚获得最起码的人权。我在庆幸自己劫后余生之下,推己及人,想起了过去的故交旧友。有一天,惊闻恭恕已一病不起,噩耗传来,深为哀悼,感慨万分!

我和恭恕,虽是浙大同学,他高我一年,读数学系,既不同届,也不同院系,虽都来自温州地区;但他来自乐清,我来自平阳,你北我南,趋舍异路。1950年8月底,温州专署文教科分配我去温州师范任政治教师。临行前,专署文教科中教股长张扩夫同志,向我简要介绍了当时的温师概况后,说“副校长徐恭恕是您浙大同学”。

到了温师,我才认识恭恕,同时也依稀忆想起在浙大时曾经看到过他。接触了几次,恭恕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善于联系群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我,一见如故,宛如旧交,平时都直接喊我名字,毫不客套,使我虽到一个新单位、新环境,但很快地定下心来。如今恭恕虽然仙逝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铭刻在我的记忆中。我对他的工作办事、道德风范,特别是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始终不渝地辛勤耕耘,培桃育李,把自己无私奉献给教育事业的高风劲节,永远怀着崇高的敬意和深情的缅怀。

1950年冬,我国掀起了一个规模宏伟、波涛壮阔的抗美援朝运动。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运动,对每个人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恭恕殚精竭虑、废寝忘食,满腔热情地对温师的广大师生进行宣传、教育和鼓动工作,他亲自做动员报告,深刻地揭示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和朝鲜战争爆发后的远东和国际形势,严正地阐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最后,对中朝两国人民在这次正义战争中,为什么一定能够打败帝国主义侵略者,作了客观分析。为了能掌握全面,他密切注视整个学校的运动发展进程,亲自深入到各个年级的学生之中。

在恭恕领导和策划下,当时的温州师范,开展了一次卓著成效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广大师生员工,群情激奋,义愤填膺,各年级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踊跃报名,纷纷表态,要奔赴朝鲜前线,杀敌建功。整个学校,报名参军的同学达90%以上。最后确定几名人选之后,全校师生,热情送别。恭恕和我一起,将他们一直送到温州市区。

温师有很多能歌善舞、富有艺术天分的人才,为了配合抗美援朝运动,在社会上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当时的温师同学在林虹老师的指导下,排练了许多政治内容和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节目,在温州、瑞安和平阳等地演出,博得观众的一致好评。时驻瓯某部文工团,对温师的演出,非常赞赏。他们看中了好几个同学,在一次演出结束,跑到后台,做这几个同学的工作,要她们参加部队文工团。这几个同学回答说,要向学校报告后再作决定。过了几天,该部队竟来了两位同志,迳至平阳郑楼温师校内,找这几个女同学,想拉她们离开学校,到部队去。恭恕知道后,偕王从廉和我等几位教师,和两位部队同志谈判,并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两位部队同志,闪烁其词,咄咄逼人,认为学生参军是爱国行动,学校不同意这几个学生去部队文工团,就是反对学生参军,反对学生爱国。帽子不小,上纲甚高,但对这种似是而非的论调,恭恕并没有踌躇犹豫,畏缩不前,而是胸有成竹,针锋相对,坚持原则,以理服人。他仗义执言,直抒己见,认为参军是爱国,把自己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也是爱国,浙南地区文化教育落后,亟须发展基础教育,整个温州地区,只有一所温师,培育出来的学生,远不能满足小学教育的发展需要。部队有部队的规定和纪律,学校也有学校的校规和校纪。如果不通过组织,任意到学校拉人,那是扰乱学校的教学秩序。恭恕最后义正词严地对他们说:“如果我们也派人到你们部队任意拉人来读温师,你们会同意吗?”说得该两位部队同志哑口无言,莫知所答,只好悻悻离开。经过这一事件,我对恭恕的坚定原则性,对他的胆略和才智深为钦羡。

作为温州师范的主要领导人(时李元勋校长因健康原因,由恭恕主持温师的日常工作),恭恕的办学,既重视教书,也注意育人,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德行。在学校的全体师生大会上,我曾听到他循循善诱地告诫学生,要抓住时机用功读书,勤奋学习。因为在一个人的生活长河中,以学为主的阶段是有限的。时不可失,机不再来,决不可虚度年华,得过且过,白了少年头。在人们的天赋、勤奋和机遇中,决定性的因素是勤奋。“勤能补拙”四个字,言简意赅地充分说明了勤奋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策励学生,说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是非常重要崇高的职业,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更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道德风范,为人师表。他曾引用了我国著名民族英雄岳飞的警句“正己而后可以正物,自治而后可以治人”来教育大家。

在全校教师会议上,他对我们说过,作为一个教师,教书和育人二者不可偏废,既要言传,也要身教。如果仅能教好书,而不能育好人,他绝不是一个好教师。解放初,我国正处在社会大变动时期,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刻不容缓。恭恕非常重视组织全校教职工的学习,但主要是正面教育,积极引导,保持着一种和风细雨、宽松融洽的气氛。

恭恕工作深入,善于团结群众。他尊师爱生,对年长的老教师,更是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当时有一位住在我隔壁房间的较年长的项启中老师,他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虽然教较抽象、枯燥的数学课,但深入浅出,生动易懂,教学效果很好。项老师严谨俭朴,正直豁达,师德也很好,深受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敬重。恭恕对项老师逾格关注,礼遇有加,充分表现出一位学校领导人尊师崇教的良好风尚。

1950年底的一个晚上,恭恕来到我的房间,少坐片刻后,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要我下学期负责生活指导组工作。当时温师的教导主任之下,设教务、生活指导两个组,后者的工作是面向学生,得全面关心学生,教育引导学生,担子不轻。我认为自己到温师不到半年,工作平平碌碌,又缺少经验,难能胜任这一工作。但恭恕不容我推辞,说自己已经过审慎考虑,也征求了一部分教师意见。同时,他还严正地对我提出要求,希望我努力学习,严于律己,提高认识,增强信仰,积极为自己创造条件。我完全理解他的寓意,也深深感谢他在政治上对我的关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是旷日持久,在三十多年之后的80年代,才实现自己的政治归宿。当我在党的支部会上被接受时,抚事思昔,当年恭恕对我的启迪,历历在目,恍如昨日,不禁使人思绪绵绵,遐想联翩。

1951年初,温州专署文教科召开一次中学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会议,主要是继往开来,一方面对这个学期进行总结;另一方面讨论研究下个学期如何更好开展,恭恕和我一同与会。会议开始之后,文教科要各个学校送上一份书面总结,恭恕叫我执笔。这可难为我了,题目很大,内容很多,千头万绪,真不知从何着手,如何概括。但当我和恭恕一道研究之后,我逐渐安下了心,因为恭恕不但充分了解情况,掌握翔实材料,而且能够高屋建瓴,突出重点,如实叙事,进行得当的归纳。在他的大力帮助下,我终于完成了任务,按时交了卷。

在讨论下个学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如何更好开展时,许多同志发了言,恭恕也谈了自己的意见。他直言不讳,不乏真知灼见,对大家很有启发。

寒假开始后,王从廉同志(因下学期将出任教导主任)和我等几个人,在校里耽搁了几天,因为恭恕要和我们共同研究有关下学期的一些工作。

1951年3日初,新学期开学不过半个月,温州专署文教科突然来一通知,要我去华东革大浙江分校一部政教班报到。从此,我离开了温师,告别了长期哺育我成长的桑梓,终生成为一个他乡游子。

在革大学习了四个多月,结业后,留下来任学习干事,因为暑假里要集训全省中学教师,革大人手不够。革大新的一期开始后,恭恕和温师的许多教师都来学习。我去看望了恭恕,他情真语挚,热切希望我在这一期结束后,能随他一道回温师。我也出自内心地表示同意。因为不知什么缘故,在温师工作了一个学期之后,我的心似乎与之联系在一起,我很想以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家乡的师范教育。

但是,身不由己,我不能决定自己的去向。暑假这一期结束后,革大组织部给我介绍信,要我去省教育厅报到。省教育厅又要我去新创办的浙江师范专科学校报到。在五六十年代,服从组织分配,是绝对不许讨价还价的天经地义。我没有回到温师,但恭恕当然能够充分理解,在温师半年的教学生涯,也始终铭刻在我的记忆中。1980—1992年,在温师专和温师院恢复伊始,师资不足,非常需要支援的时候,我义无反顾,毫不犹豫,连续兼任教席达13年之久,讲授过三门课。我只能以此区区绵薄,报效家乡的师范教育,并告慰亡友、前温师专和温师院的领导徐恭恕同志的在天之灵。

解放后,相当一段时期中,有人仍然认为“左”比右好,认为“左”是认识问题,右是立场问题,因而“宁左勿右”。只有那些光明磊落、赤胆忠心、不计个人得失、无限忠诚于党的事业的同志,才敢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开诚布公,如实叙事。我认为恭恕就是这样一位襟怀坦荡、忠心耿耿的共产党员

恭恕是解放前的地下党员。长期来,他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风正派,工作踏实,表里一致,不隐讳自己观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分析问题,陈述自己意见,敢于揭露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充分表现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的优秀品德。

1958年,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在提出总路线后,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1959年夏在庐山召开的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又对四位同志作出了完全错误的决议,使我党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并伤害了一部分同志(见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恭恕赋性耿直,敦厚淳朴,观察问题,处理事情,有自己的主见,不是一个随声附和,人云亦云的人。这样,在当时“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的大气候下,讲了真话,掏出了肺腑之言,而不是缄默不语,或者随风转舵,以求明哲保身。这就难免引火烧身,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1958年,恭恕对大跃进中的瞎指挥和浮夸风,如虚报水稻产量亩产13万斤,虚报除四害中有人消灭臭虫好几千,以及对大炼钢铁中严重浪费人力物力,破坏山林,得不偿失等等,谈了自己不同看法。还有更加直接的,是当时温师院发生的事情。上级领导号召温师院大搞科研,甚至要求刚进校不久的一年级学生,破除迷信,自己编写教材。对此,恭恕很不以为然。他认为编写教材,是教师的分内工作,在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刚跨进高校大门的一年级学生,仅开始接触专业知识,怎可搞不切实际的科研,去编教材呢?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温师专刚刚上升为温师院,师资力量不足,一般教师应首先讲好课,做好教学工作,借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恭恕直言不讳地阐述了以上意见。为此,他被作为“右倾”典型,小会批,大会斗,后来下放到温岭县泽国镇一个贫困山区改造落后队,实际上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造思想。恭恕虽然受到“莫须有”的伤害,蒙冤受屈,但他正确对待,并没有消极沮丧,耿耿于怀,仍旧是无限热受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全力以赴,接受考验,勤勤恳恳,一如往昔。

1960年,中央下达“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温师院以后总结学校的教学工作时,对恭恕的错误批判作了如实的纠正。不幸的是,史无前例的“文革”开始后,他又深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迫害,一些头脑发热和个别居心叵测的人,又旧事重提搬出历史旧账,再一次伤害了他。1966年春,他去义乌农村搞“社教”,担任工作队队长,和贫下中农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时农村的生活相当艰苦,在青黄不接季节,口粮也有较大欠缺,搞“瓜菜代”经常吃稀饭。有些队员暗中买些饼干等充饥,但恭恕以身作则,随遇而安,坚持和广大贫下中农同甘共苦。身体原来就较单薄的他,在这种食难果腹、营养严重不足的条件下,工作又比一般工作队员辛苦,终于积劳成疾。以后,在“文革”中遭受诬陷打击,心情抑郁,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到最后确诊是癌症时,已病入膏肓,回天乏术,终于在1968年7月23日与世长辞。

恭恕情操高尚,襟怀旷达,谦恭淡泊,高洁自持。他不慕荣利,两袖清风,平时,原则性强,明辨是非,掬诚待人,谆切恳至。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温州地区的教育工作,春风化雨,点滴入土,充分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德,深得人们敬仰,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可惜的是,在他四十有七,正届壮年之时,遽离人世,实在令人扼腕痛惜!

恭恕同志,安息吧!你所关注的温州地区的教育事业,如今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您当年担任过领导工作的温师和温师专,早已发展为温州师范学院,并以完全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东海之滨,引人瞩目。现在,这一东瓯知名学府的校园中,新苗茁壮,奇葩竞放,百花争艳,万紫千红。她正迈着巨人的步伐跨进新的世纪,锐意开拓,奋发进取,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高素质的中学师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