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依然
光华剑桥2014届毕业生
目前就读于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塔斯卡卢萨分校
“偏科生”也有春天
如果不是来光华(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 ),或许目前我会在英国读书,而非美国。尽管至今英国仍是我比较喜欢的国家之一,但我却不一定能坚持我所喜欢的,学我所想学的。这一切或许要从我的小时候说起。
小时候,我就是个“小书虫”。记忆中,从小学开始就喜欢翻父亲的书橱。父亲是学哲学出身,后来又学了法学和管理学,因此他书橱里的很多书都是有关哲学、政治、历史、经济类的。
对于我的同龄人而言,那些书是晦涩难懂的,但对于我而言,却总有着非常大的魔力。虽然当时仍有很多内容不懂,但我就是很喜欢翻翻看看。当然父母也是非常鼓励的(虽然也没有特别的支持或奖励什么的),他们就觉得是我的爱好,任由我去翻阅。
说到这一点,可能要说说母亲对于我的教育方法。从我很小的时候起,她就挺注意培养我的自理能力和自立意识。大概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所有关于我自己的事情,都是我自己去做决定,他们最多给一点参考和建议。
因为看父亲的书,我了解了一些西方的文化,相较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我从那些书中更能找到一种“共鸣”。因为看父亲的书,我也深深爱上了哲学,喜欢去思考一些“无解”的问题。也因为这种经历让我更向往西方的文化,希望可以去那里寻找答案。
也是从那时开始我有了出国读书的“奢望”。说是“奢望”,因为当初家中的经济条件也有限,去国际学校或者去国外读书对我而言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不过我也没有因为是一时的“奢望”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从那时起,我开始了英文原版书的阅读,至今记得第一本是哈利· 波特。对于那时小学四年级的我而言,文章中还是有不少英文是看不懂的。但对于英文的学习,我一直觉得阅读很重要。尽管很多词我当时还不懂,但我会尽可能的根据上下语境去猜测它的意思,然后遇到出现频率较高、因为不理解会影响阅读进度的单词,我才会去翻阅字典。日积月累,不管是词汇量还是阅读理解的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再后来因为父亲的努力,家中经济状况有所改善,而我也升入了一所为出国留学打基础的中学,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和很多人印象中的一样,这里优秀的学生的确很多,尤其是我所在的那个班,尽管我们是“普通班”,和一贯认为成绩优异的“直升班”相比,我们很多次的考试成绩却是优于他们的。在这样的班级,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在那时,为了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功课做到晚上12点也算正常。
对于这样的学习状态,我其实觉得还好,只要学的是自己喜欢的内容,我都不觉得有多累。但问题是,后来我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偏科”了,语文英语一直很好的我,理科有些“拖后腿”的感觉,到了初三选择IB课程时,除了文科外,理科也是必选的,所以那段时间确实觉得有些力不从心。
尽管学习IB课程也可以申请国外大学,但在它的体系中,我这样有些偏科的学生会感觉到自己不能掌控的压力,对于那些我不擅长的科目,我或许可以学好,但学好那些或许又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而对于那些我所喜欢的学科我又失去了更多的时间,这样的状态让我感觉仍是在“高考”的模式下,只不过最终是参加的“洋高考”。于是在初三毕业后,我在家人的推荐下来到了光华,接触到了A level课程。
其实刚来光华,我也有过一段“适应期”,因为在初二初三时就已经考过了雅思(7.0分),加上之前英语基础不错,因此课堂表现总是会比同班同学“出挑”一些;也因为“善谈”,老师总会喊我和他们一起讨论,而这样可能多多少少会影响其他同学接受知识的进度。于是在入学3周后,雷博士找到了我,在与我一番交谈后,她觉得我完全可以直升As(高二)年级,而且她觉得我的专长在文科上,也因此她非常推荐我去美国而非英国。当时她很明确地告诉我,就目前而言,A level课程对于中国学生,选择理科申请到英国好学校的概率还是更大一些,而我这样的情况,去美国或许更好。
于是在她的建议下,我选择了经济、历史和英语文学。特别要说一下的是,那时候光华剑桥选择“英语文学”的学生只有两个人,除了我之外,还有另一个女生,即便是这样,学校还是为我们开了这样一门课。
也许大家都挺好奇,只有两个学生甚至有时是一对一的课堂,老师怎么来教?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可能和传统课堂相比,我们只是和外教间的交流更多一些吧。不过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又有大把的时间去学我想学的内容,比如哲学。从初三到高三,我前前后后大概买了且看了100多本中英文的哲学书(关于伦理学和知识论的等)。而这些也为我目前所学的内容打下了深深的基础。
说到这里,就要说说我现在的大学生活了。我是2014年上半年从光华毕业的,如今在美国的阿拉巴马州大学(塔斯卡卢萨分校)就读传媒专业。
虽然主修传媒,但在刚刚过去的第一个学期,我还辅修了哲学、戏剧、德语以及地志学。在身边的同学看来,我或许就像个“学术疯子”,因为到目前我还是习惯了每天学习到半夜。习惯了每天10点上课上到下午3点半,吃一个“午餐”,收拾收拾再为下午5点半至7点的课做准备……
就这样在第一个学期我选择修满了18个学分,再下一个学期还有21个学分等我,而这些加起来或许是其他同学的两倍。虽然真的很忙,偶尔也会觉得累,但是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学科,我觉得自己还是乐在其中的。
我是幸运的,因为这些付出也还是有回报的,除了4个全系第一的好成绩,我也得到了一位教授的认可。他自哈佛毕业,来阿拉巴马州大学教学已有十多年。他说我是他这十多年教学生涯以来,在这个学校遇见的第一位双选了传播学与哲学的学生,他也向我发出了邀请,邀请我在完成了本科的学业后直接成为他的博士生研究员。
不过对于这个邀请,我也还在考虑中,因为目前的我也正在犹豫另一件事—转学。根据我所学的内容,可能美国一些文理学院会更适合我,为此我也在做着一些准备。
说到以后,我也有自己的梦,就是可以成为一个戏剧作家或是一个独立片的导演。为了未来那个更好的自己我也仍在路上。
薛佳琛
2008年学习A Level课程
2010年被牛津大学录取
2014年牛津大学本硕毕业
现在上海一家化工企业从事外贸销售的工作
国际教育随谈
16岁之前,我接受的是国内体制学校的教育,读完高一之后,我进入了A Level体系,继而进入了英国大学深造,对国内外的教育都有一些感受。针对以下几个话题,我想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 我为什么放弃国内体制学校,选择国际课程学校
国内的教育为了照顾到大部分学生,课程的安排自由度比较低。国内体制学校高中每个班级的人数在40人以上。课程中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想法,并且为了保持课程的进度,学生对于知识有疑问或者有想法的时候都不能立刻表达。课后有可能这些想法就遗忘了,导致许多时候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而国外教育比较重视“为什么”,在国际课程学校,每个班级的人数都不会超过25人,课上有疑问都可以随时提出,和老师探讨,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很有帮助。
A Level是一个成熟的课程教育体系,知识面铺得很开,数学可能第一课就是微积分,但是对于知识的深度要求并不高,课程中能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比如物理学后期会学到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光纤的工作原理等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
所以国内的学校教的是“做题”,国际课程学校教的是知识。
另外,众所周知,读完国内高中,不可避免的将会面临高考。
A Level课程考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英国的高考,但是它和高考有很大的区别。首先A Level课程考试一年有两次,如果第一次成绩不好第二次可以补考,取成绩高的一次算分,这么做可以让发挥失常的学生多一次机会。第二,A Level课程的考试成绩是分等级的,换句话说100分和90分没有任何区别,这么做可以避免学生因为一分之差与自己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
◎ 我看国内外教育体系的区别
对于整个的国外教育体系,我认为和国内教育体系最大的差别在于理念。
国内的教育体系强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人人争做第一,排名的概念非常重,希望在这种竞争中每个人都成才。在这种竞争压力下,许多人的潜力在前期被过度开发,造成的结果是上好学校的人大部分是因为花了更多的时间学习,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上了更多的补习班。然而进入大学或从大学毕业之后,这些“好学生”有成就的反而成了少数。我曾经看过一个报告说历年的高考状元毕业之后基本上都变得默默无闻了,我觉得可能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的潜力在小时候已经被开发殆尽了。实际上国内大学是非常难进的,但是毕业一般都不成问题。大学时代考前进行一轮突击,划一下重点,基本上考试都能过,许多人进入大学就感觉万事大吉,也许是因为高考消磨了大部分人的斗志。在高三冲刺中耗尽了能量,势必在大学会瞬间松懈下来,等着混4年毕业拿文凭就可以了。从高中进入大学对于国内学生来说是从地狱进入了天堂。
相反的,国外教育在学生小时候不会给他们太大压力,让他们自由发展,找到自己的兴趣。许多不适合学习或者潜力不足的学生就不会进入大学学习,或者进入一些普通大学学习,而真正进入名校的都是佼佼者。这样的教育造就了大部分人一个平和的心态,他们一辈子安安稳稳过得非常愉快,而最聪明最优秀的一批人自然而然地进入了顶尖的大学学习,最后在各行各业都有不小的成绩。国外的大学其实并非非常难进,数据表明申请牛津剑桥的学生有百分之五十以上可以拿到面试,拿到面试之后有百分之三十以上可以被录取,这个相比高考要容易得多,但是进入这些名校之后,人生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你会发现周围的同学都是拥有天分的,他们在大学才开始动用自己的潜力。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只要学校选得好,年年Final如高考”,实际上不无道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能够从名校毕业的学生必然有其过人之处。所以在国外就业中,学历说明很多问题,从越好的学校毕业某种意义上证明了能力越强。
我认为这两种教育模式各有利弊。严格意义上来说,国外的这种教育理念可能更符合自然规律,但在孩子小时候容易被各种事情分散注意力,在这种时候稍微严格一些,让他们专心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实并没有错。所以我觉得国内的基础教育还是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高等教育一定是国外的模式更好。
◎ 海外的求学经历给我带来了什么
解释了国外的教育模式,就可以发现,国外的名校学生个个都非常出色。由此让我真正地知道了什么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每一个领域都有高手,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地方,但即便是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还是有很多需要向别人学习的地方。
刚进大学的时候,我认为只要努力,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但后来发现有很多事情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有很多事情不是我的强项,所以我不适合去做这件事情,我认识到了自己能力的范围,学会有意识地不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有时候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比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更重要。比如我知道我不是一个适合搞研究的人,所以我就没有申请读博。
此外我觉得国内很多时候淡化了规矩的重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中国,违反规矩太过于普遍以至于很多时候,规矩在人们心中没什么分量。国外的人非常强调规矩,如果你违规就会受到大家的鄙视,所以在这方面我会产生很多思考。最后我发现万事都是有道理的,许多既定的规矩乍看很没有意义,但是换一个角度,不从个人而从集体的角度去看,就会发现它有其合理性。想通了这一点对于规矩就会产生一些敬畏之心,自然就不会再违反规矩了。
◎ 相比国内的大学生,海外留学生有什么不同
也许是环境原因,海外留学生在国外只能依靠自己,所以独立自主性普遍会强一些。基本上出国几年回来的学生都学会了做饭洗衣服,生存能力得到了一些提高。同样的,由于在国外找工作都需要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开始申请实习,很早就需要确定自己将来要干什么,所以往往海外留学生的眼光会比较长远。
国外在找工作的时候淡化了专业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任何专业的人入职之后都要对其进行上岗培训,所以能够多快地进入岗位取决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有多强而不是他学的是什么专业。在这种就业要求下,选择面更加宽广,所以学生得以真正地思考自己将来想做什么。确定了10年之后的目标,回过头来制定短期的计划就会比较合理,比较有针对性。找工作的时候就会更多地思考这份工作能学到什么而不是有多少收入。
最后,海外的名校生学习能力普遍都比较强。我认为我亲身经历的“导师制”是牛津和剑桥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导师就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自学上课内容并完成一份作业,课堂上一个教授教两三个学生,如果谁没有学好,教授立刻就能看出来,这就逼迫我们不仅要去学,还一定要学会。日复一日养成习惯之后获得的并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如何学习,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重点。这种能力是通用的,今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学习新的东西,拥有更强学习能力的人往往可以更快地适应新工作,这一点是所有企业都看重的。
◎ 海外留学经历是否值得?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曾经有人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你出国花了100多万,回国的工资也许比国内毕业生多5 000一个月,一年多6万,你要20年才能回本,这个投资是不是不太划算?相信许多人在出国前都会算这么一笔账,但实际上这是没有意义的。
出国留学带来的是更宽广的视野,更多的见识。回国之后为人处世的方式都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带来的是无限的可能性。或许从短期来看,留学生回国的平均工资也就是在8 000到1万左右,但一个人如果在刚毕业时就认清了自己擅长做的事情,从而确定了自己长期的目标,于是着手开始制订计划,有意识地去接近那个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不会被短期的利益所诱惑,同时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与交流能力,你认为这100多万花得值吗?而海外名校实际上在批量生产这样的人。毕业之后几年,也许我们会发现,同学们在各行各业都开始崭露头角,再过几年相当一部分人就变成了这个行业的中流砥柱。大学同学的情谊是最深的,到了那一天自己的人脉关系网络也就变得异常强大,所以你说出国留学是否值得呢?
◎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1. 出国留学最忌讳的是为了轻松,为了逃避国内的学业压力。或许A Level阶段的确会相对轻松一些,但是到了大学期间,会加倍奉还,所以想着轻松的出国生活会和想象中大不一样。
2. 选自己喜欢的学科。我倒不是批评经济金融管理专业,这些专业本身是很好的,如果你真的喜欢这些专业这没有问题。但是往往学生选择经济金融管理是因为家长希望他们去学这个专业,抑或是学生根本不了解这个专业,纯粹是盲目地跟风,听说学这些专业以后容易就业。在大学期间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是极其痛苦的一个过程,因为越学越累,又没有兴趣支撑,学生越学越觉得自己读大学没有意义,觉得自己学不下去,有时候毕业就变得很艰难,得不偿失。
3. 交际和成绩是不能兼顾的,如何达到一个平衡,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一定要想清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