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秦早寄一枝梅

三秦早寄一枝梅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老的血脉里,流动着楹联艺术的“红血球”;对联艺术中,孕育着张老心血中的精华。他以楹联艺术为人民服务,努力丰富和美化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1985年2月8日全国第二个楹联学会、县级第一个楹联学会——兴平楹联学会终于成立了。许多省、市、自治区、县也纷纷成立了各级楹联学会。发动县城各机关、单位、居民自编春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87年5月18日,咸阳市楹联学会又宣告成立了。

三秦早寄一枝梅——记楹联艺术家张过先生

对联,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闪光的明珠。

从古到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官府高邸,穷家农舍,到处都有它那别致的足迹。

抒情言志,借古醒今,祷告吉祥,祝福庆贺,既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又供人以知识营养。对联,不愧为世界文苑中的独生子,两句诗词的精魂。

古往今来,有多少名联佳句在人们的眼前闪烁,在人们的心头跳荡。

由此,他着迷似的爱上了对联文学。

由此,他对楹联文学开始了顽强的探索,执著的追求,勤奋的创作,从而构成了一幅饱含艰辛、文采飞扬的“织锦图”。

由此,他把自己的理想之帆,牢牢系在楹联文学这棵生命之树上。

他是谁?张过。他说——

心血与诗词并重,生命和楹联相依。

(1)

创造才会富有,但必须付出代价。张老的血脉里,流动着楹联艺术的“红血球”;对联艺术中,孕育着张老心血中的精华。

奉献,只有高尚的人才懂得奉献,做出奉献。奉献不是口号,是产品,是乳汁。

且看——

《实用对联》、《楹联故事选》、《中华名胜楹联集》(与人合作)、《最新春联五百副》、《实用对联大全》、《对联趣话》(与人合作)、《婚联大全》、《马嵬坡诗选》(与人合作)、《张过对联选》等,10多年出版10多本书,并发表对联故事、文章300多篇,计180万字,字字是他心血的结晶,句句是他心灵的赞歌。

图书馆、文化馆、工会俱乐部、新华书店、街头书报摊,是他最喜欢的涉足之处。书本是知识的海洋,他恨不得日日夜夜在这个海洋里畅游。处处留心皆学问。他脚勤爱跑,手勤爱记,广征博采,艺海拾零,共收集各种资料数万篇。扑克、麻将和他无缘;品茶、聊天他没时间,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多少次,他为了推敲一副对联,一晚上起来四、五次。老伴说他迷咧,傻咧。多少次,他走路也在想对联,险些葬身于车轮之下。司机呵斥他,你这人呆了?疯了?多少次,儿媳端来饭菜,他竟忘了吃。她们笑他说,我爸成仙了,不食人间烟火了。他苦苦一笑,说:“一天不写几副对联,就像白撕了一页日历。”

高度近视眼镜,稀疏花白的头发,单薄瘦弱的身体,冠心病、糖尿病、肾结石等多种病症,无情地折磨着他的血肉之躯,促使着他的憔悴与衰老。每到秋季,他都要贮存许多老南瓜,以备日常食用。经常失眠,安眠药成了他必备之物,终日和病魔斗争着。他想得通,人总是要死的。生老病死,谁能幸免?烟囱一钻,一缕青烟,这就是人的最后归宿。问题在于活着的时候,你所做的事情是否有益于人类?1986年9月他病重住院,一醒来便问老伴:“一晖(他的儿子)把《大全》(《实用对联大全》)抄好了没有?”老伴噙着泪花,说:“你都成啥样了,还管外事!”他笑了,说:“你放心,我不得死,还有几本书没出呢。”朋友看望他,请他保重身体,他乐观地说“我是‘病体常泰’”,并题联:

忙里偷闲读经典;苦中得乐写对联。

他把珍藏着3000多本书的斗室,以“寻苦吃”的谐音,命名为“欣苦室”。自讨苦吃,本含贬义,他却乐而从之,倒令人肃然起敬。以文为乐,以苦为乐,不乏“扬州八怪”的味儿。每逢节假,他便充分利用“耕读传家”的优越条件,发动子女、媳妇及全家“大小三军”一起整理资料。剪的剪,贴的贴,抄的抄,校对的校对,油印的油印,把个“欣苦室”变成了编辑室。老伴说:“老张光知道写呀写呀,这辈子用的笔能提一担笼。他有病,又常失眠,还不停地写。没法子,我只得想着法儿给他吃好点,就这,你看他瘦得那样儿,叫人心酸。”

是的,他的确很瘦。因为他用精血在编织文章,用心力在创造文明。他说,没有阵痛,就没有分娩,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有人说,老张这几年出了那么多的书,发了那么多的文章,肯定发了。是的,他很富有,精神的富有,这种富有比物质富有更富有。文章不值钱是社会问题,教授的工资不及卖茶水的老太太,何况他是个写对联的。“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古代是这样,现在仍然是这样。可他不在乎。社会上有许多事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假若人类没有了精神文明,岂不成了动物世界?不建设精神文明,岂称社会主义?为此,他题联回答:

全部家当书千卷;半生事业诗两行。

(2)

自从世界上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人类在社会上生活,不乏两种享受: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

因此,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的责任与美德,同时亦有享受的需求和权利。

什么作家出什么作品,什么阶级有什么感情。这话听起来很政治,却也有一定的道理。

数千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大众的作品如无数珍珠熠熠闪光。

然而,也有“谁家二八女,漂来倚岸芦。水戏眉上翠,鱼弄口旁珠。”的面对惨死于洪水的姑娘而吟诗消遣的封建文吏。

作为一名老干部,老共产党员张过同志始终不渝地遵循着党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方针。他以楹联艺术为人民服务,努力丰富和美化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1984年全国楹联学会会议在北京召开,他被选为学会理事。一种责任感和事业心使他信心百倍。回县后,他立即和兴平地区的楹联爱好者魏建国、申炳南、赵玺泰、李仲文等同志一道,四处奔走,筹备兴平楹联学会。1985年2月8日全国第二个楹联学会、县级第一个楹联学会——兴平楹联学会终于成立了。这天天气格外晴朗,八百里秦川荡漾着春的气息。中国楹联学会和全国各地有关单位的贺电、贺信、贺联纷纷而来。热情的赞扬,由衷的希望,美好的祝愿,给大会增添了热烈的气氛。安徽白启寰的贺联写道:“槐里春风,兴文盛会传千载;联坛盛事,平地春雷第二声。”热情洋溢,感人至深。兴平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县委宣传部、文教局、县工会、文化馆等部门的领导亲自参加开幕式,县广播站作了专题报道。兴平沸腾了,人们都在以浓厚的兴趣,极高的热情关注着这创造艺术、创造文明的团体。学会发展会员70多人,张老被推选为学会会长。不几天,几种报纸及时报道了这则消息。消息发出,有如一声春雷,全国震撼。许多省、市、自治区、县也纷纷成立了各级楹联学会。真是“满院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成立学会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开展活动,出作品,出人才,振兴楹联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1986年春节前夕,学会争得县上有关方面的支持,首先举办了“自编自书春联评比大赛”。发动县城各机关、单位、居民自编春联。开始张老非常担心,唯恐搞不起来,谁知消息发出,全城响应,各机关单位立即把自己的“秀才”们集中起来,编写春联。有的居民一家几代人坐在一起,一块编对子。春节期间,县城里家家结彩张灯,户户贴春联,红灯绿纸,火树银花,把整个县城以艺术之花打扮得绚丽灿烂、五光十色。这次共自编自书春联800多副,80副获奖,并给120户赠送了纪念品。通过这次活动,全县出现了一个对联热,出了作品,出了人才。两年多来,全县在地市以上报刊和出版书籍中,共发表对联3180多副,学会骨干魏建国发表150多副。

第一炮余音犹在,学会又点燃了第二炮的火眼。1986年4月,向全国发起了“兴平名胜古迹(茂陵、杨贵妃墓等)征联”,发信330多封,征联1200多副,选编了《征联选集》和续集。

有事业心的人,往往就有惊人的毅力和旺盛的精力,即是他虚弱多病。

兴平楹联学会成立不久,他又跑到咸阳市找有关领导部门,找诗朋联友,筹备咸阳市楹联学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87年5月18日,咸阳市楹联学会又宣告成立了。与此同时,张老还到西安,找省文化厅,政协、文联、文史馆、出版社、省民革、民盟、各大院校的专家教授及联界同仁,积极筹备陕西省楹联学会。整天风尘仆仆,废寝忘食,他为了什么?有人说——

张老像一只木梭,经纬着对联组织的群体,编织着楹联艺术的图案;

张老像一枝彩笔,绘制着对联艺术的春天,描画着艺海之中闪光的浪花;

张老像一头黄牛,辛勤地耕耘着对联艺术的园地,播种着艺术的种子。

正像湖北叶钟华给张老的赠诗:

不辞辛苦欲何求,播个春来收个秋。

为觅源头穷活水,扶摇敢上摘星楼。

(3)

恩格斯说:“有作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张老工整地书写了这句至理名言,长期放在他办公室办公桌的玻璃板下。

这是他的座右铭。

他决心以工作实绩来追求这种境界。

他说:“愿学桑蚕吐丝苦,赢得黄花晚节香。”

长期以来,老张从事于党的宣传、理论和统战工作,现在虽然年过花甲,仍担任着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之职。几年来,文委会在他的主持下,共征集文史资料800多篇,计150多万字,已出版《兴平文史资料》六集,被省政协评为先进集体。除了繁重的文史工作外,他惜时如金,把工余时间全部用在楹联事业上。1987年以来,他就筹备“全国书法家名胜楹联墨迹大展”,亲自向全国各地书法名人发信238封,先后收到全国各地及香港近百位书法家的200多副对联墨宝。为了如期完成中国楹联学会编撰的《中国名胜楹联丛书·陕西卷》的任务,他不避寒暑,东奔西跑,凡陕西境内的名胜古迹之处几乎都有他留下的足迹。武侯祠、张良庙、古汉台、拜将台、南湖、望江楼、周公庙、五丈原、东湖、钓鱼台、周原遗址、金台观、华清池、大雁塔、王宝钏寒窑、兵马俑、药王山、延安宝塔、乾陵、昭陵等等,无一不去,除了全抄各地名胜古迹的楹联外,凡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全部搜集,每次都满载而归。西安钟楼他本来上过几次,但从未发现对联,后来听说新添了一副对联,他便急不可待,当天便乘车前往西安,把那副对联抄了回来。

也许有人会说,游山玩水,饱赏山水风光,浏览名胜,目睹古建雄风,岂不悠哉,乐哉!是的,游山玩水不仅是一种享受,而且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是,游山玩水者多在春暖花开之时,约朋携亲,登舟驾车,前往观赏。而张老除了身负重任以外,常常孤身只影,不分三伏、三九,且不说长途跋涉之苦,仅车祸一事,无不令人提心吊胆。一次去延安的路上,由于坡陡,道路泥泞,恰巧又是个急转弯,张老所乘的车子,眼看着就要掉下深沟。司机大惊,豆大的汗珠直淌;乘客吓得脸色大变,你哭他喊。张老虽也心慌,毕竟常常远出,遇险并非一次。他想,完了就完了,没事继续走,哭喊有什么用?

公平莫过于时光。可是张老觉得自己的时间太短,老不够用,仿佛太阳神阿波罗故意为难他似的。可是,他还得接受全国各地征联单位的邀请,担任评委。1985年至1988年5月,先后9次承担这种义务,有时还亲自帮助征联油印启事,发往全国各地联友。四川徐式文填词赞扬他:

冰弦不断心难老,朝似红阳,夕似黄阳,楼驻风华梦也香。

为了广集天下古今名联,并向同行学习,他广交诗朋联友,互相促进,为祖国的楹联事业共同努力。目前他和全国各地及香港280多人,保持着经常性的书信来往。他平均每天收到书信3-7封,随收随看随复,很少拖延。1986年9月他因病重住院,不能执笔,便叫儿子一晖坐在床头,由他口授复信。当联朋诗友知道他有病住院的消息后,纷纷来信慰问。湖北瞿道衢来信并赠诗曰:

操劳编著致违和,终日挥毫费切磋。

祝与病魔能战胜,赢来墨翰耀山河。

(4)

生活属于强者,只有强者才能驾驭生活。

“业精于勤,荒于嬉。”好个韩文公!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好一个郑板桥!

生活的写照,经验的总结。这,就是真理。

真理激励着多少人?多少人在为真理而奋斗!

有人猜想,张老对楹联文学能有如此精深的研究,又有如此深厚的创作功力,能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一定是个大学科班出身吧?否!张老在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家贫就被迫辍学了。这是个不愉快的日子。那天,满面愁容,神情沮丧的父亲,把他叫到房子,欲言又止,半晌才说:娃呀,大知道你爱念书,也念得好,大和你妈也指望你能把书念成,可咱家……”张过的心不由一颤,明白了父亲的意思。看着心情痛苦的爸爸,张过也很难过。他忙说:“大,我知道。”说罢跑到野地里,伤心地哭了。但是,他没有因为辍学而颓废。贺拉斯说:“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训练,都归无用。”张老没有特异功能,他靠什么成才?两个字:拼搏。高尔基、卓别林上过几年学?易卜生、莎士比亚上过几年学?他们靠什么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学家、艺术家?还是靠拼搏。张老从小酷爱文学,他以这些名家为榜样,如饥似渴地学习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名著,并拼命创作、写剧本、曲艺,也写散文、诗歌,不到25岁便戴上了近视眼镜。1980年以来,又致力于对联的研究与创作。炎夏季节,屋子里闷热得令人窒息,他便光着膀子,脖子搭条湿毛巾,双脚放在盛着冷水的盆子里,伏案创作,整理资料。难怪吉林张利春赞他是:

龙马精神壮;楹联著作丰。

他成功了。

他创作的对联,荣获全国第三届“长城主题征联”三等奖;陕西“迎春征联”二等奖;《实用对联大全》一书获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优秀编著奖;又获咸阳市总工会举办的“我爱祖国知识竞赛”特别奖。他编著的10多本书出版以后,常常被抢购一空。

几十年来,他以通俗易懂又不乏艺术色彩的笔触,紧贴时代,紧贴生活,发表了2800多副对联。其作品感情质朴,寓意深刻,角度新颖,时代气息浓郁。而且淡而有味,流畅上口,新鲜活泼,雅俗共赏,使读者“共鸣在顷刻激发,感情在瞬间交流”。湖北李兴文赠联曰:

张帆云海心驰远:过目文章口生香。

他成功了。

陕西省诗词学会推选他为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吸收他为协会会员;

《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人录》一书,载入了他的业绩与成就。

党和人民忘不了他,历史忘不了他。

这是他拼搏的结果。

还有。还有什么呢?

——家乡的黄土高原和清洌甘甜的深井水,养育了他像黄土地一样宽厚的胸怀,纯朴的性格;

——勤劳、诚实多灾多难而又获得新生的兴平人民的现实生活和传统美德,给了他创作的广阔天地,培养了他黄牛般的吃苦精神和井水一样透明的心灵;

——数以千计的中外名著,为他架起了通向知识与艺术圣殿的金桥;

——党和单位给他创造提供了起码的工作条件;

他成功了,但拼搏仍在继续。

最后,我们还是用浙江诗人朱汝略先生给张老的赠诗作为结束语吧:

张公别具有心裁,西北联坛誉斗魁。

登陟书峰开觉路,欣擎联纛爆春雷。

鳌头独占大全集,雁足频传曲水杯。

两浙鸿飞何蹇涩,三秦早寄一枝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