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

试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和最新成果,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因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形成的历史过程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及其时代背景、重大意义。

试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

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和最新成果,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举起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又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到十五大、十六大,我们党用新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成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把这一理论和重要思想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这是我们党付出了巨大代价获得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和人民进行的历史创造的科学总结,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指引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和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因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形成的历史过程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及其时代背景、重大意义。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伟大的思想,科学的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邓小平理论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是适应时代和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理论。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胜利、挫折和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从20世纪初到该世纪中叶,是社会主义大发展的时期,革命和战争是这一时期的主流特征。半个世纪中,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全人类带来了极大灾难,也激化了世界各国的社会矛盾。革命浪潮此起彼伏,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成为一支新兴的重要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20世纪60年代后,国际形势急剧变化,时代主题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的新阶段。其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飞速猛进,生产力大幅度增长。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因素,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进入低潮。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各国所聚集起来的强大力量,在国际社会构成了一股平衡力量,形成了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的主题。这一主题背景,为邓小平同志研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是在这一背景下,邓小平同志才抓住时机,与党中央一道,制定了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战略,制定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并通过认真分析、总结社会建设的实践经验和发展规律,逐步形成了邓小平正确的理论。

(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邓小平理论来自伟大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倡导、教育全党坚持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子。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的理论,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国家焕发出勃勃生机,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原则、战略思想和根本指导方针,正确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基础。

(三)国际、国内社会主义的胜利、挫折和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源

中国革命最根本的历史经验只有一条,即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实际相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前20年,中国共产党人违背了这一指导原则,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犯了教条式的误解,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却背离了这个前提,把这个设想当做绝对原则来理解坚持,把将来才能做到的事情当做现实目标,在不具备任何条件的情况下付诸实施。尤其对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的判断出现了失误,没有准确把握基本国情,脱离本国实际,不加分析地照搬苏联等国的做法和模式,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真正运用到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在指导思想上犯了“左”倾错误,在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左”倾政策和措施。同中国一样,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走了不少弯路。正是借鉴了这样的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教训,邓小平才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基本结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酝酿阶段,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之前。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转折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错误思潮的泛滥,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时“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

第二阶段为提出和形成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

在这个阶段,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论断,为我党举起了一面引导全国各族人民迈向21世纪的伟大旗帜。在这一旗帜指引下,党的十二大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指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会把继续推进经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并确定了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其中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要求,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最明显的特征是改革开放。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需要,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同时,党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再一次强调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为改革和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和政治保证。

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且归纳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12条理论观点,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第三阶段为完善阶段。从十三大到十四大。

这个阶段,我国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艰难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实现了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发展。首先是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八五”计划的建议》,这不仅是今后5年到10年国民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且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行动纲领,它科学地总结了十多年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特别是十三大之后的新鲜经验。其次是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党的基本路线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勾画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轮廓。最后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谈话,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精辟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明确回答了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进一步指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后实践的路子。谈话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党的十四大在系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邓小平理论又作出了新的概括,并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写入党章,反映出我们党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进入到更加自觉的阶段,实现了我党指导思想上的第一次与时俱进。

第四阶段为确立发展阶段。从十五大到十六大。

1997年9月召开的十五大最终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首先是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其次是从我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的朴素的小康思想到邓小平同志的小康社会发展战略,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内容一次比一次更丰富、更富有时代气息和中国特色。再次是把两个文明建设发展为三个文明建设,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归结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升到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高度,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又一次重大发展。最后是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强调人既是建设者又是受益者,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重视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着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鲜明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全党在这个问题上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要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是指引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旗帜,我们必须继续高举。同时,实践在不断发展,并引导我们的事业不断向前进步。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第二次与时俱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三、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

到20世纪末,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绘制了21世纪头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幅宏伟蓝图,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的时候,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一个已经走过了近80年光辉历程的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面临着什么样的考验呢?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跌宕起伏、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局势变动的新考验。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改革发展的任务很重,统一思想的任务很重,维护稳定的任务很重。能否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大局发展的新考验。

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经过近80年的发展,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努力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如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我们党面临的自身状况变化带来的新考验。

这些新考验,归根到底是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旺盛活力,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这既给党和国家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迫切需要给予科学回答。经过长期思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应时代潮流,紧扣时代脉搏,于2000年年底提出了“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这一重要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改革开放、根本任务、根本目的等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观点,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成为党在新时期的理论旗帜。

通过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在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十四大、十五大基础上,党的十六大郑重决定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表明了在我们党的旗帜上,继写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又续写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第三次与时俱进。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本文是为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所写,并报送区党委宣传部参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