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趣说“三北”鱼文化

趣说“三北”鱼文化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北人对于鱼的喜爱,即是渔猎生活的反映,又是生殖崇拜的体现。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故鱼备受青睐。唐代皇帝授予臣属的信物,叫鱼符,亦即“鱼书”。后称书信也为“鱼书”、“鱼雁”。三北的鱼文化广泛反映在饮食、生产、家具、服饰、建筑、婚礼、节日、村规、祭祀等方面。孩子成名,便称之为“鲤鱼跳龙门”。用来描写三北的鱼文化,最合适不过了。

趣说“三北”鱼文化

“三北”,旧指慈北、姚北、镇北,地处杭州湾南岸,有“唐涂宋地”之说(指大沽塘以南),也有“宋涂明地”说(指大古塘以北)。居民大都是从各地迁徙而来,在海涂以渔猎生活开始后,开始农耕种植。三北人对于鱼的喜爱,即是渔猎生活的反映,又是生殖崇拜的体现。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故鱼备受青睐。人们将莲、鱼组合成图画,寓意“连年有余”。唐代皇帝授予臣属的信物,叫鱼符,亦即“鱼书”。唐高祖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废虎符改鱼符,符分左右两半,字都刻于符阴,上端有“同”字。侧刻“合同”两字,前有孔,可以系佩,除发兵用兵符外,五品以上官都有随身佩戴的符。程大昌《演繁露》卷一:“汉太守之官,必得左符以出,至郡,用以为验;盖右符先以留州,故令以左合右也。”后称书信也为“鱼书”、“鱼雁”。韦皋《忆玉萧》诗:“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入秦。”程钜失《寄阎子静唐静卿》诗:“江湖政共丹心老,鱼雁全是绿鬓疏。”也指传书人。宋时无鱼符,但仍佩鱼袋。

古时,寺庙里有鱼鼓,鱼形木鼓,开饭时击之为号,诵经时敲木鱼。苏过《送昙秀》诗:“来时野寺无鱼鼓,去后闲门有雀罗。”民间唱道情多用鱼鼓,用两指击之。

三北地区的人们在节日常有灯会、舞鱼灯的习俗,如正月十五闹元宵,有鱼灯舞、观鱼灯的活动。鱼灯,为篾、纸扎制成的鱼形彩灯,下装一长柄,舞者手持鱼灯,以走各种阵势为主,多表演鱼在水中游动。夜晚表演时,鱼灯内燃烛,鱼腾人跃,情景热烈,以舞鲤鱼灯者为多。

三北的鱼文化广泛反映在饮食、生产、家具、服饰、建筑、婚礼、节日、村规、祭祀等方面。如饮食中的鱼文化,有说“吃鱼的人聪敏”,也有的说“宁可放弃三百亩田黄稻,不可放弃河鲫鱼的鱼脑”。孩子成名,便称之为“鲤鱼跳龙门”。过年吃年夜饭,席间其余小菜都可以吃,唯忌食整条鱼,谓之“有头有尾,吃剩有余”;墙上还要贴一个胖娃抱着一条大鲤鱼欢天喜地送宝来的年画。端午节,中午吃“五黄”(雄黄老酒、雄黄炒倭豆、黄鳝、黄鱼、黄瓜)。妇女们做香袋,有鲤鱼形的,挂在床前或系在孩子们的纽扣上。找对象吃相亲饭,不可吃鱼,吃鱼意味着不吉利、不成功的意思。

虽然现今以渔猎为生的人很少,但仍有以渔业生产为主的人家。有在海塘养鱼、海涂养鱼、网箱养鱼、稻田养鱼的习惯。许多生产工具,也被刻意做成鱼形,如村民用的扁担,两端被削成鱼尾形,木匠的墨斗,两侧被刻成鲤鱼形,铡牛草的铡刀,也被做成鱼的形状。人们日常使用的家具也有鱼的影子,常见的橱、柜、桌、椅之类,其门襻、门搭和拉手,几乎大多是鱼形的。家具上的雕刻,也大多是用鱼鳞纹、鱼骨纹、鱼头纹、鱼尾纹等工艺来表现。再说服饰中的鱼文化,村童戴的帽有鱼尾帽,襁褓中婴儿用的抱身,多缀鱼鳞图案,妇女们的衣服,大多是拷花青布,多为鱼鳞图案。头上戴的银梳、木梳大多制成鲤鱼状。

从前,农民去田里干活挂在头颈上取火用的火镰刀,也是以鱼形为上乘。另外,许多建筑物的正脊中间,一般都有鲤鱼跳龙门,在裙墙和裙板上也饰有鱼跃人欢的图案,建筑上称“悬鱼”,也有铺在地上的地砖,有鱼的图案。有将鱼绘在吊脚楼二楼的明间或顶层大梁上,与“悬鱼”有异曲同工之妙。婚礼中的鱼文化:女方的嫁妆,如床单、被面、枕套等婚礼用品,大都给有鱼的图案,其意为多子多孙,村民亦曾经以鱼为礼物赠予新婚夫妇。后来逐渐变为赠送“刺绣鱼”。村规民约中的鱼文化:其中有不少保护鱼类的条款,十分具体,有不准偷盗他人田鱼塘鱼,不准在公共河段毒鱼、炸鱼,不准越界到其他村管河段捕鱼等。就地野炊聚餐,重温古代的渔猎生活……祭祀中的鱼文化:鱼在祭祀中地位最高。新建房打地基时,要用两条鲤鱼祭鲁班;立架、上梁时,要用五条鲤鱼祭鲁班;房子建成,门窗安就,要用十二条鱼喝进屋酒;新娘进门,先要鲤鱼祭祖;安葬死者,要用鲤鱼开路;清明祭祖,都必须备齐鲤鱼;生日祝寿祭祖,必须用活鲤鱼祭祀,祭祀毕,就得将活鲤鱼放生到河里,以延年益寿;架桥、修桥、祭桥,也都必须用鲤鱼……

对于鱼,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留有名句,有“鱼跃清池满,莺吟绿树低”、“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用来描写三北的鱼文化,最合适不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