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希冀·爱

上海·希冀·爱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终于,经历了黑色的高三,2009年我拿到了来自上海金融学院的录取通知。在这座叫“上海”的城市里,在这所叫“上海金融学院”的大学中,在那些海派作家写着上海故事的书上,我觉得好似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了成长的意义。我来自外地,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也爱上海。每一个上海公民努力地在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申城而努力。

上海·希冀·爱

□ 鲍薇安

当踏上上海这片土地,感受着黄浦江的气息,听着吴侬软语,我知道我要在这里度过自己的大学四年,甚至更长的光阴。我享受在这里的每一天,或许恋家的情绪有时候会让我想哭,但是更多的时候我是微笑着看着上海的人来人往。2010年,上海又是那样的与众不同,我很开心可以陪同上海一起迎接世博,那么近地去感受这个城市骨子里的优雅和魅力。

的确,我热爱这座城市,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她并不可爱,她混杂着外地人的偏见和当地人的冷漠,或者说她不过是个物欲横流、没有人情、金钱至上的“水泥森林”。但是我依旧喜爱着这座迅速西式发展却依旧中式高雅的城市,我并不觉得她是那样的无情,反而觉得她有着自己特有的温情,她接纳着世界各地而来的人,给优秀的人才机会,成就了他们,也同时成就了自己。

记得第一次感知上海,是从张爱玲和王安忆的书里。我喜欢张爱玲笔下那些特立独行的女子,为了爱和未来而努力坚持的她们,在老上海的霓虹灯下显得美丽而又忧伤。我喜欢王安忆书中说的那些上海故事,喜欢那些经得起玩味的上海话,所以渐渐地喜欢上了这座伫立在江边的城市。

第一次从书里走到现实是我12岁小学毕业那年的夏天,站在外滩的风里,我对自己说——总有一天我要来到这里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那时说的话也许在今日看来有些年少轻狂,但是就算是今天,我还是相信我会把自己的logo印在这座叫做“上海”的城。

终于,经历了黑色的高三,2009年我拿到了来自上海金融学院的录取通知。也许这离我的理想有着差距,但是我知道上海金融学院只是我未来的一个开始,我人生的一个跳板,我经历的一个转折。我爱我的大学,也许她没有上财、上外那样的光鲜亮丽,也没有复旦、同济那样的名声在外。可是,我爱她,因为她会给我最珍贵的大学回忆,因为她也在为了我的未来而努力,我没有理由辜负她,没有理由不爱她。

世博将至,远在海外的哥哥打电话来问我上海现在的景象,我笑着告诉他,要感受现代的上海,首先要去感受那些书里的平面的上海,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在接触到立体真切的上海时用最真实的眼光去看她,用最赤诚的心去感受她。哥哥听罢,觉得我可爱:“你这是在和上海谈恋爱么?”我也开玩笑似的:“对啊,一场全城热恋。”推荐了哥哥几本韩寒的书,他很努力地在网上买到了中文版,看罢又打电话同我说:“真的!So cool!”我猜想他不喜欢看上海女子的文字,只好放弃向他推荐张爱玲,谁知一个月之后他又兴冲冲地打电话来:“爱玲张的文字真美丽,那些故事就和喝鸡尾酒一样,开始觉得如果汁一样badly sweet,但是越看越觉得是酒。真的好,你竟然不和我说,selfish girl。”我听着哥哥的话,觉得他离上海是这样的近,还没等我说话,他便着急地说:“我要回国看Expo,要看的!I love Shanghai,you see.”

还记得自己是如何回复哥哥的:“Me too!”是的,我也爱上海,不仅仅因为这里是高度发达的城市,不仅仅因为这里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更重要的是,我现在是一名上海大学生,我会比以前更热爱这片土地,更热爱那条江流。在这座叫“上海”的城市里,在这所叫“上海金融学院”的大学中,在那些海派作家写着上海故事的书上,我觉得好似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了成长的意义。我来自外地,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也爱上海。

世博的气息充满了上海的每一个角落,在哪里都可以看见世博的标语,看见海宝的微笑。每一个上海公民努力地在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申城而努力。每次看到那些志愿者在街头发有关世博知识的传单,我就觉得温暖,我喜欢这样的城市,喜欢每个人都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一起努力。

(2010年5月30日372期,作者为2009级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