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时学术重镇

战时学术重镇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内迁各大学都是如此,为什么时人特重于西南联大?北大、清华国立大学之二重镇,学风有所不同,北大秉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的思想,学术自由的学风,“网罗众家之大典”,依然成其大。三校合并,名教授之多,全国无出其右,自为一时重望所归。当时西南联大,成为每年新生报考最多的学校。抗战胜利,联大复员,云南之文事也下降了。终未得果,不得见其遗址,是为憾事。

战争期间,昆明是大后方也可以说是中国的学术重镇,为中国学术维持了不断的命脉。

抗战事起,除了教会办的大学,可以不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干涉,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能够在沦陷区继续弦歌不辍,一般国立和私立大学,相率南迁(也有部分教会大学南迁)。北大、清华和南开三大学,组成联合大学,先迁长沙,继迁昆明,定名为西南联合大学。由长沙迁昆明之时,部分师生徒步万里,就是一个鼓舞士林的壮举。参加徒步行进的教授中,闻一多在焉。

及后定居昆明,西南联大大放异彩,在极艰难的物质生活中,庠序如旧,弦歌依然,教如故,学如昔。当时内迁各大学都是如此,为什么时人特重于西南联大?北大、清华国立大学之二重镇,学风有所不同,北大秉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的思想,学术自由的学风,“网罗众家之大典”,依然成其大。清华采美国教育方式,各科并重,平均水平高于他校,而自有其独异之学术传统。南开则以教学严格高居于私立大学(非教会办者)之首,而其经济一科,尤卓然有成。三校合并,名教授之多,全国无出其右,自为一时重望所归。昔日办学,校长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千方百计,聘来大师执教,非如今之大学校长然。

三校合并,如何以众家之长聚为一校之长,不致相互抵消,此其要事。时北大校长为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苓,组成校务委员会,三先生各有分工,而蒋、张两位时有政治活动,常居重庆,张伯苓且在重庆办南渝中学,于是,重担落在梅贻琦身上,运筹帷幄,一身居之。

当时西南联大,成为每年新生报考最多的学校。几年暑期招生,国立大学中,昆明之西南联大,重庆之中央大学,四川乐山之武汉大学,与贵州遵义之浙江大学,总是联合招考,试题统一,报考学校则可自行选择。四校联合招生,每年均成盛举。我曾有机会入读西南联大,只由一时填写志愿之犹豫,入了中央大学,翌年改入燕京大学

八年抗战,联大硕学大师如陈寅恪、吴雨僧、汤用彤、金岳霖……诸先生,卓然独立,勤于治学如故,泰山北斗,众星所仰。在教授中,办刊物,谈学术,议时事之风,亦盛于他地他校,受时势之影响,毅然走出书斋者(并不是就不做学问了),亦不乏其人,闻一多、朱自清……诸先生,其代表者。无论治学、议政,诸先生都保持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此所以可贵可尊也。

云南地处偏邑,文教未兴,西南联大未来斯土之时,学府中只云南大学一家稍有名气。倒是武化颇盛,云南讲武堂之余绪尚存,当然也培养了颇多成器的军人。联大既来,文事影响云南全境,联大教授且颇有兼教于云南大学者,清华之熊庆来先生且曾长云南大学,云大之名,于时亦渐著。抗战胜利,联大复员,云南之文事也下降了。近游昆明,闻联大旧址为今之云南师范大学,颇欲一观。终未得果,不得见其遗址,是为憾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