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丝路重镇浓郁风情

丝路重镇浓郁风情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丝路重镇浓郁风情固原回族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固原回族同全国其他地区的回族有着基本相同的风俗习惯。因此,戴白帽、穿白衣已成为回族服饰习俗的特点之一。回族妇女有戴戒指的习俗,一是受到阿拉伯国家风俗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回族穆斯林对开斋节特别重视,庆祝场面十分隆重。人死亡称“无常”或“归真”,忌用“死”字,把遗体称作“埋体”,称殡礼为“送埋体”。遗体要放在尸匣内,尸匣称“塔卜”。
丝路重镇浓郁风情_红绿六盘—固原

丝路重镇浓郁风情

固原回族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末。丝绸之路从西汉初辟始,就一直是连接欧亚陆路交往的交通大动脉,固原正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地区。与唐接壤且同样强大的大食人包括波斯人及已经改信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穆斯林,在这支异常活跃的丝路商业大军中占很大的比重。他们从西域经河西走廊,来到原州,然后经甘肃东部进入陕西,最后到达都城长安。其中也有部分商人在原州境内长期逗留,成为这里最早的回族先民。元代是西域回回人大量进入中国的时期,也是大量回回进入固原的发轫期。1227年,蒙古军灭夏,签发大批“回回军”进驻其地,屯垦牧养,以资守御。明代对回族所采取的怀柔政策,使回族人口迅速繁衍。明初,不断有大批“西域回回”归附,他们被安插到原州等边缘州县,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比较大的回族聚居点。到明代中后期,史书中已有了对回族的正式记载。

固原回族同全国其他地区的回族有着基本相同的风俗习惯。由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其风俗习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深,除教义上规定的条款以及念经、礼拜等宗教仪式外,伊斯兰教的许多礼仪都已转化为回族的风俗习惯。同时,由于回族散居各地,与各兄弟民族交叉居住,在历史上不断有其他民族的成员加入回族行列,这些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也很自然地被带进回族之中,年长日久,逐渐演变为回族风俗习惯的一部分。

在回族的服饰中,头饰是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回族重视头饰习俗,其帽子、盖头、戴斯达尔等选料颇讲究,注意干净、整齐。

回族服饰讲究整齐、美观、简朴舒适、干净卫生。回族人不穿妖艳华贵的衣服,特别是男子不衣艳色,不着异冠。在衣、冠颜色上以白、绿、黑色为主。这种特点与回族的来源和宗教信仰有一定的关系。

伊斯兰教崇尚黑、白、绿三色,中国史书上有“白衣大食”“黑衣大食”和“绿衣大食”之称。中国回族视白色为最洁净、最喜悦和最清白的色。伊斯兰教创立后,穆罕默德曾对教民说:“你们穿白色衣服,它是你们最好的衣服”。因此,戴白帽、穿白衣已成为回族服饰习俗的特点之一。

回族还喜欢穿绿色和黑色服装。回族穆斯林认为绿色是神圣的颜色,中国回族举行阿訇“穿衣”仪式时,阿訇一般都戴绿色帽,穿绿准白(袍子)。回族年轻妇女还戴绿盖头,穿绿裤子等。回族还喜欢穿青坎肩,戴黑盖头,穿黑袍子等。

回族妇女有戴戒指的习俗,一是受到阿拉伯国家风俗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在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女子订婚时,一般都要视男方的经济条件,索要适当的金银首饰作为聘礼。伊斯兰教允许妇女戴金饰这个习俗至今在一些伊斯兰国家还沿袭着。在现在的土耳其,女子订婚时,一般要100克左右的金银首饰。二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来中国经商的穆斯林善于经营珠宝和金银首饰,经济条件也好,所以,他们的妻子、女儿都佩戴首饰。这一点早在宋代就有记载。三是受到中国汉族的影响,在中国,汉族戴戒指的历史有两千多年,早在商代就有人戴指环。

img26

img2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回族的服饰受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除头饰和宗教人员、老年穆斯林的服饰外,聚居区的中青年回族和散居在城镇的回族服饰特色皆不鲜明。西装革履、中山装列宁装、夹克衫、滑雪衫等时装均已成为回族的日常服饰,居住在城镇的回族中青年妇女大都剪发、着高跟鞋,已形成风气,这些都是回族服饰发展演变的特点。

古尔邦节 回族的主要节日,又称“尔德·艾祖哈”,含有牺牲、献身之意,在伊斯兰历的12月10~12日。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它起源于先知伊卜拉欣的传说:伊卜拉欣受到安拉启示,命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仪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于是,伊卜拉欣将爱子伊斯玛仪带到麦加城郊米纳山谷,准备宰杀爱子以表达诚意。此时,安拉派来天使送来一只黑头绵羯羊代替伊思玛仪牺牲。从此,古尔邦节宰牲便成了穆斯林的传统庆典。节日这一天,回族穆斯林沐浴洁身后,穿上节日的盛装,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回家后举行宰牲仪式。宰牲的牛、驼、羊肉除了自己食用外,还要分送亲友和贫困孤寡之人。

圣纪节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生辰和忌日,都在伊斯兰历3月12日,所以统称“圣纪”。圣纪节 是回族穆斯林每年一次规模浩大的庆典。这一天,回族穆斯林沐浴净身后,炸油香、馓子,然后到清真寺听阿訇讲经、赞圣,讲述穆圣的嘉言懿行和功绩。之后,穆斯林在清真寺内聚餐。回族穆斯林举行圣纪的日子并不统一,一般在3月12日穆圣的诞生和逝世日,也可以在3月内任何一天。

开斋节 回族穆斯林对“尔德·菲图尔”(阿拉伯语)的习惯称呼。每年伊斯兰历9月是穆斯林的斋戒之月,凡符合条件的穆斯林男女,都要奉行一个月的斋戒:白天不进食,一月结束,望见新月,斋戒完成,次日即为开斋节。清晨起来,穆斯林们沐浴净身,换上洁净的衣服,女人开始在家中炸油香、馓子,男人到清真寺参加会礼。礼拜后,还向老弱病残和贫苦之人散出“乜贴”,因此开斋节又叫“济贫节”。然后请阿訇为已故亲人走坟,纪念亡人。走坟后,走亲访友,相互祝贺,邀请亲戚乡邻到家,进行款待。回族穆斯林对开斋节特别重视,庆祝场面十分隆重。

img28

回族丧葬主要是按伊斯兰教的习惯进行。人死亡称“无常”或“归真”,忌用“死”字,把遗体称作“埋体”,称殡礼为“送埋体”。亡人的面容、身体要美观清洁,埋体要经过修面、修胡须,理掉过长的头发,其他部位过长的毛发也要剪短或剃掉,还要修剪手指和脚趾甲,清除污垢,要用汤瓶浇水洗净埋体。遗体要用白色布裹起来,裹布叫“克凡”。遗体要放在尸匣内,尸匣称“塔卜”。回族实行土葬,主张速葬、薄葬。亡人在下葬前还要进行赎罪仪式,叫做“费迪耶”,即象征性地舍散钱财,同时还要给前来送埋体的人散“乜贴”,以求得真主对死者的赦免。在墓地要站“者那孜”,即举行祈祷仪式,送葬的人由伊玛目带领面向西为亡人进行祈祷,诵读《古兰经》的有关章节。葬穴为长2米,宽1米,深约2米的直坑,在直坑底部向西侧挖一窑洞(以平放遗体为限)。当埋体按照教规放入窑洞内后,再将窑洞门用土坯封住,并用黄土填满直坑,在上面筑起拱形土堆,作为标志。

固原回族的婚俗别具特色,因居住在山川、城乡的不同,婚姻习俗也不尽一致。一般在农村,男女青年情投意合,愿结良缘,女方家人首先要到男方“看家道”,即看男方的条件和为人等情况,如各方面都满意,随即通过媒人回话。男方得到佳音后,很快与媒人一道带上见面礼到女方家说“色俩目”,女方家长愉快地接“色俩目”,表明正式同意两家联姻,女儿不再许与他人。此后,男方家便择吉日,送聘礼订婚。女方家也相应给未来的“女婿娃”准备好衣、帽、鞋等礼物。到了结婚这天,双方家里格外热闹,结婚仪式主要是:当天早晨首先请刚做完“晨礼”的阿訇和满拉到家里过“尔麦里”,表示对安拉的感恩,然后是由阿訇为新郎新娘念“尼卡哈”(用阿拉伯语念证婚词),并问新郎新娘是否愿结为夫妻。回答“同意”后,由阿訇当众宣布:“从现在起,你们俩正式结为夫妻。”并且告诫一对新人要互敬互爱,白头到老,仪式结束后是热闹的“耍新郎”。有些地方还要将公婆耍闹一番:新郎的父母被蜂拥而至的青年人用早已准备好的墨汁或锅底黑灰,将脸涂黑,以增添婚礼的喜庆气氛。新婚之夜还要“闹洞房”。青年男女们别出心裁地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既不出格,又使人捧腹不已,热闹异常。三天以后新郎陪新娘“回门”,即回娘家。

固原回族很讲究礼节,晚辈见了长辈,要停下来,道“色俩目”,向长辈问好,长辈也礼貌地向晚辈回“色俩目”问好。客人到家入座时,按辈分年龄入座,长者在前,晚辈在后,不得在客人面前走动。吃饭时,先让客人吃,然后主人才动筷子。饼子、馍馍要用手掰开吃,不可囫囵啃咬或大口嚼咽。忌讳进食时出声音,喝茶用口吹或吸出声音。向客人倒水、加菜时,要向内拨、向内倒,很忌讳反手向外拨或倒。陪客吃饭也很讲究:男客人由男主人陪同,女客人由女主人陪同,晚辈不能陪客用饭。

回族饮食严格恪守《古兰经》规定,禁食猪肉,禁酒,禁食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也不吃马、驴、骡、狗肉。伊斯兰教认为猪是不洁净的“秽物”,饮酒、赌博、拜像、求签是“秽行”。普遍吃羊、牛、驼等食草类反刍的偶蹄动物。

清真食品是固原回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像手抓羊肉、清炖羊肉、清蒸羊肉、羊肉焖肚饭等都是富有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馓子,是固原回族传统食品之一,其配料、制作都很讲究,固原的馓子股细条匀,不仅吃起来香酥可口,而且讲究造型美观。

盖碗茶是固原回族茶文化的一大特色。盖碗,上有盖,下有托盘,碗口大底小,造型美观,轻巧玲珑。沏茶与配料也有讲究,有所谓“八味茶”“十味茶”等不同的沏法。通常说的“八味茶”(也叫“八宝茶”),配料有:茶叶、白糖(或冰糖)、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苹果片等。饮用时将盖与碗轻轻错位,清香四溢,回味无穷。

回族已通用汉语,但在汉语中还夹杂有不少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和一些回族常用的特殊用语。例如“安拉”(真主)、“古兰”(古兰经)、“顿亚”(世界)、“哈迪斯”(圣训)、“台克迪尔”(命运)、“法依代”(利益)、“加玛勒”(俊美)、“因散”(人类)等都是阿拉伯语;“阿斯曼”(天)、“多斯提”(朋友)、“杜什曼”(敌人)、“郭什”(肉,回族用来专指牛羊肉)、“班岱”(奴仆)、“耶克”(一)、“杜”(二)等都是波斯语;“口到”(尝)、“拿散”(施舍)、“无常”(去世)、“教门”(虔诚)、“大净”(穆斯林的全身沐浴)、“小净”(穆斯林礼拜前需洗脸、手、足、及下部)等都是回族常用的汉语词。其中不少的阿拉伯语、波斯语词,可能是历史上回族先民的多种语言与汉语融合后,仍保留在回族使用的汉语中语言残留现象。

回族长期以来使用汉文,在宗教活动上也使用阿拉伯文。过去在不识汉字的回族人中间,特别是阿訇们常使用阿拉伯文字母来拼写各自的汉语方言。这种记录汉语的阿拉伯文字母叫做“小儿锦”,它是一种早期的汉语拼音字母,也很有价值,是回族人民在汉语拼音方面的贡献。

img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